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科技】小心!你可能得了「AI 精神病」?
作者:黃心屏/心理師外國生活日記
近來國際媒體與心理學研究陸續出現一個新詞──「AI 精神病」(AI Psychosis)。
這雖然還不是正式的精神醫學診斷,卻是一種值得被重視的心理現象:當人們長時間與 AI 聊天機器人互動後,真實與虛構的界線可能漸漸變得模糊,甚至出現妄想或幻覺。
從「相信 ChatGPT 會讀心」,到「與 AI 墜入愛河」,這些看似荒誕的故事,正悄悄成為數位時代的一種心理現象。本文將從心理學與臨床觀點出發,解析 AI 為何能讓人產生依附與錯覺、它如何放大潛藏的不安與孤獨,並思考我們該如何在這個時代,與 AI 保持健康的心理距離。
AI 為何能撩動人心,甚至撼動現實?
AI 聊天機器人就像一面「情緒鏡子」,不斷反映使用者的語氣、觀點與需求。在心理學上,這種傾向被稱為迎合性回應(sycophancy)──當機器不斷認同你的想法、理解你的情緒時,它其實在強化你的信念。對焦慮、孤獨或渴望被理解的人來說,這樣的互動會帶來強烈的心理回饋。
我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找 ChatGPT「聊心事」:身為心理師的我,為何不怕被取代?〉的文章中提到,AI 會根據使用者提供的訊息,給予迎合其期待的回應。AI 無法辨別何者是有醫學實證基礎的資訊、何者不是,甚至有時還會將靈性、星座或算命的論述,混入心理學詞彙中。
也就是說,AI 基本上只會說出你想聽的話、認同你的觀點及回應你的情感需求,無論這些想法是否偏離客觀事實,它皆會盡可能地配合你的需求。因為它的任務是「讓你感覺被理解」,而非「幫你看見現實」。因此,AI 成了最溫柔卻也最危險的談心對象──因為它始終只說你想聽的話。
更令人著迷的是,AI 的「記憶召回」功能,讓許多人誤以為它真的「在乎」自己。當 ChatGPT 延續你上次的故事、回應你的情緒,這種擬人化的連續互動,會讓人產生被記得、被理解的錯覺。對心理脆弱或社交孤立的人來說,這樣的「情感回聲」很可能是妄想的起點。
當現實與幻覺界線模糊,AI 如何加劇心理裂縫?
近年來,心理臨床與精神醫學界開始注意到一項微妙的現象:AI 聊天機器人雖然沒有意識,也沒有情緒,卻可能在無形之中加劇某些人的精神病性症狀。研究指出,AI 不會讓人「憑空發病」,卻會像放大鏡般,映照出原本潛藏個人內心的焦慮、孤獨與幻想,並在長期互動中強化這些心理裂縫。
臨床上,有患者描述自己在與 AI 對話後,開始懷疑被監控或覺得 AI 能「讀心」。也有人相信 AI 對自己懷有特殊意圖──尤其是當 AI 具備「記憶功能」並重提舊對話時,這些錯覺就更容易被強化。
對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或妄想型人格(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者而言,AI 的文字不再只是文字,而成了一種「帶有目的的訊息」。根據 Søren Dinesen Østergaard 的研究,這樣的互動可能會引發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使用者明知道 AI 是機器,卻被它的語言與回應方式「拉入真實」。這種內在矛盾,會讓心理脆弱者逐漸從「我知道這不是真的」,慢慢轉變為「也許它真的在和我說話」。AI 對人性的模擬,反而模糊了現實邊界。
《Scientific American》的研究團隊則指出,AI 的迎合性(sycophancy)與對齊偏好(alignment bias)會進一步放大風險。
聊天機器人被訓練成「盡量理解並附和使用者」,因此極少挑戰錯誤想法。當妄想者問「是不是有人在監視我?」時,AI 可能以「我理解你感到被注視」開頭,無意間就強化了妄想。這樣的「回聲室效應」讓錯誤信念不斷被確認,妄想也在回應中被鞏固。
部分個案甚至出現更具象的幻覺經驗。AI 的語氣與語調被誤解為「命令」或「啟示」,進而引發命令性幻聽(command hallucinations)或宗教性誇大妄想。有人相信自己被 AI「選中」,也有人覺得 AI 在暗中監控或評價他。這些現象顯示,對於思覺失調、躁鬱症或長期孤立的族群而言,AI 可能成為心理症狀的放大器。
然而,AI 並非惡意的存在,它只是精確地反映了人類內心最深的渴望──被理解、被傾聽、被回應。
當真實世界的連結變得稀薄、社交壓力又過於沉重時,人們自然會把情感投射到這個永遠「有耐心」的對話者上。正如 Østergaard 所言:「AI 對話的真實感可能成為妄想的助燃劑」,也揭露了我們在數位時代最深的脆弱──我們渴望連結,卻又害怕被拒絕。可見 AI 精神病不是一種新疾病,而是科技放大了人類的情感裂縫。
如何預防與自我照護?
