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斷氣走入歷史!死亡場域改寫,逾半國人在醫院離世「在宅善終」愈來愈遠?
醫療進步與社會風氣更迭,正重新定義國人的最後一程。逾半數國人於醫療院所辭世,「留最後一口氣回家」的傳統習俗漸退場,死亡從住所走入醫療體系,重塑大眾對善終的想像。善終,不是靠上天安排,而是需要提前準備、理解與對話的生命課題。當現實與理想拉開距離,社會離「在宅善終」是否愈來愈遠?
觀察衛福部統計,近20年來,台灣的臨終地點出現明顯轉變,死亡場域正由「住居所」逐步轉向「醫療院所」。2005年時,超過五成民眾仍在家中過世,在醫院與診所離世者則不到四成。
隨著時間推移,兩者呈現此消彼長的走勢。約在2011至2012年間,出現關鍵交叉,此後在「醫療院所」死亡比例,穩定超越「住居所」,並一路延續至今。
死亡場域改寫,臨終歷程走向醫療化
醫療院所過世比例持續攀升,在2018年突破五成,成為多數國人的臨終場域;相對地,住居所過世比例則由早年的五成多,一路下滑至三成多,即使自2020年後略有回升,整體仍明顯落後於醫療院所。
由此可見,該變化不僅反映死亡地點位移,也勾勒台灣臨終歷程走向「醫療化」的長期趨勢,顯示死亡從原本屬於家庭的場域,轉移至由醫療體系主導的空間。
禮儀公司「冬瓜行旅」負責人郭憲鴻表示,現代社會從大家庭走向小家庭,以及單身與獨居人口增加,使臨終照護更仰賴醫療體系。另外,鼻胃管等醫療科技引入,也延長臥床時間,讓死亡更多發生在醫療場域,在醫院往生的需求大幅提升,而不再如農業社會時代,多半在家中自然辭世。
他指出,過去長輩普遍具備處理「在家往生」的經驗與能力,傳統打水床等禮俗已內化於生活;但近幾十年隨著醫療進步,這樣的經驗淡去,現代家庭逐漸失去在家處理臨終事宜經驗。
家庭結構改變、醫療科技進步,在宅辭世銳減
對於「留一口氣回家」觀念何時開始淡化,郭憲鴻觀察,約自2012年起出現轉變,更像是緩慢成形趨勢,而非明確分水嶺。他指出,殯儀館管理趨嚴、路權申請不易,加上都市居民對在住家設靈堂的接受度降低,都促使喪葬儀式由家庭空間,轉向更制度化的場域,反映民風與生死觀持續轉變。
他也提到,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曾帶動一波年輕、高學歷人才投入殯葬產業,讓這個行業開始出現反思與轉變。這群新世代不再一味沿襲過去作法,許多年輕人曾親眼目睹長輩為了「留一口氣回家」,而在拔管、返家過程中承受極大痛苦,轉而認為「在醫院安詳往生」或許更符合人性與尊嚴。
從產業角度來看,他說,國人多在醫院離世,對殯葬流程本身影響並不算劇烈,反而讓作業更為單純。由於醫院端標準作業流程明確、固定,相關銜接相對清楚;相較之下,若在家中處理,還需考量遺體移動動線、社區環境、鄰里觀感與空間限制等因素,準備與協調更為繁複,也更耗費心力。
善終權非憑空而降,需靠理解、溝通換來
針對國人生死觀念轉變,他說,台灣社會已不再如過去般避諱談論死亡,真正困境反而在於「不知該聊什麼」或「不知從何談起」。
隨著預立醫療決定與病人自主意識逐漸深化,愈來愈多人開始正視善終權,死亡也從避談禁忌,走向可被討論的公共議題。他指出,或許可從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作為開啟對話起點,讓個人開始意識到,善終並非理所當然。
「善終權不會是天上掉下來的。」郭憲鴻強調,善終不是心中期盼就能實現,而是須經由事前做功課、理解醫療選項,並與家人充分溝通,才能一步步換來。
