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症狀有哪些?糖尿病飲食需注意什麼?糖尿病前期有徵兆嗎?
糖尿病是國人相當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依據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統計,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2.8%。為響應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謹記「定期健檢、定期監測、逆轉代謝症候群、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有效遠離糖尿病。究竟糖尿病症狀有哪些?糖尿病原因為何?糖尿病前期是什麼?糖尿病飲食需注意什麼?誰是高危險群?Yahoo顧健康帶你一同了解。
延伸閱讀》世界糖尿病日勿忘控糖5要訣 防治疾病威脅從日常做起
糖尿病症狀有哪些?糖尿病原因為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指出,糖尿病典型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也有患者會出現短時間體重減輕、視力模糊、疲倦、四肢無力、手腳麻木、傷口不易癒合,或容易感染某些疾病、皮膚多病變以及女性外陰部搔癢等症狀。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遠離糖尿病完全學習手冊資料顯示,糖尿病主要成因為人體內控制血糖的胰島素出現問題,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充分進入細胞內,導致血中存留的葡萄糖濃度升高,同時可能有部分的葡萄糖排入尿中,進而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的類型主要分為第一型、第二型、妊娠糖尿病,以及其他因素導致的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病患的胰臟無法分泌,或只分泌極少量的胰島素,多發生在幼年、青少年時期,如新生兒、嬰兒、青少年等。
第二型糖尿病:病人的胰臟還能分泌胰島素,但是分泌的胰島素品質不佳或數量不夠,使得血糖無法維持在正常的範圍內,或是肝臟、脂肪、肌肉對胰島素產生阻抗,造成胰島素無法發揮適當的功能,此類型最為普遍,多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且合併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等疾病。
妊娠糖尿病:沒有糖尿病的女性,在懷孕期間因代謝出現變化而罹患糖尿病,雖然這類型糖尿病可能在產後消失,但患過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必須定期檢查血糖。
其它類型糖尿病:極少數的病患會因為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或是藥物等因素影響胰島素的分泌,而導致糖尿病,而這類型均屬其它類型糖尿病。
那麼,糖尿病如何診斷呢?國健署說明,糖尿病在醫學上的界定診斷包含以下四項數值,非懷孕狀況下,只要符合其中一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兩次糖化血色素(HbA1c)大於或等於6.5%。
兩次空腹血漿血糖大於或等於126mg/dL。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兩次第二小時血漿血糖大於或等於200 mg/dL。
具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等典型的高血糖症狀,且隨機血漿血糖大於或等於200mg/dL。
延伸閱讀》18歲男驚罹糖尿病!醫曝「4大無痛症狀」:看不清楚也是
糖尿病飲食要注意什麼?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建議,糖尿病患者應遵循六大飲食原則:
多選用纖維質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甜味較低的水果種類等。
炒菜宜使用植物油,減少食用高膽固醇食物。
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宜減輕體重。
根據糖尿病藥物的作用時間安排進食,切勿遺漏用餐。
每天吃三餐,並根據需要添加點心;按照固定間隔進食有助於控制饑餓感,可以防止下一餐吃得過多。
飲食清淡、不可過鹹,且避免食用加工或醃食物,少吃油炸油煎的食物,以及含油脂高食物。
至於外食者,建議以燉、烤、燒、清蒸、水煮、涼拌等式的食物為主;攝取青菜時,應將湯汁瀝乾以減少油脂攝取;切勿用湯汁配飯。
延伸閱讀》糖尿病患者控糖必知,看1指數選食物,穩定血糖不飆升
糖尿病前期症狀有哪些?糖尿病前期會好嗎?
衛福部提醒,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落在100至125mg/dl),通常沒有特別的症狀,平常難以察覺,多半只能透過檢查得知,呼籲民眾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成人每三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免費預防保健服務。此外,民眾也可以透過職場勞工健檢、醫療機構的自費檢查等,掌握自己的血糖狀況。
另外,民眾可將健檢數值輸入至「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計算未來十年內罹患五種慢性疾病(包含: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
國健署呼籲,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轉的。被診斷罹患糖尿病前期也別灰心,只要盡快尋求專業人員協助,並積極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仍有機會可以逆轉,降低五成以上糖尿病的發生風險。
延伸閱讀》免費成人健檢 擬放寬至30歲
糖尿病誰是高危險群?
