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星肺癌4期「照演20場舞台劇」!醫揭續命關鍵:第四期肺癌不是絕症
2025年金馬影展開幕,以《大濛》角逐影帝的33歲港星柯煒林,7月才自曝因久咳不癒,確診肺腺癌第4期。消息一出震驚各界,然而,罹癌後的他不僅沒停下腳步,還接連演了20多場舞台劇。他樂觀地說:「我就是身體力行告訴大家,還是可以如常生活,我覺得自己比從前還更健康了!」
罹癌後於金馬影展開幕首露面!柯煒林:「醫生鼓勵我多工作」
柯煒林在金馬影展開幕記者會上,分享了罹癌後的心境。他表示,目前正接受標靶藥物治療,雖然藥物副作用會帶來一些困擾,但體力消耗大的舞台劇工作依然持續進行。他說:「醫生也鼓勵我多工作,來告訴跟我一樣生病的朋友,還是可以如常生活。」家人與工作夥伴的支持,讓他整個人很放鬆,心態比以前更健康。
看更多:年輕女性罹癌就不能懷孕?名醫創1手術助她保有生育力 成果躍期刊
肺癌4期還能演舞台劇?醫推斷:轉移部位是關鍵
為何肺癌第4期還能應付高強度的舞台劇工作?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方科智推斷,關鍵在於「癌細胞轉移的部位」。他解釋,第4期最怕的是癌細胞轉移到腦部或骨頭,這會嚴重影響肢體協調、認知功能,甚至有骨折風險,光是應付日常生活都有困難。
方科智醫師合理推斷,柯煒林的狀況應屬於「第4期前期」,也就是癌細胞可能僅侷限在兩側肺部,尚未擴散到胸腔外。這種型態除了咳嗽,通常不會有其他嚴重影響日常機能的症狀,因此仍能維持正常工作。
標靶藥物最大困擾:醫點名「甲溝炎、腹瀉」最常見
柯煒林提到,目前對他比較困擾的反而是標靶藥物的副作用。方科智醫師指出,標靶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皮膚相關問題,例如「甲溝炎」(指甲周邊紅腫發炎),或是臉上冒出像青春痘般的膿疱。此外,「腹瀉」也是常見影響消化功能的副作用。對注重外型的演員來說,這些副作用確實會是治療過程中的一大挑戰。
看更多:《射雕》男星爆心臟病逝!「癌是慢性病」醫揭抗癌多年3大器官恐受損
標靶vs.免疫治療怎麼選?醫:兩條路幾乎不相交
近代抗癌藥物最大的希望,就是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的創新發現。許多人好奇,標靶藥物能否與免疫治療合併使用,達到更好效果?方科智醫師解釋,在目前的治療策略上,這兩者幾乎是「互相獨立」的兩條路線。
有基因突變:
優先使用標靶藥物。研究證實,這類患者即使加上免疫治療,幫助也極為有限。未來若產生抗藥性,治療方向也是再次進行基因檢測,尋找下一代的標靶藥物。
無基因突變:
若檢測出特定的「免疫標記」數值很高,則會走向免疫治療的路線。
方科智說明,簡單來說,一旦確認有基因突變,幾乎就踏上標靶藥物的治療之路,因為有標靶可對抗的勝算更高,未來幾乎就是沿著這條路繼續尋找新的標靶藥,不太會再回頭考慮免疫治療。而免疫治療其實就是醫界為沒有基因突變的患者的解套選擇。
癌症第4期已非絕症!體能與新藥是長期抗戰的希望
柯煒林的案例,顛覆了許多人對肺癌4期的絕望印象。方科智醫師表示,年輕、體能好、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是能與癌共存、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的關鍵。一般來說,第一線標靶藥物平均能有效抑制腫瘤生長達一年半至兩年以上。
方科智醫師也樂觀表示,醫學進步飛速,即使未來產生抗藥性,也還有後線的標靶藥物、化療,甚至許多國內外正在進行的新藥臨床試驗可接續治療。臨床上,偶爾也會有患者能與癌共存長達10年的極端案例,未來這樣的「幸運兒」只會越來越多。
看更多:坣娜肺腺癌奪命!譚敦慈:魚這樣吃恐成最毒習慣 7症狀像感冒卻奪命
◎ 圖片來源/TVBS(趙世平攝)
◎ 諮詢專家/方科智醫師
更多健康2.0報導
她淋巴癌第4期、骨轉移!化療搭配這招 8個月癌細胞全消失
毒物科名醫顏宗海曝防癌祕訣!必吃這些食物抗氧化 抗癌千萬別碰這2物
年輕女性罹癌就不能懷孕?名醫創1手術助她保有生育力 成果躍期刊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其他人也在看

豬哥亮紀錄片AI復活 重現70年代秀場風采
由楊力州執導的紀錄片《高雄有顆藍寶石》以擬真AI技術「復活」秀場天王豬哥亮,重現其70年代經典主持風采。15日楊力州、黃西田、邵大倫、豬哥亮兒子謝順福以及出品人丁度嵐出席金馬影展活動,由於不少人都在敲碗《大尾鱸鰻3》,被問到有沒有機會透過AI拍攝續集?謝順福語帶保留表示,「這是一個祕密!」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妻夫木聰來台「有回家感覺」 自爆差點忘記帶護照
