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用藥習慣」恐讓長輩更快失能!藥師嚴厲警告 不按時服藥慘了
隨著年齡增加,長輩往往伴隨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病情。然而,用藥安全不僅是長者需要了解,家屬與照顧者也必須熟悉相關知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藥劑科藥師陳俊延提醒,若用藥不當,可能導致跌倒、認知功能下降、腎功能惡化等問題,反而加速失能的發生。
預防失能不只靠復健 正確用藥同樣關鍵
陳俊藥師延強調,預防與延緩失能,不僅依靠復健與營養,正確用藥同樣關鍵。長照2.0自106年1月實施至今已邁入第8年,政策重點已從後端照護轉向強化前端預防與整合服務。此外,也提醒民眾多關心長輩在肌力、認知、營養、口腔、視力聽力、情緒等面向的健康。
1. 多重用藥的風險
許多長輩同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需要使用多科醫師開立的藥物。這可能造成重複用藥、藥物交互作用或劑量過高等情形。建議:病情穩定時,至少每半年回診一次,讓醫師進行疾病評估,並由藥師協助檢視整體用藥。
2. 需注意的藥物類別
某些藥物若使用不當,會增加跌倒或失能風險:
● 鎮靜安眠藥、抗焦慮藥:可能引起頭暈、嗜睡、注意力下降。
● 降血壓藥:劑量過高易導致低血壓,引起暈眩、跌倒。
● 降血糖藥:尤其是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若劑量控制不佳,容易造成低血糖,導致昏厥或意識不清。
● 止痛藥:部分藥物可能影響腸胃或意識狀態,需謹慎使用。
3. 留意腎功能與肝功能
隨著年齡增長,腎臟與肝臟代謝能力下降,藥物容易在體內累積,增加副作用風險。建議:若長輩有腎臟功能減退或肝功能異常,應依檢驗數值調整劑量,並由醫師評估。
4. 避免自行停藥或亂加藥
部分長輩擔心副作用,可能自行減藥、停藥,甚至聽信偏方,導致病情控制不佳。建議:任何藥物調整都應先與醫師或藥師討論,不可自行更改。
5. 建立正確用藥習慣
● 按時服藥:有助藥效穩定,也可減少遺漏。
● 使用輔助工具:照顧者可利用藥盒或用藥提醒APP,協助長輩記錄服藥情形。但需注意,有些藥品容易受潮或變質,事先分裝前可先諮詢藥師是否適合。
● 觀察身體變化:若出現頭暈、步態不穩、意識混亂、食慾不振等狀況,應立即記錄並告知醫療團隊。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長輩常說「我老了沒用了」?心理師揭背後2原因 這樣回應安撫又不被情緒影響
·老人家常忘記吃藥?醫揭「3大因素」是最大阻礙 不只是健忘這麼簡單
其他人也在看

吃起來不鹹但超傷腎!醫點名「7大食物」鈉含量超高:吐司竟上榜
你有沒有曾經過吃了一個正餐或點心後,感覺不是很鹹,但吃完之後口渴更、重頭腦昏沉沉想睡覺、鞋子變緊了、拼命跑廁所⋯小心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踩中高鈉地雷,導致身體進入高滲透壓高血鈉狀態。《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由業診所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享「7大隱藏版高鈉食物」,幫助民眾避開高鈉地雷。
優活健康網 ・ 7 小時前
禁運禁宰衝擊業者生計 卓榮泰:經濟部、農業部會推補助方案
台中爆發非洲豬瘟,行政院長卓榮泰再度到前進應變所視導,對於活豬禁運、禁宰及廚餘養豬衝擊相關產業一級生產鏈,已經造成生計損害,卓揆說,已要求經濟部、農業部擬定對一級產業相關人員的補助方案,提出後立刻實施,包括飼料改變、清運油資等津貼,到養豬場、屠宰場、肉攤的生的困難,政府都有想到,希望業界稍可寬心。
自由時報 ・ 2 小時前
輕症免跑大醫院省600元!假日急症中心11/2上路 13地點名單出爐
為解決大型醫院急診壅塞,衛福部將於六都試辦設置「假日急症中心(UCC)」,因應假日基層診所未開診,處理輕急症病人治療需求,11月2日正式上路。衛福部今(29)日公布13家醫院名單,包括台北3家、新北2家、桃園4家、台中2家、台南及高雄各1家。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11月高機率上漲股提前卡位布局
根據過去20年的統計,加權指數在第三季後常迎來一波行情,10月起漲勢機率明顯升溫,尤其11、12月更是表現最強的兩個月,11月上漲機率約有六成、平均漲幅超過1%。
理財周刊 ・ 7 小時前東超》飆33分率國王收首勝 致勝功臣桑尼點出贏球關鍵
新北國王今作客昌原LG獵隼,洋將桑尼火力全開攻下全場最高33分,傑登亦貢獻28分,兩人攜手引領團隊攻勢,以90:78力退地主,順利拿下本季東亞超聯賽(EASL)的首場勝利。國王開賽氣勢十足,打出7:0的開局,首節外線手感火燙,全隊命中5記三分球,一度拉開17分領先。桑尼單節豪取12分,帶領球隊以31
自由時報 ・ 3 小時前
世界大賽/孟西關鍵雙殺守備重播後改判 道奇2位牛棚單局爆4分!
