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亢進失控恐致『甲狀腺風暴』!醫師教你正確控甲方法
甲狀腺亢進起因於甲狀腺分泌過多賀爾蒙,使身體代謝速度過快,進而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出汗多、體重下降但食慾旺盛、月經不規則、頸部腫大或突眼等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佳潔表示,若未即時治療,嚴重者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導致高燒、心律不整甚至休克,為急重症狀況。
造成甲狀腺亢進 自體免疫疾病是最常見原因
吳佳潔醫師指出,甲狀腺位於頸部前方,是一個形狀如蝴蝶的小腺體,負責調節全身的能量代謝與體溫。造成甲狀腺亢進的原因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如葛瑞夫茲氏症(Graves’ disease),即身體的免疫系統誤將甲狀腺當作外敵而持續刺激它分泌賀爾蒙。其他原因包括甲狀腺結節或腺瘤過度活躍、甲狀腺發炎導致賀爾蒙短暫釋放、攝取過多含碘食物或服用含碘藥物。
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 視情況需手術或補充賀爾蒙
甲狀腺亢進的治療主要目標是讓賀爾蒙分泌恢復平衡,並減少對身體的過度刺激。吳佳潔醫師提到,初期多以藥物治療為主,透過抑制賀爾蒙製造的藥物來控制病情,必要時可合併心臟用藥以減輕心悸與手抖等不適。治療期間需定期抽血檢查甲狀腺及肝功能,確保藥物劑量合宜。若藥物治療成效不佳或病情反覆發作,可能會建議進行放射性碘治療。放射性碘會被甲狀腺吸收並選擇性破壞過度活躍的細胞,使賀爾蒙分泌恢復正常。
吳佳潔醫師補充,部分病人治療後可能轉為甲狀腺功能低下,需補充賀爾蒙藥物。如果腺體明顯腫大、懷疑腫瘤或不適合放射性碘治療的情況下,則可採取手術方式切除部分或全部甲狀腺。手術後需持續追蹤甲狀腺功能,確保身體狀況穩定。
注意作息、均衡飲食 避免過多高碘食物
最後,吳佳潔醫師提醒,在日常生活中,甲狀腺亢進的病人應特別注意飲食與作息。碘的攝取需適量,避免過多食用海帶、紫菜、昆布等高碘食物。同時應減少咖啡、濃茶與能量飲料等刺激性飲品,以免加重心悸與焦慮。
由於代謝旺盛容易消耗熱量,病人需均衡飲食、補充蛋白質與足夠熱量,防止體重過度下降。規律的作息與穩定的情緒對賀爾蒙平衡亦有助益,此外,定期回診追蹤並依醫師指示調整藥物,是維持治療成效的關鍵。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瘦不下來還變胖? 醫示警「5大跡象」恐是甲狀腺低下:常覺得手腳冰冷小心了
·吃很多還變瘦別高興!醫點名「身體4跡象」都是甲狀腺亢進惹禍 有些人還會狂掉髮
其他人也在看

喝水不足的5大警訊:當身體提醒你該補水了!
