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免疫病害苦全球百萬人 新「CAR-T療法」改治療格局
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現正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由於傳統療法難以根治,患者深陷長期困境。為突破現有治療瓶頸,科學界發起革命,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這些機構,日前進行研究,利用「CAR-T細胞療法」從根本上「重新編排」免疫機制。這項技術目前已在肌炎、多發性硬化症等臨床個案中,展開試驗;有望開啟劃時代的醫療變革,為人類戰勝自體免疫疾病帶來希望。
談起自體免疫疾病,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慢性、難以察覺的身體不適,但實際上,這些疾病的病程,並不如外界想像得那般單純。在美國,43歲的威爾森就因為罹患自體免疫性疾病「紅斑性狼瘡」,而走了一段無比漫長且艱難的就診之路。
紅斑性狼瘡患者 威爾森︰「我花了整整六年才確診,當時我的腎臟幾乎完全衰竭,他們才告訴我,我得了紅斑性狼瘡。」
專家表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免疫系統誤攻自身組織的疾病,經常導致疼痛與疲勞狀況反覆發作。而傳統療法最多只能暫緩患者的不適,無法觸及問題根源,致使病痛的陰影揮之不去。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專家 卡普蘭:「我們會把紅斑性狼瘡稱作『千面女郎』,也有人叫它『偉大的模仿者』,因為它的症狀千變萬化,這也是這種疾病難以確診的主要原因。」
然而,科學家們現正試圖改變現狀。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預備帶來醫學上的重大轉向,他們不再單純壓制免疫系統對身體的衝擊,而是透過基因工程,從根本上「重新編排」錯亂的人體機制。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授 格林:「我們實驗室現在正在研究的是,向你體內已有的細胞下達指令,然後改造它們,使其擁有新的功能。」
這項名為「CAR-T細胞療法」的技術,原本用於治療血癌,如今被改良以精準打擊那些引發自體免疫疾病的「流氓B細胞」。同時,科學家們也嘗試運用mRNA技術,賦予免疫系統自行修復的能力,讓身體的防禦機制重新回到正軌。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助理教授 柯尼格:「現在出現的這些療法,不論是用於極具侵襲性的紅斑性狼瘡、發炎性肌病或硬皮症的CAR-T細胞治療,都有機會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做到控制病情。」
隨著CAR-T細胞療法的潛力逐步顯現,世界各地也開始進行臨床驗證。一名飽受嚴重肌肉無力與無效治療折磨的肌炎患者,日前就接受了這項實驗性療法,希望藉此減輕腿部與肩膀的緊繃和痠痛,幫助身體重新累積肌力,拾回獨立行動的希望。
肌炎患者 麥克哈里斯:「理論上,CAR-T細胞治療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希望未來能讓更多正在經歷這種病的人使用,尤其是年輕患者。」
此外,相同的治療理念,也被應用於另一種會嚴重損害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多發性硬化症」。在英國,一名女性就成為當地首位接受這項開創性療法的患者,未來有望避免像她父親那樣,面臨終身坐輪椅的命運。
倫敦大學血液學家顧問 羅迪:「如果我們能介入,讓免疫系統重新設定,而這正是這項療法可能做到的,它就能深入身體中所有致病細胞所在的區域,把它們清除,然後就像按下開關一樣,讓正常的B細胞恢復功能。」
醫師們相信,CAR-T療法不僅能「重啟免疫系統」,還能有效清除已侵入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致病細胞。且令人振奮的是,它可能只需進行單次療程,就能讓患者免於長年依賴免疫抑制劑的折磨,這項突破,預計將為全球相關疾病患者,開啟治療的新契機,持續朝根治的目標邁進。
更多 TVBS 報導
坣娜抗紅斑性狼瘡! 醫示警:吃「這3菜」恐惡化
肺部白影非肺炎!竟是蛋白質沉積症 「全肺灌洗術」戰勝罕病
手指出現腫脹疼痛? 當心「這些疾病」引起 醫師:延誤就醫下場慘!
