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穩定不等於眼睛安全!醫揭糖尿病威脅:黃斑水腫與青光眼提早報到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許多糖尿病患者以為,只要血糖維持穩定,就能避免眼睛出現病變。然而,眼科醫師謝明潔指出,臨床觀察顯示,即使血糖控制良好,隨著病程延長,微血管仍可能受到損傷,導致不同程度的視力變化。謝明潔醫師提醒,糖尿病相關眼病變進展緩慢且早期症狀不明顯,定期檢查與早期介入,是守護視力的關鍵。
黃斑部病變 中心視力模糊隱形威脅
黃斑位於視網膜中央,是眼睛辨識細節與顏色的關鍵區域。當高血糖影響微血管通透性,液體滲入視網膜組織,便可能造成「糖尿病黃斑部水腫」。謝明潔醫師提醒,患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不適,僅在閱讀或注視物體時感到模糊,容易被忽略。
若病變延伸至中央黃斑區,將使視力下降、影像扭曲,治療難度也會增加。謝明潔醫師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有效保留視力,目前常見治療方式包括雷射光凝術、眼內藥物注射及血糖管理並行,皆須依個案狀況評估。
視網膜變化 從微出血到牽引性剝離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最常見的眼部併發症之一。謝明潔醫師表示,高血糖造成微血管壁脆弱、血液滲漏,初期可見「點狀出血」或「棉絮狀病灶」。若未及時控制,缺血區域會刺激新生血管生長,這些脆弱的血管容易破裂,導致玻璃體出血。更嚴重者可能進展為「牽引性視網膜剝離」,導致永久性視力喪失。糖尿病患者若出現飛蚊增多、視線模糊或黑影遮擋,應立即就醫檢查。
高糖環境加速老化 白內障提早報到
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會使水晶體內的糖分代謝異常,導致蛋白質變性、透明度下降。謝明潔醫師說明,糖尿病患者罹患白內障的年齡平均比一般人提早10至15年。
視力模糊、眩光、夜間視覺不良等症狀,皆可能是早期警訊。目前白內障手術已相當成熟,術後恢復快且視力改善顯著,但若同時存在視網膜病變或黃斑水腫,仍需眼科醫師評估並同步處理,以避免術後視力不如預期。
後期併發青光眼 視野逐漸縮小風險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引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這類青光眼是因新生血管長入虹膜與房角,阻礙房水排出,導致眼壓升高。初期症狀不明顯,但隨時間推進,視野會逐漸變窄、甚至產生永久性視神經損傷。
謝明潔醫師建議,糖尿病患者若出現眼壓升高、頭痛或視野變窄等情形,應儘早接受眼壓與視神經檢查,以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控糖與檢查並重 雙管齊下守護視力
血糖控制仍是預防眼病變的根本。穩定的糖化血色素能減緩微血管退化,搭配血壓與血脂控制效果更佳。然而,控制得再好也不能取代定期檢查。
謝明潔醫師認為,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散瞳眼底檢查」,由醫師觀察視網膜與黃斑部情況。若已有病變或症狀,依病程可能需每3至6個月追蹤。檢查後因散瞳劑作用,短時間內會怕光、近距離視物模糊,可攜帶墨鏡或請家人陪同返家。
糖尿病對眼睛的影響往往悄然發生。從黃斑水腫、微血管出血,到白內障與青光眼,都是長期高血糖對眼部組織造成的警訊。謝明潔醫師呼籲,唯有建立固定檢查習慣,搭配良好生活與飲食控制,才能守護清晰視界。
【延伸閱讀】
糖尿病藥物新趨勢!研究觀察GIP/GLP-1有望帶來多重效益
糖尿病生活更安心!人工智慧用胰島素幫浦與連續血糖監測輕鬆控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55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其他人也在看

5566孫協志認了7年前感情心碎 曾「想不開」吐心聲
孫協志1995年以首張台語專輯《心事》正式出道,推出過3張台語專輯與1張精選集,被譽為「台語小天王」。如今他迎來出道30週年,將於本週日(11/2)在Zepp New Taipei舉辦「仨拾初心」演唱會,並在相隔28年後,再次推出全新台語單曲〈麥想袂開〉,作為回歸初心的第一章。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假日急症中心11/2上路! 首波13家醫院出爐
為了紓解大型醫院急診壅塞問題,衛福部將在六都試辦設置「假日急症中心(UCC)」,預計11月2日正式上路。健保署今天(29日)公布第一波13家醫院,包括台北3家、新北2家、桃園4家、台中2家、台南和高雄
中廣新聞網 ・ 1 天前

