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患者罹心血管疾病增3倍 病團籲及早診斷減風險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25日電)乾癬共病連環扣,影響不只是皮膚和關節,病友團體「台灣乾癬協會」今天舉辦講座,提醒乾癬病友罹患心血管機率比一般民眾高出2至3倍,及早診斷,才能降低死亡與失能風險。
乾癬和乾癬性關節炎為一個慢性、嚴重的非傳染性疾病,每年10月29日是「世界乾癬日」,今年主題為「乾癬共病連環扣」,台灣乾癬協會今天透過新聞稿分享下午舉辦公益講座,邀來醫師解說乾癬與身心健康、整合照護、商業保險等相關資訊,鼓勵病友建立健康生活。
40多歲病友阿平(化名)與重度乾癬共處20多年,人生有一半時間都在與病情對抗。他在講座中細說自己一路走來,尤其是乾癬人生中兩大課題:歧視與治療。阿平曾頭部滿滿乾癬屑、腿部病灶更是紅腫滲血,雖成功申請健保乾癬生物製劑給付,卻也曾被下車打過回票,眼看著改善的病灶再度復發、發癢、滲血,讓他感嘆有時真的「生不如死」、很容易憂鬱,若遇到不夠友善職場環境,形成雙重挑戰。
「職場是否友善,取決於對方是怎麼樣的人。」阿平無奈地表示,能遇到有同理心的同事和運氣有一點關聯,工作性質也會影響,他雖慶幸自己有份穩定工作,仍直言如果遇到升遷或考績時,乾癬病人怎可能會好,再努力也只能嘆氣。
除了要面對歧視跟治療難題,台灣乾癬協會理事長柯怡謀指出,研究顯示,乾癬患者除皮膚與關節受影響外,也常伴隨心血管疾病(CVD)、糖尿病、肥胖、高血壓、憂鬱症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等共病,形成相互交織的健康負擔。
而在眾多共病中,柯怡謀點名心血管疾病是乾癬患者最嚴重的健康威脅之一,因為乾癬病灶中的發炎反應不僅停留於皮膚,而是透過血液傳導至全身。
柯怡謀表示,多項研究指出,乾癬病友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至3倍,平均提早5年發病,且病程越長、病情越重,風險越高。唯有早期診斷、整合醫療照護與政策支持,才能中斷「乾癬共病連環扣」,降低死亡與失能風險,讓病友在治療皮膚和關節的同時,也守護「全人」的健康。(編輯:李亨山)1141025
其他人也在看

世界乾癬日將至 病團辦公益講座 (圖)
每年10月29日是「世界乾癬日」,台灣乾癬協會25日下午舉辦公益講座,邀請醫師解說乾癬與身心健康、整合照護、商業保險等相關資訊,鼓勵病友建立健康生活。
中央社 ・ 1 天前
屏健博會打造全齡健康生活
屏東縣政府展現在地醫療服務成果,舉辦第三屆屏東健康博覽會,今年以「食、醫、住、行、育、樂」為六大主題,展出八十個特色攤位,親子在趣味闖關遊戲中,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縣長周春米到場體驗醫療服務,她感謝縣內各醫療院所、十八個醫事團體及屏東地檢署的協助;她強調,今年九月起,衛生局也陸續在各社區舉辦健康座談,健康不僅是縣府與醫療院所的責任,更需要社區與每位民眾共同投入。周春米表示,許多鄉親透過各式各樣的物理治療、健康諮詢與檢查關心自身健康,也希望透過名人講座分享健康秘訣與知識,提升全民健康的知識與生活品質。衛生局表示,今年健康博覽會涵蓋健康市集、健康篩檢、無毒家園親子同樂探索營、健康趣味闖關等多元特色攤位,將社區醫療照護服務及特色,以貼近生活方式呈現公共衛生、社區醫療照護、身心健康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空污影響心血管疾病 台灣首份民間氣候健康白皮書公布
極端氣候不僅衝擊環境,更直接威脅國人健康。保誠人壽攜手台灣師範大學,發表台灣第一份民間主導的《氣候變遷與健康調適白皮書》,分析2000年至2022年健康與環境數據,揭露氣候與心血管疾病關聯。研究發現,交通密集區的氮氧化物濃度與心肌梗塞、腦中風高度相關,夏季6至8月為就診高峰期,65歲以上長者風險更高出年輕族群數百倍,顯示氣候變遷已成全民健康重要威脅。
NOW健康 ・ 20 小時前
愛吃冰塊「恐是身體在求救」 醫揭背後含意:不應忽視
醫師吳昌騰提醒,若出現「無法控制想吃冰塊」的情況,可能是缺鐵性貧血的警訊,這種「食冰癖」常見於體內鐵質不足者,當補鐵後症狀多能改善,應盡早就醫檢查。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她天天嗑便當長息肉!2習慣沒改切了又復發 醫警告:恐變癌
