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零食新選擇!橘子消疲勞防感冒,搭對食材還助養骨
日本含檸檬酸的飲品近年銷量大增,過去四年飆漲約五倍!大家發現,檸檬酸不僅能減輕疲勞、提升免疫力,還能消水腫。令人驚喜的是,這股健康熱潮不只適用於夏天清涼解渴,到了秋冬,日本專家建議當季橘子搭配「小點心」食用,不只美味,對中高齡族群更是營養滿分的健康加分秘訣!檸檬酸有助轉換能量!運動後消除疲勞更有感
日本一級食物分析師吉岡杏奈指出,檸檬酸飲品熱賣,除了便利,也因為現代人對健康愈來愈重視,想提振免疫力、消除疲勞的人特別多。其實,檸檬酸早在奈良時代(約中國的唐朝)就已經進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當時透過中國引進梅子,被視為庶民生活中解熱、鎮痛的天然良方,後來才知道當中的營養素就含有檸檬酸。
檸檬酸到底怎麼幫助健康呢?日本內科醫師伊藤大介解釋,檸檬酸是一種常見有機酸,存在於梅干、檸檬等柑橘類水果中。在人體能量循環中,它就像「火種」,幫助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轉化為可用能量。缺乏它,就算營養滿滿,依然難以獲得能量,疲勞感自然找上門。
有小規模研究顯示,每天攝取約2.7公克檸檬酸,連續8天就能改善運動後疲勞。但伊藤醫師也提醒,檸檬酸不是萬靈丹。對心理壓力或生病造成的疲勞,檸檬酸的幫助就相當有限。
檸檬酸+礦物質=女性健康加分!中高齡族群注意:防骨質疏鬆
除了「能量火種」的角色,檸檬酸還能讓鐵、鈣等礦物質轉化為更容易被身體吸收的形式,避免這些營養被無端浪費。這對更年期、中高齡族群尤其有益,不僅提升活力、改善睡眠品質,還可能幫助鈣吸收、降低骨質流失風險。
研究也指出,每天喝約30ml檸檬汁,連續12週可能降低收縮壓,對血壓控制有潛在幫助。雖然伊藤醫師提醒,相關證據仍需進一步驗證,但對健康的正向效益已令人期待!
吃對檸檬酸活力滿分!橘子+這些食材當零食營養更加分
雖然市售機能飲品是攝取檸檬酸的方便選擇,但想讓檸檬酸發揮最大效益,從食物攝取最理想。伊藤醫師建議,多種食材少量攝取,避免偏食。而腸胃敏感者不宜空腹食用;服用含鋁胃藥者更要諮詢醫師,以免影響吸收。
檸檬酸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約5~15公克,可透過三餐和點心分散攝取,例如早餐中加入梅干,下午吃顆橘子當點心就不錯。鳳梨、草莓、奇異果等也都是吉岡杏奈推薦,富含檸檬酸的好水果。若想加強礦物質吸收,可搭配牛奶、小魚乾、優格等富含鈣、鐵的食材,並同時攝取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有助活化檸檬酸運作,提升代謝、促進脂肪燃燒。
尤其秋冬正當季的橘子更是天然寶庫,檸檬酸+維生素C,幫助抗疲勞、防感冒;膳食纖維促進腸道健康;β-隱黃素還可抗氧化、護肝、預防動脈硬化,甚至有助血糖與膽固醇控制。建議每天2~3顆小橘子,總水果量不超過200克即可,吃水果不過量才健康。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n
更多早安健康報導
 地瓜排第9!專家票選「最新整腸食物Top10」醫讚1水果吃了便超順 秋天最強「護心果」!研究揭大降壞膽固醇10%、抗發炎還減脂肪肝
其他人也在看

「自由之聲」音樂會宣告記者會(1) (圖)
適逢自由時報創辦人林榮三逝世10週年,NSO國家交響樂團與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共同主辦「自由之聲-向一代報人林榮三致敬」音樂會,基金會執行長蔡素芬(圖)30日出席宣告記者會致詞。
中央社 ・ 21 小時前
男星周孝安歡唱後酒駕遭逮 北檢依公共危險罪起訴
據了解,大安分局敦化南路派出所警方於24日凌晨3時58分許巡邏時行經忠孝東路4段某處巷弄,見一輛自小客車路邊靠左停車時未打方向燈,故上前攔查,沒想到在車窗搖下以後,駕駛周孝安渾身散發著酒氣,警方便要求其接受酒測,酒測結果為0.28毫克,警方也當場將其逮捕,並於警詢...