水是人體最重要的營養素之一,參與代謝、循環、排毒、體溫調節與各項生理反應。然而現代人忙碌又久坐,常常整天只喝幾口水,卻不知道身體早已在「悄悄抗議」。當水分不足,從精神、皮膚、腸胃到泌尿系統,幾乎全身都會受到影響。以下整理 喝水太少出現的5大典型警訊,如果你中了好幾項,該趕快補水了! 1.沒精神、全身不舒服水喝得不夠多,會影響新陳代謝,導致精神不佳,稱為「辦公室症候群」。有時候會出現全身酸軟、呼吸不順、喘不過氣,或是頭暈目眩等類似感冒的狀況,總之,老感覺全身不對勁。於是很多人開始病急亂投醫,家醫科、耳鼻喉科、心臟內科……,醫院每一科繞了一圈,檢查之後又都沒有問題,最後才找到問題的癥結點,一顆藥都不用吃,只需要多喝水就好,原來是缺水影響了新陳代謝造成的。 2.便秘、解便不順便秘不算是種疾病,但卻是臨床很常見的症狀,尤其是女性,更容易有這樣的困擾,主要包括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乾結、排便困難等,只要上述症狀同時存在兩種以上,就算是便秘。上班族忙起來,常常忘記喝水或久坐不動,這些都是造成便秘的危險因子,而且根據統計,多數便秘患者都屬於不愛喝水的族群,再加上不愛活動,導致腸胃道蠕動減緩,
常春月刊 ・ 6 小時前
「這些動作」都會害子宮脫垂!用力排便也中招 醫:很多女性根本不知道
子宮脫垂是許多女性隨著年齡增長可能面臨的健康問題,尤其在生產過、長期負重或進入更年期後更容易發生。透過正確的預防方式,可以大幅降低子宮脫垂的風險。對此,新竹國泰醫院婦產科張瑜芹主治醫師說明,預防子宮脫垂需要注意的5個重要方法! 1、正確執行凱格爾運動強化骨盆底肌骨盆底肌肉是支撐子宮、膀胱和直腸的重要結構,透過規律的凱格爾運動可以有效強化這些肌肉群。 2、維持適當體重避免腹部壓力過重或肥胖會對骨盆底肌肉造成長期的壓力負擔,增加子宮脫垂的風險。體重過重時,腹部的重量會持續向下壓迫骨盆腔內的器官和支撐結構,使肌肉和韌帶逐漸鬆弛。 3、改善便秘預防長期用力排便長期便秘導致的用力排便會反覆對骨盆底肌肉造成向下的壓力,是造成子宮脫垂的重要危險因子。要預防便秘應該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每天至少攝取25-30克纖維,多吃蔬菜、水果和全穀類食物。 4、避免提重物與長時間站立 工作或生活中無法避免需要提重物,要學習正確的搬運姿勢:彎曲膝蓋蹲下、保持背部挺直、用腿部力量而非腰部力量來提舉物品。盡量避免一次搬運過重的物品,可以分多次搬運或使用輔助工具。長時間站立工作者建議穿著舒適的鞋子,適時休息並抬高雙腳,減輕骨
常春月刊 ・ 6 小時前
蔡淑臻金馬紅毯仙成這樣!50歲「素顏生圖」曝光 美到網友不敢信!
而最讓人驚掉下巴的是—這位「50歲女神」不只紅毯美,連日常素顏都完全不輸棚拍!她最近在IG上分享了自己做完電音雙波後的素顏生圖,鏡頭貼到不能再貼,那種8K直拍都藏不住的完美狀態,直接引發網友暴動!她自己還在文裡自嘲「沒有海芙我怎麼撐得住8K?」但照片已經證明:這不...
styletc ・ 6 小時前
6款羽絨外套不只好看、還熱度爆表!Canada Goose、CHUMS、Discovery…穿上又瘦又暖
羽絨外套推薦:COVERNAT經典連帽羽絨外套這款COVERNAT Civic Hooded Short Down經典連帽羽絨外套,咖啡新色首次亮相,以雙層拼接設計搭配中性米色調層次,溫柔又有份量感。羽絨外套推薦:FILA FLOW DOWN 羽絨外套跟女神韓韶禧穿同款很可以,這件FILA全新 FLOW DOWN 羽絨外套...
