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皮別丟!蘋果皮、葡萄籽、柑橘皮可穩定血糖、降血壓、抗發炎
每年全球丟棄的水果副產物中隱藏著改善代謝健康的寶藏。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蘋果皮、葡萄籽、柑橘皮等常被丟棄的部位,實際上富含酚酸等植化素,具有穩定血糖、降血壓、抗發炎等多重功效。這些被忽視的「廚餘」不僅能提供豐富營養,更可能是對抗代謝症候群的天然良方,顛覆了我們對食物價值的傳統認知。
水果皮是營養寶庫 蘊含健康關鍵
多數人習慣將蘋果削皮、濾掉果渣,認為這樣更衛生或易於消化。然而張家銘表示,這些被丟棄的部位恰恰是酚酸的主要來源。蘋果皮含有的綠原酸可改善胰島素敏感度、降低血糖;柑橘皮中的阿魏酸具有抗發炎、放鬆血管、穩定血壓的功效;葡萄籽中的沒食子酸則提供強大的抗氧化保護。這些酚酸不僅是單純的營養素,更像是身體的天然調節器,能夠從細胞層面幫助身體恢復平衡。
看更多:降血壓穴道:高血壓頭痛、頭暈?6穴道+按摩快速降血壓指南
居家活用果皮的三種簡易方法
張家銘分享三種在家中輕鬆攝取果皮營養的方法。首先,製作果昔時可將水果連皮一起打碎,例如整顆蘋果、帶皮紅蘿蔔或整顆葡萄,再加入堅果粉或優格增添風味,既能保留酚酸也能攝取膳食纖維。其次,可將吃完的檸檬皮、橘子皮、櫻桃梗或蘋果皮曬乾,泡成果皮茶飲用,特別適合冬季飲用,既能暖胃又健康。第三,剩餘的果渣可混合麵粉、燕麥和肉桂粉,烘烤成美味的「果渣能量餅」,不僅減少浪費,還能製作出全家人都喜愛的健康點心。
果皮中的酚酸可改善代謝
近年國際研究證實,水果副產物中的酚酸在體內發揮多重健康功效。張家銘解釋,這些酚酸能調節血糖代謝,包括減少糖分吸收和促進葡萄糖進入細胞;同時抑制脂肪堆積,增加血管彈性,並降低自由基造成的氧化傷害。更重要的是,它們能活化體內重要的抗氧化酵素系統,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和麩胱甘肽過氧化酶(GPx)。這些作用不僅是單純的營養補充,而是從細胞層級修復身體的代謝功能,幫助現代人面對壓力、不規律飲食和代謝問題。
看更多:低鈉鹽降低3成心血管死亡風險!1族群改用低鈉鹽更快降血壓
從日常飲食重新連結自然與健康
「身體的療癒力,其實藏在生活的細節裡。」張家銘強調,珍惜水果的每一部分不僅是減少食物浪費,更是找回與自然合作的智慧。透過重新認識和利用果皮、果渣和梗葉,我們能夠以最自然的方式支持身體的代謝平衡。對於沒有時間自製果皮產品的人,市面上也有越來越多以水果副產物為原料的健康食品,如果皮醬、植物多酚茶包和葡萄籽粉等,提供了便捷的選擇。
看更多:5月當季水果:枇杷止咳、火龍果解便祕 5水果營養功效和禁忌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張家銘醫師
更多健康2.0報導
晚餐別吃這食物!3種食物越晚吃越胖 這樣吃更容易瘦
壯世代女性被「秋燥」纏身?喝1茶緩喉癢、久咳 緩解皮乾癢快吃2食物
山楂、食用百合驗出禁用農藥!藥食兩用中藥材10%不合格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其他人也在看

台積電為台灣產業鋪沃土! 謝金河:台廠有望取代國際供應鏈
台灣只是神山台積電一個人的武林?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半導體設備、機台及特用化學品產業,因為台積電加持,整個產業快速壯大,很快的時間,台灣的供應鏈就會取代國際的供應鏈,很多小企業都會因為肥沃土壤而快速茁壯!
