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教師抗乳癌懷孕復發不屈 重返講台盼迎寶寶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7日電)小學老師Alice(化名)30歲時被診斷罹患HER2陽性乳癌,勇敢抗癌完成療程、狀況穩定,卻在懷孕時復發,幸好接受新藥治療,如今不僅重返講台教學,更準備迎接新生命。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10大死因,癌症仍居死因之首,其中「台灣女性頭號癌症」乳癌死亡率10年上升約40%,是成長最快的癌症之一,根據統計,民國107至111年間,35至39歲女性乳癌發生率從每10萬人約60人上升至近100人,發病高峰從50至54歲提前至45至49歲。
30歲,對許多人而言,是人生開始穩定下來,足以追夢的開始,但對Alice來說,她卻站在巨大的人生十字路口,HER2陽性乳癌打亂了她的人生規劃,面對晴天霹靂,她勇敢接受標靶合併化療,完成療程後也重新規劃人生,追尋另一個夢想,那就是成為母親。
不料,Alice懷孕初期突然出現不適,原以為只是孕期反應,直到有天走路不穩、頭暈加劇,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癌細胞已轉移至腦部。Alice開始接受腦部手術,病理結果顯示腫瘤轉為HER2弱陽性。考量未來生育的計畫,她與醫療團隊討論後,決定採用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
歷經人生第2次抗癌挑戰,醫療團隊看著Alice從虛弱中逐漸恢復,雖伴隨部分藥物副作用,但整體體力與行動力有明顯改善,如今,她重返講台,繼續熱愛的教學工作,也勇敢地準備迎接新生命的到來。
台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吳曜充見證了Alice挺過2次乳癌,他今天透過新聞稿提醒,乳癌的治療並非一次完成後就能高枕無憂,復發風險仍然存在。有時癌細胞可能潛伏於體內,數年後再出現,特別是腦轉移,更是臨床上最具挑戰的情況之一。
「我在病友會中常提醒大家,乳癌治療永遠有藥可用」,台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洪琬瑜說,女性應定期進行乳癌篩檢,不要等到出現症狀才就醫,即便是晚期乳癌,也不等於絕望;隨著治療不斷進步,只要及早介入,許多患者都能如慢性病般長期穩定控制。
除了健保支持新藥,讓治療接軌國際,吳曜充說,個人化精準治療已經成為當代癌症照護的核心理念,越來越多醫療院所以「一站式整合醫療,乳癌治療全程守護」為目標,從初步檢查、影像診斷、切片分析、基因檢測到治療規劃,皆能在院內完成,盼提升治療效率。(編輯:方沛清)1141027
其他人也在看
拉拉山桃農勇抗乳癌 皮下注射可兼顧治療與工作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30日電)來自拉拉山50歲阿芬(化名),靠種植水蜜桃維生,去年被診斷HER2乳癌,頻繁往返醫院、耗費整天治療令她萌生放棄念頭,經醫師建議改採皮下注射療法,對抗病魔不用放棄工作。
中央社 ・ 1 天前
年死2.3萬人!「護理系女神」謝侑芯心臟病驟逝「3大症狀」快就醫
網紅謝侑芯曾任護理師,因外貌亮眼被封「護理系女神」,近日她在海外工作期間,因健康因素驟逝,得年31歲。而據悉,她的死因為心臟病發作,「當下好像是未有急救的可能性」。醫師表示,心衰竭是常見的住院原因,因常與其他疾病有共病症狀,較難診斷,嚴重時恐有死亡危機。呼籲民眾一旦出現累、喘、腫症狀,就要到心臟內科進一步檢查。(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譚敦慈曝親戚20多歲就大腸癌「愛吃1食物」她絕不碰 醫:1級致癌物很多人天天吃!