CTWANT ・ 1 天前
陳可嘉新創作藉音樂向林榮三致敬 (圖)
NSO國家交響樂團11月1日將舉辦音樂繪向自由時報創辦人林榮三致敬,演出曲目包含作曲家陳可嘉(圖)全新創作「生路」,藉音樂描繪林榮三一生的奮鬥精神與民主理念,30日舉行演出宣告記者會。
中央社 ・ 21 小時前
八旬婦罹患零期「肝癌」 「電燒治療」尋求根治!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83歲的黃女士因身體不適到台北慈濟醫院就診,就診過程中意外發現肝功能異常,進一步檢查發現一顆約1.5公分的肝臟腫瘤,確診為第零期肝癌,同時也發現黃女士患有B型肝炎,卻因沒有症狀所以不曾進行相關治療。所幸發現及時,由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鄭煜明醫師執行電燒治療,術後三天黃女士順利出院,目前僅需定期追蹤避免復發。 一旦感染過B、C型肝炎 恐提高肝癌風險 鄭煜明醫師指出,台灣肝癌的高危險族群主要與B、C型肝炎相關,B型肝炎約佔五成、C型肝炎約四成,其餘則與脂肪肝或酒精肝等有關。雖然隨著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的普及,肝癌整體發生率逐年下降,但一旦感染過B、C型肝炎,就有罹癌風險,且患者年齡層有增加趨勢。 肝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隨病情惡化,若腫瘤壓迫到膽管可能出現黃疸,晚期則多發生轉移,導致肝衰竭、腹水、食慾下降與體重驟減,嚴重影響生活,因此及早發現與治療是重要關鍵。 肝癌初期「電燒治療」可根治 超音波導引提升安全性 根據臨床數據,零期肝癌治療後平均存活率超過10年以上,若延誤至第二期則縮短為約5年,第三期降至2.5年,若已轉移,存活時間僅剩半年。「在第零期使用電燒治療普
健康醫療網 ・ 23 小時前
創作歌手黃小玫因罕見「NK/T細胞淋巴癌」辭世 醫師提醒:別忽視長期鼻塞與出血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林招煌34 歲創作歌手黃小玫因罹患罕見血液癌「NK/T 細胞淋巴癌」離世,引發社會關注。這種癌症進展快速、早期症狀易被忽略,包括單側鼻塞、鼻出血、頸部淋巴腫大等。早期診斷與治療可改善預後,醫師提醒持續鼻腔異常務必就醫檢查,警示大眾提高警覺。34歲創作歌手黃小玫,曾以〈我們在台灣見吧!〉及台灣燈會主題曲〈海與光〉感動無數聽眾,並以〈24 小時基隆〉榮獲「日本國際觀光影像節」最佳東亞影像獎。近日傳出她因罹患罕見疾病──「NK/T 細胞淋巴癌」離世,令外界震驚與惋惜。醫界指出,這是一種高惡性、進展快速的血液癌症,雖然罕見,但在亞洲尤其台灣相對較常見。若能早期辨識與治療,仍有機會延長存活。什麼是 NK/T 細胞淋巴癌?「NK/T 細胞淋巴癌」(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 nasal type)是一種非何杰金氏淋巴癌,起源於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或T 淋巴細胞(T-cell)。好發年齡約在 30~50 歲之間,常見於鼻腔、鼻竇或上呼吸道,因此初期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慢性鼻炎或過敏。根據台灣血液腫瘤學會資料,亞洲患者比例明顯高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 1 天前
非洲豬瘟斃死數「兜不攏」 中市農業局證實:送化製場甲聯遭塗改
[Newtalk新聞] 台中市近期爆出首例非洲豬瘟(ASF)確診案例,不過市府疫調說法卻一變再變,引發外界撻伐。其中,梧棲案場10天死亡豬隻從原先117、116頭,到至今更正78頭,而現在又傳出化製廠三聯單中斃死豬頭數不符,憂心有斃死豬外流。對此,台中市農業局副局長蔡勇勝今(30)日證實,運到化製場的甲聯有塗改跡象,目前已行文到雲林化製場調出單據釐清真相。 非洲豬瘟中央前進應變所今日下午召開記者會,針對斃死豬頭數前後不一的狀況,蔡勇勝表示,116頭說法是來自飼主老豬農的口述,可能有記憶力不準確的狀況,再要再進一步確認造成落差的原因。至於豬農兒子的疫調做過兩次,但沒有作出完整陳述,所以今日將再派員請他與中央疫調專家逐一釐清細節,說明為何出現落差,一次交代清楚。 有媒體詢問化製廠三聯單哪一聯遭到塗改一事,蔡勇勝回應,因台中市沒有化製場,所有斃死豬都送往雲林化製廠處理,而目前掌握是送樣的那一聯有塗改痕跡,市府已行文給雲林,透過行政程序調出單子比對,預計這兩天會完成。至於三聯單遭塗改部分,26日已送交檢調調查,若有偽造文書一定會追究責任。 根據農業部規定,養豬場的豬隻死亡時,飼主須填報三聯單,
新頭殼 ・ 19 小時前
「5用藥習慣」恐讓長輩更快失能!藥師嚴厲警告 不按時服藥慘了