styletc ・ 3 天前
金馬獎/楊貴媚紅毯「透膚桃粉裝」太驚豔!馬士媛優雅高級感直接滿分
第62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今(22)日晚間於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登場,這是屬於電影人的榮耀之夜,眾星盛裝現身紅毯,展現一年來淬鍊的實力與風采;其中楊貴媚以一身桃粉色登場,成功駕馭又凸顯的氣色令人羨慕,另外,林依晨紫色透膚禮服、桂綸鎂黑色洋裝氣勢滿點,女神降臨。
Yahoo奇摩娛樂新聞 ・ 19 小時前
「這水果」香甜卻只能單獨吃!否則大降抗發炎、防癌功效
香蕉是高鉀的水果,有益心血管健康,且它富含氧化劑,能抗發炎、增強免疫功能,但醫師江守山提醒,香蕉最好單獨吃,因香蕉富含的多酚氧化酶,會破壞其他蔬果中的多酚,導致其他蔬果的抗氧化、防癌抗癌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即使香蕉與其他蔬果分開食用,若在胃中相遇,香蕉仍會破壞其他蔬果的多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甲亢非小病 不治療小心「甲狀腺風暴」恐休克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現代人因為生活作息、壓力,不少都有甲狀腺問題,進而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出汗多、體重下降但食慾旺盛、月經不規則、頸部腫大或突眼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甲狀腺亢進症。醫師提醒,若未即時治療,嚴重者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導致高燒、心律不整甚至休克,為急重症狀況。 甲狀腺負責調節全身的能量代謝與體溫,一旦甲狀腺分泌過多荷爾蒙...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金控法說本周開跑! 市場聚焦議題一次看
國內壽險業將於2026年接軌IFRS 17與ICS新制,法人關注包括累計合約服務邊際(CSM)餘額、每年新增CSM目標、預估接軌後的CSM釋出(CSM release)成長率以及評估ICS過渡措施後的ICS比率水準等。法說會率先登場的富邦金今年獲利持續領先同業,10月稅後純益179.2億元、年增約97%...
CTWANT ・ 7 小時前
當蜂蜜碰上肉桂 強強聯手治百病?專家:不能取代治療 注意用量
在醫藥發達的今天,天然療法仍受到青睞,最近Line又在瘋傳一則訊息,大加讚揚蜂蜜和肉桂的結合,可以緩解很多症狀,包括高血壓、感冒、膀胱炎、降膽固醇等等,幾乎變成了「什麼都有用」的神藥。專家表示,蜂蜜和
健康2.0 ・ 8 小時前
人工關節可能越換越糟?醫:掌握術前2關鍵 降低翻修機率
77歲林先生,去年因退化性關節炎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但術後卻出現膝蓋歪斜、反覆積水、行走困難等症狀,生活大受影響。後來他轉至台中慈濟醫院,接受關節中心骨科趙子鎔醫師診治,經電腦斷層精密評估,發現原手術關節角度偏差,導致軸線錯位。醫療團隊為他進行「人工關節翻修再置換」手術,重新校正角度與受力方向。術後第二天林先生就能下床走路,一個月後已能獨立回診,突顯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患者,術前精準評估與手術規劃,才是避免治療失敗的關鍵。換人工膝關節非萬能 近1成患者術後仍不滿意趙子鎔醫師指出,對罹患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來說,人工膝關節置換並非一勞永逸,國內外統計發現,約有一至兩成病人,對治療結果不滿意,其中還有約1%至5%的病人,因角度偏差、骨質問題或受力不均,面臨得再次翻修手術的困境。像林先生這個案例,就正好是因人工關節未與身體重心軸垂直,才會造成術後步態歪斜、反覆發炎。術前評估+精準導航 人工關節手術成功關鍵趙子鎔醫師強調,人工關節置換並非越快開刀越好, 為了避免「換關節比沒換更糟糕」的窘境發生,術前評估與精準規劃才是治療成功關鍵。他表示,現代關節手術已能利用電腦導航輔助,可在術前模擬骨骼角度與
常春月刊 ・ 7 小時前
白內障手術險瞎1/左右眼數據疑誤植倒置 眼科名醫遭控犯低級錯誤
台北市一名林姓男子今年4月因左眼白內障至新光醫院尋求該院眼科主任鄭成國治療,雙方約妥以飛秒雷射超音波乳化前置手術施作,手術完畢後,林男發現左眼角膜嚴重水腫,視力也越來越模糊,一個月後狀況未好轉,視力反而比術前更差,林男認為有問題,調出病歷資料後,赫然發現病歷中竟只有右眼水晶體試算數據,懷疑醫生將右眼數據植入左眼,憤而提告。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0 小時前
