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壓力大!4大生活習慣恐引糖尿病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
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而且有逐漸年輕化的現象。桃園文新診所院長戴曉芙指出,胰島素在身體裡負責調控血糖,但當胰島素開始過度分泌或敏感度下降時,即使血糖正常,也可能造成脂肪囤積、發炎,長期下來增加糖尿病風險。戴醫師強調,預防糖尿病的關鍵不只是控制血糖,而是要先讓胰島素恢復靈敏,才能從根本守住健康。
睡眠時間不足也會導致胰島素阻抗。(示意圖/取自Pexels)
戴曉芙在他的臉書粉專指出,影響胰島素阻抗的因素很多,除了遺傳與體脂肪,生活習慣也占很大比例。她整理出近年研究中最容易調整的5大日常生活方向:第1是睡眠不足,連續幾天睡4~5小時就可能降低胰島素敏感度,建議固定作息、睡前減少光線與咖啡因、建立放鬆儀式。第2是Omega-3不足,每週至少吃兩次深海魚,如鮭魚、鯖魚或秋刀魚,必要時可在醫師指導下補充魚油。第3是鎂攝取不足,鎂能幫助能量代謝與神經放鬆,多吃綠色蔬菜、堅果與豆類是安全方式。第4是慢性壓力,長期高壓會讓肝臟釋出更多葡萄糖,建議每天留幾分鐘深呼吸、伸展或散步,規律運動更是抗壓良方。
戴曉芙表示為了維持腸道健康可以多攝取高纖蔬果。(示意圖/民視新聞)
最後是腸道菌失衡,健康腸道能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穩定血糖,日常應多攝取高纖蔬果與發酵食物,少吃加工糖與人工甜味劑。戴醫師提醒,胰島素阻抗不是一夕形成,而是生活型態長期累積的結果。若有糖尿病家族史、體重持續上升,或經常感到疲倦,建議及早檢查胰島素相關指標,從睡眠、營養、壓力管理到腸道健康5個方向著手,提早介入比單純控制血糖更有效。
原文出處:經常熬夜、壓力大!現代人「4大生活習慣」恐害糖尿病找上門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
范世錡疑自爆「殺了于朦朧」 新劇傳開播遭網抵制!
愛情長跑10年! 韓星金宇彬.申敏兒宣布12月將舉辦婚禮
謝忻「整臉爛掉」怒了!始末全還原:基隆人到底欠了誰
其他人也在看

身體會「記仇」!血糖回穩心衰竭風險仍在 掌握糖尿病前期5警訊做好預防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世界糖尿病日」就是期望大家更專注這項慢性病。現在有研究指出,即使成功逆轉糖尿病、血糖控制穩定、甚至停藥,仍不能掉以輕心! 根據最新研究,只要曾罹患糖尿病,未來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仍比一般人高出50%。新陳代謝暨減重專科醫師周建安提醒,糖尿病對身體的傷害是長期累積的結果,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尤其肥胖是導致心臟衰竭的重要關鍵。 肥胖是心臟衰竭的關鍵 周建安指出,刊登於《Circulation》期刊的瑞典研究,分析了超過67萬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及260萬名健康對照者,追蹤長達20年。結果發現,糖尿病患者若能良好控制血糖、血壓與血脂,確實能降低心肌梗塞與中風風險,但「心臟衰竭」仍是例外,肥胖被認為是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進一步發現,光是體重過重,就可解釋糖尿病患者約三成的心臟衰竭風險。這是因為脂肪組織會釋放發炎因子,使心臟與血管長期處於低度發炎狀態。《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綜述指出,高血糖造成的氧化壓力會在細胞中留下「代謝記憶」,即使血糖回到正常,細胞仍持續受損,導致心臟衰竭風險無法完全消除。 5個糖尿病前期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多噴3萬醫藥費!他赴日旅遊突尿不出來「攝護腺腫成4倍」竟感冒藥惹禍
流感季旅日服成藥竟導致插尿管!近期日圓持續走貶掀起日本旅遊熱潮,不過當地正值流感高峰,泌尿科醫師顧芳瑜提醒,有攝護腺肥大問題的男性在出國前應先控制好病情,以免感染感冒後服用含第一代抗組織胺成分的感冒藥,可能造成急性尿滯留。(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走路突然頭暈走不穩 檢查竟是腦幹中風 接受「一站式治療」數月病況穩定出院
(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氣溫驟降,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當心。臺中一名66歲許先生,今年初一場寒 […]
觀傳媒 ・ 1 天前
身材不胖,體脂卻減不下來?小秘訣曝光:高鉀飲食搭配「碳水後置法」更穩定控制
許多小基數族群在減脂時常遇到瓶頸,體重變化緩慢、稍不注意又容易回彈。近期有減重者分享,透過「高鉀飲食」搭配「碳水後置」的飲食順序調整,成功從60公斤下降到50公斤,體重更維持得相對穩定,日常飲食不再需要強烈節制,相對容易執行,負擔也更小。
姊妹淘 ・ 1 天前

【下班經濟學】抗發炎+解毒最強食物!名醫曝5大超級營養素:提升免疫、抑制癌細胞!
