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大腸癌總無聲無息?醫:腸鏡檢查時,沒問「這3句話」成漏網之魚
大腸癌免費篩檢推行超過20年,為什麼死亡率仍未明顯下降?除了部分民眾仍對大腸鏡心存畏懼、篩檢率不足,更大的問題在於,太多人以為「做完檢查就沒事」。醫師提醒,少問這3句話,等於白做。究竟是哪3句話,可能決定你的生命安危?
大腸癌是國人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2022年最新癌症登記資料,診斷為大腸癌的個案達17,643人,位居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二名,比前一年增加1,405人,標準化發生率也上升2.7。
雖然大腸癌已退居第二,但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在全球仍屬前段班,在亞洲更是名列前茅。更令人憂心的是,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45~49歲族群的發生率持續上升。為此,國健署今年起將糞便潛血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希望能更早揪出癌前病灶與早期癌,進一步降低死亡率。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主任柯道維指出,大腸癌多數不是突然發生,而是從小瘜肉一點一點長大、變壞。根據統計,超過9成的大腸癌都與瘜肉有關。瘜肉主要分為「腺瘤性」與「增生性」2大類,其中以腺瘤性瘜肉最具癌變風險,若未及時處理,約在5~10年內可能演變成癌症。
公費篩檢20年,死亡率卻降不下來?
有鑑於大腸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國健署自2004年起,提供50~69歲民眾(2013年擴大至74歲)每2年1次免費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約5~10%,陽性者會再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認是否有瘜肉或癌前病變。
這項政策確實發揮了顯著成效。國健署分析多年資料顯示,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的民眾,其大腸癌死亡率可降低約40%。在50~74歲患者中,經篩檢發現的零期與1期早期個案約佔5~6成,這些早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高達95~100%。
反之,若癌症在第4期才被發現,5年存活率僅剩15~16%。柯道維指出,臨床統計顯示,透過篩檢發現的早期癌症(0期、第1期)約佔6成;但若等到出現症狀才就醫,約有6成患者確診時,已屬第3、第4期。這也是為什麼,他在門診總是苦口婆心勸家屬一定做大腸鏡檢查的原因。
誰需要提前進行大腸鏡檢查?定期篩檢、後續追蹤都是防癌關鍵
柯道維直言,公費篩檢確實能有效降低死亡率,但此制度推行超過20年,大腸癌死亡率仍未明顯下降,關鍵有2個:一是部分民眾仍排斥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二是檢查過程不夠確實。他觀察,臨床上不少病人雖然定期做大腸鏡,卻因腸道清潔不完全、鏡頭未照到盲腸,或忽略後續追蹤,讓瘜肉有機可乘。
據流行病學統計,50歲後是大腸直腸癌的好發年齡,發生率曲線呈現明顯上升。柯道維建議,一般民眾應從50歲起定期篩檢;若有家族史,則應提前至40歲。透過大腸鏡檢查,可早期發現並治療,大幅提升存活率。
然而,做了檢查並不代表高枕無憂。柯道維分享,有患者雖然按時檢查,卻因腸道沒清乾淨、檢查不夠完整,或忽略後續追蹤,讓瘜肉有機可乘。
大腸鏡檢查不白做!一定要問醫師的「保命3句話」
柯道維提醒,許多人以為「做完大腸鏡就安全了」,但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這種「做過就放心」的心態,可能會讓瘜肉有時間長大、變壞。要確保大腸鏡檢查不白做、別等到下次見面已是3、4期,做完大腸鏡一定要問醫師以下3個關鍵問題:
問題1:我的清腸乾淨嗎?
做大腸鏡前,腸道必須清得非常乾淨。若仍有糞渣殘留,醫師難以看清有無瘜肉或腫瘤,也可能讓鏡頭無法到達最深處的盲腸。若清腸不理想,別怕麻煩,應該重新檢查一次,才算真正安心。
問題2:這次檢查有做到盲腸嗎?