當代人生活忙碌、飲食失衡,導致各種腸胃疾病與文明病逐漸年輕化,其中「腸躁症」與「大腸息肉」更是常見困擾。一名42歲的上班族婦女因長期外食、飲食不均,健康檢查時竟發現大腸長出息肉,切除後雖改吃得較清淡,但息肉仍再度出現,最後才找出真正的原因。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80歲嬤撞卸貨車交通錐遭公車輾斃 家屬控違停、肇事兩方態度消極
新北市三峽80歲陳姓阿嬤10月初晚上騎機車返家,在離家不到1公里處撞上違停大貨車擺設的交通錐,倒向內側雙黃線,不幸遭對向公車輾過身亡。家屬指控,涉嫌肇事的貨車司機及客運公司態度消極,案發後僅各自到靈前捻香一次,客運公司送來慰問金就未再聞問,28日就要告別式,家屬無法接受。
自由時報 ・ 1 天前「飄仙鳳舞」本尊真的來了 美鳳老師尬舞同框韋禮安
韋禮安日前舉辦「愛韋沒錯」私密復古派對,粉絲也依照dress code的打扮出席,派對高潮之一是唱到新歌《珍妮佛》時,特別請到網紅「美鳳老師」驚喜登場,與韋禮安同台共舞,現場尖叫聲不斷。見到現場的粉絲,韋禮安笑說:「今天現場真的好多《珍妮佛》都來了。」演唱時他更使用超復古大字報提示歌詞,逗樂全場,自
自由時報 ・ 23 小時前
美智庫學者投書《時代》雜誌批賴清德魯莽!綠委怒轟:根本是獨裁者的附庸
美國智庫「國防重點」亞洲事務主任高德斯坦在《時代》雜誌發表投書,將賴清德總統形容為「魯莽的領導人」,引發民進立委強烈反彈。立委王定宇痛批高德斯坦是獨裁者的附庸,根本是沒有國際觀的井底之蛙。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血糖高不只甜食惹禍!醫師揭露多數人 忽略五大可怕陷阱?!
三高儼然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尤其是糖尿病盛行率日益上升,而且糖尿病跟傳統認知上的小血管 眼睛腎臟,還有心臟大血管病變有關之外,居然也跟人體老化有關。是不是大家有時候都會經歷過中午吃飽飯後,下午的上班上課,精神專注力都難以集中,而且甚至是昏昏欲睡,這些都是血糖波動的警訊。
TVBS新聞網 ・ 1 天前高雄廟會封街放鞭炮嚇哭小孩 網痛斥:沒政府了
高雄市仁武區舉辦合法申請且獲核發許可的廟會,但遶境隊伍昨晚行經八德東路時,竟然封街燃放鞭炮,吵雜的噪音及刺鼻的煙霧,不僅將小孩嚇哭到發抖,更有眾多網友留言痛斥「沒政府了」,也自嘲「花大錢買景觀房,結果現在變成廟會第一排搖滾區」。負責執法的仁武分局原本僅通報消防隊到場處置,並告誡不得再燃放鞭炮,直到晚
自由時報 ・ 1 天前劉侑芸跆拳道世錦賽逆轉勝 踢下台灣暌違10年金牌
(中央社記者陳容琛台北26日電)在中國舉行的世界跆拳道錦標賽,台灣女將劉侑芸在女子49公斤級金牌戰,以2比1逆轉擊敗土耳其好手阿克古爾,踢下台灣代表隊暌違10年金牌,展現無窮潛力。
中央社 ・ 1 天前
國二女罹糖尿病 母自責曝「三餐飲食」:害了她一輩子
糖尿病患者年齡層持續下降,一名14歲國二少女因長期攝取過量精緻糖,導致血糖飆高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營養師高敏敏分享此案例時表示,少女的母親在得知診斷結果後激動痛哭,自責害了女兒一輩子。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中市沙鹿「萬聖夜總會」昨晚開張 萬人齊歡
台中市沙鹿區「萬聖夜總會」昨晚在南勢溪公園舉行,吸引逾1萬民眾參加,現場燈光絢麗、人潮熱鬧非凡。活動由南勢里、北勢里辦公室及三鹿里保安宮、港洲營造公司共同主辦,由藝人徐乃麟主持,以幽默逗趣的方式帶動現場氣氛,讓宣導活動熱鬧滾滾、笑聲不斷;清水警分局明秀派出所也配合,在場疏導交通及週邊巡邏,維護民眾生
自由時報 ・ 21 小時前