狂吃菜仍便秘!醫大推「4食物」 不到1周就變順暢
即使大量攝取蔬菜,仍有便秘問題,可能是膳食纖維吃得不對。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當出現便秘時,代表腸道的節奏被打亂,此時若一味地吃更多纖維,反而使腸子更緊繃,建議每天補充車前子、奇異果、李子乾、高礦物質水,通常不到1周就能暢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他「肩膀痛半年」確診肺癌末期!醫示警:2種人最要小心 早期不會咳、喘
60歲的退休水電師傅右肩疼痛半年,以為是職業病造成的五十肩,自行貼痠痛貼布、做復健都沒改善。直到右手臂明顯無力、連拿水杯都困難,加上開始咳嗽,才到大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肺部頂端有腫瘤,已侵犯神經和肋骨,確診肺癌第四期,若能早半年發現,治療效果會好很多。 肺尖腫瘤 最愛偽裝成五十肩 很多人不知道肺癌會引起肩膀痛。國泰醫院胸腔外科劉祖豪醫師解釋,肺臟頂端緊鄰控制手臂的神經、血管和肋骨,當腫瘤長在這裡會壓迫神經,引發劇烈的肩膀和手臂疼痛。這種肺尖腫瘤雖然只占所有肺癌的3%至5%,但最大問題是早期沒有咳嗽、喘不過氣等明顯肺部症狀,很容易被當成五十肩或肌腱炎治療,因此延誤病情。劉祖豪醫師提醒,如果肩膀痛超過一個月沒改善,特別是長期吸菸者、菸齡超過20年的人要特別注意。若疼痛在休息時也不會緩解,或合併手臂無力、肌肉萎縮、持續咳嗽、體重減輕等症狀,應主動要求胸部X光檢查,千萬別因為害怕而逃避。 相關警訊出現 需要馬上就醫 一般骨科問題的疼痛在休息後會改善,但如果肩膀痛持續加重、痛到睡不著,或發現手掌無力、肌肉變瘦、感覺遲鈍,甚至出現單側眼皮下垂、瞳孔大小不一等這些都是腫瘤壓迫神經的表現,務必盡快就醫。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醫大推「1蔬菜」降血糖血脂、抗癌:我都加在泡麵中
蔬菜有益健康,醫師邱筱宸特別推薦海帶芽,因為它富含膳食纖維、多種礦物質,研究發現,吃白飯時加4克海帶芽者的飯後血糖、胰島素值,都低於沒吃海帶芽的人。另一項研究發現,連吃8週海帶芽點心的人,壞膽固醇(LDL)可降低7.4%。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天前
術前偷吃一口也不行?醫示警「禁食原因」:可能救不回來 連一口水都有危險
手術前醫師總是千交代萬交代要禁食,若是輕忽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尤其是老人家與小朋友不耐飢餓,容易違反規定。對此,秀傳醫療體系中區總院長黃士維醫師分享術前禁食的5大重要觀念,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手術安全知識! 1、預防麻醉嘔吐不是小事 這可能是術前禁食最重要也最容易被誤解的核心概念!術前禁食的作用是「預防」麻醉併發症,不是醫師「故意刁難」患者。很多人一開始只覺得禁食幾小時沒什麼大不了,但仔細了解會發現,全身麻醉會抑制正常的吞嚥反射和咳嗽反射,這種保護機制失效通常持續到完全清醒,不像清醒狀態那樣能自主控制嘔吐。患者可能會發現手術前幾小時不吃不喝確實很難受,但這是「預防致命併發症」而不是「無謂的折磨」! 2、誤吸風險差異很大 為什麼不同手術禁食時間不同?因為麻醉深度和手術時間完全不同!我觀察到很多患者一開始以為所有手術都一樣,但實際上全身麻醉的誤吸風險遠高於局部麻醉,危險程度當然差很多。 ・全身麻醉手術:需要禁食8-12小時,因為完全失去意識和反射能力 ・半身麻醉手術:禁食6-8小時,雖然意識清楚但下半身無感覺 ・局部麻醉手術:禁食4-6小時,主要預防緊急轉全麻的風險 3、胃排空時間有科學根據
常春月刊 ・ 6 小時前
知名網紅產後復胖8公斤 少吃、多動也瘦不下來!靠這樣做成功變瘦了
擁有近20萬粉絲的知名網紅小冰,經常在自己頻道分享瘦身祕訣,甚至曾靠著飲控、運動成功減肥15公斤。只是最近剛生完二寶的她表示,產後復胖8公斤,為了回到原本體重,不敢聚餐、只吃水煮料理,結果過去對她最有
健康2.0 ・ 8 小時前
「走很多路」不等於有運動到! 中度身體活動每次10分才能增心肺耐力
有人說「腳是第二顆心臟」,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周靖堯指出,下肢是大量血液儲存的部位,走路時肌肉收縮,將下肢血液帶回心臟,有助於血液循環,減少靜脈血栓風險,也會活化自律神經,確實對於身體機能有好處,但若目標是增加心肺功能、強健體魄,光靠走路恐怕效果有限。許...
