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不敢調漲保費怎麼救?前衛生署副署長提「商保補位」破困局
健保保費調漲成政治禁區,財務壓力卻持續升高。前衛生署副署長、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主張,最務實、衝擊最小改革,是在健保之外推動「健保偕同商保」。他建議由政府擔任最終風險承擔者,設計具商保特性的「政策型附加險」,採自願投保,讓民眾以較低保費加保,同時為健保開拓新財源、強化永續。
對於台灣醫療現況與健保挑戰,張鴻仁歸納十點觀察如下:
一、台灣民眾喜歡健保,但大多不喜歡多交錢,認為交的錢是「別人浪費掉的」。
二、多數民眾擁有商業保險 ,不擔心自己生病花大錢 ,反而使保險公司抱怨賠率破表 。
三、對於買不起商保的少數民眾,健保提供的保障仍綽綽有餘 ,因台灣部分負擔低、看病超方便,全球無人可及。
四、被總額預算制「壓迫」超過二十年的醫界,早已練就一身功夫,能生存下來的都是「武林高手」。
五、「健康台灣」是賴政府執政的最大亮點 ,加上史上最了解醫藥界的部長上台 ,醫界正迎來十多年來最好的經營環境 。雖然是黃金時代,還是有很多挑戰。
六、健康台灣的本質是不改變全民健保的大架構 ,以健康為目標,並精準投入新資源 。
七、健康台灣推動「預防重於治療」政策,未來幾年一定會看到成果 ,但能否替健保省錢,「至少在我有生之年恐怕看不到。」
八、健保「兩級化」(Two-tier System)已成事實。
九、明天健保總額支出預估「破兆」,必引起媒體關注;但他強調,「一兆元真的很少,少得不得了!」僅是鴻海2個月營收,或台積電6萬員工4個月的業績。
十、台灣醫療體系在長期操駕下「很有韌性」,但同時又「缺乏韌性」 ,例如原料藥七成仰賴中國大陸 ,以及急診塞爆等問題 。
健保偕同商保推改革,五大原則著手
面對健保財源吃緊困境,張鴻仁主張,現階段最務實、可行,且不致傷筋動骨的改革方向,是推動「健保偕同商保」,由政府擔任最終風險承擔者,設計具商業保險特性的「政策型附加險」,讓商保成為健保永續的重要支撐。
他指出,「商保補健保」的觀念是正確的,也是全球醫療保險體系發展的長期趨勢。然而,台灣在總額預算制度下,累積了高達千億級的藥品給付缺口,現行市場的商業保險商品,無論在費率或風險評估上,都無法完全吸收這龐大的支出壓力。
張鴻仁說,政府在不願輕易調高保費的前提下,勢必要尋找替代方案,而最可行的途徑,就是由政府出面設計並主導這類附加險,作為公共制度與市場機制之間的橋樑。
他以「癌症新藥附加險」為例,提出五大設計原則,具體勾勒健保與商保協作的運作藍圖。
張鴻仁指出,首先,這項保單應採取自願投保的方式,並以商業保險的經驗費率為基礎訂價,讓費率更貼近風險實況,同時目標設定在低於現行商業保單的保費水準,兼顧全民可負擔性與制度的風險分攤效果。
其次,在行政運作上,採「公私協力」方式,由健保署負責核保與理賠,保險公司僅協助銷售並收取合理佣金,藉此將整體行政費用控制在個位數百分比,避免商業保險因高成本而導致保費過高。
第三,應善用健保資料庫精準核保,防止「帶病投保」,確保制度公平與穩健。第四,為了讓附加險能在市場中順利推動,政府須設計誘因,並積極爭取企業界支持,例如鼓勵企業以補助或團體投保的方式參與,藉由擴大保險母體、達成大數法則來穩定風險。
再者,若能成功推動此類附加險,不僅能補足健保在新藥給付不足,也能因市場規模擴大,強化政府與藥廠談判能力,進而壓低藥價,使已罹病的患者亦能間接受惠。
張鴻仁表示,要成功推動這項改革,政府須跨越兩大關卡。首先是政治決心,「執政者必須勇於承認,現在的健保對癌症新藥的保護力不夠。」這雖難以啟齒,卻是改革的起點。
其次是整合力量。成功與否取決於政府決心與執行力,能否結合數十萬保險從業員大軍協助推廣,並與企業界、朝野各形成共識。此外,保單設計是專業學問,要借重保險業的經驗。
張鴻仁強調,「癌症新藥附加險」若能成功推動,不僅可化解健保保費難以調整的政治僵局,未來也可擴大應用至更多新藥領域。透過自願加保機制,讓有投保意願的民眾自行負擔部分新藥費用,健保則能將有限資源聚焦於核心醫療服務,維持制度穩定與永續。
其他人也在看

不如找ChatGPT談心?國內大學生僅兩成使用心理諮商
大學校園中的學生,在課業上、生活上、或者是未來人生方向上,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與負面情緒,近年相關的校園危機事件逐年提升,引起社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本週三(12日)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指出,將近四分之一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傾向,顯示建立心理健康政策的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有97
遠見雜誌 ・ 1 天前
公正轉型議題重返COP30!從談判桌到街頭,如何化解外交與街頭雙重戰場?