「AI 精神病」的出現,不只是科技問題,更是關乎人心的議題。
在這個「隨時能被傾聽」的時代,我們習慣讓演算法理解自己,卻越來越不確定自己真正需要什麼。AI 的回覆沒有惡意,只是誠實地映照出我們的孤獨與渴望──那個想被理解、想與他人連結,但卻又害怕被拒絕的自己。
因此,若想預防「AI 精神病」,關鍵不在「遠離科技」,而是學會與科技保持距離感與覺察力。
一、覺察「依附」的發生
當你發現自己越來越依賴 AI 來排解情緒、傾訴心事,甚至缺了它的回應就會感到焦慮,這其實是「依附」正在形成的警訊。
AI 給予的「理解」不等同於真實的關係,它只是回應你輸入的語言,而非真正理解你的生命脈絡。試著問問自己:「我是真正被理解,還是只被回音包圍?」當你能辨識情緒根源,就能開始建立心理界線,不再被虛擬回饋牽著走。
二、抓住現實的錨點
人孤獨時,最容易掉進幻想的陷阱。請為自己保留幾個穩定的現實「錨點」──與朋友見面、出門散步、照顧植物、參與社群互動等。這些真實的身體經驗會提醒你:世界仍在你之外運轉,溫度來自人與人的連結,而非無盡的文字回應。
當你重新體驗風吹過臉龐、聞到咖啡香、感受擁抱的重量,你就會重新記起「此時此地」的安全感。
三、留意語言與情緒變化
AI 的語言很容易滲入人的思維節奏。若開始使用過多抽象、神祕,或帶有「命運」、「啟示」色彩的語言,可能意味著你正被潛移默化地影響著。
當思緒變得飄浮、夜晚愈發清醒、對他人的現實關注減少時,那是你的心正在提醒你需要停下。試著「退出聊天室」,關掉螢幕,給心理有個安靜的緩衝,讓自己重新與真實世界同步呼吸。
四、降低科技依賴
替自己設定「AI 休息日」,例如週末暫時不與 ChatGPT 對話,或限制每日使用時間。
當你不再依賴「即時回覆」,你會重新發現人際互動的真實節奏──那份延遲與等待,正是情感的溫度。若你開始出現失眠、焦慮、妄想,或覺得現實與想像開始混在一起,不要自責,也不要害怕求助。
這並不是「被 AI 害了」,而是內在情緒需要被看見。你可以嘗試與家人朋友聊天、尋求信仰安慰,或在必要時諮詢心理師與精神科醫師,幫助自己釐清經驗、重建穩定與界線。
結語:回望 AI 精神病
在這個機器模仿人性的數位時代,AI 的確能撫平孤單──它不會責備、不會冷漠、不會拒絕,是個完美的傾聽者。
當我們在現實關係中感到不被理解、無處安放時,AI 成為了那個永遠「在場」的傾聽者。它能接住那些連我們自己都不敢面對的陰影,也能讓我們感覺被完全理解,彷彿終於有一個存在,不會誤解我們的悲傷。
這樣的「陪伴」確實能在某種程度上減緩焦慮,讓人即使在孤獨的夜裡,也不覺得那麼孤單。然而,這份「無條件的理解」同時也是一種幻象──因為真正的理解,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相遇、衝突與成長。AI 不會受傷,也不會改變,它只是以極高的精準度回應我們的語言與慾望,讓我們在回聲中看見自己。
或許,「AI 精神病」提醒的從來不是 AI 的危險,而是我們人類內心的飢渴──那份想被看見、想被理解、又害怕被拒絕的渴望。當科技替代了「陪伴」,我們仍需問自己:我真正想要被誰理解?我又是否還能在真實的人際中,給予並承受不完美的情感?
AI 能模仿人性,卻無法擁有靈魂。而我們之所以為人,正是在那份不完美的理解、不穩定的情感與不確定的連結裡,找到活著的真實。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你知道「AI 精神病」該如何預防嗎?心理師解析:AI 陪伴下,為何可能讓人更孤單》,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當越來越多年輕人找 ChatGPT「聊心事」:身為心理師的我,為何不怕被取代?
