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跌落5公尺「臉著地」面目全非! 醫靠隱形重建拚回臉龐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46歲的王先生是建築工,日前在高處施工時,不慎因溼滑失足,從五公尺高的平台跌落,臉部著地,瞬間造成多處顏面骨折,「整張臉腫得像被氣球撐起」,嘴唇深度撕裂且無法清楚說話,面目全非,幸運的是,整形外科醫療團隊接手之後,採用「隱形切口」方式,不僅沒在臉上留下外露傷口,同時順利重建顏面骨骼,回復原貌。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表示,王先生轉院到急診時,合併右股骨遠端及左股骨轉子間骨折,儘管當下意識清楚,但無法確定牙齒是否咬合正常,這些症狀除了造成外觀上的挫折,更可能影響吃東西、講話、張口甚至視力,是一種容易被忽略、卻對生活影響深遠的傷害。
鄭旭棠指出,高處墜落、車禍、重物撞擊等高能量外傷,都是導致顏面骨折最主要的原因,臉部骨頭雖然看似堅硬,但結構細緻,任何強力撞擊都可能造成多處裂縫或碎裂,患者往往在事故發生後短時間內就會出現臉部腫脹、瘀青、咬合不正、臉部凹陷變形、視線出現複視,甚至因為神經受壓導致麻木。
醫療團隊強調,治療這一類顏面骨折患者,最先要確認的是腦部、眼睛、頸椎是否有合併損傷,重建手術通常會在患者生命徵象穩定後馬上安排,並依照骨折位置與嚴重度規劃修復方式。
鄭旭棠說,王先生經骨科團隊先完成兩側下肢骨折固定後,便由整形外科接手處理臉部重建,評估後決定採用「隱形切口」的方式,透過口腔內及眼下結膜處進入,不在臉上留下任何外露傷口,這種手術方式需要醫師高度熟悉解剖構造,因為視野狹窄,任何偏差都可能影響臉部線條或功能,醫療團隊在狹小的空間內重建上頷骨、下頷骨及雙側顏面骨折處,同時使用可吸收的人工骨釘與骨板進行固定,讓骨架能在術後逐漸穩定並自行癒合。
鄭旭棠提醒,高處工作者是顏面骨折的高風險族群之一,一旦意外受傷,並非只有外觀問題,而是涉及骨頭、肌肉、神經與眼睛的複合性傷害,民眾若在意外後出現臉部腫脹遲遲未退、牙齒咬不到位置、張口困難、眼睛重影或臉部某處摸起來麻木,都應盡速就醫避免永久受損,否則日後即便決定再手術,也需要更大範圍的切開與調整,恢復難度高出許多。
照片來源:亞大醫院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食安再爆!蜂之鄉進口凍葡萄2農藥違規 好食國際的日本醬油防腐劑超標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其他人也在看

記憶體大漲拖累科技需求? 陸行之:明後年半導體設備年增15%優預期
AI霸主輝達財報公布在即,但記憶體大漲恐拖累科技需求擔憂再起,輝達、台積電ADR續跌,但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表示,在AI晶片需求持續,存儲記憶體全面性缺貨漲價,加上車用工業用半導體復甦, 預估明後年全球半導體設備銷售可能有10-15%的年增幅度,明顯高於彭博社分析師預期的9-10%。
太報 ・ 5 小時前
混凝土掉路面害騎士慘摔 警調監視器開罰 (圖)
苗栗警方18日表示,1輛預拌混凝土車17日傍晚行經苗栗縣銅鑼鄉苗128線與中興路口,掉落一大坨混凝土,導致後方機車騎士閃避不及摔車受傷,經調閱監視器影像,追查出違規混凝土車司機,將開單告發。
中央社 ・ 2 小時前屏縣財稅局與三分局今辦雲端發票闖關 可獲超商禮物卡
推廣雲端發票使用,並提升民眾對地方稅及財稅便民服務的認識,屏東縣政府財稅局今(18)日上午9點30分至11點30分,在財稅局總局及潮州、東港、恆春等三分局同步舉辦「雲端發票捐贈任我搭、稅務關卡“蛇”來闖」租稅宣導活動,完成闖關可獲超商禮物卡。
自由時報 ・ 4 小時前
驚悚畫面曝!特斯拉國道蛇行失控連環撞 疑駕駛恍神釀禍
國道1號日前發生一起特斯拉自撞事故,肇事駕駛疑因恍神、打瞌睡,導致車輛蛇行、偏離車道,先撞上內側分隔島後,又再失控向右橫移撞擊護欄,瞬撞過程全被後車行車紀錄器拍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網紅毒蛇狠咬「腫到像豬腿」聽醫囑照做…險加重組織壞死!醫院說話了
擁有10.4萬訂閱的YouTuber「Crazy熊」日前到屏東墾丁車宿遊玩時,不慎遭毒蛇「赤尾青竹絲」咬傷;經手術、住院治療期間,為拍攝「毒蛇咬傷急救教學」時,竟意外發現收治的小港某大醫院療處置不完全,甚至不符合冰敷情況下,被院方要求照做,認為此舉可能造成局部血液循環變慢,加重組織壞死,因此,憤而PO文發影片質疑醫院疏失。面對質疑,院方也出面回應。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開工款繳下去就像無底洞,不繳又怕賠更多!」台中妹繳66萬首付後每天晚上都睡不著
網友買房知識家求助,她在姐姐說服下去年1月以每坪40萬元、總價1310萬元(含車位175萬元)買下台中沙鹿預售屋,如今因生活規劃改變,可能不會住在沙鹿區,加上在房屋交易平台看到同建案已有賠售案例,讓她陷入嚴重焦慮。 「越晚解約會越賠越多」這位網友計算,目前只繳了66萬元首付,但11月15日就要開始繳交開工款,她正面臨三難抉擇:立即解約賠掉首付、留著等交屋後賣掉,或是留著租人等待未來漲價。
賣厝阿明 ・ 15 小時前
台股跌300多點!「這四檔」ETF成交爆量 投信業再推主動式
金融股則由台新新光金領先,還有中信金、富邦金、凱基金、元大金的成交量,目前在本日的前百名排行榜內。根據投信投顧公會資料顯示,2025年底前共有7家投信業者加入台股主動式ETF發行行列,其中,第一金台股趨勢優選主動式ETF(00994A)將在12月15日至12月19日募集。Cmoney資...