隨著年齡增加,長輩往往伴隨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病情。然而,用藥安全不僅是長者需要了解,家屬與照顧者也必須熟悉相關知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藥劑科藥師陳俊延提醒,若用藥不當,可能導致跌倒、認知功能下降、腎功能惡化等問題,反而加速失能的發生。 預防失能不只靠復健 正確用藥同樣關鍵 陳俊藥師延強調,預防與延緩失能,不僅依靠復健與營養,正確用藥同樣關鍵。長照2.0自106年1月實施至今已邁入第8年,政策重點已從後端照護轉向強化前端預防與整合服務。此外,也提醒民眾多關心長輩在肌力、認知、營養、口腔、視力聽力、情緒等面向的健康。 1. 多重用藥的風險 許多長輩同時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需要使用多科醫師開立的藥物。這可能造成重複用藥、藥物交互作用或劑量過高等情形。建議:病情穩定時,至少每半年回診一次,讓醫師進行疾病評估,並由藥師協助檢視整體用藥。2. 需注意的藥物類別某些藥物若使用不當,會增加跌倒或失能風險:● 鎮靜安眠藥、抗焦慮藥:可能引起頭暈、嗜睡、注意力下降。● 降血壓藥:劑量過高易導致低血壓,引起暈眩、跌倒。● 降血糖藥:尤其是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藥物,若劑量控制不佳,容
常春月刊 ・ 20 小時前
59歲坣娜傳胰臟癌逝!醫揭「1現象」是癌前症狀:很難發現
歌手坣娜驚傳於本月16日因病過世,享年59歲,如今有消息傳出,她是不敵胰臟癌病逝。胰臟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七名,由於不易發現與治療,發生率幾乎就是死亡率,向來被稱為「癌王」。醫師錢政弘表示,一項美國研究發現,胰臟癌患者在確診前一年半開始會出現體溫微微上升的現象,可能只是37.1、37.2°C,是值得民眾注意的細微徵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坣娜罹「癌王」胰臟癌病逝 醫師示警這三類食物少碰:易誘發
歌手坣娜昨日(10/29)傳出病逝,享年59歲,具知情人士指出,坣娜生前飽受重大車禍後遺症和紅斑性狼瘡所苦,不過最終是因胰臟癌辭世。胰臟癌有「癌王」之稱,其惡性度高,令人聞之色變,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過去也曾在臉書發文提醒,愛吃「甜食、高油、精緻澱粉」3類食物,是胰臟癌高危險族群。
太報 ・ 1 天前
坣娜胰臟癌逝!研究揭「1物」超毒:大增罹癌風險
歌手坣娜於16日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與粉絲。醫師錢政弘表示,一般提到胰臟癌,會先想到糖尿病,但一篇針對成年女性得胰臟癌的研究發現,有抽菸者的罹癌風險多1.5倍。兒童時期曾吸二手菸者多1.47倍;有抽菸且在生活中吸二手菸者多1.68倍;有抽菸且在兒童時期吸二手菸的人更多出2.8倍,相當驚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番茄每天吃1顆,降血壓、抗發炎、護攝護腺!「這樣吃」效果翻倍 醫大推
「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這句老話,其實背後藏著真相!在營養師與心臟科醫師眼中,番茄絕對不是普通蔬果,而是幫助穩定血壓、抗發炎、減緩老化的重要食療幫手。炎炎夏日,正是吃番茄的好時機,一碗番茄沙拉或一杯冰番茄汁,不只能解渴消暑,更能為全身健康加上一道盾牌。 吃番茄 血壓更穩、發炎更少 根據《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在2024年的研究指出,在7056名高心血管風險長者中發現,每日攝取110克以上番茄者,其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比每週不到一次者低了36%。不只如此,血壓數值(特別是舒張壓)也有明顯下降,尤其對一級高血壓患者幫助顯著。此外,《Clinical Nutrition ESPEN》在2022年的系統回顧與統合分析指出,攝取番茄製品能顯著降低促發炎細胞激素TNF-α濃度,對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發炎問題,如肥胖、心血管病、胰島素阻抗等具有潛在益處。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總結,番茄不只是「補充維他命」,更是「降低發炎、守住血壓」的超級幫手! 連泌尿科醫師也愛番茄? 攝護腺保健的天然好幫手 番茄不只是「心臟科醫師的寶貝」,它也是許多泌尿科
常春月刊 ・ 3 小時前
坣娜胰臟癌病逝!醫揭5大症狀示警 50歲以上為高風險群
根據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說法,胰臟癌早期可能出現的5大症狀包括腹痛、背痛、噁心想吐、糖尿病及黃疸引起的皮膚搔癢。林醫師提醒,一旦同時出現這些症狀,應特別提高警覺。林相宏指出,胰臟與背部脊椎鄰近,當出現背痛時也可能是胰臟異常的徵兆。他引述日本學者Ya...