慢性發炎、癌症、免疫下降…這些問題該怎麼補最好?今天邀請到名醫劉博仁來告訴大家,營養素=身體代謝與修復的「零件」,這些零件平常該怎麼保養才能讓它不生病? 5類抗發炎天然食物超簡單,看完你一定也會做!台灣人90%缺鈣!鈣不只預防骨鬆還能抗癌!劉博仁醫師指出,大部分人都是缺鈣的,我們會有骨質疏鬆的問題,也容易有血管緊繃的問題,也可能會造成失眠,鈣質最重要的還具有......
風傳媒 ・ 1 天前
高慧君甲狀腺異常致斜視!醫:女性罹病風險為男性7倍
歌手高慧君2021年首次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狀,引發眼睛斜視及重影問題,曾2度手術治療單眼斜視,但術後視力僅恢復8成。甲狀腺功能低下較常出現在女性、65歲以上老年人,以及自體免疫疾病患者。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躲垃圾箱取暖! 英30歲男「遭誤丟垃圾壓縮機」慘被輾死
綜合外媒報導,10月31日凌晨3時許,北安普頓市(Northampton)一處社區,一名30歲男子貝卡因天氣寒冷躲在垃圾箱內取暖,不料卻意外被垃圾車收走,貝卡隨即遭到壓縮機輾壓,附近許多居民被慘叫聲嚇醒。警方與醫護人員獲報趕抵現場後,將重傷的貝卡送往當地醫院搶救,但最終貝...
CTWANT ・ 1 天前
114年馨生市集新竹巨城溫暖登場全國40家馨生商家展至11/23
一一四年度馨生市集自十一月廿日起至廿三日於新竹BigCity遠東巨城購物中心六樓特賣場盛大舉行。今年有來自全國各地近四十家馨生商家及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安薪專案」技職訓練成果展售攤位共同參與。市集內容豐富多樣,從生活用品、手作飾品、皮件、點心到咖啡茶飲一應俱全,現場更設有「超值回饋」、「集點換好禮」、「親子同樂」及「打卡送愛心」活動,讓民眾購物之餘也能收穫滿滿驚喜。今年活動由馨生人張舒玲的震撼太鼓表演揭開序幕,藉由每一次的鼓聲震響,將內心的痛苦、疲憊與無助一點點釋放出去,並在節奏中重新獲得喘息與力量。法務部徐錫祥政務次長於開幕儀式致詞指出,法務部為實踐「國家希望工程」目標與推動「溫暖有感的柔性司法」政策,積極指導犯保協會協助馨生家庭從研製商品、建立品牌到拓展行銷通 ...
台灣新生報 ・ 16 小時前
【土象星座運勢】11/22 摩羯座貴人相助、金牛座管理紛爭、處女座幽默應對
★摩羯座:容易處理外國、遠距、高等教育、法律、出版事務。可得貴人相助。 ★金牛座:容易接觸共有財務、共享資源、醫療保險事務。謹慎面對派系議題。 ★處女座:需要關注家人或處理家庭事務。避免過度反應,多些幽默感會更好。
太報 ・ 1 天前
食物「放冷凍還是會壞」!常見4大錯誤 讓你吃到變質品
你家也有「阿嬤的冰箱」嗎?是否有許多食物放在冰箱冷凍庫,一放就是幾個月呢?千萬要小心了,冷凍食物並不代表食物不會變壞,想要永久保存更是不可能的事情,食藥署提醒,如果保存與解凍方式不當,不僅會影響品質,更可能帶來食安風險。
鏡報 ・ 17 小時前
血管阻塞元凶非油脂!醫師揭關鍵:兇手每天在餐桌對你微笑
蕭捷健表示,血管內壁如同「不沾鍋塗層」,當進食大量精製澱粉與糖類時,會造成血糖波動劇烈,引發發炎反應,使血管內皮表面變得粗糙,形同被「菜瓜布刷過」的不沾鍋。當這些刮痕形成後,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膽固醇)便容易附著堆積,成為血管阻塞的起點。他指出,過去將飽...