大腸鏡必須進到最深處的「盲腸」才算完整檢查。有些人只做「乙狀結腸鏡」,只能看到左側約三分之一大腸,雖可篩出約7成的大腸直腸癌,但若要完整篩檢,仍應選擇「全大腸鏡」。
問題3:若有切除瘜肉,下次追蹤是什麼時候?
若發現腺瘤性瘜肉,卻未切除,未來仍可能演變為癌症。因此,做完檢查後,一定要問清楚是否有切除瘜肉;若醫師評估暫不需切除,也應追問何時回診追蹤。
最後,柯道維提醒,大腸鏡不是只做一次就能一勞永逸,關鍵在於有沒有做對、做完整、做持續。篩檢只是起點,唯有確實追蹤,才能真正把癌症擋在門外。
延伸閱讀:
軍規打造的行動醫療車,開進山裡海邊,讓長輩在巷口就能做肺癌篩檢
《Good Energy國際大師論壇》告別吃藥吃到老!以「療癒」取代「治療」,啟動身體最強好能量
其他人也在看

慶同年同月同日生!雙胞胎11/8至11/11到「舞古賀鍋物華榮店」用餐 黑毛豬套餐買一送一
每年11月11日不僅是電商平台的「雙11購物節」,也是別具意義的「台灣雙胞胎日」。為此,高雄在地經營九年的知名火鍋品牌「舞古賀鍋物華榮店」,今年特別響應台灣雙胞胎日,自11月8日起至11日、連續四天推出超值好康,雙胞胎來店用餐即可享「黑毛豬肉套餐買一送一」優惠。
中時財經即時 ・ 22 小時前
早發性大腸癌威脅年輕人!醫:手搖飲與高脂飲食是元凶
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萬名大腸癌患者,醫師發現七、八年級生罹患早發性大腸癌的案例增多,與青春期飲食習慣息息相關。研究顯示,每天飲用2杯含糖飲料的女性,50歲前確診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倍。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名門雅集|美式風|80坪
屋主是位企業主,非常重視四個孩子的教育,新家選址在台北知名文教區,因為精華地段新建案的稀缺性,屋主選擇了20年老華廈,並託付給我們進行改造。舊屋翻新就像是在「拆盲盒」,即便外觀看似良好,背後可能隱藏著管線老化、結構問題或漏水等意料之外的狀況,因此我們進行了嚴謹的高規格基礎工程翻新,確保入住後的舒適及耐用。
幸福空間 ・ 1 天前
護理女神謝侑芯猝死浴缸變謀殺案!大馬警方證實 將逮捕黃明志
「護理系女神」謝侑芯(享年31歲)在馬來西亞星級飯店房間死亡案,4日全案突破性發展!《中國報》報導,大馬警方宣布,此案已經從猝死角度,轉成謀殺罪名調查!吉隆坡總警長拿督法迪爾宣布,警方援引刑事法典302條文(謀殺),調查謝侑芯在馬驟逝案,警方目前仍在做進一步調查。
太報 ・ 1 天前
〈普發現金來了〉將來銀行五大權益任選一 再抽NVIDIA投資金
普發現金 1 萬元要來了!國銀紛紛祭出抽獎、刷卡金等活動吸客,純網銀將來銀行推出人人有獎的「N 倍奉還」雙重回饋專案。11 月 28 日 0 時前選擇將來銀行作為「登記入帳」帳戶
鉅亨網 ・ 1 天前

地瓜葉超強功效!防癌、抗發炎又助排便 醫:2吃法恐傷身
地瓜葉低卡高纖,是排便及減重的好幫手。醫師指出,地瓜葉裡頭的多酚與花青素能抑制多種癌細胞增殖,因此想要抗發炎或預防癌症,地瓜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地瓜葉為涼性,不宜涼拌或生食,很多人會用來打精力湯,記得葉菜最好要熟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7 小時前
70歲呂良偉「生理年齡」才39歲!早晚餐這樣吃,輕鬆甩開老態
70歲香港男星呂良偉不僅身價百億,外表也超級凍齡,堪稱高富帥!他日前秀出檢測報告,生理年齡竟然僅39.9歲。他曾分享自己的養生祕方,除了勤練深蹲和氣功,也會吃煎毛豆,並且吃玉米、木耳幫助排便。
健康2.0 ・ 4 小時前
中國男童腹痛「開刀遭摘6器官」無法進食
[NOWnews今日新聞]真活摘器官?中國男童腹痛開刀「被切6器官」無法正常進食中國山東一名10歲男童因腹痛就醫,發現腹部有病變必須立即開刀,但術後家長發現兒子被摘除6個器官,從此無法正常進食,悲痛的...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坣娜證實肺腺癌病逝!丈夫曝臨終遺願:緊抱愛妻直到平靜離開…「居家安寧」6項護理服務圓善終
