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男童高燒不退手腳腫紅險喪命 醫警示「川崎病」恐致猝死!
兩歲男童連日高燒不退,母親發現他雙手雙腳腫脹、眼睛布滿血絲、嘴唇乾裂發紅,甚至變得煩躁不安,趕緊帶他就醫。診所醫師警覺不對勁,建議轉送急診。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邱俊諫表示,經確診為可能引發猝死的急症──川崎病,所幸及時施打靜脈免疫球蛋白(IVIG)與阿斯匹靈治療後,病情迅速好轉。
血管炎潛伏幼童體內 冬季、初春為好發期
邱俊諫指出,川崎病是一種侵犯全身血管的發炎性疾病,尤其容易損害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該病由日本醫師川崎富作於1967年首次提出,如今仍是亞洲兒童最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疾病之一。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每十萬名兒童中約有83人罹患,多集中在冬季與初春。
此病目前尚無明確病因,推測與免疫系統對感染或環境刺激的異常反應有關。典型症狀包括:
*發燒持續超過5天
*雙眼結膜充血
*唇紅舌紅、草莓舌等口腔變化
*手腳紅腫
*多形性皮疹
*頸部單側淋巴結腫大(大於1.5公分)
只要出現其中至少四項,加上持續高燒,醫師即可高度懷疑為川崎病。
不典型川崎病更危險 診斷延誤恐傷心臟
邱俊諫強調,臨床上有許多像「和和」這樣的不典型川崎病,症狀不完全符合標準,但抽血結果顯示發炎指數極高、心臟超音波發現冠狀動脈異常時,醫師必須立刻啟動治療。
他說明,病童入院時白血球及肝指數升高,心臟超音波發現冠狀動脈出現「lose of tapering」徵兆,確診川崎病。在發病10天內給予IVIG與阿斯匹靈治療,能有效降低冠狀動脈瘤與心肌梗塞風險。若延誤治療,高達25%的病童可能出現冠狀動脈瘤,甚至引發猝死。
「診斷是治療的第一步。」邱俊諫提醒,若能在10天內治療,冠狀動脈病變機率可降至4%以下。
出院後仍需追蹤 預防血栓與長期後遺症
邱俊諫補充,即使孩子康復出院,仍需持續服用低劑量阿斯匹靈6至8週,以防血栓形成。由於發炎過的血管內壁與一般兒童不同,後續仍須由兒童心臟科定期追蹤,確保心臟健康。
他呼籲家長,若孩子出現高燒逾五天、手腳紅腫、眼紅或嘴唇發紅乾裂等異常症狀,切勿以為只是感冒拖延就醫,應立即到醫院檢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川崎病來勢洶洶卻症狀多變,家長一旦察覺孩子高燒超過五天、精神變差或出現不明紅疹,務必盡早就醫、切勿自行退燒觀察。提早治療、及時控制發炎,才能守護孩子的心臟,遠離致命風險。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防疫新戰線!腸病毒A71型捲土重來,疫苗成關鍵保護網
.流感、腸病毒「這3症狀」最不同!醫教分辨 這1病最快半天內就會發燒
其他人也在看

高雄女猝死被同居男載走 死者兒接電話「你媽死了」
高雄一名婦人疑似因吸毒過量在住處猝死,同居男友竟致電婦人兒子,告知「你的媽媽走了」,並透露有殉情念頭,之後便開車載走婦人遺體去向不明,嚇得婦人兒子立即報警。警方攔截到車輛時,發現婦人遺體仍在車上,目前
台視新聞網 ・ 7 小時前

影/板橋街頭壓制場面嚇壞路人 便衣警埋伏逮詐騙車手
新北市警方破獲一起詐騙案,一名女子遇上投資詐騙陸續損失上百萬,警方獲報後今(17)日下午在板橋街頭埋伏當街壓制逮補取款車手,一度引起附近民眾關注趕緊表明身分。
中天新聞網 ・ 6 小時前
「屏.花漾市集」秋季盛會21日在萬倉街登場
[NOWnews今日新聞]「屏.花漾市集」將於11月21日至23日在萬倉街旁鐵路橋下廊道再度登場,推出秋季限定主題,集結花卉、植栽、甜點、文創、手作、輕食等多元內容,規模突破130攤,讓民眾一次享受賞...
