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會客室/秋冬常見耳鼻喉問題 小習慣養成呼吸道健康
文/ 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王文弘
每到秋冬交替,氣溫忽冷忽熱、早晚溫差大,許多人開始出現鼻塞、流鼻水、耳悶、喉嚨乾癢甚至反覆咳嗽的困擾。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統計,每年 10 月至隔年 2 月,過敏性鼻炎與鼻腔相關問題就診率會增加超過 1.5 倍,許多患者因此夜眠不安、工作效率下降。本文將帶您了解秋冬常見耳鼻喉問題,並介紹最新治療方式。
秋冬交替為什麼耳鼻喉問題特別多?
1. 溫差變化影響鼻腔黏膜
秋冬季節早晚溫差可達 10 度以上,鼻腔血管收縮與擴張頻繁,導致鼻黏膜變得敏感,容易出現鼻塞、流涕與打噴嚏。
2. 空氣乾燥與懸浮微粒
秋冬濕度低,加上台灣北部東北季風帶來大量懸浮微粒與過敏原,造成鼻腔及喉嚨乾燥、搔癢,甚至增加上呼吸道感染風險。
3. 室內空調與暖氣
冬天室內外溫差大,空調或暖氣使空氣更加乾燥,進一步誘發鼻炎症狀。
過敏性鼻炎與血管運動性鼻炎:了解差異,掌握治療關鍵
許多人因為長期鼻塞、流鼻水困擾,但其實「過敏性鼻炎」與「血管運動性鼻炎」是兩種不同的病因。
過敏性鼻炎:免疫系統對塵蟎、花粉等過敏原反應,會引起打噴嚏、清水鼻涕、眼癢等症狀,過敏原檢測多呈陽性。
血管運動性鼻炎:自主神經失調造成鼻腔血管過度收縮或擴張,症狀以鼻塞為主,與溫差、氣味、壓力或酒精有關,過敏原檢測通常為陰性。
治療策略:
● 過敏性鼻炎 → 以藥物、鼻噴劑及免疫治療為主。
● 血管運動性鼻炎 → 避免誘發因子,藥物治療有限時,可考慮後鼻神經消融術。
後鼻神經消融術:頑固鼻炎的微創解方
後鼻神經負責鼻腔分泌與血管調節。當其過度活躍時,會引起鼻塞與流鼻水。後鼻神經消融術利用低溫冷凍或射頻能量,精準調節神經末梢,降低鼻腔過度反應。手術特色:微創。門診:局部麻醉即可完成,約 30分鐘。術後隔天可正常生活,術後 6 個月症狀改善率可達 80% 以上。適應症:藥物控制不佳的過敏性鼻炎、血管運動性鼻炎,長期鼻塞或流鼻水、因鼻塞影響睡眠品質者。
其他秋冬常見耳鼻喉問題
1. 耳悶與中耳積液
秋冬感冒或鼻炎患者增加,可能導致耳咽管阻塞,引發耳悶、聽力下降甚至中耳積液。
2. 喉嚨乾癢與慢性咳嗽
氣候乾冷時,喉嚨黏膜乾燥,容易誘發咳嗽與聲音沙啞。
3. 鼻竇炎急性發作
換季時鼻腔阻塞,細菌更容易滋生,增加急性鼻竇炎風險。
秋冬耳鼻喉保健與預防六大原則
保持手部與環境衛生:
勤洗手是阻斷病毒傳播最有效的方法。此外,定期清潔居家環境,特別是寢具與地毯,有助於減少塵蟎。在天氣好時,可將棉被拿到陽光下曝曬,利用紫外線殺死塵蟎。
注重保暖與適當濕度:
早晚出門,記得戴上圍巾或穿著高領衣物,保護頸部與呼吸道。在室內,可以使用空氣清淨機來過濾過敏原,並利用加濕器保持空氣濕度,緩解鼻腔與喉嚨的乾燥不適。若沒有加濕器,也可以在室內放一盆水或濕毛巾,達到類似效果。
勤用生理食鹽水洗鼻:
洗鼻是維持鼻腔清潔、暢通的極佳方法。它可以洗去鼻腔內的過敏原、髒污、分泌物,並維持黏膜濕潤。對於過敏性鼻炎或慢性鼻炎患者,洗鼻能顯著改善症狀。
適度運動,增強抵抗力:
規律的運動不僅能提升心肺功能,更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力。不過,秋冬戶外運動時要注意保暖,避免因流汗後吹風而著涼。
均衡飲食,補充水分:
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如柑橘、芭樂、花椰菜),有助於提升免疫功能。同時,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潤滑喉嚨,稀釋痰液,有助於呼吸道黏膜的健康。
善用口罩,隔絕風險:
在空氣品質不佳、溫差大或人多的密閉空間,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擋空氣中的懸浮微粒、病菌與過敏原,是保護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線。