資深歌手坣娜(原名唐娜)病逝享年59歲,原本外界傳她是胰臟癌過世,但坣娜的丈夫薛智偉今(10/31)日發出聲明指出,證實妻子罹患肺腺癌,抗癌4年終不敵病魔,於10月14日離世。薛智偉說,坣娜在2021年演唱會後開始出現咳嗽症狀,當時因疫情影響不便就醫。她長期都有定期抽血檢查,檢查結果一直良好,沒想到同年12月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坣娜離世前3個月,身體明顯虛弱。她沒選擇在醫院病房治療,而是與丈夫商量,希望能以居家安寧的方式走完人生。薛智偉說,坣娜臨終當日,「我在床邊緊緊抱著她,直到她平靜地離開人世。」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逾4.2萬人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其中約1.8萬人選擇「居家安寧」,但多數家屬因無照護經驗,仍傾向等待醫院安寧病床。其實目前安寧居家可提供的護理服務有6大項,除了醫療方面的協助,也提供心理、靈性諮詢與家屬的哀傷輔導,圓滿臨終病人「回家圓善終」的心願。
幸福熟齡 ・ 19 小時前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地瓜葉含有豐富的多酚、花青素等營養成分,具有穩定血糖和抗癌潛力,但中醫師提醒,由於其屬性偏涼,不適合涼拌或生食。此外,地瓜葉含有維生素K和高鉀,特定族群應謹慎食用。
中天新聞網 ・ 21 小時前
以為很健康其實傷肝!營養師點名「3種食物」最容易吃出脂肪肝 香蕉也中招
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即使受到一些損傷,也很少會出現自覺症狀。因此,當症狀出現時,往往病情已經進展到一定程度。許多人認為:「我不喝酒,所以肝臟沒問題。」然而,造成肝臟負擔的並不僅僅是酒精。近年來,由於飲食過量與缺乏運動等原因,導致肝臟堆積脂肪、形成「脂肪肝」的人數正在增加。因此,營養師佐藤久美將介紹幾種對肝臟不利的「意外食物」,幫助你檢視自己的攝取頻率,並作為調整飲食習慣的契機。 肝臟容易受損的飲食習慣與高風險食物 1、水果(含罐頭、果汁).水果含有較多糖分,過量會在肝臟轉化為中性脂肪,增加脂肪肝與肥胖風險。.罐頭水果含糖漿,糖分更高。.果汁(即使100%純果汁)若不控制量,容易攝取過量糖分。▲建議:每日約 200g(如 2 顆橘子),避免以水果取代正餐或蔬菜。 2、甜麵包高熱量、高糖、高脂肪,若當主食吃,會造成肝臟脂肪累積。▲建議:.主食優先選擇吐司、法國麵包等低糖版本。.甜麵包當成偶爾的點心,並在當日增加活動量消耗。 3、油炸食品脂肪含量高,過量會導致脂肪囤積與肝功能下降。▲建議:每週 1-2 次為宜,並搭配清淡飲食。 其他需注意的飲食與飲品 高糖飲料與酒精.酒精:肝臟負責分解
常春月刊 ・ 2 小時前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41歲日本女星藤原宏美在八年前因左胸突發劇痛,被診斷出罹患0期乳癌。儘管選擇了乳房全摘手術以降低復發風險,她仍在術後一年面臨復發,但經過七年的抗癌歷程,如今已能健康生活並重返演藝圈。
中天新聞網 ・ 23 小時前
溫體豬回來了!農業部揭「恢復供應時間」 但這1事仍全面禁止
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宣布11/6(四)12:00 恢復活豬運載、11/7(五)00:00恢復拍賣、屠宰、屠體運輸! 維持禁用廚餘養豬 在達成「查核要完全、監控要完備、法令要完備」之前,廚餘養豬仍維持禁用,在這段期間,政府也會提供飼料差額補助,協助養豬業者。此外,由於拍賣、運輸、屠宰皆需要一些時間準備,預計11/8(六)起,市場開始供應溫體豬! 