一招自測掉髮!醫揭生髮「關鍵營養素」 只靠鋅鐵再多也沒效
其他人也在看

飯店意想不到的最髒設施 專家示警:嚴重恐掉髮、局部稀疏
入住飯店不少人會關注房內的整潔,大部分人會先注意到床單、浴室等地方,不過吹風機常被遺忘,就有專家提醒,飯店吹風機可能藏著大量細菌,微生物接觸頭皮恐影響頭髮生長,嚴重可能引起掉髮、生長減緩或局部稀疏。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天氣》入秋最冷東北風!這兩天「低溫只剩15度」 一周天氣3變化
由於迎風面水氣多、東北季風增強,明(17)日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及大台北山區有局部大雨,竹苗及花蓮有局部短暫雨,台東、恆春半島及中南部山區有零星降雨,桃園以北及宜蘭上半天氣溫約21到24度,晚上低溫約19、20度。氣象署表示,周二、周三(18日、19日)東北季風影響,中部以北低溫下探16至18度,南部、花東低溫18至21度。
中時新聞網 ・ 5 小時前
入秋最強冷空氣東北季風轉強!氣溫溜滑梯一週天氣先看
多雲到晴舒適溫暖,迎風面降雨漸增多 近日天氣多雲到晴舒適溫暖,迎風面降雨漸增多,目前有一高氣壓1032百帕,在北緯36度,東經141度,即在日本東方海面,向東移動,時速20公里。週一開始東北季風增強,各地天氣轉涼,各地低溫從19至22度,降至15至日夜溫差大,請留意溫度變化,適時增減衣物,一週天氣概況先看。
景點+ ・ 5 小時前
以為普通感冒!大叔發燒送醫「雙眼化膿」失明 醫示警:1個月已5例
綜合陸媒報導,55歲的陳叔(化名)來自茂名,身體一向良好,沒有慢性疾病,上月出現喉嚨痛、發燒,以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燒藥,未及時就醫。豈料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氣促、意識模糊,後被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於10月4日轉入深圳三院ICU,入院時已昏迷,完全依賴呼吸機...
CTWANT ・ 6 小時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比藥物還有效!研究揭「1蔬菜汁」讓人生髮:2週就見效
許多人苦於落髮困擾,皮膚科醫師柯傅桓表示,落髮不只是外觀問題,許多患者因髮量少或禿頭而自卑、憂鬱,目前雖有藥物,仍副作用讓人卻步,一項研究發現,廚房常見的洋蔥,竟是治療落髮的天然良藥,男性效果尤佳,僅2週就看到初步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8 小時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 天前
「40歲以下暴增25%」!糖尿病年輕化 營養師曝「4類人」最該警覺
年輕族群小心「糖化」加劇!「世界糖尿病日」剛過,現代人隨著工作繁忙、生活型態改變、外食比例攀升,血糖失衡成為現代人日常中潛藏的健康警訊;營養師表示,有效的血糖控制並非一味節食,而是建立在科學均衡的飲食策略上,若能做好均衡飲食、規律用餐、監測觀察等三雃則,不僅可以穩定血糖波動,更提升個人整體健康,遠離糖尿病威脅。(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網紅醫師蒼藍鴿告別眼鏡!不是近視雷射手術 用這招雙眼視力變1.5
網紅醫師蒼藍鴿近日接受新式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他分享,從原本近視約400度、散光50度,術後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2、雙眼1.5,可以如常上診工作,終於告別眼鏡人生。 蒼藍鴿戴眼鏡拍片困擾多 蒼
健康2.0 ・ 1 天前
神經為何會失調?這1件事是關鍵!學會2技巧,不怕自律神經失調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17 小時前
男性發生率女性2倍 胃癌「一症狀」常被誤認消化不良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胃癌長期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發現常常為時以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提醒,這是因為胃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常被誤認為胃炎或消化不良,導致延誤診斷,民眾一旦出現食慾不振、上腹悶痛、體重減輕、黑便或吞嚥困難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國人因為胃癌喪命者共約2200人,位居十...
