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會相信機器人來照顧你的晚年生活嗎?
在倫敦西北部的一間實驗室裡,三隻黑色金屬機器手在工作台上詭異地移動。
沒有爪子或鉗子,而是四根手指加一根拇指,緩慢地張合,關節位置精準。
「我們不是在造『未來戰士』,」製造這些機器手的「影子機器人」(Shadow Robot)公司主管里奇·沃克(Rich Walker)開玩笑說。
他戴著眼鏡,留著長髮、鬍鬚與八字鬍,看起來更像是現代嬉皮,而非科技高手。他帶我參觀公司時,顯然充滿自豪。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能幫助你的機器人,讓生活更美好,一種通用型的家庭助手,可以做任何家務……」
但背後還有更深層的願景:解決英國最迫切的挑戰之一——日益嚴峻的社會照護危機。
https://www.instagram.com/p/C6_hEBHNZdd/
根據慈善機構「護理技能」(Skills for Care)去年發布的報告,英格蘭有13.1萬個成人照護職位空缺。英國長者服務機構Age UK則指出,英格蘭約有200萬名65歲以上長者的照護需求未獲滿足。
到2050年,英國每四人就有一人年滿65歲,照護系統可能面臨更大壓力。
這正是機器人可能發揮作用的地方。
前任政府曾宣布投入3,400萬英鎊,用於開發可用於照護的機器人。
早在2019年,政府就曾表示:「在未來20年內,自主系統如機器人將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與交通方式。」
這種聽起來像科幻電影的「科技解方主義」真的能成為解決方案嗎?
而你真的會放心把年邁親人,或是自己在最脆弱的時刻,交給本質上是一台強力機器的照護嗎?
與機器人一起鍛煉
日本提供了一個機器人融入人類生活的未來縮影。
十年前,日本政府開始補助機器人製造商,推動在安養機構中開發並普及機器人使用——部分原因是人口老化與照護人力相對不足。
人工智慧專家、倫敦瑪麗皇后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ty)客座教授詹姆斯·萊特(James Wright)曾花七個月時間觀察這些機器人,特別是在日本一家安養機構中研究它們的實際效能。
研究共涵蓋三種類型的機器人:其中一款名為HUG,由日本富士公司設計,看起來像一台高度進化的助行器。它配有支撐墊,使用者可倚靠其上,協助照護人員將人從床上移動到輪椅或廁所等位置。
第二款機器人看起來像一隻小海豹,名為「帕羅」(Paro)。這款機器人旨在刺激失智症(認知障礙)患者的反應,經過訓練可以透過動作和聲音對撫摸做出反應。
第三款則是外型友善的小型人形機器人「胡椒」(Pepper)。它能下指令,也能透過揮動手臂示範動作,並在安養機構中帶領長者進行團體運動。
萊特在開始觀察之前,對這些機器人已有些期待。
「我原本以為照護人員會很容易接受這些機器人,畢竟他們工作負擔沉重、極度忙碌。」
「但我發現,情況幾乎完全相反。」
他發現,事實上最耗費照養機構人員時間的,是為機器人清潔與充電——更重要的是,當機器人有問題時的故障排除作業。
「幾週後,照護人員認為這些機器人麻煩多於幫助,使用頻率越來越低,因為他們實在太忙了,沒時間使用它們,」萊特博士說。
「HUG必須不斷移動,以免妨礙活動。Paro讓一位住宿者過度依賴,反而引發情緒困擾。至於『胡椒』,因為身形太矮,住宿者看不清楚它的動作,也因聲音太尖細而聽不清楚,導致無法跟著做運動。」
機器人開發團隊對萊特的研究也有各自的回應。
HUG的開發者表示,該機器人已經過重新設計,更加精巧且易於使用。「帕羅」(Paro)的創造者柴田崇德(Takanori Shibata)指出,「帕羅」已使用逾20年,並引用多項試驗證明其「具臨床療效」。「胡椒」(Pepper)則已由另一家公司接手,軟體也進行了大幅更新。
儘管如此,這項研究仍具價值。
「影子機器人」公司的沃克堅持認為,不應輕易否定機器人在照護領域的應用。他指出,下一代機器人將具備更強大的能力。
從實驗室到現實世界
諾丁漢大學教授普拉敏達·卡萊布-索利(Praminda Caleb-Solly)致力於讓這些機器人在實際生活中發揮作用。
「我們正努力讓這些機器人走出實驗室,進入真實世界,」她說。