世界大賽第4戰,大谷翔平7局上連挨2安後退場,道奇牛棚再度爆炸,2任投手挨了3支安打加上1次「敬遠保送」,不只把大谷留下的跑者送回來還多掉2分,藍鳥靠著單局4分攻勢拉開比數成6:1。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陸神舟二十一號確認明晚發射!3太空人將在軌飼養4隻小鼠
大陸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記者會30日上午在甘肅省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據介紹,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將於北京時間31日晚上11點44分發射。
中天新聞網 ・ 9 小時前
吃太油太甜易腹脹?醫揭「右上腹痛」 恐是膽結石警訊!
許多人吃完飯後常覺得胃悶悶的、肚子脹氣不舒服,以為只是吃太快或腸胃虛弱,其實有時候,真正的元凶並不是胃,而是「膽」。尤其當飯後脹氣與右上腹悶痛反覆出現時,可能是膽結石在體內悄悄作怪。膽結石不僅引起消化不良,更可能在發作時造成劇烈疼痛與感染,甚至威脅生命。
TVBS新聞網 ・ 34 分鐘前
坣娜生前苦於紅斑性狼瘡 病友「網紅律師」親吐:我因此洗腎16年
歌手坣娜16日因胰臟癌辭世,生前曾飽受紅斑性狼瘡所苦。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性疾病中致死率最高者,好發於女性,會攻擊人體5大器官,尤以腎臟最為嚴重。網紅「巴毛律師」陳宇安因25歲時確診紅斑狼瘡,腎臟功能喪失需長期洗腎。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
滿版粉白雙色九重葛花海瀑布美炸!免費賞花秘境最佳取景時段美拍範本
滿版,粉白,雙色,九重葛,花海,瀑布,免費,賞花,秘境,南投,竹山,黃山,景觀,餐廳 位在南投竹山的「黃山秘境-景觀餐廳」,因滿開的粉白雙色九重葛花瀑成為熱門打卡點!大片九重葛沿牆垂落,如夢似幻的花牆宛如花海瀑布,讓人隨手一拍都是明信片級美照。
景點+ ・ 1 天前
比手抖更早出現!研究曝「1動作」變慢 8.8年後得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是神經退化疾病,一般會聯想到手抖的症狀,但醫師黃軒表示,德國最新研究發現,轉身這一動作若變慢,竟能提前8.8年預測預測巴金森氏症,可在轉患者明顯手抖前,就反映出神經系統異常,若能早期發現,有助於延緩疾病惡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7 小時前
非洲豬瘟延燒 紀姓獸醫:情義已盡 明年不簽特約
紀姓特約獸醫被檢方約談請回。他昨發文指自己是口蹄疫受災戶,1999年結束南部的養豬事業後,回台中開業,那時他簽了犬舍的顧問獸醫師,一年光是賣七合一疫苗就達一萬劑,根本不需要再回到傷心的豬場。
聯合新聞網 ・ 18 小時前
血壓藥要白天吃還是晚上吃?最新研究揭露真相 醫師教你這樣用藥最好
最新研究揭示,高血壓藥物的服用時間,並不影響治療效果!內分泌與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指出,該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早晨或睡前服用降壓藥,對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影響並無顯著差異,患者可依個人習慣選擇最適合的服