匯流新聞網 ・ 12 小時前日本流感暴衝!醫曝「落地後48小時最危險」:9成旅客早有徵兆
日本近期流感病例大增,讓不少準備赴日旅遊的民眾相當緊張。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在海外染上流感時,旅客往往因語言、醫療制度不熟悉而更難及時就醫,尤其是長者、幼童、孕婦及慢性病族群,更可能因延誤處置而提高重症風險。他強調,若抵達當地的前兩天就出現不適,切勿硬撐行程,應立刻就醫。
聯合新聞網 ・ 4 小時前
腳麻刺痛竟非椎間盤突出!OL長期「暴食」B群 醫:維生素變慢性神經毒
現代人追求健康,大量攝取保健食品已成為日常,然而,錯誤的劑量與迷思,可能將原本「神經營養」的好幫手,轉化成毒害身體的「健康殺手」。中醫師徐國峰近期分享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臨床案例:一名長期腳麻、刺痛的A小姐,遍尋骨科、復健科未果,最終發現元凶竟是她每天補充的高劑量維生素B群,導致罕見的功能性神經病變。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被誤會最深的「3大食材」冤案!營養師揭真相 肉雞沒打針啦
許多民眾在挑選食材時,常因網路流傳的片面資訊而對健康食物產生誤解。從橄欖油、肉雞到豆製品,這些日常常見的食材,其實都背負了「不必要的罪名」。營養師徐慈家指出,只要掌握正確烹調方式與攝取原則,不但能安心享用,還能發揮保健功效。 橄欖油不只能涼拌 高溫烹調同樣安全 市面上許多人認為橄欖油只能用於涼拌,否則加熱後容易變質產生有害物質。徐慈家營養師表示,其實這是長期被誤傳的觀念。橄欖油的發煙點可達攝氏190至200度,而日常家庭烹飪如炒菜、煎、炸等溫度多介於120至180度之間,仍在安全範圍內。橄欖油主要成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9),同時含有天然抗氧化多酚與維生素E,可幫助減少氧化壓力、維持血管彈性。相較於動物性油脂,橄欖油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有助於心血管保健。徐慈家營養師建議,日常烹飪可依料理需求選擇不同等級的橄欖油,初榨橄欖油適合涼拌或低溫煎炒,精製橄欖油則可安心用於高溫烹調。 肉雞無生長激素問題 炸雞風險在高溫油脂 網路上流傳「肉雞為了長得快被注射生長激素」的說法,長期引起消費者疑慮。徐慈家營養師解釋,實際上,這項指控並不符合現代養殖實況。生長激素藥劑價格高昂、
常春月刊 ・ 10 小時前
他腰痛一年多痛到睡不著 脊椎長滿「痛風石」竟是元凶
一名49歲張姓男子長期受腰痛與右腳麻痛困擾,尤其夜間常因劇痛無法入睡,就醫診斷為第五節腰椎椎弓骨折合併脊椎解離,手術中意外發現脊椎關節內布滿痛風石,這正是造成異常劇痛的元凶。
中天新聞網 ・ 9 小時前
手腳冰冷被稱「現代林黛玉」?她靠藥膳調理改善體質
38歲上班族吳小姐因體力差、手腳冰冷,自小被同學戲稱為「現代林黛玉」。去年冬天就醫後,透過中藥與藥膳調理體質,今年立冬回診時表示手腳已變得溫暖,體力也明顯改善,直呼立冬補冬確實有助於改善身體狀況。
中天新聞網 ・ 12 小時前
東京流感爆發!醫示警「落地2天內最危險」:90%出發前就有症狀
又到了流感流行季節,日本東京都政府13日發布季節性流感疫情警報,稱「病毒已達到警戒級別」,讓許多哈日族人心惶惶。今(15)日,醫師黃軒表示,在海外得流感往往會比想像中更加嚴重,統計指出有90%國外住院的流感者,在出國之前都早已有症狀,所以千萬不要硬撐,尤其是剛落地前兩天一定要特別注意,很多人都是「第一天還好好的,第二天突然變重症」。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恆春海鮮餐廳「招牌河豚皮」惹禍?9人就醫疑食物中毒
台南某公司140人南下恆春員工旅遊,卻有9人在食用當地海鮮餐廳的合菜後陸續出現嘔吐、腹瀉症狀,緊急送往恆春基督教醫院就醫。屏東縣衛生局已接獲通報,將針對疑似導致食物中毒的「招牌河豚皮」進行調查。
中天新聞網 ・ 1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