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十字韌帶植入物怎麼選?醫師剖析來源與差異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近年來運動風氣的興盛,十字韌帶損傷的狀況也日益常見,尤其籃球、排球與滑雪等運動的愛好者更是十字韌帶損傷的高風險族群。目前十字韌帶重建的手術已經十分成熟,然而應該如何選擇十字韌帶重建的植入物是許多患者在手術前都會碰到的難題。高雄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黃胤銘分享常見重建方式的優缺點。
十字韌帶重建有三種 自體移植排異反應低但恢復期長
黃胤銘醫師說明,一般而言,十字韌帶重建主要有自體移植(Autograft)、異體移植(Allograft)和人工韌帶(Synthetic graft)三種植入物來源可供選擇。自體移植是採用取自病患自身的組織,常見選項包含腿後肌腱、髕骨肌腱、股四頭肌腱、腓骨長肌腱等等。優點為使用的是患者自身的組織,身體接受度較高,自體組織的排異反應和感染機率較低,長期預後較佳且手術費用相對較低;缺點則是收取自體組織的部位可能出現疼痛與功能減損,手術需同時處理兩個部位,因此傷口數量較大,恢復期可能較長。
異體移植可能出現排斥反應 人工韌帶有合成材料問題
異體移植為採用別人捐贈的組織,經過消毒與去細胞等等程序後使用,常見選項包含腿後肌腱、髕骨肌腱、阿基里斯腱(跟腱)、脛前/後肌腱等等。優點包括手術時間較短且傷口較小,不會破壞原有組織與肌腱功能,術前可預估植入物尺寸與長度;缺點是可能出現免疫排斥反應(罕見),感染風險較自體移植稍高,植入物癒合速度可能較自體移植稍慢,手術費用較高。
人工韌帶採用人工製造的合成材料,不使用人體組織。優點為手術時間較短且傷口較小,不會破壞原有組織與肌腱功能;缺點有可能不適應人工材料而產生發炎等症狀,合成材料可能出現老化或斷裂,長期預後較差,手術與材料費用較高。
三種植入物各有優缺點 需與醫師討論個別狀況與需求
黃胤銘醫師說明表示,臨床上常見的三種植入物來源分別有其優缺點,並沒有哪一種植入物適合所有人選用,需綜合考量年齡、活動強度、受傷嚴重度等等因素,建議與手術醫師詳細討論,才能選出最適合的手術方式。
原文出處:高榮醫訊第28卷第11期
【延伸閱讀】
膝蓋腫痛當心是十字韌帶受傷! 醫建議「這樣治療」避免關節退化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83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其他人也在看

不是胖才會長!中醫師解析脂肪瘤常見體質+飲食與情緒管理建議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有些人會在皮下摸到一塊界線清楚的腫塊,按壓時會有痠脹感,這很有可能是脂肪瘤。翰鳴堂中醫診所莊可鈞中醫師說明,雖然脂肪瘤較常見於肥胖族群,但瘦的人也可能出現,並不全然與體型或油膩飲食直接畫上等號。西醫認為可能與部分染色體重組異變有關;中醫則視為與體質、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濕熱體質+飲食習慣偏油 容易造成痰濕累積 臨床上常見於喜歡飲酒、常吃油脂較高的食物,如肥肉、內臟、蛋黃者,容易產生脾胃濕熱、痰濕堆積,使脂肪組織異常聚集,進而形成脂肪瘤。中醫調理常以清熱除濕、健脾和胃、軟堅散結方向進行,例如決明子、陳皮、山楂等藥材。 壓力、思慮過度也可能誘發 氣滯血瘀形成腫塊 莊可鈞醫師也提醒,另一大族群是平時壓力大、經常熬夜的人,因氣血不暢、肝氣鬱結、經脈阻塞,讓正常脂肪組織與瘀血糾結包裹,也可能會形成脂肪瘤。此類型多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主要方向,可運用柴胡、薑黃、玫瑰花等藥材協助調理。 遺傳體質或外傷後增生 需從腎調理強化根本 若家族中有人有脂肪瘤,或曾因外傷使皮膚局部增生,也可能形成脂肪瘤。此類與先天體質有關,中醫會以調補腎氣做為重點,提升身體整體的調節能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長者跌倒危機四伏!物理治療師教「4大招運動」降低風險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在台灣,每三位65歲以上的長輩中,就有一位一年內曾經跌倒的經歷。很多長輩會說:「我沒事啦,只是不小心滑倒!」高雄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張宜萱表示,這些徵兆可能是身體在提醒我們,該注意肌力和平衡囉! 肌力、視力加疾病退化 提高長者跌倒風險 張宜萱物理治療師表示,常在門診遇到剛跌倒的長輩,他們有些人只是站起來時頭暈、有些是走路搖搖晃晃,甚至還有「一跌倒就爬不起來」的案例。其實,只要平常做對幾件小事,就能大幅降低跌倒的風險。 她進一步表示,長者跌倒通常不是單一原因,而是多個小問題累積起來,例如: • 肌力退化:腿沒力、起身不穩,走沒幾步就想坐。 • 平衡不好:轉個身、跨個門檻,就容易失去重心。 • 視力變差:沒注意地上有東西,就可能絆倒。 • 服藥影響:血壓藥、安眠藥可能讓人頭暈或反應慢。 • 家裡環境:地板濕滑、光線不足、雜物太多也都是地雷。 長者四大類型日常運動 預防跌倒、腳步更穩健 張宜萱物理治療師提醒,長者每天可透過日常運動,腳步會更穩健。預防跌倒不是難事,不需要上健身房,也不用花錢買器材,每天花 10 分鐘在家做簡單動作,就能有效訓練平衡與肌力。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蔡依林認罹「1惡疾」醫示警:1年內中風機率急升131%
