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考古館全新特展 牙齒知多少:全糖市的神秘面具展
記者張淑娟/新市報導
南科考古館廿五日推出全新特展─「牙齒知多少:全糖市的神秘面具展」,展覽以牙齒為主題,並結合故事敘事、考古研究與多媒體互動裝置,讓幼兒們歡喜在展館中認識牙齒的故事,以及各國都有的拔牙習俗和換牙傳說,進而建立正確的保牙觀念。
廿五日的特展「牙齒知多少」,在幼兒們戴著牙齒頭套和拿著牙刷道具演唱「刷牙歌」歌聲中揭幕,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蔡政良說著牙齒不好好保護,到了他的年紀只能靠假牙了,他也指出,牙齒承載著古代生活的線索,從飲食、文化到生態變化都能一一讀出,所以此次展覽以故事與推理解謎方式,呈現牙齒的知識與文化意義,讓大家可以從互動中理解口腔健康的重要性,更期盼大小朋友透過展覽建立正確的牙齒照護觀念。
與會的南科管理局主任祕書官嘉明則指出,南科是全球重要的高科技基地,而考古館為此地保留下文化與歷史的深度脈絡,他肯定牙齒主題展在考古與教育上的價值,也期盼透過展覽讓更多民眾認識南科的多元面向。隨著就由此次策展人員導覽大家走進牙齒的世界,當一名小偵探一起來探索牙齒博物館的「追追追」。
「世界最多牙齒的動物竟然是蝸牛,有二萬六千顆牙齒…」,「牙齒掉了該如何?有的放枕頭下再放水流、有的埋入泥土、有的丟到屋頂上…」,各國處理牙都有不同習俗,確實有趣,而此特展也以虛構城市「全糖市」為舞台,呼應台南在台灣糖業史中的地位,並融入近年在網路間流傳的「全糖市」文化意象,且以偵探推理為敘事主軸,帶著大家以「小小臼齒偵探」的視角走入展場,沿著線索逐步揭開長期以來不為人知的牙齒秘密,內容涵蓋牙齒的結構、功能、文化以及考古材料等多面向知識。
走進展館即可透過大型牙齒模型與互動遊戲認識牙齒的型態與用途;且在「牙齒故事館」中,可認識世界各地的換牙傳說,並透過展件了解如何從牙齒判讀年齡等基礎知識;並於「牙齒博物館」認識史前臺灣的拔牙習俗、牙齒鑿刻紋飾,以及包括穿孔豬牙與鯊魚牙在內的牙齒飾品,進一步理解牙齒在人類文化中的象徵意義。展場還設置角色扮演拍照區、充氣巨型牙齒與互動遊戲等裝置,讓大小朋友在輕鬆情境中學習知識。
其他人也在看

假日輕急症中心上路滿月 每周就診人數成長1成
衛福部試辦「假日輕急症中心」(UCC),讓輕症民眾在周日及國定假日就醫。健保署今公布,上路滿4周,UCC全日看診人數從255人增至337人,平均每周成長1成;明年春節長達9天,健保署正在調查基層診所春節開診率,再視地區確認是否需開設UCC據點補強,預計明年1月公布。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假日急症中心使用略增 部分據點擬支援春節醫療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4日電)假日急症中心上路4週,看診人數平均成長率10%但成效待繼續觀察,為疏解明年春節期間醫院急診壅塞或特別門診不足,部分假日急症中心可扮演支援角色,相關資訊明年1月公布。
中央社 ・ 1 天前
藍白擋下政院版財劃法 吳思瑤痛批:乞丐趕廟公 欺人太甚!
