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再升溫!新生兒重症最多 專家示警:這些警訊一出立刻就醫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何宜蓁/綜合報導
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疾病管制署今(25)日公布最新監測資料指出,上週(11月16日至11月22日,第47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達11,893人,較前一週的11,444人增加3.9%,疫情仍呈上升趨勢。雖然上週未新增重症個案,但今年迄今已累計19例腸病毒併發重症,其中9例死亡,創下近六年同期新高。
在確診重症病例中,以伊科病毒11型為主,其次為克沙奇A16型及克沙奇B5型,而新生兒確診重症達15例,為最主要受害族群。
疾管署提醒,腸病毒易在家庭、校園、安親班、托嬰中心及室內兒童遊戲區等人潮密集、互動頻繁的場所傳播,其中五歲以下嬰幼兒為高風險族群。家長需留意腸病毒重症前兆,包括: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下降、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突發性肌肉收縮或無故驚嚇)、持續嘔吐,以及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發現上述症狀,應儘速送往大型醫院就醫。
疾管署也呼籲家長與教托育人員,協助幼童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外出返家後應先更換衣物,並在接觸、擁抱或餵食嬰幼兒前務必正確洗手。同時,應定期清洗與消毒幼兒常接觸的物品與玩具,保持活動空間通風;在疫情期間也宜避免帶幼童前往人潮擁擠的公共場域,並落實「生病在家休息」原則,以降低感染風險。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家有嬰幼兒需注意! 腸病毒進入流行期 1個月大女嬰發病2天休克死亡
日本流感提前大爆發!旅遊達人示警:24地區亮紅燈 赴日旅客務必注意
國內再傳新生兒染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 疾管署強調提高警覺「出現疑似症狀馬上就醫」
其他人也在看
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 單週就診近1.2萬人次
台灣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疾管署今天(25日)公布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近1萬2,000人次,預估未來疫情仍將攀升。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提醒家長注意嬰幼兒的健康狀況,若有重症前兆病徵應盡速就醫。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目前處腸病毒流行期且疫情持續上升,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1萬1,893人次,較前一週上升4%。檢出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克沙奇A5型。上週未新增重症病例,今年累計19例腸病毒重症,包含9例死亡;在19例重症中,新生兒便占15例,其中以感染伊科病毒11型為多,腸病毒疫情仍為近6年同期最高。 曾淑慧表示,腸病毒易於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的場所傳播,如家庭、校園、安親班、托嬰中心及室內兒童遊戲場等,她呼籲家長及教托育人員持續教導學幼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加強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流行期間避免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並落實生病在家休息。 曾淑慧提醒,新生兒感染腸病毒症狀較不明顯且病程快速,若新生兒出現發燒、低溫、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應迅速就醫,否則可能很快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可能威脅生命。此外,5歲以下嬰幼童也是腸病毒重症
中央廣播電台 ・ 1 天前腸病毒單週近1.2萬人就診 疫情處流行期且續升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5日電)衛福部疾管署今天表示,11月16至22日門急診就診計1萬1893人次,國內腸病毒仍處流行期且疫情持續上升;今年累計共19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9例死亡。
中央社 ・ 1 天前
腸病毒激增4%!上週門急診飆1.2萬人次「新生兒」成重症高危險群
家長小心,腸病毒持續升溫,要留意家中孩童狀況。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25)日表示,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萬1893人次,較前一週上升3.9%;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不過,今年目前19例重症個案中,新生兒就佔15例,呼籲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竹南鎮公所、部苗、吳昆展及李秀萍榮獲衛福部防疫績優獎勵