45歲天后蔡依林維持好身形,近來不只發行全新專輯、推出Podcast節目《Pleasure Talks》,年底將首次攻大巨蛋,門票一開賣就引爆搶票潮。她日前在Podcast中談及9點半睡覺的好處之後,並透露早睡的真實原因,證實曾得過「皮蛇」(帶狀皰疹)。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為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外,研究指出,45歲以上患者罹患帶狀皰疹後,一年內中風風險提高131% 。(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1 小時前
「惡性腦瘤手術專家」名醫馬辛一病逝 三總最新回應了
三總神經外科部腦腫瘤學科主任馬辛一是惡性腦瘤手術專家,11月1日才在高雄醫學大學舉辦的腦中風學會年會獲頒終身成就獎,近日...
聯合新聞網 ・ 1 小時前
早餐店「1類食材」易致癌!被世衛列一級致癌物等同菸草,卻有一堆人愛吃
加工肉品對健康的影響近年來備受關注,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其列為一級致癌物,危險程度與菸草相當,像民眾在超商或早餐店購買的培根、火腿、香腸等常見食品,實際上都含有可能致癌的添加物。根據專家研究指出,長期攝
食尚玩家 ・ 1 天前
久坐超傷身、奪命!研究揭「1物」真可補救:讓血管有彈性
久坐已成為現代生活的日常,而久坐已被確定會增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等。食安專家韋恩(楊世煒)表示,一項研究發現,可可黃烷醇可以抵銷久坐造成的傷害。黃烷醇是類黃酮的一種,是植物多酚的一員,常見於茶、無糖可可、莓果類、蘋果、李子、堅果等。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
Joeman減重30kg!每天168斷食仍反彈復胖 揪出1關鍵問題:自己都沒意識到
YouTuber Joeman近年減肥有成,從原先超過100公斤,瘦到現在健康的71公斤,付出不少努力。他日前拍影片分享心得,坦言減重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中間一度復胖,後來才發現除了運動、飲食之外,原來「壓力」對體重的影響也很大,若想減肥成功,也不能忽視心理上的健康!
姊妹淘 ・ 1 天前
更年期瘦不下來?努力運動反更胖? 營養師揭「體脂不降真相」:這個沒吃夠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明明每天努力跑步,體重計卻紋風不動,甚至體脂率還居高不下?這也是許多更年期女性都面臨的真實困境,究竟該如何透過正確方法,成功告別「越跑越胖」的魔咒? 跑步無效? 更年期體重停滯的秘密 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分享,C小姐的故事是個典型。50多歲的上市公司副總,工作忙碌卻堅持運動。她每週慢跑三次,堅持三年。然而,她的體脂率幾乎紋絲不動,體態也沒變。這背後有更年期特有原因。C小姐飲食清淡,卻因蛋白質不足,導致肌肉量低、基礎代謝率下降。偶爾進健身房,也僅限於輕型機械訓練,對增肌幫助有限。根據《Maturitas》在2025年的研究顯示,停經後女性若能持續進行阻力訓練,不僅體能活動水準能顯著提高,甚至能在兩年後維持效果 。這說明:跑步雖能提升心肺,但缺乏重量訓練,就難突破代謝低谷。 為何單靠跑步難以瘦身? 科學告訴你 運動研究證實:單一有氧運動無法顯著增加肌肉量。更年期後,荷爾蒙變化使脂肪易集中腹部,這就是許多女性「小腹難瘦」的原因。根據《Geroscience》在2025年的實驗,阻力訓練能讓女性肌肉蛋白質合成率增加47%,改善肌力與肌肉量,提升總瘦體重2%!想有效燃
常春月刊 ・ 13 小時前
日本研究證實!「1發酵物」能防失智:一週一次就見效
年紀越大,得失智症風險越高,但一項日本研究顯示,相較於完全不吃起司的老人,每週至少吃一次起司的老人罹患失智症的比例較低。日本學者認為,此項研究與過去觀察性研究的結果一致,都顯示吃乳製品有助於減緩老人的認知退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不是芭樂!每天一杯「超級水果」能抗三高和減脂:半年降心血管風險15%
隨著年齡增長,不少人開始面臨腰圍增加、血壓波動、血糖升高等「中年三高」問題,而這些症狀背後常隱藏著一個無聲的健康威脅。對此營養師建議,可以從選對食物下手,並最新研究顯示,指出酸甜可口的「藍莓」是超級水果,可能成為對抗代謝症候群的天然利器,且豐富的花青素與多酚成分,為健康提供多層次守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天前
雞蛋價差4倍有原因!研究:選錯恐讓身體慢性發炎
雞蛋價格從一顆不到5元到超過20元不等,價差懸殊讓消費者疑惑:貴的雞蛋真的比較好嗎?藥師蔡佩玲指出,研究顯示放牧蛋比籠養蛋含有高出3倍的Omega-3脂肪酸,且Omega-6含量較低,長期食用Omega-6過高的雞蛋可能導致身體陷入慢性發炎狀態,建議民眾優先選擇放牧蛋或有機蛋,以攝取更優質的營養。
中天新聞網 ・ 11 小時前
婦蹲整天馬桶罹大腸癌 醫:排便出現「7變化」有危險
台中市70多歲婦人近日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糞便有血或黏液等症狀,甚至在家中蹲整天馬桶都無法排便,直到因身體虛弱無力,家人緊急將她送往大甲李綜合醫院急診,經檢查確診大腸癌。
中天新聞網 ・ 13 小時前
半年狂瘦7kg!58歲日本婦女不運動、不節食,只因改吃這些「減肥食物」瘦回年輕時的好身材!