為此,她成立了一個名為「緊急情況」(Emergence)的網絡,協助機器人製造商與企業及使用者建立連結,並直接向長者了解他們對機器人的期望。
回應五花八門。
有些人希望機器人具備語音互動功能,外型不具威脅性;也有人偏好「可愛設計」。
但多數需求仍回到實用層面——希望機器人能因應自身需求變化而調整功能,並具備自我充電與清潔能力。
「我們不想照顧機器人——我們希望機器人來照顧我們,」一名受訪者如此表示。
英國部分企業也開始測試機器人。
居家照護服務商Caremark正在切爾滕納姆(Cheltenham)地區試用一款名為「精靈」(Genie)的小型聲控機器人,提供給部分使用者。
一名患有早發性失智症的男子表示,他喜歡請「精靈」播放葛倫·米勒(Glenn Miller)的音樂。
不過,整體反應「就像馬麥醬(Marmite)一樣兩極」,Caremark董事麥可·福克斯(Michael Folkes)說——有些人喜歡「精靈」聲控機器人,也有人不太買帳。
但福克斯也強調,這些設備並非用來取代人力。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讓照護人員有更多時間真正照顧人的未來。」
機器手:從演化中學習
回到位於倫敦的「影子機器人」公司實驗室,沃克指出另一項重大挑戰:打造完美的機器人手掌。
「若要讓機器人真正有用,它必須具備與人類相同的互動能力,」他解釋道。
「而這就需要像人類一樣的靈巧度。」
沃克展示的機器人手掌確實相當靈巧。
它由金屬與塑膠製成,配備100個感應器,具備人類手掌的靈活度與力量。
每根手指都能順暢、迅速且精準地與拇指接觸,最後比出「OK」手勢作結。
它甚至能單手解魔術方塊。
但要執行更精細的任務仍有一段距離,例如使用剪刀或拿取小型、易碎物品。
「當你仔細思考,我們使用剪刀的方式其實非常驚人,」沃克說。
「如果你試著分析這個過程,你會發現我們是透過極其細膩且精準的觸覺來接收回饋,並據此調整剪切方式。你要怎麼教機器人做到這一點?」
沃克的團隊與其他35家工程公司正合作設計更接近人類的機器人手掌,這是「機器人靈巧度計畫」(Robot Dexterity Programme)的一部分。
該計畫由英國政府機構「高級研究與發明局」(Advanced Research and Invention Agency, ARIA)主導,旨在支持高風險但高回報的科學研究,期望能帶來改變社會的突破。
計畫負責人珍妮·瑞德(Jenny Read)教授表示,他們正在研究動物的運動方式,以此作為設計手掌的參考,並重新思考整體機器人製造方式。「動物身體的一大特點是優雅與高效,這是演化的結果。」
「我認為,優雅本身就是一種效率。」
複製人類肌肉
來自丹麥的古吉·科福德(Guggi Kofod)由工程師轉為創業家,正致力於開發可取代馬達的機器人人工肌肉。
他在丹麥創立的公司Pliantics仍處於早期研發階段,但已突破關鍵技術,找到一種既能達成目標又具耐用性的材料。
他也受到個人經歷的強烈驅動。
「最近有幾位我身邊的人因失智症過世,」他解釋道。「我看到照顧失智症患者的人所面臨的挑戰,那真的非常艱難。」
「所以,如果我們能打造出能讓他們不再感到恐懼、至少能過上體面生活的系統……對我來說,那是極大的動力。」
科福德的公司所設計的人工肌肉,是由一種柔軟材料製成,通電後能像真實肌肉一樣伸縮。
他目前正與「影子機器人」合作,參與ARIA計畫,目標是開發一款人類尺寸的機器人手掌,透過人工肌肉實現更精準、細膩的抓握能力。
最終目標是讓機器人能在握住物品時偵測微小的壓力變化,並知道何時停止施力,就像人類指尖的皮膚一樣。
機器人對護理人員意味著什麼
曾在日本觀察機器人的萊特提出最後一項擔憂:若機器人普及,可能反而讓照護人員的處境更艱難。
「要讓這套系統在經濟上可行,就得降低照護人員薪資,並擴大照護機構規模,使其標準化,方便機器人運作,」他表示。
「結果可能是更多機器人照顧人,而照護人員則領著最低工資來維護機器人——這與原本希望機器人能讓照護人員有更多時間陪伴住宿者、交流的願景背道而馳。」
其他專家則持較樂觀態度。英國南安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人工智慧教授戈帕爾·拉姆丘恩(Gopal Ramchurn)認為:「這將成為一個龐大產業,因為目前人力短缺。隨著人口老化,照護需求將大幅增加。」
他同時也是Responsible AI公司的執行長,致力於確保人工智慧系統安全、可靠且值得信賴。