所謂準備,包括持續蒐集資訊、釐清自身選擇,並隨著醫療知識更新,不斷調整與修正。透過主動參與,才有機會真正掌握自己的善終權,而非將生命最後一程交由機率決定。
在醫院辭世變主流,醫:四大因素推力
國泰綜合醫院老人醫學科主治醫師郭惠伶指出,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居家醫療與在宅善終,期盼讓死亡回歸更自然的樣貌,政策也長期鼓勵民眾選擇居家善終,包括發展居家醫療、居家安寧服務,以及近年上路的「在宅住院」模式,盼讓病人能在熟悉的環境中,安然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她說,這樣的方向不僅回應超高齡社會需求,也與國際趨勢接軌,核心理念在於讓死亡回歸自然歷程,而非過度依賴醫療介入。
然而,從臨床觀察與統計數據來看,民眾選擇在醫院善終的比例,不減反增,顯示政策期待與實際行為之間仍存在落差。
對此,郭惠伶歸納四大關鍵因素。首先是傳統觀念更迭,「留一口氣回家」較多見於高齡世代,中壯年族群對此已不再有強烈執念。
其次是現實層面執行難度,民眾普遍對於在家過世後的處理流程感到陌生與恐慌,臨床常見詢問「如果在家斷氣該怎麼辦」,擔憂流程繁瑣,需要報警、等待相驗,甚至顧慮鄰里壓力,導致許多家屬寧可選擇送醫,交由專業體系處理身後事。
第三,臨終症狀的照顧壓力也是一大推力。郭惠伶指出,生命末期常伴隨喘、腫、出血或躁動等症狀,這些雖然都是瀕死前的自然過程,且在緩和醫療協助下可以控制,但對缺乏經驗的家屬而言,往往造成極大心理負擔。在「送醫比較安心」,且健保體系下費用負擔不高考量下,送往醫院成了最直接選擇。
最後則是家庭結構改變,現代多為小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無力負擔全天候的在宅照護,將長輩送往醫療機構成為不得已的常態。
她坦言,這樣的趨勢對醫療端確實形成壓力。許多高齡衰弱長者不見得需要急性醫療,卻因缺乏其他照護機制而被送進醫院,擠壓急性病床與醫療資源,在超高齡社會下更顯嚴峻。
安寧緩和不是消極放手,而是積極的舒適照護
郭惠伶說,社會仍需更完整的溝通與教育,理解善終不只是「在哪裡離開」,更涉及如何面對生命末期的選擇與尊嚴。
因此,安寧緩和醫療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關鍵環節。對於仍有部分民眾將安寧緩和誤解為「被放棄」,她強調,安寧緩和並非消極放手,而是一種積極的醫療選擇。
郭惠伶說,安寧緩和旨在尊重生命自然的終期旅程,並非一味延長生命的長度,且是透過控制症狀,以積極的舒適照護,免於不必要的醫療加工與過度干預所致的痛苦,協助病人在走向人生最後一段路時,仍保有尊嚴與生活品質。
其他人也在看

白委擬簽放棄外國籍切結書 劉世芳:沒辦法
[NOWnews今日新聞]預計在明年2月遞補民眾不分區立委的李貞秀有中配身份,應依《國籍法》放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才能參政,但兩岸互不承認主權,實務上無法達成。據悉,立法院將提「有無雙重國籍、放棄外...
今日新聞NOWNEWS ・ 12 小時前
健身減脂狂吃雞胸肉 醫揭1關鍵恐嚴重便祕
前台大醫院兒科醫師、知名健康Youtuber「蒼藍鴿」(吳其穎)21日在社群平台臉書分享一段影片,提醒不少以「狂吃雞胸肉」作為減脂策略的民眾,小心可能因此引發便祕。蒼藍鴿指出,雞胸肉雖然低脂又高蛋白,但若缺乏其他必要營養與水分,反而容易造成腸道不順。蒼藍鴿表示,便...