衛生福利部為鼓勵對防疫業務之研究、策劃、推行具有重大貢獻者,或執行傳染病防治工作著有績效之人員及相關團體,辦理年度防疫績優獎勵,公開表揚有功人員及團體,激勵防疫人員工作士氣,並鼓勵各界積極協助推動傳染病防治。一一四年度防疫績優獎經評審結果,共計十五個公務類團體,十四個非公務類團體,二十九位公務類個人及十五位非公務類個人獲獎。苗栗縣竹南鎮公所及部立苗栗醫院榮獲公務類團體獎、吳昆展診所吳院長獲得非公務類個人獎及衛生局李秀萍技士為公務類個人獎,眾多團體及個人競爭下,脫穎而出實屬不易。十一月二十五日下午於衛生福利部一樓大廳由衛生福利部石崇良部長頒獎並公開表揚。苗栗縣政府衛生局楊文志局長表示:竹南鎮公所於去年發生本土登革熱疫情時,動員轄內各里志工整合資源投入工作,使防疫更周全,成功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臥底動真情?女警埋伏極端動保組織5年 竟戀上監控對象閃婚隱居
英國倫敦警察廳特別示威小組(SDS)前成員,代號為「特工26號」的臥底警員克里斯汀·格林(Christine Green,化名),1994年以前潛入一家極端動物保護組織「動物解放陣線」(Animal Liberation Front),時間長達5年,最終竟假戲真做,與一名成員發展出戀愛關係,甚至結為連理,隨後定居於瑞典。
鏡報 ・ 1 天前

日本研究證實!「1發酵物」能防失智:一週一次就見效
年紀越大,得失智症風險越高,但一項日本研究顯示,相較於完全不吃起司的老人,每週至少吃一次起司的老人罹患失智症的比例較低。日本學者認為,此項研究與過去觀察性研究的結果一致,都顯示吃乳製品有助於減緩老人的認知退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一堆人每天都在吃!2大食物竟是「癌症加速器」 專家揭防癌5撇步
癌症是台灣的第一大死因,已經連續43年蟬聯榜首,根據衛福部公布的113年國人死因統計,死因前5名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然而,近日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就呼籲,「高血糖」與「高胰島素」的東西要少吃,更傳授5個抗癌撇步。
鏡報 ・ 10 小時前
咳嗽不能吃香蕉是真的!醫提醒2類人要注意 揭「老祖宗智慧」不容忽視
在感冒咳嗽期間,許多人都會聽到長輩提醒「這個不能吃、那個會加重咳嗽」,事實上,確實有不少水果因性質偏寒、酸度高或容易刺激呼吸道,被認為不利於感冒恢復,例如:西瓜、芒果、柳丁等。不過,你是否也聽過坊間流傳「吃香蕉會咳嗽」?對此,兒科醫師徐嘉賢近日證實「是真的!」並提醒過敏體質、哮喘或異膚患者尤其要小心。
鏡報 ・ 1 天前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5 天前
「炮兵團」1人HIV陽性 整團嚇到急衝醫院篩檢「又有人中鏢...」
近年來我國年輕族群感染HIV人數不斷攀升,截至去年底全台累積已有超過3.63萬名HIV感染者。有醫師分享,曾遇過病患組「炮兵團」到東南亞尋歡,沒想到事後有成員篩檢出陽性,結果整團成員只好團進團出一起到門診求篩檢。
鏡報 ・ 4 小時前
馬鈴薯發芽有毒! 營養師教你哪些「發芽食材」能安心吃
家中常見的馬鈴薯若冒出綠芽可別輕忽,營養師提醒「切掉不代表安全」,馬鈴薯發芽後會產生具毒性的龍葵鹼,即使削皮、挖除或煮熟仍無法完全去除,若誤食恐引發噁心、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不過,並非所有發芽食材都要丟棄,像生薑、地瓜、芋頭、紅蘿蔔與洋蔥等,雖然發芽後甜度與口感略有下降,但仍可安心食用。
TVBS新聞網 ・ 18 小時前
想增肌又減脂?營養師:很多人「這1物吃太少」 難怪體態一直卡關
「減肥」對習慣久坐不動的現代人而言,可說是一大挑戰,而能做到減少體脂肪又不損失肌肉,更是一門大學問!減肥過程中如何能同時做到甩肥油、又保留原本的肌肉量呢?營養師張語希指出,答案就是「吃夠蛋白質」!蛋白質在保持身體肌肉、促進新陳代謝與增加飽足感上,扮演十足重要的角色。 減重為何要吃足夠蛋白質? 以下逐一解釋為何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於減重而言至關重要: 第一「維持肌肉量」:減肥時若熱量消耗多於熱量攝取,身體不僅會燃燒脂肪,同時也可能分解肌肉以提供能量。因此,攝取足夠蛋白質有助於補充「胺基酸」,其為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肌肉維修的主要原料。而保持肌肉量有助提升基礎代謝率,讓身體燃燒更多熱量! 第二「增加飽腹感」:研究顯示,蛋白質在三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中最能增加飽足感。攝取高蛋白質的食物可以減少飲食過量的風險,輕鬆控制卡路里的攝入、將減肥的難度降低,不會在減重一開始就有「越級打怪」的感受。第三「提升新陳代謝」: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TEF)較高,也就是身體在消化蛋白質時,同時會消耗更多熱量。正因為身體需要更多能量來處理蛋白質,因此會促成身體的新陳代謝,幫助燃燒更多脂肪。 改變飲
常春月刊 ・ 1 小時前
男遭T91步槍傷臉骨粉碎! 三總醫巧手+3D列印「拚回整張臉」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T91步槍槍傷貫穿,多虧3D列印加上醫師巧手,順利重建顱顏!三軍總醫院今(26)日發表最新醫療成果,該院整形外科團隊結合3D列印輔助導航技術與跨專科整合治療,協助一名遭T91步槍造成臉骨粉碎、呼吸道阻塞、甚至腦部直接暴露的嚴重個案,精準重塑骨骼結構,恢復外貌。 三總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徐國峰表示,該名25歲的男子被轉送進...
