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到「血管抽筋」嚴重恐引發心肌梗塞!深呼吸能救命
壓力已被證實是心臟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團隊指出,當人處於緊張、焦慮或憤怒狀態時,可能引發俗稱「血管抽筋」的冠狀動脈痙攣,導致胸悶、心絞痛等症狀,情況嚴重時可能引發心肌梗塞。
振興醫院心臟內科團隊在臉書發文說明,當民眾緊張、焦慮或生氣時,身體會釋放大量壓力荷爾蒙,導致自律神經系統過度亢奮、血管收縮,進而引起冠狀動脈痙攣。這種「血管抽筋」現象會使心臟血流受阻,造成胸悶、心絞痛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誘發心肌梗塞,成為心臟健康的隱形殺手。
美國埃默里大學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的臨床研究顯示,當冠心病患者進行為期6周的「心率變異度生理回饋訓練」(Heart Rate Variability Biofeedback, HRVB),透過緩慢呼吸與視覺化放鬆技巧,可幫助病人學會調整自律神經,讓心律更穩定、血管反應更健康。研究團隊發現,接受此訓練的冠狀動脈痙攣患者,在面對如數學測驗等心理壓力事件時,心臟血流表現明顯改善,代表即使在緊張情況下,心臟的血液供應也更穩定、較不容易出現抽筋或缺血情形。
振興醫院心臟內科團隊解釋,「心率變異度」代表心跳間距的自然變化幅度,當人處於壓力大、焦慮或過度用腦的狀態時,自律神經會失衡,心率變異度也隨之下降。
透過練習約每分鐘6下、深長而規律的呼吸,可重新平衡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活動,進而讓血管放鬆、心律穩定,甚至能減少胸悶發作的頻率。這種情況就像讓過度警覺的心臟學會深呼吸,不再被壓力追著跑。
為了保護心臟健康,振興醫院心臟內科團隊建議民眾實踐四項護心策略:首先,學會慢呼吸,吸氣約5秒、吐氣約5秒,一分鐘6次為佳;其次,固定練習,每天花20分鐘練習深呼吸或靜心冥想;第三,穩定作息,因為睡眠不足會讓自律神經更不穩定;最後,搭配治療,呼吸訓練只是輔助方法,仍須依醫師指示服藥與定期追蹤。
醫師強調,除了傳統的飲食習慣、血壓和膽固醇等心臟病危險因子外,壓力也是不容忽視的元凶。透過適當的壓力管理和自律神經調節訓練,民眾可以有效降低心臟疾病風險,避免焦慮和緊張成為危害心臟健康的隱形殺手。
延伸閱讀
不敵AI!亞馬遜擬大裁員「3萬人」史上最多 美英加首當其衝
「北京涉台做了革命性變革」!學者:十五五將史無前例重視兩岸
知名品牌濕巾「疑遭細菌汙染」恐致敗血症 台灣好市多也有賣
其他人也在看

「買遊戲點數卡」詐騙異軍突起 金門警攜手超商設「防詐通報群組」
金門縣警察局今天公布9月打詐儀錶板最新資訊,有鑑於「實體遊戲點數卡」詐欺財物交付方式「異軍突起」,局長黃壬聰說,超商店員是防詐第1線重要守門員,警局已與41家超商共同成立「防詐通報群組」,在第一時間、第一線為消費者把關。金門9月遭「詐」 3大類型直逼千萬
自由時報 ・ 1 天前
60歲男打嗝「12小時後竟爆腦幹出血」 醫:忽略3症狀
一名60多歲男子因持續打嗝,隨後出現劇烈眩暈及步態不穩,經醫師檢查後確診為腦幹缺血,屬於腦血管疾病的一種。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兼任主治醫師邱詡懷提醒,若打嗝同時伴隨眩暈、步態不穩、聲音沙啞或吞嚥困難等症狀,不應僅視為胃食道逆流,可能是腦幹缺血的早期警訊,應盡速就醫。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中年婦「暈到吐」竟是腦血流不足 醫:恐為中風前兆
一名50歲女性長期受到頭痛、頭暈與嘔吐困擾,起初僅以止痛藥應付,但半年來多次出現天旋地轉、嚴重嘔吐的情形,甚至曾因暈眩跌倒送醫,經檢查後確診為「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全」。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乳癌化療藥傷「心」?新研究:橙皮素可減輕化療心臟毒性,救命不傷心
癌症化療藥 Doxorubicin(小紅莓)是治療乳癌、淋巴癌、血癌、卵巢癌的常見用藥,臨床使用已超過 50 年,但其對...