CTWANT ・ 1 天前
高雄77歲翁「水上浮屍」身分曝光!曾是台鐵員工…退休後養狗作伴
高雄三民區23日發生一起死亡案件,現年77歲的劉姓老翁被人發現陳屍在透天厝中,警方趕抵現場後初步排除外力介入,生前所飼養的14隻狗狗均已被動保處帶回,目前劉翁的身分也已曝光,原來他曾經是台鐵員工,退休後就獨居,沒想到就在家中死亡多日沒人發現。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
「這水果」香甜卻只能單獨吃!否則大降抗發炎、防癌功效
香蕉是高鉀的水果,有益心血管健康,且它富含氧化劑,能抗發炎、增強免疫功能,但醫師江守山提醒,香蕉最好單獨吃,因香蕉富含的多酚氧化酶,會破壞其他蔬果中的多酚,導致其他蔬果的抗氧化、防癌抗癌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即使香蕉與其他蔬果分開食用,若在胃中相遇,香蕉仍會破壞其他蔬果的多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吃「甜食」恐加重近視深度!眼科醫師揭3原因 日常護眼5撇步報你知
現代人生活忙碌,回到家洗完澡只想躺下休息,許多人會選擇外食,不免會吃到許多高熱量、高糖分的餐點。近日有眼科醫師表示,「近視」的人要減少甜食的攝取,他並提出3大原因,提醒近視者多加留意。
鏡報 ・ 8 小時前反對近親通婚 醫:畸形兒案例多、勿忽視健保負擔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4日電)立法院建議研議將旁系血親禁婚範圍適度限縮至四親等以內可行性。醫界人士認為,表兄弟姐妹通婚生出畸形兒案例屢見不鮮,對家庭造成衝擊、增健保負擔,立法應具前瞻與穩定性。
中央社 ・ 8 小時前
楊宏基觀點》真的不演了!美開口要台灣「實質貢獻」 該怎麼辦…
[Newtalk新聞] 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2025年度報告中,副主席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提出:國會應指示國務院與台灣合作,啟動一項特殊的外國軍事銷售(Foreign Military Sales, FMS)案件,以「非武器性支援服務」名義,讓台灣得以資助美國在菲律賓呂宋島北部之軍事基礎設施建設。此提案跳脫傳統軍售思維,將台灣從單純的武器採購國,轉型為印太嚇阻架構的實質貢獻者。筆者擬從台灣視角出發,分析FMS的地緣戰略意涵與法律與財務機制,以及台灣社會、政、軍方與決策圈在2025-2026年間最可能出現的反應路徑與最終決策模式。 地緣戰略意涵:從「台灣防禦」到「區域嚇阻前推」 生存時間的關鍵變數 美國海軍陸戰隊「遠征艦隊阻絕系統」(NMESIS)。近日部署菲律賓巴丹島。 圖:翻攝「X」@IndoPac_Info(資料照片) 呂宋島北部(特別是卡加延省與巴丹群島)與台灣最短直線距離不到200公里,與巴士海峽入口更僅100餘公里。若美軍在此完成跑道延長、油彈庫擴建與後勤維修中心升級,將產生三大結構性效應:1.將美軍高價值火力投射節點前推至台灣
新頭殼 ・ 10 小時前
腎臟病患福音?研究揭「乳鐵蛋白」可延緩病況
慢性腎臟病是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患者常伴隨糖尿病、高血壓與血脂異常等併發症。一項研究指出,乳鐵蛋白因其抗氧化及抗發炎特性,可能對慢性腎臟病患者帶來保護作用。
中天新聞網 ・ 10 小時前
COP30警鐘響!趙家緯:新減碳目標不足,全球升溫恐達2.6°C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於巴西貝倫舉行第二週,《遠見ON AIR》持續推出越洋連線系列,由《遠見》總編輯林讓均專訪親赴巴西的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本集探討各國最新的2035年減碳目標(NDC 3.0)、化石燃料淘汰的政治僵局,以及台灣在其中的角色與挑戰。前進雨林門戶,主辦城市貝倫的挑戰
遠見雜誌 ・ 11 小時前
「錯過研發導入期,就沒有機會了!」憑一台醫療AI伺服器,華碩孫公司搶下科技大廠吃不到的訂單
醫揚科技不只做嵌入式醫療電腦,更在近年AI爆發之際,開發出「醫療安規的AI伺服器」,成功切入連商用伺服器大廠也難以跨足的藍海。
數位時代 ・ 11 小時前
台灣樂團登上世界舞台!血肉果汁機如何「殺翻釜山」?
台灣的音樂,如何站上世界的舞台?曾獲金曲獎最佳樂團的「血肉果汁機」,在2025年9月登上韓國最具代表性的搖滾音樂盛事「釜山國際搖滾音樂節」,用充滿台灣風格的重金屬音樂High翻全場,既是難忘的經驗,也是樂團的一次重要里程。在血肉果汁機團員眼裡,此次表演最難忘的是什麼呢?國際演出經驗,為團員帶來什麼樣
遠見雜誌 ・ 12 小時前

不甩AI泡沫,華爾街喊衝!標普500明年再漲15%,6大投資策略曝光
牛市結束了嗎?華爾街巨頭摩根士丹利給出的答案是:還早得很。 這家投資銀行最新預測,標普500指數到2026年底將攀升至7,800點,較週一(17日)收盤水準約上漲17%。儘管市場擔憂AI泡沫,股市已連年雙位數上漲,摩根士丹利首席美股策略師威爾森(Mike Wilson)團隊仍堅信:「我們正處於新一輪...