糖友回娘家同樂 部桃推動健康生活動起來
為提升糖友的健康意識與自我照護能力,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糖尿病中心舉辦「114年糖友回娘家活動」,以健康促進理念為主軸,安排「樂齡健康」衛教講座與「超慢跑運動」體驗,讓病友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健康知識、強化身心活力。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糖尿病中心主任李瑞祥感謝糖友與家屬長期對醫療團隊的信任與支持,並勉勵大家持續實踐健康生活型態,以團隊合作精神共同邁向穩定血糖、提升生活品質的目標。他強調,糖尿病的照護不僅仰賴醫療,更需日常自我管理與持續關心健康。活動亮點之一是首次邀請桃園市表演藝術協會公益演出,帶來融合藝文與健康意象的精彩節目,為現場增添歡樂與活力,也展現藝術融入健康促進的多元魅力。「糖友心路歷程分享」更是全場最感動的時刻。九十四歲的朱伯伯以三十多年與糖尿病共處的經驗,分享如何以正向心態、規律運動與飲食控制與疾病和平共存。他笑著說:「與糖共舞多年,只要樂觀配合治療,也能活得健康又精彩!」真摯話語感動全場,掌聲不斷。延續往年頒獎傳統,今年特別新增「敬老楷模獎」,表彰長期積極自我照護、樂觀面對生活的資深病友,鼓勵大家以堅持與笑容面對健康挑戰。現場並舉辦「幸運抽獎」活動,讓糖友與家屬在溫馨互動中
台灣好新聞 ・ 1 小時前
設計瑕疵恐釀火災 韓國現代汽車集團等26萬輛車召回
(中央社首爾29日綜合外電報導)韓國政府今天表示,由於製造瑕疵,將召回超過26萬輛汽車,其中逾18萬輛來自現代汽車集團(Hyundai Motor Group)。
中央社 ・ 1 天前

4生肖「未來3年越來越有錢」 工作、投資都豐收
低調賺錢!根據《搜狐網》的生肖運勢專欄,屬牛、屬兔、屬蛇、屬豬的人,本身具備優異能力,願意發揮、上進,在未來三年有望「越來越有錢」,如屬牛在工作上薪水增加、屬蛇注重財務規劃,可穩穩地投資獲利。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調查:三成民眾不清楚黃斑部病變 專家提醒中壯年應提早護眼
全球約有逾 22 億民眾受眼科疾病困擾。亞太地區承擔了全球近三分之二中度至重度視力障礙病例的巨大負擔1,其中黃斑部病變更是威脅民眾視力健康的主因之一。在亞洲地區的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高達六成屬於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PCV)亞型2。PCV 病灶一旦破裂出血,患者視力可能迅速下降,對患者生活造成重大影響與負擔。為喚起社會對視力健康的重視,衛生福利部(衛福部)攜手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愛盲協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底病變尖端治療中心及藥廠,以「視界羅盤 Eye要清晰」為主題,接軌世界視覺日,推動守護視覺行動力。三成民眾對黃斑部病變認識不足 除了關注更應行動依據最新的「亞太視力健康調查」,範圍涵蓋台灣、南韓、香港、泰國等亞洲8個國家,共4,354位40歲以上的民眾參與,其中包含600位台灣受訪者。報告顯示,有近三成(29%)民眾對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認識不足或毫無認知;此外,雖有逾九成的民眾關注視力健康,但行動積極度不足,僅約三成的人會進行眼科檢查3。報告也指出,多數人雖了解視力受損將影響工作與生活,仍普遍存在「有些民眾認為視力退化屬於自然老化的過程」的迷思3,導
常春月刊 ・ 1 小時前
坣娜罹胰臟癌逝!紅斑性狼瘡恐是「癌症溫床」 醫:4類癌風險大增
歌手坣娜16日因胰臟癌辭世,生前還飽受紅斑性狼瘡所苦。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數據顯示,紅斑性狼瘡患者整體癌症風險,比一般人高出62%,而因癌症死亡的風險高出52%。患者除了按時服用藥物,平時可透過均衡飲食、作息規律、情緒管理、定期篩檢,降低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坣娜胰臟癌逝⋯「9成患者1年內死亡」腹痛要注意 醫示警7大高風險族群
歌手坣娜(本名蔡宜樺)於16日因胰臟癌辭世,享年59歲,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與粉絲。坣娜約在2、3年前確診胰臟癌,病情惡化迅速。事實上,胰臟癌有「癌王」之稱,醫師提醒,高達85%的胰臟癌在初次診斷時就已無法開刀,而9成的患者會在一年之內會死亡。早期大部分都沒有症狀,腫瘤一般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甚至背痛,有7大族群是高風險,要特別留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50歲後「這樣走路」更能燃脂減重! 研究結果大逆轉:快走不一定最好