他引用馬斯克的類人機器人「擎天柱」 (Optimus)為例,該機器人去年在特斯拉活動中提供飲料並與人互動,顯示機器人即將進入日常生活。
「我們正試圖預先規劃這個未來,在大型科技公司部署這些技術前,先了解社會對它們的看法,」他補充。
他認為,現在正是制定適當法規的時機,確保機器人為人類服務,而非相反。
「我們必須為那個未來做好準備。」
補充報導:佛羅倫斯·弗里曼(Florence Freeman)
其他人也在看

升主管不如升股息?網友一語戳痛上班族:努力十年換來責任200%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吳嘉汯/綜合報導加薪2%、責任+200%,這CP值是怎樣?近日一名網友發文感嘆,自己努力十年好不容易升上主管,卻發現生活品質反而下滑。除...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路跑》最搶眼接力隊竟來自華碩電腦! 破大會紀錄一舉推進7分40秒
受到破紀獎金激勵下,今年MIZUNO美津濃馬拉松接力賽出現了9支破紀錄隊伍,其中破紀錄幅度最大,竟是來自企業組第一的華碩電腦,而且這群來自高科技都非體育專科出的隊伍,不僅破了去年締造的企業組最速紀錄,甚至一舉將紀錄推進了多達7分40秒!從去年開始,企業隊參加的數愈來愈多,今年企業組報名最多隊伍的是台達電子共有11組隊伍參賽,台達電子展現出卓越的企業運動精神與團隊凝聚力,由 台達電子電源及系統事業群副總裁暨總經理陳盈源代表領獎,獲得本屆「企業精神錦旗」最具代表性的獲獎企業之一。而在企業組賽事中,前三的華碩電子(3小時3分40秒)、智原科技(3小時7分19秒)和synopsys (3小時8分48秒)都順利打破了去年創下的企業組最速成績3小時11分20秒,其中獲得企業組第一的華碩電子甚至一舉將企業速紀錄推進了多達7分40秒。華碩電子隊臥虎藏龍,其中洪子翔透露,以他自己為例,「我在進華碩之前並沒有其他運動,因為華碩裡面有慢跑團,透過好友的介紹才加入,平時應該有在上課應該有五十幾個人吧。」將大會成績一舉推進7分40秒,但洪子翔一點都沒有驚訝的感覺, 他說:「也沒有就是正常的表現,主要就是隊友都很
麗台運動報 ・ 1 天前
不是遺傳!一家人罹癌「1關鍵」成主因 專家:90%是它們害的
癌症跟家族遺傳沒有太大關聯性?日本醫學研究所所長齋藤良三透露,根據美國國家癌症中心最新的數據,顯示癌症生成的原因,跟生活方式、環境因素有90%相關,但是「遺傳性腫瘤」則佔5%至10%左右。
鏡報 ・ 1 天前
專訪華碩集團資安長》後量子密碼學 資安決勝點
華碩近年積極投入後量子資安技術研發獲得成果。金慶柏表示,量子運算技術快速進步,傳統密碼系統如RSA、ECC等逐漸面臨破解威脅,企業必須提早布局後量子密碼學(PQC)技術作為資安策略的關鍵環節。
工商時報 ・ 1 天前
粿粿17分鐘影片!公審范姜彥豐「軟飯男」 律師:到法庭上絕對不利
藝人范姜彥豐與妻子粿粿婚變風波持續延燒。在范姜彥豐日前公開指控她婚內出軌男星王子(邱勝翊)後,粿粿於昨(1)日發布長達17分鐘的影片親自回應,承認與王子有「踰矩的行為」,對此表達歉意。面對雙方PO影片、在網路上互槓,就有律師直言,「這種爆料公審的影片到法庭絕對是不利的,誰再繼續發法律上就越不利」。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Rockstar共同創辦人證實當年傳聞?曾考慮開發中世紀神話騎士遊戲
以《俠盜獵車手》(GTA)和《碧血狂殺》(Red Dead Redemption)系列聞名全球的遊戲開發商 Rockstar Games,目前最受期待的新作《GTA6》,即將在 2026 年 5 月 26 日發售。而最近前 Rockstar 共同創辦人 Dan Houser 透露,公司曾考慮開發一款風格迥異的全新作品。
Yahoo奇摩遊戲編輯部 ・ 1 天前
比特幣逢10必漲破功? 創投CEO:下個熊市恐大跌70%
根據路透社報導,近幾周整體市場動盪,全球最大加密貨幣比特幣走勢疲軟,10月預計跌近5%。比特幣在10月10至11日期間一度跌至10萬4782.88美元,當時才剛破12萬6000美元創新高。數位市場數據供應商Kaiko分析師Adam McCarthy表示:「加密貨幣在10月初跟隨黃金和接近歷史高點的股...