藍白立委今於立法院程序委員會中,挾人數優勢以9:7的票數碾壓民進團,表決通過將行政院版「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草案」暫緩列案。對此,民進政策會執行長、立委吳思瑤強調,預算權是行政權,行政院是主責者,才是有絕對話語權的人。「藍白就是乞丐趕廟公,更是霸凌行政院!欺人太甚,莫此為甚!」
自由時報 ・ 11 小時前
M痘疫情升溫 11月增7例本土個案 全年累計52例
國內M痘疫情再起,疾管署今日公布,11月全台就新增7例本土M痘病例,皆為本國籍20至40多歲青壯年男性,分別為北部5例、中部南部各1例,今年已累計共52例,研判社區疫情風險持續,呼籲高風險族群儘速完成2劑公費M痘疫苗接種。
中時新聞網 ・ 11 小時前
乳癌不只是化療! 中醫輔助緩解嘔吐、提升體力和食慾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許多患者在接受手術、化療或荷爾蒙治療過程中,常因副作用面臨諸多不適。英國乳癌專業組織Breast Cancer Now指出,乳癌患者在化療過程中,較常見副作用包括:極度疲倦、掉髮、噁心、嘔吐、手腳末梢麻木、口腔不適等。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亦顯示,有78%的癌症患者在化療過程中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其中約有1/4的患者曾因此萌生放棄化療的念頭,可見化療的不適,對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的負擔。
NOW健康 ・ 11 小時前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 單週就診近1.2萬人次
台灣腸病毒疫情持續升溫,疾管署今天(25日)公布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近1萬2,000人次,預估未來疫情仍將攀升。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提醒家長注意嬰幼兒的健康狀況,若有重症前兆病徵應盡速就醫。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目前處腸病毒流行期且疫情持續上升,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1萬1,893人次,較前一週上升4%。檢出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克沙奇A5型。上週未新增重症病例,今年累計19例腸病毒重症,包含9例死亡;在19例重症中,新生兒便占15例,其中以感染伊科病毒11型為多,腸病毒疫情仍為近6年同期最高。 曾淑慧表示,腸病毒易於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的場所傳播,如家庭、校園、安親班、托嬰中心及室內兒童遊戲場等,她呼籲家長及教托育人員持續教導學幼童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加強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流行期間避免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並落實生病在家休息。 曾淑慧提醒,新生兒感染腸病毒症狀較不明顯且病程快速,若新生兒出現發燒、低溫、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應迅速就醫,否則可能很快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可能威脅生命。此外,5歲以下嬰幼童也是腸病毒重症
中央廣播電台 ・ 11 小時前
重建十字韌帶植入物怎麼選?醫師剖析來源與差異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近年來運動風氣的興盛,十字韌帶損傷的狀況也日益常見,尤其籃球、排球與滑雪等運動的愛好者更是十字韌帶損傷的高風險族群。目前十字韌帶重建的手術已經十分成熟,然而應該如何選擇十字韌帶重建的植入物是許多患者在手術前都會碰到的難題。高雄榮總骨科部主治醫師黃胤銘分享常見重建方式的優缺點。 十字韌帶重建有三種 自體移植排異反應低但恢復期長 黃胤銘醫師說明,一般而言,十字韌帶重建主要有自體移植(Autograft)、異體移植(Allograft)和人工韌帶(Synthetic graft)三種植入物來源可供選擇。自體移植是採用取自病患自身的組織,常見選項包含腿後肌腱、髕骨肌腱、股四頭肌腱、腓骨長肌腱等等。優點為使用的是患者自身的組織,身體接受度較高,自體組織的排異反應和感染機率較低,長期預後較佳且手術費用相對較低;缺點則是收取自體組織的部位可能出現疼痛與功能減損,手術需同時處理兩個部位,因此傷口數量較大,恢復期可能較長。 異體移植可能出現排斥反應 人工韌帶有合成材料問題 異體移植為採用別人捐贈的組織,經過消毒與去細胞等等程序後使用,常見選項包含腿後肌腱、髕骨肌腱、阿基里斯腱(
健康醫療網 ・ 11 小時前腎臟病高盛行 SOP標準化雙指標篩檢落實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5日電)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醫界與政府聯手推出首份可直接套用SOP,強調風險導向篩檢與標準化診斷流程,提醒診斷應以腎絲球量與尿白蛋白檢驗,雙管齊下,及早辨識高風險族群。
中央社 ・ 11 小時前
綠電新兵海利普27日登興櫃 董座謝宇霖:訂單能見度到2028年
綠電新兵再加一!海利普電子(7877)為國內少有具機電背景的太陽能EPC公司,專精於太陽能工程、維運、發售電等業務,並將於27日登錄興櫃掛牌,董事長謝宇霖表示,公司在業務策略上採用強強聯手的投資經營策略,目前在手工程與得標專案穩健成長,訂單能見度已看到2028年。
Yahoo奇摩股市 ・ 11 小時前
天氣變冷想喝酒取暖?營養師曝「恐怖真相」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今(25日)氣溫明顯變冷,受東北季風夾帶一波弱冷空氣南下影響,氣溫持續下滑,今晨各地最低氣溫落在16至18度之間。面對寒冷的天氣,有些人會選擇喝酒取暖,但要小心這招其實完全無效。營養師姚晴徽就曾提醒,喝酒會讓人有「身體變熱」的錯覺,但那只是體表血液上升所造成的暫時暖意,過沒多久體溫反而會下降得更快。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1 小時前
婦人心臟1分鐘僅跳40下 台大醫院創新心律調節器救回命
台灣每年約有7500名患者需要裝置心律調節器,但過去的無導線節律器均為單腔(心室型),無法用於心房;而有導 線者容易造成血液及皮膚感染,台大醫院今(25)日發表最新醫療成果,成功完成國內首批「雙腔無導線心律調節器」, 跟傳統心臟筆器不同,無導線雙腔節律器完全植入心臟內,心房心室同步,讓心臟跳動更加規則。台大醫院上午召開記者會,宣布心臟內科心律不整團隊再創國內......