內在安全感哪裡找?用「心理學OK繃」度過急性分手期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有時候,比起相信對方無縫接軌了一個新的對象,已經不愛自己、不在意自己,我們寧可相信這麼做是一種「報復的手段」。藉由這種方式,你終於可以不用面對這段感情走了這麼長的時間,最後還是破滅的事實。 急性分手期:大腦生理反應浮現 三步認識自己 在急性分手期(分手後的一個月到三個月之間),人的大腦會產生急性創傷的症狀(Acute Grief),在大腦造影的研究當中發現(這個樣本用的是女性),後腦區(包括小腦、後腦幹、後顳頂和枕腦區域)的活動量增加,而前腦幹、丘腦、紋狀體、顳葉皮層、島葉,以及背側和腹側前扣帶迴∕前額葉皮層的活動量減少。 這些悲傷的確會顯現在大腦的反應中,如果你愈努力地想要控制這些悲傷,可能會讓自己有更無力的感覺。因為不管怎麼做,都會有各種情緒浮現。 由於在分手後的自我檢討很不容易停下來,既然要檢討的話,我們可以用比較有「建設性」的方式,讓自己在這段感情當中可以學到一些東西。 一、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 在這段關係當中,你發現自己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所以會做出一些不信任對方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反而深深傷害了彼此的關係。雖然兩個人的關係結束了,但你也可以趁這個機會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首度國定假日緬懷先烈 金防部紀念古寧頭戰役76週年
10月25日是台灣光復節,也訂為金門古寧頭大捷紀念日。今年適逢古寧頭戰役76週年,為了緬懷先烈忠勇衛國的精神,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25日在太武山公墓舉辦紀念活動,由指揮官黃先任中將主持,金門縣長陳福海、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吳增允及3位鄉鎮長等地方首長共同出席,與防區三軍官兵、中央與地方代表共襄盛舉,場面莊嚴肅穆。
中天新聞網 ・ 20 小時前
胃潰瘍飲食全攻略:急性、慢性期吃什麼最安心?
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許多患者常抱怨:「吃東西胃會痛,但不吃又更痛,到底該怎麼吃才好?」其實,急性胃潰瘍與慢性胃潰瘍的治療方式不同,飲食調整原則也有所差異。掌握分期飲食,能減少胃部負擔、促進潰瘍癒合,並降低復發風險。 一、急性期胃潰瘍飲食 急性期患者常出現劇烈疼痛,胃黏膜發炎、充血、浮腫,甚至有局部糜爛或出血。此時,飲食原則以「禁食或極少量易消化食物」為主,目的是減少胃酸分泌和胃的運動負擔。 建議飲食方式: 暫時禁食:在疼痛最劇烈時,可短暫禁食,讓胃部休息。 少量多餐:症狀緩解後,可先從米湯或稀飯開始,每餐僅2~3匙,避免一次吃到飽。 易消化蔬菜:選擇纖維細緻、煮熟軟爛的蔬菜,如冬瓜、去梗葉菜等。 營養補充:必要時可搭配營養劑,避免營養不足。 二、慢性期胃潰瘍飲食 當急性症狀緩解後,患者可能仍會有偶發的上腹部痛或進食後不適。此時,胃的耐受度提高,可逐步增加飲食種類,但仍需遵循「少量多餐、易消化」原則。 建議飲食方式: 穀類攝取:少量多餐地吃稀飯或白飯,不建議吃難消化的全穀類,除非打成糙米漿或五穀漿。 蔬菜攝取:選纖維細緻蔬菜,如花椰菜、去皮南瓜、地瓜等,煮到軟爛;避免粗梗難消化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從花生到烤肉!WHO點名6種生活致癌物 醫師揭最毒1物:我自己也不碰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也在社群上發文,整理出6種生活中常見的確定致癌物,提醒民眾提高警覺,「雖然無法百分百避開,但從飲食與生活習慣做起,確實能有效降低癌症風險。」以下為他歸納的6種致癌物來源,以及對應的預防重點:1. 黃麴毒素主要來自受潮或變質的花生、玉米與堅果,是...
CTWANT ・ 9 小時前
癌王胰臟癌唯一早期警訊!醫示警:年過50罹「1病」要小心
胰臟癌被認為是難以對付的「癌王」,早期大多沒有症狀,患者很難有所警覺,且胰臟位於後腹腔,長了壞東西相較其他器官的癌症更不容易被發現,預後不佳且復發率高,是名副其實的「9死1生」,包括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名嘴劉駿耀、法國名廚侯布雄、聲樂家帕華洛帝、資深藝人巴戈等名人皆因胰臟癌過世。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5歲個案,提醒高血糖是胰臟癌的警訊,「糖尿病可能是早期診斷胰臟癌的唯一機會」,要特別注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