長者跌倒骨折死亡率竟高於乳癌!一張X光30秒揪出骨鬆危機
台灣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但骨質疏鬆症常被忽視。衛福部統計顯示,國內50歲以上族群,只有1.2%做過骨密度檢測,骨質疏鬆導致髖部骨折及失能風險逐年攀升。尤其髖部骨折5年死亡率甚至高於乳癌,成為長者健康中最被低估的隱形危機。
為了提早掌握骨骼健康,亞東醫院導入骨鬆AI輔助診斷系統,患者只需拍攝一張髖部X光,AI即可在30秒內生成精準骨密度報告,並與院內系統整合,協助醫師即時判讀與治療決策。臨床驗證顯示,AI判讀與傳統DXA骨密度儀相符率高達93%,讓骨鬆篩檢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偵測」。
亞東醫院副院長彭渝森表示,骨質疏鬆多數患者直到骨折後才發現問題,AI系統可成為醫師的「第二雙眼」,提前預警,真正落實「預防勝於治療」。骨科主任吳凱文舉例,一名65歲婦人因腰痠就醫,AI判讀發現是早期骨質流失,透過藥物與運動治療,3個月後骨密度明顯改善,走路也更加穩健。
透過AI骨密度分析,醫院希望打造全民骨鬆防護網,讓民眾在例行檢查中同步掌握骨骼健康,提早預防跌倒與骨折,守護長者行動力與生活品質。
更多鏡報報導
台中爆發非洲豬瘟!豬肉還能吃嗎?怎麼買怎麼煮才安全?
退化性關節炎痛到坐輪椅!85歲翁靠高頻熱凝療法居然一週就能走
「猛健樂」能瘦掉四分之一個自己?費用、副作用、復胖率一次看
其他人也在看

愛咬冰塊是警訊 缺鐵貧血男女都有
平時都會覺得很疲勞、頭痛,大腦無法專注,有時候還會情緒失控,甚至是喜歡咬冰塊,要小心,這可能是缺"鐵"警訊,專家說,這樣的症狀,經常出現在女性或腸胃道不適的人,以及腎臟病、癌症患者身上,至於想要補...
大愛電視 ・ 23 小時前
滑一跤就嚴重骨折 遠離骨質疏鬆症醫籲3警訊「駝背、變矮、下背痛」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骨質疏鬆症無聲無息,病人滑一跤就造成嚴重骨折。」台中市大里區一名82歲劉姓男子有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病史,兩側髖關節曾經接受過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今年中秋節連假與家人同樂時不小心滑一跤後跌坐在地上,左腳痛到無法動彈,家人趕緊將劉先生送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急診室,經檢查後才發現是人工髖關節旁的股骨粉碎性骨折,而且原本的人工關節也整個鬆動。骨科部部長黃贊文安排骨質疏鬆藥物治療,並配合健保署的「手術後疼痛中醫輔助療法」,在中西醫合併治療下,劉先生已順利出院。 除「三高」慢性病 也需注意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 台灣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後,高齡長者們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還有退化性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等難題。黃贊文醫師指出,近幾年因退化性關節炎而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大幅增加。不論是在歐美以及亞洲各國研究顯示,這些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高齡長者中,高達33%有骨質疏鬆症。然而,有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的卻不到10%。在大里仁愛醫院針對近3年接受人工關節手術的研究資料顯示,也有高達25%的長者有骨質疏
健康醫療網 ・ 21 小時前
骨質疏鬆不能等摔了才知道!AI讓骨鬆篩檢變得像拍X光一樣容易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報導】台灣50歲以上民眾的骨密度檢測率僅1.2%,骨質疏鬆已成高齡健康的隱形危機。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50歲以上族群的骨密度檢測率遠低於日本2032年設定的15%,檢測率偏低,導致骨折與失能風險逐年攀升,尤其髖部骨折發生率高居亞洲之冠,其五年死亡率甚至高於乳癌。髖骨骨折後,一年內有六成患者無法回到原本日常生活,需要家人照護;另有20%至24%患者會在一年內死亡,主要與臥床併發症(如肺炎、褥瘡)有關。 