大腸癌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台灣每年新增1.7萬名患者,年齡層更有明顯下降的趨勢。有「無毒教母」之稱的長庚醫院資深護理師譚敦慈就分享,自己一位表妹婿,20多歲時就確診大腸癌。他的日常飲食除了重油重鹹,
健康2.0 ・ 12 小時前
林芳郁失智親臨現場 賴清德暖舉曝光:我質詢過你「要原諒我哦」
[Newtalk新聞] 總統賴清德今(31)日下午接見「第35屆醫療奉獻獎得獎人」,特別的是,晚年罹患失智症的醫師林芳郁也親臨現場。據了解,賴總統一到場就先向林打招呼,並致意說,「看起來很勇健、精神很好」。隨後致詞完畢來到拍照環節時,賴清德體諒到林芳郁身體不便,因此特別與林的老同學葉金川,一起前去座位區合照。由於林曾於2008年擔任行政院衛生署長,而當時賴清德擔任立委,也藉此機會對他打趣說,「我以前質詢過你耶,要原諒我哦。」據指出,現場氣氛十分溫馨。 賴清德致詞時表示,在總統府親自接見醫療奉獻獎得主,並表達祝賀與感謝是莫大的榮幸,也代表全體國人感謝所有獲獎人在醫療領域無私的奉獻,為人民的健康提供最好的服務。 賴清德指出,醫療奉獻獎的評選過程極為嚴謹,並非依據門診量或知名度評定,或頒發給名醫,而是頒發給願意在人煙罕至之處持續奉獻、超越自我的醫師或醫療服務人員,該獎項可以說是醫界的典範。他曾擔任厚生會會長並參與過醫療奉獻獎的評審工作,深知獲獎不易。因此,對每位得獎人都非常欽佩,對大家的奉獻更是由衷感激。 賴清德表示,今年獲得「團體醫療奉獻獎」的羅東聖母醫院社區醫學部,駐診地點從宜蘭北端頭城
新頭殼 ・ 1 小時前
59歲坣娜傳胰臟癌逝!醫揭「1現象」是癌前症狀:很難發現
歌手坣娜驚傳於本月16日因病過世,享年59歲,如今有消息傳出,她是不敵胰臟癌病逝。胰臟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七名,由於不易發現與治療,發生率幾乎就是死亡率,向來被稱為「癌王」。醫師錢政弘表示,一項美國研究發現,胰臟癌患者在確診前一年半開始會出現體溫微微上升的現象,可能只是37.1、37.2°C,是值得民眾注意的細微徵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坣娜胰臟癌逝!研究揭「1物」超毒:大增罹癌風險
歌手坣娜於16日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與粉絲。醫師錢政弘表示,一般提到胰臟癌,會先想到糖尿病,但一篇針對成年女性得胰臟癌的研究發現,有抽菸者的罹癌風險多1.5倍。兒童時期曾吸二手菸者多1.47倍;有抽菸且在生活中吸二手菸者多1.68倍;有抽菸且在兒童時期吸二手菸的人更多出2.8倍,相當驚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坣娜胰臟癌病逝!醫揭5大症狀示警 50歲以上為高風險群
根據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說法,胰臟癌早期可能出現的5大症狀包括腹痛、背痛、噁心想吐、糖尿病及黃疸引起的皮膚搔癢。林醫師提醒,一旦同時出現這些症狀,應特別提高警覺。林相宏指出,胰臟與背部脊椎鄰近,當出現背痛時也可能是胰臟異常的徵兆。他引述日本學者Ya...
CTWANT ・ 1 天前
最惡肺癌轉移等於沒救?66歲翁靠這招治療 腫瘤全消失、5年無復發
小細胞肺癌被譽為「肺癌中的惡霸」,因惡性高、進展快且預後極差,一旦擴散幾乎無法手術,傳統治療也難敵復發風險。然而,一名轉移期病患接受免疫合併化療後,腫瘤竟完全消失,至今五年未復發,這不僅打破醫療預期,
健康2.0 ・ 1 天前
「頭痛像被雷劈」49歲六月以為中風送醫!醫揭關鍵原因 中年女性最要小心
49歲藝人六月年初突然頭痛欲裂,她形容像被鐵鎚重擊,血壓飆到180緊急送醫,一度以為中風,檢查後確診「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這個陌生疾病其實是許多高壓族群的隱形威脅。六月確診前兼顧工作、學業和家庭,一年內兩度劇烈頭痛,還出現氣喘、心律不整等症狀,加上家族有心血管病史,讓她驚覺不能再硬撐。 60秒內痛到極點 醫揭「雷擊性頭痛」是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警訊 輔大醫院神經科張哲誠醫師解釋,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是腦血管突然緊縮造成的疾病,最典型症狀是短期內反覆發作的雷擊性頭痛,在60秒內達到最痛。