什麼時候該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當你出現以下情況,請勿自行判斷,應儘快就醫:
症狀持續超過10天: 感冒症狀若長時間未改善,可能已經併發其他問題,如鼻竇炎或肺炎。
高燒不退: 持續高燒超過3天,或體溫超過38.5℃,可能是細菌感染的警訊。
劇烈疼痛: 臉部、耳朵或喉嚨出現劇烈疼痛,可能代表感染加劇。
呼吸困難或胸悶: 呼吸道感染影響到下呼吸道,應立即就醫。
秋冬季節的耳鼻喉問題雖然常見,但只要我們掌握正確的預防與應對之道,就能大幅降低生病的機率。照顧好鼻腔與喉嚨,就是為身體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線。
其他人也在看

多面向實踐ESG 國泰醫院獲「2025台灣健康永續獎」3大獎項
全球氣候變遷之下,醫療機構不僅肩負健康守護責任,更要兼顧永續發展。國泰綜合醫院以「氣候、健康、培力」3大永續主軸,打造幸福職場、友善高齡與綠色醫療,今年榮獲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2025台灣健康永續獎」,永續報告白金獎、護理人員幸福獎及高齡友善領袖獎3大獎項。
中時新聞網 ・ 1 小時前
裕隆汽車展現永續韌性 四度榮獲TCSA獎項肯定
由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舉辦之「台灣企業永續獎」(TCSA)舉行頒獎典禮,公開表揚在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三大永續面向具體實踐的企業。裕隆汽車秉持「人、車、生活」理念,結合國際永續趨勢,推動六大永續策略,本屆再次獲頒「綜合績效獎:台灣百大永續典範企業」與「報告書金獎」,展現企業在永續治理、資訊揭露與執行績效上的穩健表現,持續獲得外部機構肯定(見圖)。在環境面向,透過設備汰換與節能管理手法有效降低營運碳排放,同步擴大廠區太陽能建置,廠區太陽能發電量亦已超過全年用電量;推動供應鏈碳管理,辦理溫室氣體盤查教育訓練課程,培育碳盤查內稽合格人員與碳足跡內稽合格人員,建構完善的供應鏈碳管理能力。此外裕隆汽車以原生植群復育為主軸,規劃建置生態綠網與具體實踐原生林復育,推動原生樹種 ...
台灣新生報 ・ 30 分鐘前
桃園的深秋旅拍 黃金楓林、仙草花海、遊船環湖賞秋色!6條路線享受最美季節
深秋的桃園宛如被金色魔法輕輕覆蓋,無論是染上迷人暖橙調的楓林,還是浪漫飄逸的紫色仙草花海,都讓旅人一走進就忍不住按下快門。今年特別推薦 6 條深秋旅拍路線,從金黃滿載的山林、湖光倒影的遊船體驗,到隱藏版的田園小徑,每一步都是充滿季節感的風景。
Yahoo奇摩旅遊夯即時 ・ 44 分鐘前
很多人不知道!新研究揭「1食物」真會害人惡夢
一般人認為,睡前喝牛奶等乳製品有助睡眠,但醫師江守山表示,最新研究發現,睡前吃起司等乳製品會導致惡夢,因為乳製品在晚上食用時難以消化。研究人員發現,乳糖不耐症與胃腸道症狀、惡夢和睡眠品質不佳有關。研究並發現,食用水果、蔬菜和花草茶有助於改善睡眠。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慢性病死亡人數超越癌症! 隱形殺手「脂肪肝」致肝癌、心血管疾病
根據國健署統計,國人脂肪肝盛行率逾三成,肝基會去年進行全國大規模腹部超音波檢查,高達53.3%的受檢者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
聯合新聞網 ・ 55 分鐘前
Joeman減重30kg!每天168斷食仍反彈復胖 揪出1關鍵問題:自己都沒意識到
YouTuber Joeman近年減肥有成,從原先超過100公斤,瘦到現在健康的71公斤,付出不少努力。他日前拍影片分享心得,坦言減重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中間一度復胖,後來才發現除了運動、飲食之外,原來「壓力」對體重的影響也很大,若想減肥成功,也不能忽視心理上的健康!