AI輔助診斷導入臨床 X光即可檢測骨密度 為喚起社會對「沉默的骨鬆危機」的重視,亞東醫院導入DeepXray AI骨鬆輔助系統,開創全自動化骨鬆風險偵測。民眾只需拍攝一張X光,就能同步評估骨質密度,落實主動式骨鬆防護。這項技術大幅提升偵測效率與準確度,展現醫院以AI強化預防醫學、守護長者行動力與健康的決心,提前降低骨質疏鬆所帶來的骨折與失能風險。 預防醫學升級 AI成為醫師的「第二雙眼」 亞東醫院副院長彭渝森指出,如何讓長者「站得穩、走得久」是醫療體系的重要課題。骨質疏鬆常被忽略,多數患者直到骨折後才發現問題。導入AI骨密度分析系統,能讓篩檢更普及、更便利,成為醫師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粒線體轉移揭密:癌細胞「竊能」神經元,成就轉移力的進化!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林招煌最新《Nature》研究發現,癌細胞能從神經元竊取粒線體以提升能量和轉移能力,揭示腫瘤微環境的新機制。文章深入探討奈米管傳輸、MitoTRACER追蹤技術,並提出阻斷粒線體轉移的創新治療策略,為抗轉移性癌症提供新契機。新發表於《Nature》的重大突破,揭開腫瘤轉移的新機制與治療靶點在癌症研究領域,一項由美國Cold Spring Harbor實驗室與多所機構合作的研究,近日發表於《Nature》期刊,震撼了腫瘤學與神經生物學界──研究證實,癌細胞竟可「從神經元竊取粒線體」,作為能量補給來源,顯著提升轉移與生存能力!這項研究不僅重新定義腫瘤微環境中「神經系統」的角色,也為未來轉移性癌症的治療,提供了全新且極具潛力的干預策略。癌細胞與神經:從共存到「寄生」的能量關係過去臨床觀察早已指出,神經密度越高的腫瘤,其惡性程度與轉移風險也越高。但直到這項研究,科學界才得以首次具體觀察「神經元粒線體」如何被癌細胞攫取、吸收與利用。研究團隊透過螢光標記技術,將神經元的粒線體染上綠色,再與乳癌細胞共培養,竟發現粒線體會沿著細胞間特殊的奈米管結構(Tunneling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 23 小時前

台南登革熱「食品工廠群聚」再添一例!足跡橫跨三區
台南市於114年10月26日新增1例登革熱本土病例,為南區食品工廠群聚事件的第三名確診者。衛生單位調查顯示,該名患者雖於10月21日擴大篩檢時檢驗為陰性,但在監測期間主動通報症狀,成功及早確診,降低社區傳播風險。
中天新聞網 ・ 23 小時前
方媛產後首次露面 升格3寶媽絕美狀態曝光
[NOWnews今日新聞]天王郭富城於2017年和中國網紅方媛結婚,兩人陸續生下兩位女兒,日前更是再添一女,讓郭富城開心地說:「我是全世界最幸運的男士,被四位女神深深的愛着。」昨日正逢郭富城60歲大壽...
今日新聞NOWNEWS ・ 14 小時前
胸痛半天誤當心肌梗塞 竟是魚刺卡在食道裡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台中一名61歲企業主管日前與朋友聚餐吃海鮮大餐,隔天早上起床即感胸口劇痛,吞嚥食物與喝水時更加明顯。他原以為休息即可,忍痛半天仍未改善,才前往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急診。 急診醫師林記閒指出,患者到院時主訴胸痛、血壓偏高(170/95),初步懷疑為心肌梗塞或主動脈剝離,立即安排抽血、心電圖、胸部X光與電腦斷層檢查。結果在影像中赫然發現食道內有兩根長約3公分的尖銳異物,經會診腸胃科王允成醫師以內視鏡手術順利夾出兩根魚刺。 魚刺刺破恐致出血 誤信偏方恐更危險 林記閒醫師表示,魚刺尖銳且緊貼食道壁,若未即時取出,恐刺破食道造成大出血,或掉入腸胃導致穿孔與腹膜炎,後果不堪設想。所幸團隊及時處理,患者並無併發症。 該名男子坦言,平時因工作繁忙總在十分鐘內解決一餐,聚餐時又邊聊天邊喝魚湯,疑似因此誤吞魚刺。他笑說:「幸好即時夾出,不然後果不敢想!」 醫師提醒:誤食異物勿自行處理 應立即就醫 急診室主任陳莉瑋補充,急診常見誤食異物除魚刺外,還包括假牙、電池、膠囊與彈珠。她提醒民眾進食應細嚼慢嚥,若懷疑誤吞異物,切勿自行催吐或喝醋「溶刺」,這些偏方恐造成二度傷害。最安全的方式
健康醫療網 ・ 23 小時前
從花生到烤肉!WHO點名6種生活致癌物 醫師揭最毒1物:我自己也不碰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也在社群上發文,整理出6種生活中常見的確定致癌物,提醒民眾提高警覺,「雖然無法百分百避開,但從飲食與生活習慣做起,確實能有效降低癌症風險。」以下為他歸納的6種致癌物來源,以及對應的預防重點:1. 黃麴毒素主要來自受潮或變質的花生、玉米與堅果,是...