今日新聞NOWNEWS ・ 7 小時前
花蓮惡鄰居恐嚇還行竊 鄰里:出門都怕遇到他
花蓮一名46歲周姓男子屢犯不改,不僅持棍棒恐嚇鄰居,還涉嫌在殯儀館行竊,讓居民們人心惶惶!據悉,該名男子曾因與人結怨而縱火燒毀他人機車,即使遭逮捕,獲釋後仍四處惹是生非。警方逮捕周男時,當場查獲贓物,包括被害人的證件和皮夾。鄰居透露,周男疑似無業,平日遊手好閒,家中僅靠妻子和父母維持生計,卻不思悔改,居民們盼相關單位正視此事,還大家一個安心的居住環境。
TVBS新聞網 ・ 4 小時前竹聯幫男子涉吸收未成年暴力討債 遭新北檢起訴
(中央社記者曹亞沿新北17日電)曾打傷藝人修杰楷、王柏傑的竹聯幫陳姓男子,近日再被查出持續吸收未成年手下,以球棒毆打、噴辣椒水等方式進行暴力討債,新北地檢署依違反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起訴。
中央社 ・ 7 小時前
深夜飆車族如戰機轟隆!雲林褒忠居民崩潰 警掌握20輛蓋牌車資料
雲林褒忠地區居民長期深受飆車族之擾,問題已持續4至5年之久!監視器記錄了飆車族無視交通規則、集體闖紅燈及蓋牌行為,造成嚴重噪音污染與安全隱憂。警方已掌握約20輛參與車輛資料,查獲多輛蓋牌改裝車,包括「賓士」、「BMW」、「福斯」及「馬莎拉蒂」等高級車種。雲林縣警局交通大隊長詹百平強硬表態:「只要你敢來雲林飆車,我們就敢抓你。」居民則期盼能早日恢復寧靜生活環境。
TVBS新聞網 ・ 5 小時前
美初步研究 長期吃褪黑激素 恐增心臟衰竭風險
褪黑激素(Melatonin)是腦部松果體分泌的荷爾蒙,有助於調節生理時鐘,被視為「天然助眠品」。但美國心臟協會(AHA)科學年會今年發表的初步研究顯示,長期服用褪黑激素補充劑的人,可能有較高風險罹患心臟衰竭、因心臟衰竭住院。醫師提醒,褪黑激素被過度神話,可能忽略潛在的副作用,若有睡眠問題,建議找醫師專業診斷及治療。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每天都在餵養癌細胞?避開「4種毒」可降50%罹癌風險
台灣每2人就有1人一生中會罹癌,每3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強調,防癌關鍵不在於亂補,而是避開癌細胞最喜愛的4種養分: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如此可降低一半罹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6 小時前
「使用瘦瘦針」大腸癌患者5年死亡率減半 BMI高者效果更顯著
被醫界稱為「瘦瘦針」的GLP-1類藥物,可能不僅有助減重,還與大腸癌死亡率下降有關聯。根據最新研究顯示,使用瘦瘦針的大腸癌患者,5年死亡率僅約15.5%,而未使用者則高達37.1%,差距超過一倍,此發現引發醫學界高度關注。
中天新聞網 ・ 14 小時前
以為普通感冒!大叔發燒送醫「雙眼化膿」失明 醫示警:1個月已5例
綜合陸媒報導,55歲的陳叔(化名)來自茂名,身體一向良好,沒有慢性疾病,上月出現喉嚨痛、發燒,以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燒藥,未及時就醫。豈料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氣促、意識模糊,後被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於10月4日轉入深圳三院ICU,入院時已昏迷,完全依賴呼吸機...