妻夫木聰今(11╱16)為主演的《寶島》(Hero's Island)與導演大友啟史出席金馬影展星光活動,連2年擔任台灣觀光代言人的他坦言:「我對台灣或沖繩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因為太親切,這次來台還差點忘記帶護照。」
太報 ・ 23 小時前
豬哥亮同意拍攝紀錄片!謝順福證實「問過爸爸」 曝《大尾鱸鰻3》可能性
紀錄片《高雄有顆藍寶石》11月15日在金馬影展放映,片中記錄了1970年代豬哥亮等秀場藝人的風光過往。豬哥亮長子謝順福與藝人黃西田、主持人邵大倫及導演楊力州一同出席了放映活動。謝順福更透露,這部紀錄片是爸爸親口答應允許拍攝的。
潘鈺楨|Yahoo名人娛樂特派記者 ・ 1 天前
今暖明驟冷!北部高溫急掉10度 專家:入秋冬最強冷空氣
即時中心/温芸萱報導天氣風險公司氣象分析師廖于霆表示,今(16)日全台天氣依舊晴到多雲,北部、東北部高溫25至27度,中南部及東南部可達28至30度。而從明(17)日清晨開始,東北季風增強南下,北部、東北部天氣將急轉陰雨,且氣溫從早一路下降;中南部與東南部溫度也會明顯走低。他指出,這波是入秋以來最強冷空氣,全台將在週一晚間明顯感受到寒意,北東濕冷、中南部日夜溫差大,要提前做好保暖。
民視 ・ 1 天前
金馬獎2025/張震6度入圍PK張孝全3搶帝座 藍葦華、柯煒林首戰金馬影帝
第58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競爭激烈!香港演員柯煒林以《大濛》中精湛的演技入圍,他在片中飾演隨部隊從廣東撤台的車伕「趙公道」,需精通國、台、粵語。張震、藍葦華、張孝全和新加坡演員許瑞奇也以不同風格的詮釋角逐影帝寶座。值得一提的是,罹患肺腺癌四期的柯煒林依然積極樂觀,表示「能夠繼續演戲對他來說是很幸福的事情」!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使用瘦瘦針」大腸癌患者5年死亡率減半 BMI高者效果更顯著
被醫界稱為「瘦瘦針」的GLP-1類藥物,可能不僅有助減重,還與大腸癌死亡率下降有關聯。根據最新研究顯示,使用瘦瘦針的大腸癌患者,5年死亡率僅約15.5%,而未使用者則高達37.1%,差距超過一倍,此發現引發醫學界高度關注。
中天新聞網 ・ 1 小時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日常4毒」養出癌細胞!醫:少碰降50%罹癌風險 多聊天助排毒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比藥物還有效!研究揭「1蔬菜汁」讓人生髮:2週就見效
許多人苦於落髮困擾,皮膚科醫師柯傅桓表示,落髮不只是外觀問題,許多患者因髮量少或禿頭而自卑、憂鬱,目前雖有藥物,仍副作用讓人卻步,一項研究發現,廚房常見的洋蔥,竟是治療落髮的天然良藥,男性效果尤佳,僅2週就看到初步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膽固醇太高別吃這種雞蛋!小心氧化膽固醇增加 血管發炎又變硬
膽固醇太高還可以每天吃雞蛋嗎?醫師表示,一天吃一顆雞蛋是沒問題的,但千萬不要用油煎或炸的方式,之前曾有研究發現,煎蛋裡面的「氧化膽固醇」會大幅上升,害血管發炎、變硬。 膽固醇太高可以吃雞蛋嗎?
健康2.0 ・ 6 小時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 天前
咖啡+茶「2:3 黃金比例」曝光! 研究揭驚人保健效果:降低45%死亡風險
早上一杯咖啡提神、下午一杯茶放鬆,這樣的習慣可能比想像中更健康。最新研究指出,只要掌握咖啡與茶的「黃金比例」與飲用方式,不僅能補充水分,還與更低的死亡風險相關。
姊妹淘 ・ 5 小時前
瘦瘦筆爆紅/台灣胖子有多少? 真實數據嚇死人
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代謝危機。國健署統計顯示,全台20歲以上成人有高達50.3%、約988萬人過重或肥胖;更有超過8成糖尿病患者同時面臨體重問題,形成日益嚴重的「糖胖症」。健保署資料顯示,糖尿病每年醫療支出超過250億元,若加上減重用藥需求,在腸泌素類藥物崛起下,有關減重健康規模經濟將突破千億元。
鏡報 ・ 7 小時前

醫師沒標小數點!佛州2歲童遭注射「10倍磷酸鉀」心臟驟停 搶救15天無效身亡
綜合外媒報導,根據男童德馬庫斯‧佩奇(De'Markus Page)的母親多明尼克‧佩奇 (Dominique Page)透過律師提交的訴訟文件指出,德馬庫斯在2024年3月因為被懷疑患有自閉症及厭食症,在佛羅里達州奧卡拉復臨健康醫療中心(AdventHealth Ocala)救治。但由於被檢查出感染了病毒...
CTWANT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