CTWANT ・ 2 小時前女星「上錯廁所被老師賞巴掌」 藏30年傷痛全說了
玉兔再度以「準媽媽」身份拍攝《媽媽寶寶》雜誌封面,氣色好到讓現場工作人員驚呼:「整個人都在發光!」她笑說:「懷女兒真的不一樣,皮膚變好、氣色好,老公還笑我每天都像要去約會。」玉兔提到懷第一胎兒子,當時長痘痘、鼻翼變大、皮膚過敏,甚至出現狐臭,「整個人就像高中生擠公車那種汗味。」但到了第二胎,整個人判
自由時報 ・ 1 小時前
NBA》LeBron James 恢復訓練即將回歸 明天對爵士本季首秀還不一定
LeBron James 週一回歸洛杉磯湖人,參加了季後賽以來的首次5對5訓練,並表示他即將重返球場
緯來體育台 ・ 1 小時前
愛喝茶快注意!哈佛醫驚揭「7糟糕習慣」:胃和肝慘了、糖尿病風險狂增
國人喜喝茶,無論是罐裝茶或手搖飲,甚至自行現泡,都很受歡迎,不過專家警告,如果喝茶的習慣不佳,就算是號稱健康的茶飲,恐怕也會傷害你的胃和肝臟,並指出「7種糟糕的喝茶習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
40歲男不菸酒竟大腸癌!醫揪「4行為」養出癌細胞:一堆人天天做
許多人不菸不酒仍罹患癌,非常不解原因。醫師黃軒表示,很多人都以為,癌症只會找上菸酒、生活放縱的人,但一名40歲男性從不碰菸、酒,還自認飲食清淡,卻因外食、熬夜、手搖飲、久坐,而罹患早期大腸癌。黃軒表示,其實癌症是慢慢累積所致,4種慢性致癌物包括糖、油、熬夜、腸道壞菌太多,導致人在年輕時就罹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每天都在餵養癌細胞?避開「4種毒」可降50%罹癌風險
台灣每2人就有1人一生中會罹癌,每3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強調,防癌關鍵不在於亂補,而是避開癌細胞最喜愛的4種養分: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如此可降低一半罹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以為普通感冒!大叔發燒送醫「雙眼化膿」失明 醫示警:1個月已5例
綜合陸媒報導,55歲的陳叔(化名)來自茂名,身體一向良好,沒有慢性疾病,上月出現喉嚨痛、發燒,以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燒藥,未及時就醫。豈料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氣促、意識模糊,後被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於10月4日轉入深圳三院ICU,入院時已昏迷,完全依賴呼吸機...
CTWANT ・ 1 天前
吃飯順序錯害血糖狂飆!學會這「三步驟」改善代謝 醫師警告勿輕忽!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維持也慢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您知道嗎?對於高齡者來說,「吃飯順序」其實也藏著保健的學問。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先吃菜再吃肉」的建議,認為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避免肥胖。不過,日本最新公布的《2025年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指出,這項建議雖然沒有錯,但對於高齡者來說,真正需要優先補充的其實是「蛋白質」。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基礎代謝量與活動量皆逐步下降,導致整體能量需求降低。同時,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容易出現「肌少症」。
TVBS新聞網 ・ 12 小時前
全球首例!男子吃漢堡4小時後猝死 蜱蟲引發過敏「無藥可解」
根據美國《福斯新聞網》報導,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健康中心(UVAHealth)證實,一名紐澤西州47歲男子在食用漢堡後4小時內死亡,成為全球首例因蜱蟲叮咬引發「α-半乳糖症候群」(AGS)致死案例。這種罕見的紅肉過敏症是由「孤星蜱」叮咬所引起,使患者在食用紅肉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最終可能導致致命後果。
中天新聞網 ・ 3 小時前
47歲蘇志燮為戲狠甩19公斤 深蹲與婉拒3食物 專家曝1關鍵不易復胖
以憂鬱眼神自成一格的47歲南韓歐巴蘇志燮(So Ji Sub),近期活躍在Neflix影集《無赦之仇》飾演報殺弟之仇的南基準一角。拍攝前他在短短幾個月內的時間,將原本95公斤的體重一路減掉19公斤,重
健康2.0 ・ 1 天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2 天前
「日常4毒」養出癌細胞!醫:少碰降50%罹癌風險 多聊天助排毒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
吃飯皇帝大!腸胃權威吳明賢拒絕「邊吃便當邊開會」:靠三好一心養生,曝最推薦早餐水果
臺灣成年人當中,約有15%會得到潰瘍。早年醫界普遍認為胃潰瘍與壓力、飲食或體質有關,直至1980年代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透過篩檢與治療,大幅降低國人胃潰瘍與胃癌發生率。國際胃腸科權威吳明賢指出,許多人仰賴胃藥舒緩胃痛、胃脹氣等毛病,其實該檢討的是飲食習慣:「你有沒有好好吃飯?」身為腸胃科醫師,他給大家最好的建議就是「寧可把食物當藥物吃,也不要把藥物當作食物吃」。
幸福熟齡 ・ 2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