CTWANT ・ 1 天前
SNK 2025世界賽台灣選手奪佳績!魔王ZJZ《餓狼傳說》第三名抱走460萬元
SNK 2025 世界大賽(SNK World Championship 2025)在 10 月 31 日到 11 月 2 日於亞特蘭大 Dreamhack 展開,台灣選手有包括 ZJZ、ET、NICEBALL 等人參賽,在 3 日凌晨的最終賽事結果公開,最高名次為《餓狼傳説City of the Wolves》ZJZ 獲得第三名抱走 15 萬美元(約新台幣 460 萬元)。
Yahoo奇摩遊戲編輯部 ・ 1 天前
《GTA 6》賣到100美元完全合理?五代演員力挺:這價格一點都不貴
明年的未發售遊戲作品中,最讓全球玩家引頸期盼的肯定就是 Rockstar Games 所開發,《GTA》(俠盜獵車手)系列時隔 12 年後推出的新作《GTA 6》了。不過,在期待遊戲上市之餘,讓許多玩家感到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是《GTA 6》最後到底會賣貴,因為現在有許多遊戲分析師都認為,以 Rockstar Games 一貫的高水準製作與開發時間這兩件事看起來,《GTA 6》甚至可能會賣到 100 美元(約 2990 元新台幣)定價。對此《GTA 5》的萊斯特演員 Jay Klaitz 就表示,這個價格其實一點都不貴,並且透露《GTA 6》的開發其實早在 5 代完成後就開始了。
Yahoo奇摩遊戲編輯部 ・ 1 天前
新漢董座林茂昌專訪》工具機困境…AI機器人有解!
看到台灣工具機業面對關稅大戰陷入營運困境,新漢董事長林茂昌認為,可以在機器人台鏈上找解方,甚至可以趁此機會,整合成「無人全自動產線」、「無人工廠」。
工商時報 ・ 1 天前

除了台積電!黃仁勳點名這3家台廠是幕後功臣 助輝達先進晶片順利製程
AI教父、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節目上表示,輝達靠台積電等台灣廠商的協助,將最先進的半導體全程製造移到亞利桑那州,在短短九個月內達成川普希望的「光速」推進美國製造目標,同時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因此輝達也成為首家市值突破5兆美元的企業。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陳培瑜告陳玉珍傷害罪 徐巧芯還原經過嗆:惡人先告狀
立法院民國113年審議選罷法等三大法案期間,朝野立委爆衝突,多人受傷,民進立委林宜瑾和陳培瑜等人提起刑事自訴,指控國民立委陳玉珍等人重傷害未遂、傷害罪,台北地方法院今(3)日再次開庭。對此,國民立委徐巧芯還原當天情形,並反嗆陳培瑜「惡人先告狀」。
中時新聞網 ・ 14 小時前阿富汗8月震災尚未恢復 又傳6.3強震釀20死逾500傷
(中央社喀布爾3日綜合外電報導)阿富汗當局今天表示,北部地區黎明前一場強烈地震已造成至少20人死亡以及逾500人受傷,傷亡人數可能還會增加。阿富汗距離上一次震災僅數月時間,國內仍未完全恢復。
中央社 ・ 13 小時前
4G吃到飽漸退場 王鴻薇籲NCC注意不合理壟斷下架
[Newtalk新聞] 遠傳電信、台灣大哥大今年9月相繼停售經銷門市的4G 資費方案,外界預期,外界預估,中華電信也可能跟進。國民立委王鴻薇今(3日)提醒,即使電信業者已將重心轉向5G,政府仍然應該為多數用戶網路品質及生活成本把關,以全台5G網路基礎建設來看,現階段也不到NCC強制要求電信業者關閉4G網路的地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應該注意電信業者是否有不合理壟斷下架特定網路資費狀況,保障合理網路資費環境。 王鴻微表示,根據NCC統計,截至今年,全台4G用戶數仍高達1752萬戶,如果各大電信聯合「壟斷」下架4G吃到飽,這些用戶可能將被迫升級或付更高額的網路資費。已經有不少民眾反應,即便我國對於4G需求不少,但不同家電信業者不約而同默默減少申辦管道,變相迫使消費者升級,或是採用非吃到飽更高資費的方式。 王鴻薇表示,細究消費者不升級原因,根據NCC調查指出,原因主要出在「5G資費較高、部分手機未支援5G、對4G網速與服務滿意」,可以看出經濟考量與設備適配性的因素是主因,如果電信業者聯合下架,對於這將近1700萬的用戶,強迫背上沈重的負擔。 王鴻薇表示,以目前資費來看,各大電信號稱