CTWANT ・ 1 天前
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研究: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解決,但長期吃這些「方便食物」,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相關,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加速記憶力衰退。她引用《JAMA Neurology》2023年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結果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執行能力更下降25%;而2024年《Journal of Neurology》進一步證實,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有顯著關聯。
民視 ・ 3 天前
57歲還能這麼瘦!徐曉晰靠9種「吃不胖食物」天天開吃身材照樣超好!
【吃不胖也能吃飽的9種食物】她平常不刻意節食,而是選擇對身體有益、又不容易胖的天然食材。像是花椰菜,一碗不到30大卡,富含維生素C與膳食纖維,能幫助代謝、促進腸胃蠕動。洋蔥則含有抗氧化物槲皮素,能降膽固醇、穩定血糖。豆腐是優質植物蛋白來源,飽足感強又低熱量;...
styletc ・ 2 天前
坣娜疑胰臟癌離世 50歲後新診斷糖尿病恐為唯一警訊
歌手坣娜疑似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胰臟癌被稱為「癌王」,其惡性度高且診斷困難,林相宏醫師指出,糖尿病可能是早期發現胰臟癌的唯一機會,尤其50歲以後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需特別留意。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潘瑋柏瘦身秘訣曝光!直播狂吃肉+1招排水腫 網驚:一個月甩7公斤是真的
歌手潘瑋柏近日在新專輯直播中亮相,明顯消瘦不少。原來他靠著「高蛋白飲食」搭配排水方法,短短一個月就減下7公斤。粉絲發現他的飲食法並不複雜,只要「多吃肉、控制飯量」,還能適度享受碳水。
姊妹淘 ・ 1 天前
中國愛滋病疫情拉警報!感染者高發省份出爐:第6名新疆就已破10萬人
根據中國國家疾管局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中國愛滋病毒感染者高發省份人數排名」再次引發社會關注。2024年,全國愛滋病(HIV/AIDS)感染者中,四川省以約17.47萬例居首,成為中國感染人數最多的地區;其次為廣西(12.32萬)與重慶(11.6萬)。整體來看,西南地區依舊是疫情最為集中的熱區。(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
飲食清淡、不喝酒罹大腸癌!醫點日常3習慣惹禍:大家常忽略
癌症長年來是國人10大死因榜首,其中大腸癌因為早期沒有明顯徵狀,更容易讓人忽略。有報導就指出,雖然大眾大部分認為大腸癌的原因是飲食,但是有三個日常習慣恐也是養成大腸癌的警鐘,分別是久坐、早餐缺乏膳食纖維、經常憋便。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海鮮控注意!台人愛吃的「2類水產」重金屬超標,吃錯部位恐加速罹癌
海鮮向來是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與多種營養素,深受大眾喜愛。然而,消費者權益保護基金會最新檢測發現,國人愛吃的旭蟹和丁香魚等水產存在重金屬超標問題,長期食用恐對健康造成威脅。對此,
食尚玩家 ・ 3 天前
坣娜傳不敵「癌王」!名醫曝8高危險群
玉女歌手坣娜驚傳早在本10月16日因胰臟癌病過世,享壽59歲,震驚演藝界。醫學專家指出,其實胰臟癌是難以對付的「癌王」,因為早期症狀相當不明顯,且被認為是腸胃疾病,到末期才發現,為時已晚。不過有醫師分享早期胰臟癌的「唯一明顯警訊」,另外強調「8類高風險群」也要當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