匯流新聞網 ・ 3 小時前
50歲男吃火鍋蔬菜血壓暴衝 醫:蔬菜先過水再吃
隨著天氣轉涼,火鍋季節來臨,一名50歲高血壓男子案例,因直接食用火鍋中燙煮的蔬菜而導致血壓從原本穩定的120毫米汞柱飆升至150毫米汞柱,原因是蔬菜吸附了高鈉湯汁。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痔瘡出血怎麼分?醫師教你辨別痔瘡與大腸癌血便
其實每個人出生時都有所謂的「痔」,因人體肛門有縫隙,必須靠肛墊把縫隙塞滿,糞便才不會突然跑出來,且肛墊能保護底下組織如括約肌,使其不會因糞便摩擦受傷,但如果痔因為長期便秘等因素導致血管擴張,糞便就可能將其磨破而流血,或是太過用力讓結締組織鬆掉造成脫垂,就稱為「痔瘡」。 痔瘡以20~60歲青壯年居多罹患痔瘡以20~60歲青壯年居多,臨床統計,有症狀就醫者約占4~5%。痔瘡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不過一般人較難區分,必須就醫由醫師診斷。 內痔的主要症狀包括脫垂、腫大、疼痛、流血等,長期流血就很可能造成貧血問題;外痔症狀主要是血栓、疼痛、患者常抱怨大便後擦不乾淨,而外痔出血較不嚴重,多半是破皮流血,因此,就算覺得肛門癢,最好不要亂抓,避免導致破皮、感染。沈明宏說,有的人會感覺到痔瘡脫垂,但不會痛、沒有異狀,不影響生活,應可不就醫,一旦嚴重脫垂、腫痛難耐或是大量出血時,最好趕緊就醫治療。 血便也是大腸癌的症狀之一由於血便也是大腸癌的症狀之一,有的人發現如廁時出血就感到非常緊張,通常來說,痔瘡出血呈鮮紅色,嚴重時會明顯感到有血噴出,馬桶整個都是血,但痔瘡的出血,有可能因調整生活作息後會稍微好一些
常春月刊 ・ 1 天前
M痘疫情持續!11月新增7例「皆本國青壯男性」 全台案例分布曝光
疾管署說明,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11月24日累計確診504例病例(469例本土及35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計確診52例(45例本土及7例境外移入病例),社區疫情傳播風險仍持續。另我國持續監測M痘病例之病毒型別,均為Clade IIb型,目前未有Clad...
CTWANT ・ 1 天前
陳文茜惡癌「肺部擴散三處」是台灣首例!存活率不到10% 仍需藥物維持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近年飽受病痛折磨,她在社群上公開自身罹患罕見癌症的日常,日前宣布康復之後再次分享近況。她透露,自己是台灣第一例「由肺部起始的黑色素腫瘤第四期」病例,癌細胞一年內從肺部轉移到肝、骨盆與腦部,存活率不到10%。如今雖暫時擊退癌細胞,但仍須長期面對免疫治療的副作用,靠著大量類固醇與治療糖尿病藥物維持身體狀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