這種頭痛常在排便、運動、洗澡或情緒激動時突襲,也可能是藥物引發。每次持續數小時,兩三週內反覆發作。而中年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好幾倍,好發於40到50多歲。超過三成患者頭痛時血壓會飆高,常被誤以為中風。張哲誠醫師建議,診斷需靠腦血管攝影,而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準確度也有8成。早期檢查可能看不出異常,因為血管收縮從小血管開始向中心蔓延,需要醫師仔細評估症狀。 中年女性注意! 長期壓力、荷爾蒙變化恐誘發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症候群 中年女性為何特別危險?張哲誠醫師認為腦血管張力失調是主因,加上內皮功能障礙和交感
常春月刊 ・ 4 小時前
港星許紹雄癌逝!「8症狀」是腎臟癌警訊 醫:發現多已中後期
港星許紹雄28日凌晨因腎臟癌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病逝,享壽76歲。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王彥傑、董世祥醫師提到,腎臟癌在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好發於55歲到75歲之間,且早期沒有任何症狀,但隨著腫瘤逐漸變大,恐出現血尿、腰痛及腹部腫塊等症狀,還會合併疲倦、食慾不佳、體重減輕、貧血、發燒等。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台大醫12人沒症狀卻罹肺癌!誰是高危險群?名醫:1類人都該檢查
「好小子」顏正國確診肺腺癌不到1年,年僅50歲,令人唏噓。台大名醫指出,肺癌高居台灣「奪命癌王」,尤其肺腺癌相當兇惡,初期並無症狀,等到症狀出現往往已是末期。台大醫院曾為院內300多名醫師進行全面健檢
健康2.0 ・ 12 小時前
海鮮控注意!台人愛吃的「2類水產」重金屬超標,吃錯部位恐加速罹癌
海鮮向來是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與多種營養素,深受大眾喜愛。然而,消費者權益保護基金會最新檢測發現,國人愛吃的旭蟹和丁香魚等水產存在重金屬超標問題,長期食用恐對健康造成威脅。對此,
食尚玩家 ・ 3 天前
中國10歲男童術後「消化系統被無故切除」 母崩潰求真相:靠注射營養液維生
山東菏澤一名12歲男童小燁(化名)原本健康活潑,卻因10歲時一場意外和一次手術,從此改變了一生。2023年10月26日,小燁在校園和同學玩耍時撞傷肚子,經醫院檢查竟被診斷出腹腔腫瘤,後續又於手術過程中切除胰腺、十二指腸、大部分胃與小腸。孩子母親崩貴表示,如今孩子無法正常進食,只能依靠靜脈注射營養液維生。
太報 ・ 1 天前
坣娜傳不敵「癌王」!名醫曝8高危險群
玉女歌手坣娜驚傳早在本10月16日因胰臟癌病過世,享壽59歲,震驚演藝界。醫學專家指出,其實胰臟癌是難以對付的「癌王」,因為早期症狀相當不明顯,且被認為是腸胃疾病,到末期才發現,為時已晚。不過有醫師分享早期胰臟癌的「唯一明顯警訊」,另外強調「8類高風險群」也要當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麵包「先冷凍再烤」比較健康?專家給答案 這1種吃法照樣血糖飆、還會變胖
很少有食物能像麵包一樣讓人如此喜愛、甚至渴望——這個令人安心的主食,我們一次又一次地伸手去拿。可能你常看到有人聲稱,只要把麵包冷凍、烘烤,或先冷凍再烘烤,就能讓普通的一片麵包升級成「超健康版本」。對此,「delish」網站上一名營養師(也是一位看過不少飲食流行趨勢的麵包愛好者),用事實來澄清,幫大家切開這些鬆散的謠言。先來看看冷凍或烘烤麵包時,實際上會發生什麼事。這些方法真有傳說中的效果,還是只是一半真一半假呢? 冷凍麵包的祕密 其實,當你把麵包放進冰箱冷凍時,背後有一些有趣的科學原理。研究發現,冷凍麵包確實有點科學依據。當麵包被冷凍時,裡面的澱粉會發生一種稱為回凝作用(retrogradation)的化學過程。回凝作用聽起來很專業,其實就是麵包烘焙完成、冷卻後,澱粉分子會自然重新排列。而在冷凍時,這種排列過程會加速,使部分可消化的澱粉「結晶化」,轉變成身體無法完全消化的形態,也就是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 什麼是抗性澱粉? 抗性澱粉簡單來說就是「人體不易消化的澱粉」。它不像一般澱粉那樣被分解成糖並吸收,而是更像膳食纖維,能相對完整地通過腸道,並成為腸道好菌的食物