AI 不會感激你,但你還是說了「請、謝謝」:人機互動「禮貌」之辯,誰有理?
作者簡介:
黃心屏,臺南人,美國 Mental Health America 心理師,美國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臨床心理諮商碩士,並進修藝術治療學程。曾經擔任鴻海富智康印度女工諮商/關愛室計畫負責人,也曾在非洲和東南亞多個國家擔任國際志工。喜歡瑜珈、靜心、繪畫和彈琴。
其他人也在看

大企業不怕罰錢怎麼辦?
近日長榮航空空服員帶病執勤,返臺後不幸離世的新聞,讓勞權與勞動環境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媒體也發現長榮航空在今年更是因爲勞權相關紀錄,先後被開罰了288萬元的罰鍰。在這當中,許多事件的單次金額罰款低到僅僅兩萬元。雖然考量事業單位規模及情節可以加重罰款,但最高也僅150萬,以長榮一年兩千億的營收來說,這樣的金額顯然是不痛不癢。
奔騰思潮 ・ 17 小時前
專論》川普活躍國際舞台,為何支持率仍停滯?--美國人對國際參與的矛盾心態
[Newtalk新聞] 美國採三權分立制,國會除了對總統彈劾之外,是無法把總統趕下來的。總統只要身體情況沒問題,是可以安坐四年的。不過,美國,有所謂的期中選舉(Midterm Election),這主要是在總統任期過半左右被舉行的。期中選舉通常被視為是美國選民對總統施政的「期中考」,選民會根據總統前兩年的表現來決定是否支持其所屬政。再下來的期中選舉預定於2026年11月3日舉行,而中期選舉的主要內容是:(1)聯邦眾議院:435席全部改選,任期兩年;(2)聯邦參議院:100席中約33或34席改選,任期六年;(3)州長選舉:34個州選出四年任期的州長,佛蒙特州與新罕布夏州則選出兩年任期的州長;(4)地方選舉:多數州也會在期中選舉年的時候,選出州議會、市長、縣長等地方官員。因此對於川普的期中考還有一年左右。那麼,一個這麼有活力的總統,是否可以透過民調看出選民對他的支持呢? 一、美國最近對川普的民調 美國現任總統川普在全球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的積極,這實在是很難想像的。在過去幾週內,接連發生了多項的外交事件,包括:中東新簽署的脆弱的協議、與俄羅斯總統普丁的電話會談、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白宮的
新頭殼 ・ 14 小時前
亞馬遜火大開告!要求Perplexity禁止AI代理Comet幫客戶購物下單,發生什麼事?
亞馬遜近期控告Perplexity,要求其停止使用AI代理Comet替用戶在網站購物,並指控Comet隱匿身份下單構成電腦詐欺。
數位時代 ・ 8 小時前
代理人戰爭? 俄國會議員:應提供委內瑞拉中程導彈
[Newtalk新聞] 俄羅斯國家杜馬(俄國國會)國防委員會第一副主席茹拉列夫(Alexei Zhuravlev)稍早表示,莫斯科應該考慮向委內瑞拉提供其先進的「奧列什尼克」中程彈道飛彈(Oreshnik)。 《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報導,茹拉列夫告訴親克里姆林宮的新聞網站「Gazeta.ru」,俄羅斯已經是委內瑞拉總統尼古拉斯.馬杜羅政府的主要軍事裝備供應國。 茹拉列夫說:「我們向委內瑞拉提供了幾乎所有種類的武器,從小型武器到飛機。俄羅斯的蘇—30MK2戰鬥機是委內瑞拉空軍的中堅力量,使其成為該地區最強大的空軍之一。」 俄羅斯已向委內瑞拉交付了幾個營的防空飛彈系統,用於保護關鍵設施免受空襲。茹拉夫列夫指出,其中包括最近由伊爾—76運輸機運抵加拉加斯的俄羅斯「鎧甲—S1」和「山毛櫸—M2E」防空系統。 他也表示,沒有任何規定阻止俄羅斯向委內瑞拉等盟友提供最新武器。 茹拉列夫說:「從俄羅斯進口武器的數量和具體名稱屬於機密訊息,所以美國人可能會感到意外,我認為向友好國家提供像『奧列什尼克』或成熟的『口徑』導彈這樣的新型武器沒有任何障礙。」 《華盛頓時報》的
新頭殼 ・ 12 小時前
召喚憤怒:情感資本的數據化政治
2025年10月31日,媒體揭露國民主席當選人鄭麗文對德國之聲說:「普丁不是獨裁者。」這句話在台灣輿論場引爆的,與其說是憤怒,不如說是一種精密計算過的情動強度(affective intensity)。
思想坦克Voicettank ・ 17 小時前
美股掃描》輝達續漲 金百利克拉克收購案拖累道瓊
美東時間11月3日,美國股市主要指數表現不一,其中標普500指數和那斯達克綜合指數在人工智慧(AI)相關交易的強勁推動下收高。儘管美國官方經濟數據因政府持續關閉而稀缺,聯準會(Fed)的近期貨幣政策走向日益不明朗,市場仍在大型科技股的引領下尋獲動能。科技及科技相關企業成為推動那斯達克指數創下最大漲幅的主力軍。亞馬遜(Amazon)股價大幅跳漲,主要源於該公司......