太報 ・ 8 小時前
「精準醫療」成晚期乳癌治療新轉機 醫病攜手打造個人化治療方案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潘昱僑報導】根據國健署111年癌症登記報告,乳癌持續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針對發生率最高的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部分患者可能對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進而造成復發或轉移。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陳芳銘副院長表示,隨著精準醫療的發展,現已有針對BRCA1/2、PIK3CA、AKT、PTEN等多種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乳房醫學會未來將會透過多元管道,協助患者增加對精準醫療的認識,與醫師共同擬定個人化治療策略。 台灣晚期乳癌比例高於歐美 推測為2原因 陳芳銘理事長表示,乳癌全球發生率居高不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推測,可能與晚婚少育造成女性荷爾蒙的變化,以及現代飲食西化型態有關。台灣乳癌發生率更以每年5%至8%的比例攀升,進而造成死亡率難以下降。 此外研究觀察指出,歐美國家的晚期乳癌比例多數低於5%,但台灣卻高達9%至10%,幾乎是歐美的兩倍。陳芳銘理事長分析,主因有二,其一是台灣患者在症狀初期常缺乏警覺,待病情惡化時才就醫,使得不少患者確診時已發生轉移;其二是早期患者未獲得妥善完整治療,導致病情容易進展至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嘉灣分院打造「綠色通道」 榮軍眷就醫更安心
記者黃音文/嘉義報導 走進臺中榮總嘉義暨灣橋分院門診大廳,高齡榮民與眷屬在志工引導下安心就醫的畫面,隨處可見。嘉灣分院秉持「守護榮民、服務眷屬」使命,全面推動
青年日報 ・ 1 天前
「至少能落葉歸根…」來台工作9年從未回家 台灣醫護暖助腦瘤移工返鄉
在台灣工作長達9年的印尼籍移工阿蒂,今年5月因臉頰和鼻子突然麻木,被緊急送至台中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急診,經檢查後,確診為「水腦症」。複雜的病況加上確診COVID-19,一度讓阿蒂嚴重到住進加護病房。面對高額醫療費與濃濃思鄉情,阿蒂多次在病床上哽咽表示,想返鄉治療腦瘤,若無法康復,也想「落葉歸根」。醫護團隊用心照護,主動協助返鄉事宜,並有護理師自掏腰包添購新衣鞋,讓她帶著尊嚴和溫暖回家。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魏哲家親自頒獎!獨家解析李長榮如何打進台積供應鏈、還要進軍折疊手機?
李長榮化工下市後六年多,重新上市有譜嗎?以電子級異丙醇雙循環,獲得台積電供應商大獎肯定後,榮化研發腳步沒停下,還希望打進先進半導體封裝與折疊手機用材料。榮化的轉型速度為何是台灣化工業界第一?李長榮集團總裁李謀偉,在獨家專訪中剖析。
天下雜誌 ・ 7 小時前
岳父建設公司遭住戶控違建 黃國昌:依法辦理
民眾立委黃國昌最近捲入多起事件,他的岳父高熙治所設立的建設公司,在台北捷運台電大樓蓋了一棟每戶售價約2千500萬的住宅,近期能夠陸續入住。而台灣公安學會理事長劉進明同樣也是住戶之一的,卻指控,不但將...
華視 ・ 1 天前屏縣啟動十大因應措施
台中市通報發現疑似非洲豬瘟案例,全國養豬大縣的屏東縣,縣府昨(二十二)日啟動十大因應措施,全力防堵非洲豬瘟入侵。屏東縣登記飼養豬隻頭數超過百萬隻,是全國第二多,其中,有九十八家業者使用廚餘養豬,廚餘養豬頭數比例約佔全縣飼養豬隻百分之十七。屏東縣府表示,非洲豬瘟首次在台灣被檢出,縣府團隊嚴陣以對,除研議因應措施外,也請民眾不要恐慌,非洲豬瘟不會感染人,我國經屠宰衛生檢查合格的豬隻,豬皮均蓋有檢查合格標誌供消費者辨識,消費者在市場購買豬肉時,只要注意選擇蓋有合格印的豬肉,食用安全無虞。縣長周春米指示縣府團隊立即啟動十大措施,分別為展開全縣養豬場疫情調查,加強高風險公共區域消毒,即時防堵疫情;加強養豬場監測,透過公所、產業團體發放防疫消毒水。要求各養豬產業團體落實豬場生物安全管 ...