根據台中榮總護理衛教資料顯示,糖尿病高危險群包括: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糖尿病前期者。
年齡大於或等於40歲者。
體重過重者(BMI大於或等於24)、腹部肥胖者(男生腰圍大於或等於90公分、女生腰圍大於或等於80公分)。
缺乏運動者。
患有高血壓或高血脂者。
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懷孕時出現高血糖現象者。
曾生產體重大於4公斤新生兒的女性。
吸菸者、飲酒過量者及壓力過大者等。
糖尿病運動怎麼做比較好?
運動可以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有助於血糖控制,也能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濃度,維持理想體重。台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提及,糖尿病患者可以每周3~5天,每次30分鐘、每周至少150分鐘、每次運動間隔不要超過兩天為準則;為預防低血糖,切勿在空腹時或飯前運動,且在飯後1~2小時運動效果較佳。
另外,在運動的選擇上建議以有氧運動為優先,像是快走、慢跑、騎腳踏車、太極拳、外丹功、游泳、跳繩、划船機、跑步機,或是踩原地腳踏車等;倘若患者有過胖或關節退化等問題,應避免做跑步、爬山等下肢負重較大運動,以水中有氧、游泳、腳踏車等運動為主,每星期再配合2~3次的肌力運動,例如舉啞鈴、彈力帶、仰臥起坐等,以增加肌耐力,運動強度則以心臟能負荷的程度為原則。
撰稿記者:吳怡萱
核稿編輯:羅芋宙
參考資料
※糖尿病會有什麼症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
※認識糖尿病(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遠離糖尿病完全學習手冊)
※糖尿病(衛福部國健署)
※糖尿病飲食衛教(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
※您是糖尿病高危險群嗎?要小心糖尿病默默上身!(衛福部)
※科學算病館-原慢性疾病風險平台(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糖尿病的基本認識(台中榮民總醫院護理衛教衛教資訊)
※糖尿病與運動(台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
其他人也在看
于朦朧案驚爆人體黑鏈!專家揭活摘到塑化展示「一條龍真相」
[Newtalk新聞] 于朦朧事件持續延燒,相關疑點牽出中國長年隱密的人體加工鏈,引發全球震驚。「老北京茶館-幽默時政」昨日發出短片指出,外界原本以為只是演藝圈疑雲,但隨著多項舊案與學者研究再度被提起,一條橫跨人體標本、食品加工與器官交易的黑暗產業鏈,正因這起案件被迫暴露在陽光下。 老北京茶館表示,此次輿論焦點之所以急遽擴大,與多名國際專家長年調查的資料吻合。台灣國際器官移殖關懷協會副理事長黃士維博士曾受訪指出:「從2000年開始,英國曾檢測出來自中國的化妝品,含有從人的皮膚中提煉出的膠原蛋白。」老北京茶館說明,這些化妝品當時在歐洲造成軒然大波,但來源始終指向中國地下加工廠。 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十多年前韓國也曾揭露調查報告,內容指出部分來自中國的肉丸和肉膠囊產品中,竟然驗出「人的DNA組織」。老北京茶館表示,這些案例並非均屬傳言,而是有實際檢驗紀錄,讓外界質疑人體組織在中國被如何取得、如何流入食品與藥品供應鏈。 黃士維博士進一步表示,中國的人體工業其實源於食品與藥品領域。他指出:「由於提取自動物的藥品會產生輕微的蛋白質過敏,所以呢,以人作為原料就被的生物科技公司採用了。」老北京茶
新頭殼 ・ 1 天前
糖尿病前期要注意! 國健署提供穩糖5招逆轉健康危機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台灣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為12.8%,顯示血糖健康已成為全民應關注的重要議題。適逢世界糖尿病日,國民健康署呼籲糖尿病前期個案透過定期檢查、血糖監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積極管理代謝症候群,降低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
NOW健康 ・ 1 天前
11/14世界糖尿病日:響應「翻轉偏見,創造友善」主題