風傳媒 ・ 11 小時前
東南亞尋歡「打炮團」爆HIV感染 篩檢後又1人中鏢
台灣愛滋病毒(HIV)感染人數持續攀升,醫界對年輕族群感染率上升感到憂心。日前一群由香港、台灣人組成的「打炮團」因成員確診HIV而集體求診,最終另有一人確認感染。
中天新聞網 ・ 10 小時前
每天都吃菜!50歲男血壓仍狂飆 醫揪「1習慣」害的
天氣一轉冷,火鍋店再度迎來人潮,不少民眾也把火鍋當成冬季進補首選。不過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提醒,有慢性病史的人要得特別留意,並分享一則案例,一名50歲男性長期罹患高血壓,原本藥物控制穩定,最近血壓卻突然升到異常高點,仔細詢問後才發現,問題竟然出在他「用火鍋燙菜」的習慣,看似清爽的蔬菜,其實吸進大量高鈉湯汁,讓血壓悄悄失控。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4 天前
1個月沒大便!41歲男腹痛慘死…驗屍驚見「9公斤巨糞」撐破腸道奪命
美國俄亥俄州發生離奇死亡案件,一名患有身心障礙的41歲男子詹姆斯(James Stewart)在護理機構中,因長達1個月沒有排便,導致腹中累積超過20磅(約9公斤)糞便,最終因嚴重腸梗塞死亡。詹姆斯家屬指控護理機構明知詹姆斯因服藥出現便秘問題,卻放任情況惡化,未即時送醫或通知家屬,導致憾事發生,目前已委任律師提告求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母胎中長腫瘤10週長四倍 女嬰竟帶著16公分「大球」出生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女嬰出生臀部長了尾骶骨畸胎瘤,經手術後已恢復正常/澄清醫院提供 女嬰出生時,臀部宛如帶著一個直徑16公分「大球」,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外科主
好醫師新聞網 ・ 1 天前
婦腦癌被宣告死亡 火化前突睜眼「復活」!家屬嚇到狂尖叫
根據泰媒《曼谷郵報》報導,這起事件發生於當地時間23日,有一名65歲婦人因腦癌過世,遺體被家屬送到寺廟Wat Rat Prakongtham辦後事,廟方還透過直播放送告別式全程。婦人的弟弟照顧生病的她3年,22日才接獲通知,婦人已因病離世,也拿到死亡證明文件。婦人的弟弟決定透過寺...
CTWANT ・ 1 天前
獨/32歲男「牙齒全壞光」醫揭原因!口腔問題恐爆4大癌症
一名32歲年輕男性牙痛就醫發現,幾乎全口牙齒都在搖動,經醫師詢問後才知,他一天最多可抽到四包菸,對此,口腔醫學部牙周病科林宏達醫師指出,台灣成年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成以上,不僅影響口腔健康,更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風險。
中天新聞網 ・ 7 小時前
早餐要喝豆漿、米漿、牛奶或燕麥奶?營養師大推「它」穩血糖
早餐要喝豆漿、米漿,還是牛奶、燕麥奶?營養師吳映澄分析,4種常見的早餐飲品,建議想補充蛋白質的人可以喝牛奶、豆漿,若想補充膳食纖維則選擇燕麥奶。 豆漿營養有哪些?補蛋白質、大豆異黃酮、卵磷脂
健康2.0 ・ 1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