CTWANT ・ 8 小時前帕金森氏症不只缺多巴胺?醫師揭大腦發炎真相:出現這四徵兆快自救
[Newtalk新聞] 一般人普遍認為帕金森氏症的主因是腦內多巴胺不足,治療多著重於補充藥物。然而,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這其實是大腦「抗氧化力」與「發炎開關」的失衡戰爭。根據2025年最新研究,關鍵在於體內Nrf2與NLRP3兩大路徑的拉鋸,若出現腦鈍、腸胃慢、睡眠差或手抖這四徵兆,恐是隱性發炎警訊。透過深色蔬菜與運動等方式,即能有效自救。 張家銘在社群平台分享,門診中常有家屬感到無力,詢問為何長輩明明按時吃藥且天天運動,手抖症狀卻仍愈來愈明顯。他解釋,帕金森氏症絕非只有「多巴胺變少」這麼簡單,大腦真正的戰場是氧化壓力與神經發炎彼此糾纏的長期拉鋸,就像一對「互相牽動的開關」,一旦失衡就會讓原本能自我修復的大腦陷入退化。一篇2025年發表在《Molecular Neurobiology》的綜論,深入探討這背後的分子機轉,特別是「抗氧化總指揮」Nrf2路徑與「神經發炎開關」NLRP3發炎小體之間的拉鋸戰。 針對大腦退化的成因,張家銘說明,許多人其實早有「氧化壓力太高」的身體警訊,例如動不多但一直覺得累、晚上睡再多早上還是醒不來,或是情緒變得低落。這些不只是壓力或年齡問題,而是大腦的能量系統
新頭殼 ・ 1 天前今年流感疫苗為何搶翻天?林氏璧曝關鍵:去年初「這事件」讓全台灣都怕了
[Newtalk新聞] 前台大醫林氏璧觀察,今年流感疫苗打氣踴躍,北市接種量較去年增13%,但長者與幼兒施打率僅約四成。林氏璧指出,公費疫苗僅剩12.3萬劑,籲符合資格者儘速接種。他分析主因是「年初不幸的大S事件」,讓民眾驚覺「原來流感是會死人的」,進而重視疫苗接種。這件不幸大S事件 去日本旅遊小心求助無門! 林氏璧說明,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統計,截至11月17日,北市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65萬313劑,較去年同期接種量增加13%,設籍北市65歲以上長者及6歲以下幼兒施打率僅分別為40%及49%。北市衛生局表示,目前公費流感疫苗僅剩餘約12.3萬劑,呼籲「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者」等符合公費疫苗接種資格者應儘速接種。 而針對今年打氣提升的現象,林氏璧認為打氣提升「主要的原因就是年初不幸的大S事件」。這起事件的發生,讓不少民眾驚覺到「原來流感是會死人的」,進而提高了對於疫苗接種的重視程度。 林氏璧表示,流行性感冒通常簡稱為流感,是一種由流行性感冒病毒造成的傳染性疾病。雖然每年冬天都會有流行性感冒,造成或大或小的流行,但許多民眾可能沒有清楚認知到流感有多嚴重,導致過往對於接種疫苗的意願不高,甚至覺
新頭殼 ・ 2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