台灣新生報 ・ 19 小時前
每天吃藥血壓也不降?營養師曝關鍵原因 這「3食物」要多吃
你是否也有每天按時吃藥,血壓卻依然降不下來的問題?營養師薛曉晶表示,高血壓的關鍵原因不是因為藥物沒效果,而是出於「鉀」攝取不足。對此,她表示多吃一些高鉀食物,例如香蕉、菠菜、地瓜等,可以讓血壓更穩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吃了非洲豬瘟會怎麼樣?營養師解答4大疑問
[NOWnews今日新聞]今(22)日傳出台中市出現非洲豬瘟案例,農業部上午在農業部一樓大廳舉辦「疑似法定動物傳染病說明記者會」,部分民眾擔心會吃到瘟豬肉,對此,營養師宋明樺在臉書發文指出,非洲豬瘟對...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台灣人愛吃「6蔬果」驚爆農藥超標!79公噸全數退運或銷毀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1日公布最新邊境食品檢驗結果,多種來自各國的進口水果、蔬菜,因農藥殘留超標,已全數依規退運或銷毀。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荷爾蒙失衡恐肥胖難瘦!營養師曝「這類蔬菜」有助調節雌激素
荷爾蒙失衡不只影響體重,更可能危及全身健康!正在飲食控制的江小姐分享早年為表演節食導致體重反彈的慘痛經驗,她現在透過均衡飲食控制體重。新光醫院方躍霖醫師指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荷爾蒙失衡問題會導致中心肥胖、代謝變差,形成惡性循環。專家建議女性調整飲食、作息,攝取十字花科蔬菜改善荷爾蒙,避免肥胖及其他健康警訊。
TVBS新聞網 ・ 16 小時前
台中爆非洲豬瘟!醫直指「可怕不在生病」:它會毀掉整個產業
[Newtalk新聞] 台中梧棲區一間養豬場檢驗出非洲豬瘟病毒核酸陽性,台灣苦守7年防線破功,但該養豬場於10日就出現豬隻死亡,台中市動保處14日到場時卻未做任何採檢,直到20日再接通報才採檢送驗。這起案件引發全國關注,醫師蘇怡寧發文指出,非洲豬瘟病毒雖然只會感染豬不會感染人,但它的可怕不在於生病,而在於毀掉整個養豬產業。 蘇怡寧在臉書發文指出,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SFV引起的,屬於Asfarviridae科的DNA病毒,這種病毒只感染家豬與野豬,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它能感染人類或其他動物。 蘇怡寧呼籲大家不必太恐慌,畢竟這不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它只會感染豬不會感染人,不管你碰到豬隻豬肉或病毒,都不會被傳染。世界衛生組織也再三強調,這不是人會得的病。 蘇怡寧強調,非洲豬瘟的可怕不在於生病,而在於毀掉整個養豬產業。一旦爆發,豬要被撲殺,肉價上漲,農民心碎,民眾恐慌,餐桌上的滷肉飯也變貴。「它不會傷人,卻會傷生活」。 蘇怡寧表示,現在台灣真的出事了,有疑似感染的豬場被通報,非洲豬瘟不再遙遠,它已經在我們的土地上出現,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阻絕擴散,設防疫區、管制豬隻移動、全面消毒、禁止廚餘餵
新頭殼 ・ 6 小時前
台東7連霸議員驟逝!疑大腸鏡切息肉 醫揭大腸鏡「2種息肉」千萬別亂切!
寫下台東政壇7次參選、7次全勝傳奇的前台東縣議員黃瑞華,驚傳於已於10/11病逝,享壽73歲。 這位才剛在3年前告別28年政壇生涯、期許要當個「快樂老人」的政壇長青樹驟然離世,據傳,他是因為進行
健康2.0 ・ 1 天前
醫警告「這10大徵兆」代表你已糖上癮! 一包餅乾秒嗑光、吃甜食有愧疚感都中