隨著年紀增長,減肥這件事往往變得越來越不順利。許多 40+ 的女性都表示,年輕時少吃幾天、隨便動一動就能瘦,但進入中年後,代謝速度大幅下降,若營養攝取不夠,不只瘦不下來,還會讓身體更疲累、免疫力下降,
女人我最大 ・ 14 小時前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6 天前
馬鈴薯發芽有毒! 營養師教你哪些「發芽食材」能安心吃
家中常見的馬鈴薯若冒出綠芽可別輕忽,營養師提醒「切掉不代表安全」,馬鈴薯發芽後會產生具毒性的龍葵鹼,即使削皮、挖除或煮熟仍無法完全去除,若誤食恐引發噁心、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不過,並非所有發芽食材都要丟棄,像生薑、地瓜、芋頭、紅蘿蔔與洋蔥等,雖然發芽後甜度與口感略有下降,但仍可安心食用。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研究揭「1能力」=心臟健康度 醫喊:現在練還得及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一篇研究發現,握力強不強可能與心臟健康息息相關,握力越強,心血管越健康。此外,若能每週累積至少150分鐘的中度至劇烈身體活動,對於握力較弱或中等的人而言,可明顯降低死亡風險。心臟科醫師表示,民眾若無暇進行戶外運動,可多做「握力」運動,以訓練心臟功能。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想增肌又減脂?營養師:很多人「這1物吃太少」 難怪體態一直卡關
「減肥」對習慣久坐不動的現代人而言,可說是一大挑戰,而能做到減少體脂肪又不損失肌肉,更是一門大學問!減肥過程中如何能同時做到甩肥油、又保留原本的肌肉量呢?營養師張語希指出,答案就是「吃夠蛋白質」!蛋白質在保持身體肌肉、促進新陳代謝與增加飽足感上,扮演十足重要的角色。 減重為何要吃足夠蛋白質? 以下逐一解釋為何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對於減重而言至關重要: 第一「維持肌肉量」:減肥時若熱量消耗多於熱量攝取,身體不僅會燃燒脂肪,同時也可能分解肌肉以提供能量。因此,攝取足夠蛋白質有助於補充「胺基酸」,其為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肌肉維修的主要原料。而保持肌肉量有助提升基礎代謝率,讓身體燃燒更多熱量! 第二「增加飽腹感」:研究顯示,蛋白質在三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中最能增加飽足感。攝取高蛋白質的食物可以減少飲食過量的風險,輕鬆控制卡路里的攝入、將減肥的難度降低,不會在減重一開始就有「越級打怪」的感受。第三「提升新陳代謝」: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TEF)較高,也就是身體在消化蛋白質時,同時會消耗更多熱量。正因為身體需要更多能量來處理蛋白質,因此會促成身體的新陳代謝,幫助燃燒更多脂肪。 改變飲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醫師認證「2款國民甜品」幾乎零熱量!減脂抗老還能穩定血糖
天氣一熱,總讓人忍不住想來碗冰涼甜品,但怕胖又怕升血糖,該怎麼選才聰明?減重醫師大推2樣「國民甜品」幾乎不含熱量,不僅能增加飽足感,還有助穩定血糖、抗氧化,是夏天減重抗老的天然好幫手。 1000
健康2.0 ・ 14 小時前
月經量怎樣算正常?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張本篤/台南報導 圖:部立臺南醫院中醫科謝淑鳳醫師/臺南醫院提供 五十多歲的賴女士與許女士皆因月經的困擾前來就診,兩人的月經量都很大,幾乎一小時就要換一片衛生棉,有
好醫師新聞網 ・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