新頭殼 ・ 19 小時前
不信中國暫停稀土管制!美財長開嗆「把槍放在桌上」:川普已準備好提高關稅
[FTNN新聞網]記者蕭廷芬/綜合報導美中貿易戰出現轉機!中國於10月30日宣布,暫停為期一年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試圖在川普與習近平於韓國會面後釋出緩和關係的...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張瑞雄專欄】AI帝國的陰影:科技繁榮不應壓垮最脆弱的人
生成式AI的浪潮席捲全球,資料中心如雨後春筍般擴張,到處出現鋼筋骨架與發電機的身影。有人說這是下一個科技革命,也有人擔心這是新的工業殖民。技術進步確實帶來便利與新產業,但當科技引擎加速時,最先承受壓力的不是那些坐在高層玻璃辦公室裡的大老闆,而是那些原本就背負環境、經濟與健康負擔的社區。 歷史告訴我們,文明擴張常以某些人的犧牲作為代價。工業革命時是工人身體付出代價,今天則是弱勢社區的肺與水源在默默承受代價。有人說科技是奠基於人類願望之上,事實上科技也可以奠基於不被看見的痛苦之上。當我們凝望未來的AI宇宙時,也該看見地面上那些喘息的人們。 研究指出,例如美國加州多數資料中心集中在污染負荷排名前20%的地區,並且三分之一座落於柴油污染最嚴重的10%區域內。一些工業區早已遍布污水處理廠與重工業工廠,如今還要承受AI運算的電力與排放壓力。新設的資料中心打著「綠色」旗號,強調使用替代燃料與無水冷卻系統,卻忽略了地理與歷史帶來的累積傷害,綠化詞彙再漂亮,也無法抹去居民呼吸道發炎的現實。 更令人不安的是,許多地方並非經過透明規劃,而是由投資與地產利益驅動。例如賓州一處鬼屋決定改建為大型資料中心,儘管地
Knowing ・ 1 天前
台塑四寶誰先翻身?謝金河點名南亞 AI帶旺記憶體+載板雙引擎飛起來
財訊集團董事長謝金河在臉書發文指出,台塑集團旗下的南亞(1303)迎來關鍵轉折年,在AI熱潮與半導體材料供需反轉推動下,南亞科技與南亞電路板雙雙大漲,帶動母公司南亞的潛力重新被市場重估。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
殯葬業違法搶進懷愛館周邊?議員揭房東為高額租金趕走小本生意業者
北市第一殯儀館拆除後,周邊眾多生命事業、骨灰罈或棺木等業者開始轉移陣地,北市議員耿葳揭露,周邊業者疑似陸續轉移到二殯懷愛館周邊,附近居民向她陳情,質疑原中山區殯葬業者巧立名目申請營業登記,要求北市府應立即取締要求業者改善。殯葬處長張世昌表示,今年共稽查該區域25次,發現2家從新北來的殯葬業者違法開設
自由時報 ・ 18 小時前
千萬別亂插!「這3種USB裝置」恐害筆電中毒、主機板報銷…很多人都不知道
現代USB孔已是許多電子產品不可或缺的設計,隨著技術演進,USB孔不僅能連結耳機、無線滑鼠或鍵盤等設備、進行超高速資料傳輸,還能提供高功率電力輸出。不過,雖然USB孔看似萬能,但有些東西絕對不要插進電腦或筆電的USB孔中,否則可能會造成裝置損壞,甚至嚴重的資安風險,科技媒體《BGR》也未眾人整理出以下幾項使用USB的注意事項,更建議民眾應購買知名品牌、具信譽的USB產品,以免因小失大。
鏡報 ・ 1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