姊妹淘 ・ 19 小時前
香港五級大火狂燒宛如煉獄 台灣僅3縣市實行「火警分級」
香港消防事務處於1964年2月1日仿效美國實施火警分級制度,並依據實際情況分為一至五級。火警級別會按當時在場指揮人員判斷發出,只會升級而不會下調,直至火勢撲滅,現場指揮官下令停止消防動員為止。當火警升至第五級後仍無法有效控制或火勢持續擴大,則會考慮發出「災情警...
CTWANT ・ 1 小時前
蔡依林認罹「1惡疾」醫示警:1年內中風機率急升131%
45歲天后蔡依林維持好身形,近來不只發行全新專輯、推出Podcast節目《Pleasure Talks》,年底將首次攻大巨蛋,門票一開賣就引爆搶票潮。她日前在Podcast中談及9點半睡覺的好處之後,並透露早睡的真實原因,證實曾得過「皮蛇」(帶狀皰疹)。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為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外,研究指出,45歲以上患者罹患帶狀皰疹後,一年內中風風險提高131% 。(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早餐店「1類食材」易致癌!被世衛列一級致癌物等同菸草,卻有一堆人愛吃
加工肉品對健康的影響近年來備受關注,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其列為一級致癌物,危險程度與菸草相當,像民眾在超商或早餐店購買的培根、火腿、香腸等常見食品,實際上都含有可能致癌的添加物。根據專家研究指出,長期攝
食尚玩家 ・ 1 天前
久坐超傷身、奪命!研究揭「1物」真可補救:讓血管有彈性
久坐已成為現代生活的日常,而久坐已被確定會增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等。食安專家韋恩(楊世煒)表示,一項研究發現,可可黃烷醇可以抵銷久坐造成的傷害。黃烷醇是類黃酮的一種,是植物多酚的一員,常見於茶、無糖可可、莓果類、蘋果、李子、堅果等。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更年期瘦不下來?努力運動反更胖? 營養師揭「體脂不降真相」:這個沒吃夠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明明每天努力跑步,體重計卻紋風不動,甚至體脂率還居高不下?這也是許多更年期女性都面臨的真實困境,究竟該如何透過正確方法,成功告別「越跑越胖」的魔咒? 跑步無效? 更年期體重停滯的秘密 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分享,C小姐的故事是個典型。50多歲的上市公司副總,工作忙碌卻堅持運動。她每週慢跑三次,堅持三年。然而,她的體脂率幾乎紋絲不動,體態也沒變。這背後有更年期特有原因。C小姐飲食清淡,卻因蛋白質不足,導致肌肉量低、基礎代謝率下降。偶爾進健身房,也僅限於輕型機械訓練,對增肌幫助有限。根據《Maturitas》在2025年的研究顯示,停經後女性若能持續進行阻力訓練,不僅體能活動水準能顯著提高,甚至能在兩年後維持效果 。這說明:跑步雖能提升心肺,但缺乏重量訓練,就難突破代謝低谷。 為何單靠跑步難以瘦身? 科學告訴你 運動研究證實:單一有氧運動無法顯著增加肌肉量。更年期後,荷爾蒙變化使脂肪易集中腹部,這就是許多女性「小腹難瘦」的原因。根據《Geroscience》在2025年的實驗,阻力訓練能讓女性肌肉蛋白質合成率增加47%,改善肌力與肌肉量,提升總瘦體重2%!想有效燃
常春月刊 ・ 6 小時前
日本研究證實!「1發酵物」能防失智:一週一次就見效
年紀越大,得失智症風險越高,但一項日本研究顯示,相較於完全不吃起司的老人,每週至少吃一次起司的老人罹患失智症的比例較低。日本學者認為,此項研究與過去觀察性研究的結果一致,都顯示吃乳製品有助於減緩老人的認知退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不是芭樂!每天一杯「超級水果」能抗三高和減脂:半年降心血管風險15%