Heho健康網 ・ 1 天前
溫差大!心肌梗塞恐爆發 前1個月會「胸痛、肢體痛、呼吸困難」
氣溫逐漸下降,心血管疾病風險隨之攀升。冬季寒冷使動脈收縮,大幅提高急性心肌梗塞發生機率。這類疾病主要源自冠狀動脈阻塞,可能是動脈硬化或血栓形成所致,導致心臟無法獲得充足氧氣供應。
中天新聞網 ・ 20 小時前
爆豬瘟第9天!彰化阿泉爌肉飯「最後1鍋」秒殺賣完 改推期間限定雞腿飯
台中梧棲爆發非洲豬瘟首例,禁宰禁運措施持續延長,全台豬肉食材供應拉警報,「爌肉飯的故鄉」彰化兩大名店也緊急應變,有90年歷史的「阿泉爌肉飯」最後一鍋爌肉今日秒殺賣完,即日起改推「期間限定」雞腿飯。開業超過60年的「車路口肉羹」則創新用雞柳條取代豬肉,湯頭味道一樣好吃,讓老顧客一吃驚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假日輕急症中心」周日上路 不能開慢箋
為緩解大型醫院急診壅塞問題,衛福部11月起試辦「假日輕急症中心」(UCC),首波選在六都共13個據點,每周日及國定假日開診,專門收治檢傷分類第3、4、5級病人。衛福部長石崇良29日表示,UCC可提供5類患者治療,但不得開立慢性處方箋,希望民眾珍惜醫療資源。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計程車司機因乘客少付9元爆發爭執 氣到昏倒被送醫不治
根據陸媒《瀟湘晨報》報導,這起憾事發生於10月30日在資陽市安岳縣路邊,事發影片在大陸社群平台上流傳,畫面中現場已被警方拉起警戒線,多名警察在場處理,有人對一名司機進行胸部按壓搶救。有附近商家透露,當時一名乘客支付的車錢與跳表顯示不符,「跳表計費上是5元(約新...
CTWANT ・ 12 小時前
「手勁變小、握力下降」成健康警訊!專家示警:與「5大疾病」有關聯
拿物品、開瓶蓋到打掃家務,這些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動作都少不了握力的幫助,近年來「握力」已從單純的力量測量,演變為評估身體功能與健康狀態的重要觀察指標,尤其在高齡族群中更具意義。專家指出,人體機能的老化並非緩慢線性進行,而是呈現斷崖式衰退現象,許多研究發現,生理功能會在40歲、60歲與75歲出現三次明顯下滑,而一旦退化往往難以完全恢復。(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59歲坣娜傳胰臟癌逝!醫揭「1現象」是癌前症狀:很難發現
歌手坣娜驚傳於本月16日因病過世,享年59歲,如今有消息傳出,她是不敵胰臟癌病逝。胰臟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七名,由於不易發現與治療,發生率幾乎就是死亡率,向來被稱為「癌王」。醫師錢政弘表示,一項美國研究發現,胰臟癌患者在確診前一年半開始會出現體溫微微上升的現象,可能只是37.1、37.2°C,是值得民眾注意的細微徵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發現已晚期!坣娜罹「癌王」胰臟癌逝 醫揭「5症狀」是警訊
歌手坣娜罹胰臟癌病逝,「癌王」胰臟癌再度引起關注,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確診時已屬晚期。胰臟科醫師林相宏表示,若出現腹痛、背痛、噁心想吐、糖尿病、黃疸皮膚癢,須小心是否為胰臟癌,另外,也要特別注意脂肪胰,恐是造成胰臟癌的風險因素之一。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坣娜疑胰臟癌離世 50歲後新診斷糖尿病恐為唯一警訊
歌手坣娜疑似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胰臟癌被稱為「癌王」,其惡性度高且診斷困難,林相宏醫師指出,糖尿病可能是早期發現胰臟癌的唯一機會,尤其50歲以後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需特別留意。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紅斑性狼瘡好發女性 出現這警訊應立刻就醫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朱代東/花蓮報導 圖: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是國內免疫治療權威/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繼港星周海媚之後,已引退的女歌手坣娜,也被證實長期受紅斑性狼瘡困擾,於日前過世;花