健康2.0 ・ 1 天前
「電蚊香」比傳統蚊香安全?醫給答案了 這些人最容易中毒
蚊子就像「不速之客」,總在半夜嗡嗡打擾你的睡眠。很多人覺得點傳統蚊香煙霧太嗆,於是改用「電蚊香」,看起來乾淨、沒煙,似乎更安全。但真的是這樣嗎?重症醫師黃軒表示,事實上,電蚊香≠無害神器,它和傳統蚊香一樣,都隱藏著化學與健康的課題。我們可以從成分、釋放方式、暴露風險等三方面來拆解真相。 1、殺蟲劑家族電蚊香(液體、片狀、墊片式)主要成分多為擬除蟲菊酯(Pyrethroids),這類化學物質能干擾昆蟲神經系統,導致牠們麻痺死亡。例如: .右旋氯氟氰菊酯(Prallethrin).氯氟氰菊酯(Transfluthrin) 但在密閉環境長期吸入,人類也可能出現: .眼鼻喉刺激、咳嗽.頭暈、頭痛.皮膚過敏反應(對嬰幼兒、孕婦、寵物影響更需注意,特別是魚和貓對菊酯類很敏感) 室內持續釋放低劑量擬除蟲菊酯,長期暴露與兒童呼吸道症狀增加有關;擬除蟲菊酯會影響哺乳動物神經鈉通道,雖然劑量高於一般使用環境,但慢性累積仍需警惕。 2、釋放方式 .傳統蚊香燃燒時會產生懸浮微粒(PM2.5)、一氧化碳與多環芳香烴(PAHs),這些是呼吸道和心血管的負擔。 .電蚊香透過加熱釋放有效成分,雖然幾乎沒有明顯煙霧,P
常春月刊 ・ 14 小時前止痛藥怎麼吃?食藥署曝「2疼痛」早吃較有效 濫用恐釀後遺症
「吃止痛藥會產生抗藥性嗎?」、「剛開始痛就該馬上吃藥嗎?」不少人習慣身體一有疼痛,就馬上吞服止痛藥,但止痛藥吃多了,雖然沒有抗藥性,但卻有可能出現「耐藥性」,食藥署提醒,生理痛、偏頭痛等特定情況,止痛盡早吃比較有效,但如果是輕微疼痛,可以先觀察一下。
中時新聞網 ・ 1 小時前
臨時牙痛超崩潰!他找10間診所都要「等1個月」氣炸 牙助揭背後真相
許多牙醫診所都需要預約,因此若臨時牙痛就醫,往往無法立即看診,只能忍耐,造成不少人的困擾。一名網友表示,自己因牙痛想就醫,打了近10間診所卻都要等上一個月,忍不住好奇詢問:「台灣牙醫診所明明很多,為何還這麼忙碌?」貼文曝光後,引來不少牙助留言說明,並非診所不接患者,而是真的看不完,因為台灣人普遍缺乏牙齒照護概念,甚至基本清潔都做不好,才會出現突發牙齒問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坣娜疑胰臟癌離世 50歲後新診斷糖尿病恐為唯一警訊
歌手坣娜疑似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胰臟癌被稱為「癌王」,其惡性度高且診斷困難,林相宏醫師指出,糖尿病可能是早期發現胰臟癌的唯一機會,尤其50歲以後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需特別留意。
中天新聞網 ・ 14 小時前
傳統濾水壺恐藏菌!自動除菌技術搶攻商機
租屋族和小家庭常用的濾水壺,可以直接過濾自來水,相當方便,但濾過的水,真的安全嗎?專家指出,活性碳濾芯,其實很容易孳生細菌,後續的儲放方式也要多留意,避免二次汙染。
TVBS新聞網 ・ 3 週前
于朦朧爆被虐殺慘死!「遺體被搬運」畫面疑曝光 網指認1嫌犯身分
中國大陸男星于朦朧於2025年9月11日在北京墜樓身亡,享年37歲。 雖然警方將死因初步定調為「飲酒後意外墜樓」,然而事件疑點至今眾說紛紜。如今網路更傳出一段疑似他遺體被搬運的畫面,在場兇手身分也曝光。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