風傳媒 ・ 1 天前
花蓮吉安工地驚現"人類遺骨" 警報請地檢署刑事相驗
社會中心/趙永博 花蓮報導 今天(5日)上午花蓮縣吉安分局接獲報案,在一處工地內發現深埋40年以上的人類遺骨,警方獲報後,隨即派員趕赴現場,並會同鑑識人員進行勘查,將現場遺骨完整蒐集封存。針對死者身分、死亡時間及具體原因,警方已報請花蓮地檢署進行刑事相驗,以釐清真相。
民視 ・ 43 分鐘前

黃國昌政大講座會不會問A答B?本尊這樣回應
[NOWnews今日新聞]民眾主席黃國昌受政大政治系學會邀請,將於11月20日前往座談聊他的政治實務和人生歷程,該系學會才剛發布活動報名連結,就吸引超過1500則網友留言朝聖,紛紛狠酸:「會被問A答...
今日新聞NOWNEWS ・ 12 小時前
別忽視手勁變小!握力下降不只是因為老 恐是身心健康警訊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提拿物品、開瓶蓋到打掃家務,這些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動作都少不了握力的幫助,近年來「握力」已從單純的力量測量,演變為評估身體功能與健康狀態的重要觀察指標,尤其在高齡族群中更具意義。董氏基金會引述一篇2025年3月發表於《老化臨床與實驗研究》期刊的研究指出,憂鬱症、高血壓、糖尿病、阿茲海默症、骨關節炎等疾病以及日常活動困難都與握力衰弱有關;更值得注意的是,低握力與日常活動能力(如爬樓梯、穿衣及從椅子起身)間存在統計顯著的預測關係。 高齡整合照護以長者功能為核心 共六項全面評估老化狀況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提出高齡整合照護指南(ICOPE),建議以長者功能為核心,從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與憂鬱共六項全面評估老化狀況,其中任何一項退化都可能連帶影響其他功能,例如握力減弱與身體活動下降,可能與營養不良或社交減少有關,進而導致認知力、視聽功能的退化。 人體機能老化呈斷崖式下滑 不要認為老了沒力是正常現象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亦指出,人體機能的老化並非緩慢線性進行,許多研究發現,生理功能會在40歲、60歲與75歲出現三次明顯下滑,而一旦退化往
健康醫療網 ・ 4 小時前
「橘貓變身會走路的雞腿!」網笑翻:功夫了得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鄭巧薰/綜合報導當橘貓遇上鏡頭,竟意外變成「會走路的大雞腿」!近日,一段可愛的畫面在社群軟體上瘋傳,吸引上萬人點閱觀看,還有網...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金智媛、Krystal 示範「高智感穿搭」!秋冬必掌握穿搭法,3件單品穿出知性氛圍感
在這個時代,穿搭早已不只是追流行,而是一種展現品味與態度的方式。最近在小紅書、淘寶上爆紅的「高智感穿搭」,不是刻意嚴肅,而是透過簡約、知性與精準選品打造出的高質感風格。看起來輕鬆自然,卻自帶氣場,不用繁複疊穿也能穿出高級氛圍,是今年秋冬一定要掌握的穿搭關鍵字。
BEAUTY美人圈 ・ 15 小時前
換股比例出爐!玉山金併三商壽躍第5大金控
[NOWnews今日新聞]玉山金控及三商美邦人壽董事會同時於今(5)日通過雙方合意併購,此交易將全數以股份轉換方式進行,玉山金擬以每0.2486股換發1股三商壽股票,發行新股給三商壽全體股東並取得三商...