CTWANT ・ 22 小時前帕金森氏症不只缺多巴胺?醫師揭大腦發炎真相:出現這四徵兆快自救
[Newtalk新聞] 一般人普遍認為帕金森氏症的主因是腦內多巴胺不足,治療多著重於補充藥物。然而,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這其實是大腦「抗氧化力」與「發炎開關」的失衡戰爭。根據2025年最新研究,關鍵在於體內Nrf2與NLRP3兩大路徑的拉鋸,若出現腦鈍、腸胃慢、睡眠差或手抖這四徵兆,恐是隱性發炎警訊。透過深色蔬菜與運動等方式,即能有效自救。 張家銘在社群平台分享,門診中常有家屬感到無力,詢問為何長輩明明按時吃藥且天天運動,手抖症狀卻仍愈來愈明顯。他解釋,帕金森氏症絕非只有「多巴胺變少」這麼簡單,大腦真正的戰場是氧化壓力與神經發炎彼此糾纏的長期拉鋸,就像一對「互相牽動的開關」,一旦失衡就會讓原本能自我修復的大腦陷入退化。一篇2025年發表在《Molecular Neurobiology》的綜論,深入探討這背後的分子機轉,特別是「抗氧化總指揮」Nrf2路徑與「神經發炎開關」NLRP3發炎小體之間的拉鋸戰。 針對大腦退化的成因,張家銘說明,許多人其實早有「氧化壓力太高」的身體警訊,例如動不多但一直覺得累、晚上睡再多早上還是醒不來,或是情緒變得低落。這些不只是壓力或年齡問題,而是大腦的能量系統
新頭殼 ・ 20 小時前
狂吃菜仍便秘!醫大推「4食物」 不到1周就變順暢
即使大量攝取蔬菜,仍有便秘問題,可能是膳食纖維吃得不對。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當出現便秘時,代表腸道的節奏被打亂,此時若一味地吃更多纖維,反而使腸子更緊繃,建議每天補充車前子、奇異果、李子乾、高礦物質水,通常不到1周就能暢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中年男空腹血糖飆破130 控糖「3原則+5妙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今年45歲的張先生,平時忙於工作,習慣外食、含糖飲料不離手,對偶爾的口渴、疲倦感不以為意。直到公司健檢,他發現自己空腹血糖達130 mg/dL,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才驚覺健康拉警報。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指出,糖尿病早期常無明顯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才意外發現血糖異常。他提醒,若出現口渴、頻尿、疲倦或體重減輕等情況,應盡早檢查血糖;尤其有家族病史、肥胖或三高問題者,更應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他也提醒,只要及早發現並調整飲食與運動,糖尿病是有機會被穩定控制、甚至逆轉的。 高血糖比例攀升 成人每8人就有1人血糖異常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我國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已達12.8%,顯示血糖健康已成為全民應關注的議題。為降低代謝症候群病人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國健署自111年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114年9月底,已收案約46萬人,其中近10萬人屬糖尿病前期。經持續追蹤與健康管理後,有13%的個案糖化血色素已恢復正常,證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有效改善血糖。 預防糖尿病三關鍵 飲食、運動、監測是控糖基石 楊
健康醫療網 ・ 23 小時前
「髮量王者」趙露思養髮聽媽媽的話 1物每天吃1湯匙就夠
中國女星趙露思以超多髮量出名,近期因與港星陳偉霆主演的電視劇《許我耀眼》再受關注。趙露思曾分享自己的養髮祕訣之一是吃黑芝麻。營養師指出,黑芝麻有許多助身體抗氧化、抗發炎的營養素,可以改善頭皮循環、幫助
健康2.0 ・ 1 天前
歌手石琇惠術後成植物人 女兒抗議醫療過失 嘉基:尊重司法
藝名石琇惠的7旬王姓婦人因胃癌一期,去年到嘉基醫院手術後成植物人 ,在加護病房躺了285天後往生,女兒質疑執刀的周姓醫師醫療疏失,到嘉義地檢署檢控告周醫師,今天到醫院舉牌抗議。院方回應表示,王婦呼吸衰竭並非因接受內視鏡黏膜剝離術治療與重症肌無力風險所導致,本案已進入司法程序,盼藉由審理讓真相與責任能
自由時報 ・ 1 天前
名醫會客室/女性頭號殺手不是乳癌 這個疾病病癥不同更可怕
文/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心血管中心專科護理師潘姿菁 圖:潘韶甫醫師 一名64歲女性,本身無特殊疾病史,近期主訴上腹部疼痛。先前於消化內科接受相關檢查,但未
好醫師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