COP30邁入第二天,氣候談判陷入南北分歧。主辦國巴西在多方壓力下積極調停,盼化解「議程之戰」。小島國、歐盟與拉美國家要求納入更具雄心的減碳與融資議題,卻遭產油國與富裕國家保留,主辦國如何調解?在歷屆COP大會中,將近200個締約國參加,如何達成「共識」,始終是最難跨越的關卡。儘管主辦國沒有最終決策
遠見雜誌 ・ 9 小時前
微創動脈栓塞止痛 局部栓塞減少發炎
一位50歲男性,20年前腳踝骨折,近年來疼痛加劇,影響生活,四處求醫無法改善。大林慈濟醫院疼痛科王思讚醫師,為他進行「微創動脈栓塞手術」,從鼠蹊部導管進入,阻斷異常血管,減少發炎,術後疼痛大幅下降...
大愛電視 ・ 1 天前
喝茶抗癌又降血糖!這種茶更有益健康 還能補充維生素C、B群
喝茶好處多!你知道喝茶也能補充維生素C、B群嗎?尤其綠茶好處遠超過紅茶,抗癌喝綠茶就對了。 茶葉含豐富礦物質 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陳宗懋指出,人體中含有86種
健康2.0 ・ 1 天前
在COP30公開決裂?高爾指控比爾蓋茲:因「川普恐懼症」不再關心氣候
曾是全球氣候運動的兩大旗手,如今卻在COP30峰會上公開決裂!前美國副總統高爾為何重砲抨擊比爾蓋茲降低氣候優先層級的主張?向來關注氣候變遷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巴西當地時間11月12日現身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現場(COP30),但此次他不只倡議長期關注的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更把砲口對
遠見雜誌 ・ 9 小時前40歲以上警消危勞職務公務員 每年健檢有補助
(中央社記者賴于榛台北15日電)為強化公務員身心健康,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配合修正公務人員一般健康檢查補助基準表,鼓勵逾40歲的警、消、海巡、空中勤務總隊等危勞職務公務員每年健康檢查,並補助新台幣4500元。
中央社 ・ 1 天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1 小時前
走路姿勢錯害全身!醫示警:步態變慢恐是「這疾病」前兆 勿輕忽!
近年的研究發現,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大型追蹤研究顯示,步速減慢、步伐變得不規律,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特別是在「邊走路邊做事」的情況,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 天前
網紅醫師蒼藍鴿告別眼鏡!不是近視雷射手術 用這招雙眼視力變1.5
網紅醫師蒼藍鴿近日接受新式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他分享,從原本近視約400度、散光50度,術後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2、雙眼1.5,可以如常上診工作,終於告別眼鏡人生。 蒼藍鴿戴眼鏡拍片困擾多 蒼
健康2.0 ・ 1 天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40歲以下暴增25%」!糖尿病年輕化 營養師曝「4類人」最該警覺
年輕族群小心「糖化」加劇!「世界糖尿病日」剛過,現代人隨著工作繁忙、生活型態改變、外食比例攀升,血糖失衡成為現代人日常中潛藏的健康警訊;營養師表示,有效的血糖控制並非一味節食,而是建立在科學均衡的飲食策略上,若能做好均衡飲食、規律用餐、監測觀察等三雃則,不僅可以穩定血糖波動,更提升個人整體健康,遠離糖尿病威脅。(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瘦瘦針暗藏陷阱「啟動身體飢荒模式」 名醫:2條底線要守住
近期各式各樣的「瘦瘦針」在台灣非常流行,不管是醫院、一般診所、醫美,甚至於路邊的藥局,都能買到瘦瘦針,讓許多人趨之若鶩。有民眾就問醫生,只要打瘦瘦針就能減肥成功,為什麼還要做飲食控制?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瘦瘦針的陷阱是「啟動了身體的饑荒模式」,最後反而壓不住食慾,而且有2條底線一定要守住,否則的話,施打瘦瘦針只會產生「溜溜球效應」而已。
鏡報 ・ 1 天前
不只太油!「這些食物」也害膽固醇狂飆 上班族很常吃
營養師李婉萍提醒,愛吃甜食、小吃與精緻澱粉的人容易讓壞膽固醇升高、堆積成脂肪。她建議以高纖澱粉取代精緻澱粉、多補膳食纖維、選擇優質蛋白與植物油,並搭配維生素D、E等營養素,有助改善膽固醇、維持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神經為何會失調?這1件事是關鍵!學會2技巧,不怕自律神經失調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10 小時前
研究證實秋葵可降空腹血糖!醫:黏液是關鍵成分勿炒太久
全台約有200萬名糖尿病患者,近期研究顯示,常見蔬菜秋葵具有穩定血糖的功效,其中最關鍵的成分就是那令人印象深刻的黏液,而料理方式也會影響其保健效果。
中天新聞網 ・ 5 小時前
【下班經濟學】不吃藥快速搞定自律神經!名醫曝:吃一物快速緩解!
不吃藥又能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是什麼呢?今天邀請到自律神經失調的臨床專家郭育祥來告訴大家,高血壓、睡不好、疲倦、焦慮、失眠、胃痛,但去醫院檢查又沒事,小心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喔!哪些補品吃了會讓自律神經更越補越糟?一次告訴你!不吃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名醫提醒用藥非讓患者長期依賴!近年越來越多人飽受自律神經失調困擾,包括失眠、心悸、頭暈、胸悶、容易緊張等症狀......
風傳媒 ・ 1 天前
男性發生率女性2倍 胃癌「一症狀」常被誤認消化不良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胃癌長期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發現常常為時以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提醒,這是因為胃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常被誤認為胃炎或消化不良,導致延誤診斷,民眾一旦出現食慾不振、上腹悶痛、體重減輕、黑便或吞嚥困難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國人因為胃癌喪命者共約2200人,位居十...
匯流新聞網 ・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