CTWANT ・ 1 天前
攝護腺癌居「台男發生率第3名」 別輕忽頻尿、夜尿警訊!
台灣血腫權威醫師、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陳耀昌今(17)日傳出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壽76歲。據了解,陳耀昌曾在64歲時罹患攝護腺癌,外界猜測可能是癌症復發而病逝。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統計顯示,攝護腺癌已成為台灣男性發生率第3高的癌症,民國111年發生人數高達9062人,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41.6人。專家提醒,若出現排尿異常、夜尿頻繁或不明骨骼疼痛等症狀,應盡早就醫,以利早期診斷與治療。
中天新聞網 ・ 10 小時前
陳耀昌攝護腺癌逝!醫曝「2族群」高風險 出現3症狀要小心
台灣血腫權威醫師、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陳耀昌有「台灣骨髓移植教父」的美稱,今(17)日傳出因攝護腺癌復發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壽76歲。對此,國健署表示,有罹患「性病」或是「攝護腺炎」的男性,通常有較高機會罹患攝護腺癌,若經常出現排尿異常、夜尿頻繁或不明骨骼疼痛等症狀,一定要盡早就醫檢查。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
47歲蘇志燮為戲狠甩19公斤 深蹲與婉拒3食物 專家曝1關鍵不易復胖
以憂鬱眼神自成一格的47歲南韓歐巴蘇志燮(So Ji Sub),近期活躍在Neflix影集《無赦之仇》飾演報殺弟之仇的南基準一角。拍攝前他在短短幾個月內的時間,將原本95公斤的體重一路減掉19公斤,重
健康2.0 ・ 19 小時前
頭痛要小心了!4部位「出現症狀不能拖」:恐是腦中風、癌症前兆
身體出現疼痛時,很多人習慣忍一忍就過了,但要小心這些「看似小毛病」的痛,其實可能是癌症、腦中風等嚴重疾病的警訊!越南健康媒體《SOHA》就指出,如果你常在以下4個位置出現持續的疼痛,務必要提高警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日常4毒」養出癌細胞!醫:少碰降50%罹癌風險 多聊天助排毒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吃飯皇帝大!腸胃權威吳明賢拒絕「邊吃便當邊開會」:靠三好一心養生,曝最推薦早餐水果
臺灣成年人當中,約有15%會得到潰瘍。早年醫界普遍認為胃潰瘍與壓力、飲食或體質有關,直至1980年代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透過篩檢與治療,大幅降低國人胃潰瘍與胃癌發生率。國際胃腸科權威吳明賢指出,許多人仰賴胃藥舒緩胃痛、胃脹氣等毛病,其實該檢討的是飲食習慣:「你有沒有好好吃飯?」身為腸胃科醫師,他給大家最好的建議就是「寧可把食物當藥物吃,也不要把藥物當作食物吃」。
幸福熟齡 ・ 12 小時前
80歲楊麗花健檢沒紅字!養生法大公開 醫:4情形容易喘要小心
80歲「歌仔戲國寶」楊麗花健檢完全沒紅字!不過她自曝唯一的小毛病是「比較容易喘」。醫師表示,80歲了健檢完全沒紅字真的很令人佩服,會有點喘可能是正常衰老情形,但是也提醒,如果喘的症狀是最近才出現,或愈
健康2.0 ・ 19 小時前
吃飯順序錯害血糖狂飆!學會這「三步驟」改善代謝 醫師警告勿輕忽!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維持也慢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您知道嗎?對於高齡者來說,「吃飯順序」其實也藏著保健的學問。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先吃菜再吃肉」的建議,認為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避免肥胖。不過,日本最新公布的《2025年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指出,這項建議雖然沒有錯,但對於高齡者來說,真正需要優先補充的其實是「蛋白質」。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基礎代謝量與活動量皆逐步下降,導致整體能量需求降低。同時,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容易出現「肌少症」。
TVBS新聞網 ・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