隨著年齡增長,不少人開始面臨腰圍增加、血壓波動、血糖升高等「中年三高」問題,而這些症狀背後常隱藏著一個無聲的健康威脅。對此營養師建議,可以從選對食物下手,並最新研究顯示,指出酸甜可口的「藍莓」是超級水果,可能成為對抗代謝症候群的天然利器,且豐富的花青素與多酚成分,為健康提供多層次守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雞蛋價差4倍有原因!研究:選錯恐讓身體慢性發炎
雞蛋價格從一顆不到5元到超過20元不等,價差懸殊讓消費者疑惑:貴的雞蛋真的比較好嗎?藥師蔡佩玲指出,研究顯示放牧蛋比籠養蛋含有高出3倍的Omega-3脂肪酸,且Omega-6含量較低,長期食用Omega-6過高的雞蛋可能導致身體陷入慢性發炎狀態,建議民眾優先選擇放牧蛋或有機蛋,以攝取更優質的營養。
中天新聞網 ・ 4 小時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天前
婦蹲整天馬桶罹大腸癌 醫:排便出現「7變化」有危險
台中市70多歲婦人近日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糞便有血或黏液等症狀,甚至在家中蹲整天馬桶都無法排便,直到因身體虛弱無力,家人緊急將她送往大甲李綜合醫院急診,經檢查確診大腸癌。
中天新聞網 ・ 7 小時前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6 天前
研究揭「1能力」=心臟健康度 醫喊:現在練還得及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一篇研究發現,握力強不強可能與心臟健康息息相關,握力越強,心血管越健康。此外,若能每週累積至少150分鐘的中度至劇烈身體活動,對於握力較弱或中等的人而言,可明顯降低死亡風險。心臟科醫師表示,民眾若無暇進行戶外運動,可多做「握力」運動,以訓練心臟功能。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馬鈴薯發芽有毒! 營養師教你哪些「發芽食材」能安心吃
家中常見的馬鈴薯若冒出綠芽可別輕忽,營養師提醒「切掉不代表安全」,馬鈴薯發芽後會產生具毒性的龍葵鹼,即使削皮、挖除或煮熟仍無法完全去除,若誤食恐引發噁心、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不過,並非所有發芽食材都要丟棄,像生薑、地瓜、芋頭、紅蘿蔔與洋蔥等,雖然發芽後甜度與口感略有下降,但仍可安心食用。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想增肌又減脂?營養師:很多人「這1物吃太少」 難怪體態一直卡關
「減肥」對習慣久坐不動的現代人而言,可說是一大挑戰,而能做到減少體脂肪又不損失肌肉,更是一門大學問!減肥過程中如何能同時做到甩肥油、又保留原本的肌肉量呢?營養師張語希指出,答案就是「吃夠蛋白質」!蛋白質在保持身體肌肉、促進新陳代謝與增加飽足感上,扮演十足重要的角色。 減重為何要吃足夠蛋白質? 以下逐一解釋為何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於減重而言至關重要: 第一「維持肌肉量」:減肥時若熱量消耗多於熱量攝取,身體不僅會燃燒脂肪,同時也可能分解肌肉以提供能量。因此,攝取足夠蛋白質有助於補充「胺基酸」,其為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肌肉維修的主要原料。而保持肌肉量有助提升基礎代謝率,讓身體燃燒更多熱量! 第二「增加飽腹感」:研究顯示,蛋白質在三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中最能增加飽足感。攝取高蛋白質的食物可以減少飲食過量的風險,輕鬆控制卡路里的攝入、將減肥的難度降低,不會在減重一開始就有「越級打怪」的感受。第三「提升新陳代謝」: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TEF)較高,也就是身體在消化蛋白質時,同時會消耗更多熱量。正因為身體需要更多能量來處理蛋白質,因此會促成身體的新陳代謝,幫助燃燒更多脂肪。 改變飲
常春月刊 ・ 2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