恢復豬隻運輸及屠宰 不代表防疫可以鬆懈 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也呼籲豬農朋友及屠宰、運豬、拍賣從業人車,仍要務必落實生物安全,注意環境清潔及消毒。 人吃了感染「非洲豬瘟」的豬肉會如何? 非洲豬瘟病毒存在於環境時間於冷藏豬肉 100 天、冷凍豬肉 1,000 天、豬舍 1 個月、糞便室溫 11 天。根據非洲豬瘟資訊專區指出,非洲豬瘟不會感染人,我國經屠宰衛生檢查合格的豬隻,豬皮均蓋有檢查合格標誌供消費者辨識,消費者在市場購買豬肉時,只要注意選擇蓋有合格印的豬肉,食用安全無虞。 人吃了染非洲豬瘟的豬肉,會不會藉由糞便傳播病源? 非洲豬瘟病毒能存活於大範圍酸鹼值中,根據研究,非洲豬瘟病毒於無蛋白質的環境中可存活於pH 3.9~11.5,超過此範圍
常春月刊 ・ 19 小時前
中醫師看診突見病患「耳垂一道溝」 驚喊:小心心血管疾病!
看耳垂就能知道心臟好不好?醫界近年常提到「冠心溝」現象,引發不少網友好奇。中醫師就在社群上分享親身趣事,提醒若耳垂出現一道摺痕,或許要多留意心血管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手術前一刻被喊卡?只因「沒停藥」 醫:可能危及生命
桃園醫院骨科病房護理長王瓊玉指出,術前未依醫囑停藥是導致手術臨時取消或延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名李姓女性病患經過長時間等待準備接受手術,卻在手術前一刻被告知必須取消或延期,原因是她忘記依醫囑停用特定藥物。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瘦瘦針讓他大減32公斤! 停藥恐復胖?醫師曝「逐漸減量」是關鍵
花蓮一名42歲王姓男主廚,體重曾高達125公斤,今年初因燙傷住院時意外發現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與嚴重脂肪肝,住院期間每日需施打4針約120單位胰島素控制血糖。透過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即時數據結合每周一劑瘦瘦針,8個月後成功減至93公斤,甩肉32公斤並改善糖尿病狀況。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立冬怎麼吃?禁忌飲食、可多吃食物一次看
[NOWnews今日新聞]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是代表冬季正式開始,不少人會「補冬」。對此,欣悅中醫診所中醫師賴俊宏提醒,立冬常見咳嗽、氣喘等疾病;但建議,寒涼性質食物、刺激性、生冷物都要少碰,會咳嗽...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小時前
身體正在「慢性燃燒」?名醫:必做5件事預防癌症
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不僅會加速老化,還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慢性發炎就像星星之火,會逐漸傷害血管內皮、干擾胰島素與粒線體功能,不僅加速老化,還會增加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他建議從「吃、補、睡、動、心」五個面向著手改善,這也是長壽的關鍵之道。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痛風別怪豆製品!醫點名「番茄、鵝肉」才是真地雷
全台約有百萬名痛風患者,許多人深信豆製品會使其發作。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指出,這是一個長久以來的誤會,雖然黃豆本身的普林含量確實偏高,但研究顯示,大豆中的異黃酮具強力抗發炎作用,反而能降低痛風發作機率,「真正容易使其發作的,反而是番茄與鵝肉」。
聯合新聞網 ・ 1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