商業周刊 ・ 10 小時前
COP30現場》產業減碳卡關?不只要積極開發綠電,更要落實節能!5年減少15%碳排,AI是最好的淨零解方?
COP30台灣》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十屆締約方大會(COP30)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貝倫展開,而台灣氣候聯盟今年第五度前進大會,以【數位賦能三部曲:共同・共創・共好(Digital Empowerment Trilogy: Together, Create, Prosper)】為題,在藍區(官方談判區)主辦三場論壇,盼讓世界看見台灣科技業的淨零決心。
今周刊 ・ 8 小時前
【時間軸】高市早苗發言到中國反制全紀錄,中日外交連環爆雷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論,引發中方連環反制,風波持續兩週後仍未平息,這場地緣政治危機正在衝擊亞洲政經格局。自2025年11月7日起,一場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答詢中針對台灣問題的發言所引發的外交風暴,迅速席捲中日兩國政壇與輿論場。短短兩週內,從國會質詢、外交抗議、領事激烈言論到多部門聯動反制,事
遠見雜誌 ・ 6 小時前
Gemini 3 Pro提示詞怎麼下?拆解Google官方教學:從4個實用prompt,掌握黃金技巧
Gemini 3 Pro Image登場!其「思考模式」可生成資訊圖表、標誌、菜單與行銷素材,問題是,Prompt要怎麼下?
數位時代 ・ 5 小時前
「日本馬上沒有大熊貓了!」解碼北京如何用心理戰逼日本首相低頭
高市早苗一場答詢,竟引爆中國罕見的外交反擊?從熊貓回家、水產禁令到旅遊降溫,北京這套「非軍事組合拳」看似針對日本,實則是瞄準全球大國地位的終極測試。美國態度曖昧、日本發生內訌,地緣政治裡面的水之深、之渾、之險,遠超出你的想像。「日本,馬上要沒有大熊貓了」「資生堂股價大跌」「中國事實上停止日本水產品進
遠見雜誌 ・ 5 小時前
買了卻不開心、得到了卻空虛?科學揭「渴望與喜歡」不同之處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我們常常渴望更優秀的事物,例如功能更好的智慧型手機、更出眾的伴侶、更寬敞的房子等等。看到這些東西時,我們會產生想要擁有它們的想法,並且認為只要擁有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能感到幸福。 然而,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因為幸福並非來自於「想要的東西」,而是來自於「喜歡的東西」。所謂「想要的」(wanting)與「喜歡的」(liking)可能有所重疊,但並不完全相同。簡單來說,我們渴望的是尚未擁有的東西,而喜歡的東西則可能已經擁有,也可能尚未擁有。 那麼,我們該如何區分「想要的東西」與「喜歡的東西」呢? 得到後卻秒失落?你可能搞錯「想要」與「喜歡」 無論是人或物品,總是在滿足自己「想要」的人,會不斷地追尋渴望的對象。但這是在自我欺騙,因為真正想要的並不是東西本身,而是「擁有它的我」。這樣的人會不斷地比較「未來擁有它的我」和「現在沒有它的我」,並且不斷想逃離「無法擁有它的我」的狀態。他們相信,如果實現或擁有了想要的東西,一定會比現在更快樂、更完整。然而,一旦真的得到或達成了,幸福感和滿足感瞬間就消失了,注意力旋即轉向其他新事物。 與此相對地,如果一個人真正喜歡某樣東西,就會
健康醫療網 ・ 2 小時前
外科醫示警「上班久坐」傷身:走一萬步也救不回
久坐超過10小時恐害血液滯留腿部、增加靜脈曲張與血栓風險。印度外科醫師與台灣醫師都提醒,上班族每坐45至60分鐘應起來活動2分鐘,提升循環、降低代謝問題與大腸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台灣人常吃「3海鮮」出包!驗出重金屬鎘超標 食藥署開罰了
食藥署表示,114年度7-9月總計完成抽驗307件食品重金屬,包含26件食米及其他穀類、78件蔬果植物類、69件水產品、14件禽畜產品、39件蛋品及其加工品、41件嬰幼兒食品、9件油籽類、7件食用油脂、5件罐頭食品、5件飲料類、4件堅果類、4件果凍及果醬、2件乳品、2件盛裝飲用水、1...
CTWANT ・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