你不必走得很快,也能達到「顯著」的燃脂效果。許多人以為,只有高強度運動才能燃燒脂肪、減輕體重。但一項針對50歲以上女性的最新研究顯示,在健走方面,情況並非如此。根據美國《Women’s Health》指出,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走得較慢的女性,比快速行走的人燃燒了更多脂肪。以下是研究細節與原因解析。 研究發現了什麼? 這項於2022年1月發表在《Nutrients》期刊的研究,追蹤了25位停經後女性,要求她們進行為期15週的健走計畫。其中有9人完成15週就結束,另外16人則持續走了30週。所有參與者每週4天健走,每次約3英里(約4.8公里)。 • 快走組:時速約 4.1 英里(6.6 公里),每天走45分鐘• 慢走組:時速約 3.2 英里(5.1 公里),每天走54分鐘 在持續30週的16名女性中,慢走組的脂肪減少量是快走組的 2.73 倍。更有趣的是,快走組直到30週結束時才出現脂肪減少,而慢走組則在整個過程中持續減脂。 為什麼慢走能更有效減脂? 原因尚不完全確定,研究只是觀察到慢走組減脂更多,並未直接證明機制。研究團隊推測: • 快走時:容易氣喘,身體傾向使用血糖(葡萄糖)供能• 慢走
常春月刊 ・ 1 小時前
日本95歲奶奶血管年齡僅20歲!逆齡長壽全靠這樣做 1招幫血管做彈力操
日本有一位95歲奇蹟奶奶佐藤秀接受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身體年齡只有36歲、血管年齡更只有20歲,到底奶奶是怎麼保養身體,才能如此年輕逆齡? 95歲奇蹟阿嬤的逆齡術 觀察佐藤秀的身體狀況,身高1
健康2.0 ・ 1 天前坣娜胰臟癌逝 生前罹紅斑性狼瘡 致癌風險高1.4倍
59歲歌后坣娜10月16日癌逝,生前飽受紅斑性狼瘡所苦的她,傳3年前確診胰臟癌,醫師張家銘指出紅斑性狼瘡其實與胰臟癌有關係,患者整體癌症風險比一般人高出62%,胰臟癌風險更大增1.4倍,但胰臟癌是一種沉默的癌症,通常發現時已中晚期,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吃對食物、作息規律、情緒管理、做風險篩查,都能讓罹癌風險降低,而這對非紅斑性狼瘡患者的人,同樣適用。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開瓶蓋握掃把怎「手勁」變小? 恐是憂鬱、代謝病甚至失智警訊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拿東西、開瓶蓋到握掃把,如果發覺「手勁」變小,可要小心了!董氏基金會今(29)日提醒,近年來「握力」已從單純的力量測量,演變為評估身體功能與健康狀態的重要觀察指標,尤其對高齡族群更具意義,且研究更發現,憂鬱症、高血壓、糖尿病、阿茲海默症、骨關節炎等疾病以及日常活動困難都與握力衰弱有關。 《老化臨床與實驗研究》期刊今年...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東北季風年年來 外木山成垃圾場
上星期因為東北季風和颱風共伴效應,北部大風大雨,迎風面基隆感受更明顯,而且這場風雨,讓外木山海岸線布滿廢棄物,基隆市府統計,光是大武崙沙灘,就有70噸垃圾。其實當地垃圾問題,不是偶發,只要颱風天、...
大愛電視 ・ 1 天前
坣娜紅斑性狼瘡發作慘狀無人知 只能戴手套當保護膜
59歲就香消玉殞的坣娜,外型優雅淡定,但其實一生都在接受病痛的考驗,尤其是無法治癒的紅斑性狼瘡一發作,嚴重的時候臉跟身體的皮膚都會裂開,所以她常常戴手套,但並不是為了愛美做造型,而是讓雙手多一層保護膜。坣娜罹患紅斑性狼瘡多年,很少人看過她紅斑性狼瘡發作,臉跟身體的皮膚裂開的慘狀,但她的手機裡卻有不少
自由時報 ・ 1 天前

多喝水多吃菜還是便祕?研究證實:益生元勝過傳統纖維
便祕不僅影響排便,更牽連心情、睡眠、專注力與社交自信,而真正解決之道不在於傳統觀念中的多喝水、多吃青菜,而是要關注腸道菌相健康,讓「好菌」吃到對的食物,才能根本改善便祕問題。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譚敦慈曝親戚20多歲就大腸癌「愛吃1食物」她絕不碰 醫:1級致癌物很多人天天吃!
大腸癌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台灣每年新增1.7萬名患者,年齡層更有明顯下降的趨勢。有「無毒教母」之稱的長庚醫院資深護理師譚敦慈就分享,自己一位表妹婿,20多歲時就確診大腸癌。他的日常飲食除了重油重鹹,
健康2.0 ・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