許多人認為,只要有規律運動習慣,喝點含糖飲料沒什麼大不了。不過,小兒內分泌暨減重專科醫師王律婷提醒,含糖飲料的健康風險遠比想像中嚴重,即便有運動習慣,也無法完全抵銷含糖飲品對身體代謝的影響,最新的美國大型研究也狠狠打破這項迷思! 每週攝取兩杯以上含糖飲 有運動仍有罹糖尿病風險 根據發表於《 Diabetologia 》的前瞻性觀察性世代研究結果顯示,即使運動量達到建議標準,長期每週飲用兩份以上含糖飲料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相對風險,仍比同樣運動量但每月飲用少於一份含糖飲料的人高 22% 。王律婷指出,所謂含糖飲料,除了街頭常見的手搖飲,也包括運動飲料、碳酸飲料(如可樂、沙士)、果汁飲料,甚至標榜 100% 的純果汁。然而,即使改喝熱量較低、糖分減少的代糖飲料或是零卡飲料,研究也顯示,若每週攝取兩杯以上,長期下來,即使運動量達建議標準,相較不喝的人,仍會增加7%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飲品糖分吸收速度快 當心糖癮危機 不僅如此,一篇發表於《 Advances in Nutrition 》,納入 29 項前瞻性世代研究的統合分析研究指出,每多喝一份含糖飲料(約 39 克糖),罹患糖尿病的相對風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冷凍蔬菜保留95%營養!專家:比市場菜更「新鮮」
冷凍蔬菜的營養價值可能遠高於一般民眾認知,根據多項研究顯示,經過適當處理的冷凍蔬菜不僅能保留大部分營養素,專家指出,關鍵在於冷凍前的「殺青汆燙」處理技術,能有效鎖住蔬菜中的營養成分。
中天新聞網 ・ 2 小時前
流感季必看!正妹營養師教你「對症補營養」 快恢復不拖病
【記者黃泓哲/台北報導】流感季來臨,許多人都有「一人中標、全家遭殃」的慘痛經驗。正妹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提醒,喉嚨痛、發燒、全身痠痛等症狀,其實是免疫系統在努力對抗病毒的訊號。除了多休息,最重要的是針對不同症狀補對營養,才能幫身體恢復體力、提升抵抗力。
壹蘋新聞網 ・ 1 天前
預防「肌少症」注意「衰弱」4警訊 醫建議從日常飲食、運動調整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台灣高齡社會的多數長輩因營養攝取不足或運動量不夠,導致骨質流失與肌力下降,增加跌倒與骨折風險。台中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蔡森蔚指出,常感覺疲憊、體能與體重下降、行走變慢、肌力不足,都是「衰弱」的警訊。男性握力低於28公斤、女性低於18公斤,可視為肌力不足;若符合以上三項,即表示身體已出現衰弱現象,並可能伴隨「肌少症」發生。 肌肉質量隨年齡減少 每日應攝取蛋白質並曬太陽、運動 蔡森蔚醫師提醒,肌肉質量會隨年齡逐年減少,蛋白質合成能力也會下降,建議每日應攝取每公斤體重1至1.5克蛋白質,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同時進行阻力訓練,搭配健走或騎單車等的有氧運動,才能預防甚至逆轉肌少症。他強調:「防止跌倒要從肌力做起」,較衰弱的長輩,可從「站立運動」開始訓練,若能搭配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成效更明顯。 物理治療師推深蹲運動 一張椅子就能訓練下肢肌群 物理治療師陳義豪醫師指出,深蹲可強化股四頭肌,幫助穩定下肢與維持身體平衡。「不用複雜器材,只要一張椅子就能訓練下肢肌群,搭配彈力帶還能啟動背部與手臂等上半身肌群。」陳義豪醫師提醒,運動時應注意呼吸與姿勢,每天可進行兩次,若感
健康醫療網 ・ 4 小時前
韓國人氣女星自創1分鐘入眠法,醫師認證有效!光想一個畫面就能睡著
你是否也曾在深夜輾轉反側、遲遲無法入睡?日前韓國人氣女星IU(李知恩)主演的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大受好評,而IU也曾自創1分鐘入眠法引發網友熱議。這項看似簡單的技巧,竟獲得精神科醫師的認可。
健康2.0 ・ 8 小時前
運動後「無糖+低碳飲食」最好?營養師破解錯誤觀念:想長肌肉不能只靠雞胸肉,「吃錯」全白費
許多人揮汗運動,但體重卻不降反升,絕大多數人都是「吃錯」食物,拖累整體代謝效率。營養師指出,很多人運動後產生補償心態,覺得應該犒賞自己多吃一點;而運動刺激人體想攝取高油脂、重口味食物,都使人不小心越動吃越多。其實運動後不是不能吃,反而建議補充高GI碳水與蛋白質,讓肌肉修復與成長。
幸福熟齡 ・ 1 天前
蔡璧名辭世!曾罹患子宮頸癌 靠「改變習慣」抗癌成功
台大教授、作家蔡璧名於10月21日安詳辭世,享壽60歲。蔡璧名曾於2007年罹患子宮頸癌第3期,她從此改掉熬夜的壞習慣,並保持情緒平穩,成功戰勝癌症。蔡璧名的離世引發各界關注,也讓子宮頸癌防治再度成為焦點。
中天新聞網 ・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