常春月刊 ・ 11 小時前
番茄每天吃1顆,降血壓、抗發炎、護攝護腺!「這樣吃」效果翻倍 醫大推
「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這句老話,其實背後藏著真相!在營養師與心臟科醫師眼中,番茄絕對不是普通蔬果,而是幫助穩定血壓、抗發炎、減緩老化的重要食療幫手。炎炎夏日,正是吃番茄的好時機,一碗番茄沙拉或一杯冰番茄汁,不只能解渴消暑,更能為全身健康加上一道盾牌。 吃番茄 血壓更穩、發炎更少 根據《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在2024年的研究指出,在7056名高心血管風險長者中發現,每日攝取110克以上番茄者,其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比每週不到一次者低了36%。不只如此,血壓數值(特別是舒張壓)也有明顯下降,尤其對一級高血壓患者幫助顯著。此外,《Clinical Nutrition ESPEN》在2022年的系統回顧與統合分析指出,攝取番茄製品能顯著降低促發炎細胞激素TNF-α濃度,對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發炎問題,如肥胖、心血管病、胰島素阻抗等具有潛在益處。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總結,番茄不只是「補充維他命」,更是「降低發炎、守住血壓」的超級幫手! 連泌尿科醫師也愛番茄? 攝護腺保健的天然好幫手 番茄不只是「心臟科醫師的寶貝」,它也是許多泌尿科
常春月刊 ・ 11 小時前
比手抖更早出現!研究曝「1動作」變慢 8.8年後得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是神經退化疾病,一般會聯想到手抖的症狀,但醫師黃軒表示,德國最新研究發現,轉身這一動作若變慢,竟能提前8.8年預測預測巴金森氏症,可在轉患者明顯手抖前,就反映出神經系統異常,若能早期發現,有助於延緩疾病惡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坣娜不敵「癌王」肺腺癌逝!「9症狀」常被誤認感冒 醫曝7大高危險群
歌手坣娜死訊震驚演藝圈,據悉老公今證實她是肺腺癌離世。醫師指出,肺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誤認是感冒」,導致不少患者發現時已經晚期,若有持續性咳嗽、咳痰帶血、呼吸困難、胸痛等九症狀時得要留意。(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57歲還能這麼瘦!徐曉晰靠9種「吃不胖食物」天天開吃身材照樣超好!
【吃不胖也能吃飽的9種食物】她平常不刻意節食,而是選擇對身體有益、又不容易胖的天然食材。像是花椰菜,一碗不到30大卡,富含維生素C與膳食纖維,能幫助代謝、促進腸胃蠕動。洋蔥則含有抗氧化物槲皮素,能降膽固醇、穩定血糖。豆腐是優質植物蛋白來源,飽足感強又低熱量;...
styletc ・ 2 天前
50歲後「這樣走路」更能燃脂減重! 研究結果大逆轉:快走不一定最好
你不必走得很快,也能達到「顯著」的燃脂效果。許多人以為,只有高強度運動才能燃燒脂肪、減輕體重。但一項針對50歲以上女性的最新研究顯示,在健走方面,情況並非如此。根據美國《Women’s Health》指出,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走得較慢的女性,比快速行走的人燃燒了更多脂肪。以下是研究細節與原因解析。 研究發現了什麼? 這項於2022年1月發表在《Nutrients》期刊的研究,追蹤了25位停經後女性,要求她們進行為期15週的健走計畫。其中有9人完成15週就結束,另外16人則持續走了30週。所有參與者每週4天健走,每次約3英里(約4.8公里)。 • 快走組:時速約 4.1 英里(6.6 公里),每天走45分鐘• 慢走組:時速約 3.2 英里(5.1 公里),每天走54分鐘 在持續30週的16名女性中,慢走組的脂肪減少量是快走組的 2.73 倍。更有趣的是,快走組直到30週結束時才出現脂肪減少,而慢走組則在整個過程中持續減脂。 為什麼慢走能更有效減脂? 原因尚不完全確定,研究只是觀察到慢走組減脂更多,並未直接證明機制。研究團隊推測: • 快走時:容易氣喘,身體傾向使用血糖(葡萄糖)供能• 慢走
常春月刊 ・ 1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