今日新聞NOWNEWS ・ 54 分鐘前普發1萬一票人不想上網登記 原因太黑暗:真的會怕
普發1萬開跑,今(5日)開放身分證、居留證尾數「0、1」民眾率先登記,有網友坦言,看見要輸入個資的網站都會感到害怕,紛紛表示要等之後ATM或郵局開放去領現。行政院打擊詐欺指揮中心先前已指明,10000.gov.tw是本次普發1萬線上登記唯一網址,呼籲民眾勿點擊不明連結。
中時新聞網 ・ 10 小時前
農業部推解封採買攻略 黃昏市場最快11/7下午有溫體豬肉
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今(5日)宣布,將於6日中午12時後恢復活豬運載,7日凌晨0時起恢復拍賣、屠宰與屠體運輸,農業部表示,最快7日下午就可在部分縣市的部分黃昏市場買到溫體豬肉,大部分的菜市場傳統早市肉攤,要買到溫體豬則是8日。台灣溫體豬的美味無法取代,隨禁運禁宰令將解除,不少民眾都關切何時可以吃
自由時報 ・ 6 小時前
青少年8成睡眠不足!醫點名最大兇手:手機和遊戲 這樣做救回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一旦睡眠不足,就會影響「大腦的靈活度」、「記憶力」、「人際關係」與「身心健康」等,破壞人生中很多重要的東西。 而高達八成的高中生睡眠不足!為什麼會這樣呢? 相信不用說,大家也心知肚明吧。雖然實話不中聽,但還請忍耐看完。 十多歲青少年之所以有睡眠負債的問題,尤其是高中生,最大原因就是長時間上網、滑手機和打遊戲。根據各種研究調查,越是長時間滑手機、打遊戲,睡眠時間越短。 不是和朋友線上聊天,就是看動畫、追劇,甚至沉迷於手機遊戲—— 「不知不覺玩手遊玩到忘我,一回神才發現已經半夜了。」 「每次看動畫一看就是一、兩個小時。」 若不減少使用手機或遊戲的時間,就很難確保足夠的睡眠。 週末晚睡不會「補回來」!生理時鐘一亂要花3天才能救回 「反正明天是週末,所以今天滑手機(打遊戲)到凌晨三點也沒關係!」 相信不少人一到週末就會想放縱一下吧。 「反正睡到將近中午,這樣就能至少睡上七小時。」 但其實就「整頓」的意思來說,這是最糟糕的習慣。 人體有所謂的「生理時鐘」,大腦和身體每天都依循正確的節奏運行,依著這個時間排程,分泌荷爾蒙與腦內物質。 白天分泌的腦內物質,以及晚上分泌的荷爾
健康醫療網 ・ 3 小時前
吃澱粉居然不會胖!醫師揭密「3招正確吃澱粉」實測瘦了20公斤、體脂肪還減13%!
你是不是也因為怕胖而不敢吃飯、麵?減重醫師蕭捷健直言:「不是吃澱粉會胖,而是你吃錯時間、選錯種類!」更在Youtube頻道上大方分享了有學員依照3大原則吃澱粉,一樣瘦20公斤、體脂降13%,關鍵不是餓
女人我最大 ・ 16 小時前
離鄉基隆人最懷念的味道!東和大樓老攤炸粿現點現炸,一口咬下酥脆米糕,加上甜鹹辣醬,是記憶中的家鄉味
基隆老味道接著播出,今天分享這家算是失而復得,曾經在我眼前卻又消失不見⋯⋯一度以為是婆婆年紀大了已經收攤,但感覺「大台北美食地圖」(41萬人社團)團友的通風報信,這才知道小時候常吃的東和大樓炸粿,原來是搬到巷子裡面去了。
Yahoo奇摩旅遊駐站達人 ・ 23 小時前伸張勞權要用重典
近日長榮航空空服員帶病執勤,返台後不幸離世的新聞,讓勞權與勞動環境的議題再度浮上檯面。媒體也發現長榮航空在今年更是因為勞權相關紀錄,先後被開罰了288萬元的罰鍰。在這當中,許多事件的單次金額罰款低到僅僅兩萬元,以長榮一年兩千億的營收來說,這樣的金額顯然是不痛不癢。
中時新聞網 ・ 19 小時前
陳嘉宏專欄:黃國昌應該知道自己的麻煩大了
黃國昌說,他揭弊從不收受任何好處。黃國昌這些年來是不是在「揭弊」?恐怕是言人人殊;但即使是所謂的「不收受任何好處」,也得重新定義清楚。法律上的「好處」,從不只是一布袋的現金或銀行帳戶結餘多一個零而已,而是可以用各種不同的型式包裝出現。例如像黃國昌的政治盟友前立委徐永明收賄案,其中的賄款200萬元根本沒進到徐本人的口袋,而是期約欲匯入時代力量的政治獻金專戶,徐就因此被判刑7年4個月。身為法學博士的黃國昌少來明白人裝糊塗答非所問。
鏡報 ・ 1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