好醫師新聞網 ・ 1 天前
中國愛滋病疫情拉警報!感染者高發省份出爐:第6名新疆就已破10萬人
根據中國國家疾管局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中國愛滋病毒感染者高發省份人數排名」再次引發社會關注。2024年,全國愛滋病(HIV/AIDS)感染者中,四川省以約17.47萬例居首,成為中國感染人數最多的地區;其次為廣西(12.32萬)與重慶(11.6萬)。整體來看,西南地區依舊是疫情最為集中的熱區。(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范姜彥豐痛訴「被戴綠帽」出現手抖、心悸...精神科醫師揭6大警訊:恐是PTSD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何宜蓁/綜合報導男星范姜彥豐29日控訴妻子粿粿婚內出軌王子(邱勝翊),自曝在得知真相後出現失眠、食慾不振、心悸等身心不適。對此,...
FTNN新聞網 ・ 23 小時前
坣娜傳不敵「癌王」!名醫曝8高危險群
玉女歌手坣娜驚傳早在本10月16日因胰臟癌病過世,享壽59歲,震驚演藝界。醫學專家指出,其實胰臟癌是難以對付的「癌王」,因為早期症狀相當不明顯,且被認為是腸胃疾病,到末期才發現,為時已晚。不過有醫師分享早期胰臟癌的「唯一明顯警訊」,另外強調「8類高風險群」也要當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中國10歲男童術後「消化系統被無故切除」 母崩潰求真相:靠注射營養液維生
山東菏澤一名12歲男童小燁(化名)原本健康活潑,卻因10歲時一場意外和一次手術,從此改變了一生。2023年10月26日,小燁在校園和同學玩耍時撞傷肚子,經醫院檢查竟被診斷出腹腔腫瘤,後續又於手術過程中切除胰腺、十二指腸、大部分胃與小腸。孩子母親崩貴表示,如今孩子無法正常進食,只能依靠靜脈注射營養液維生。
太報 ・ 19 小時前
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研究: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解決,但長期吃這些「方便食物」,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相關,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加速記憶力衰退。她引用《JAMA Neurology》2023年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結果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執行能力更下降25%;而2024年《Journal of Neurology》進一步證實,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有顯著關聯。
民視 ・ 2 天前
女性健康殺手紅斑性狼瘡 妳該懂「千面」自體免疫疾病
資深女歌手坣娜今年十月病逝,她生前飽受紅斑性狼瘡所苦,也讓許多人開始關注這個疾病,而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特別的是它幾乎專找女性下手全球9成患者都是女性,特別集中在15到44歲的階段。
NOW健康 ・ 1 天前
比手抖更早出現!研究曝「1動作」變慢 8.8年後得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是神經退化疾病,一般會聯想到手抖的症狀,但醫師黃軒表示,德國最新研究發現,轉身這一動作若變慢,竟能提前8.8年預測預測巴金森氏症,可在轉患者明顯手抖前,就反映出神經系統異常,若能早期發現,有助於延緩疾病惡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