CTWANT ・ 1 天前
25歲男血壓飆163!少吃「1物」不藥而癒 還治好糖尿病
提及高血壓,一般會想到過量鈉鹽攝取,但醫師魏士航表示,一名25歲男子並非因吃太鹹而高血壓,而是因為體重高達125公斤,且患有嚴重胰島素阻抗,經過少吃「碳水化合物」後,男子的胰島素阻抗明顯改善,血壓也一路下降。5個月後,男子瘦了20公斤,此時已不需要血壓藥物,也能維持在理想狀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她不愛吃甜食卻30歲就得糖尿病?醫師揭驚人真相:「這些東西」比糖更可怕!
原來她中午習慣吃勾芡便當,晚上則是白粥或炒米粉快速解決,加上缺乏運動、長期作息忙碌,導致內臟脂肪累積與胰島素阻抗。醫師指出,真正讓血糖升高的,不是糖果甜點,而是這些「不甜、吸收又快」的主食:白飯、白粥、吐司、米粉、糯米、勾芡湯等,這些高GI食物進入體內後,...
styletc ・ 5 小時前
他喝「這碗湯」後大出血!刺破腸胃黏膜險喪命 醫喊:大家都要小心
如廁排出黑便,通常代表消化道出血,鮮血色的血便則多為大腸或肛門出血。醫師錢政弘表示,他曾遇一名80多歲男子竟然大腸充滿黑便與鮮血,出血量達1000cc。原來是因男子喝了一碗土魠魚湯,誤吞魚刺,致胃腸道出血不止。因此,民眾吃或或喝魚湯,務必小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80歲男虛弱需人攙扶「自認最後一次回診了」醫囑每天吃5顆水煮蛋竟不藥而癒
80多歲老人常覺虛弱無力,走路一定要有人攙扶,還跟醫師說「這次應該是我最後一次來回診了」,醫師只給他一個處方箋:「每天吃5個蛋」,沒想到兩個月後回診,他不但行走完全不用人攙扶,而且體力恢復、元氣十足!
健康2.0 ・ 4 小時前
國二女吃錯3餐確診糖尿病!母崩潰:害了她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台灣兒童與青少年愛喝含糖飲料、吃甜食的比例愈來愈高,肥胖與慢性病問題也日益嚴重。營養師高敏敏曾在健康節目中分享,她曾經在門診遇過一名14歲少女,因長期攝取過多精緻糖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確診,糖化血色素甚至高達12%到13%,遠超過正常值。當下媽媽崩潰哭喊「是不是我害了她」,少女全程低著頭不敢說話,讓人心疼。高敏敏指出,這名少女每天早餐吃外食、午餐在福利社買麵包,下午固定吃三個車輪餅,晚餐又全家外食,三餐糖分超標卻無人察覺。
民視 ・ 1 小時前
婦人「鼻涕清澈、卻吐黃痰」 醫:有點怪!一照果然是癌症
一名50多歲婦人長期受到鼻塞與黃鼻涕倒流困擾,即使治療1至2個月,症狀不僅未改善反而逐漸惡化,打呼聲也越來越大。經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進一步檢查,竟發現婦人鼻咽部長了一顆惡性腫瘤,確診為鼻咽癌。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都錯了!吃太鹹未必傷身 研究揭「1物」才真害血壓飆
一般認為,吃太鹹會導致高血壓,但醫師魏士航表示,研究發現,對高血壓患者而言,高鈉鹽的攝取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但對非高血壓患者,鈉鹽的影響卻非常不明顯。而且,無論有無高血壓,過低的鈉鹽攝取會大幅提升死亡風險。他表示,高血壓患者除了要避免過多的鈉鹽外,更重要的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若能改善高胰島素分泌的問題,高血壓就可望獲得真正解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女性注意!醫師示警:子宮內膜癌飆3倍 「7大高風險族群」別輕忽
子宮內膜癌的症狀除了陰道異常出血,若私密處狂流水也要特別注意。對此,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任龐渂醛在門診觀察發現,近年子宮內膜癌發生率的上升,以前大約2個月才會遇到一位個案,現在竟然在同一天內診斷出2位患者,且都沒有生育過,不禁直呼「這樣的變化,讓人不禁心頭一震」,也提醒必須正視子宮內膜癌逐年升高的趨勢,同時也示警7大族群要注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冷藏也沒用?黴菌最快5天就長出來,這些食物最危險
看見麵包長黴,你會怎麼做?台灣濕熱氣候讓黴菌無孔不入,不只影響食物保存,更可能悄悄傷害健康。專家提醒,食物發霉不只是浪費,嚴重時還會對肝腎造成致命威脅。 麵包發霉只切一角?小心黴菌已深入核心
健康2.0 ・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