2024-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幸福健康(DiabetesandWell-being)」,今(2025)台灣主題為「翻轉偏見.創造友善:糖友的真實處境與希望之路」。強調打破社會對糖尿病患者的刻板印象,並呼籲關注糖友在教育、保險、就業及醫療等方面的困境。南投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於2025維也納年會首度發表《糖尿病困擾(DiabetesDistress)》臨床實務指引,提醒全球:糖尿病不僅是血糖議題,更關乎焦慮、罪惡感與孤單等心理挑戰。為延續此理念,在2025世界糖尿病日公聽會—「翻轉偏見.創造友善」,通過四大面向友善支持。(1)教育友善:讓孩子自在學習、不被誤解。(2)職場支持:讓糖友能兼顧健康與工作。(3)公平保險:讓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南投響應世界糖尿病日 打造更友善環境
記者張益銘/南投報導 2024-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幸福健康 (Diabetes and Well-being)」,今年臺灣主題為「翻轉偏見
青年日報 ・ 1 天前
投縣翻轉偏見 打造友善環境
二○二四-二○二六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幸福健康(DiabetesandWell-being)」,今(二○二五)台灣主題為「翻轉偏見·創造友善:糖友的真實處境與希望之路」。強調打破社會對糖尿病患者的刻板印象,並呼籲關注糖友在教育、保險、就業及醫療等方面的困境。南投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於二○二五維也納年會首度發表《糖尿病困擾(DiabetesDistress)》臨床實務指引,提醒全球:糖尿病不僅是血糖議題,更關乎焦慮、罪惡感與孤單等心理挑戰。為延續此理念,二○二五世界糖尿病日公聽會︱「翻轉偏見·創造友善」,通過四大面向友善支持。(一)教育友善:讓孩子自在學習、不被誤解。(二)職場支持:讓糖友能兼顧健康與工作。(三)公平保險:讓保 ...
台灣新生報 ・ 19 小時前
鄭家純點名詐騙粉專「不用心AI圖」還有人信 感嘆:台詐騙案難減少
鄭家純12日於臉書貼出一張某粉專的發文截圖,指出該頁面使用的照片不僅臉部比例失真,連耳朵都明顯變形,但仍有超過7千名網友按讚及上百人留言互動。對此,鄭家純直言,這些人的行為,都可能使自己成為詐騙集團蒐集名單的依據,「等同自投羅網、自願報名『待詐騙名單』。」除...
CTWANT ・ 1 天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46歲健身教練天天運動飲食超自律竟得肺癌 醫揭1習慣破功,很多人都中
46歲的健身教練,體脂率僅12%、每天晨跑+重訓、食量控制嚴謹,卻在公司健康檢查中被診斷為早期肺腺癌。這位教練不解地問醫師:「我這麼努力維持健康,為什麼還會得癌?」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表示
健康2.0 ・ 9 小時前
每天1杯優酪乳穩定血糖、燃燒脂肪!權威醫推薦2種優酪乳
每天一杯發酵乳製品,正悄悄改寫著人體代謝程式碼。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優酪乳不只是幫助排便、減少脹氣,更能從根本調整腸道菌相,影響脂肪燃燒、血糖穩定及體內發炎程度。當我們
健康2.0 ・ 1 天前
不只太油!「這些食物」也害膽固醇狂飆 上班族很常吃
營養師李婉萍提醒,愛吃甜食、小吃與精緻澱粉的人容易讓壞膽固醇升高、堆積成脂肪。她建議以高纖澱粉取代精緻澱粉、多補膳食纖維、選擇優質蛋白與植物油,並搭配維生素D、E等營養素,有助改善膽固醇、維持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9 小時前
這件事比吃炸雞老得更快!抗老每天只做4件事 打造身體防鏽力
許多人一聽到「抗氧化」就想到保健食品,但醫師提醒,真正的抗氧化從來不只是吃對東西,而是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如何預防身體提早生鏽?以下醫師教你真正抗氧化保養。 在保健意識日益高漲的今日,「抗氧化」
健康2.0 ・ 1 天前
少吃還是胖!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4類食物」:代謝更順暢
壓力大容易讓人發胖!營養師高敏敏提到,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壓力時,會讓人更想吃高熱量的食物,不只使體重增加,也會影響睡眠、情緒與代謝,建議多攝取富含「辣椒素、鎂、色胺酸、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於提升腦內啡、多巴胺,使腦袋裡的快樂荷爾蒙變多,代謝也會跟著變順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做大腸鏡前一定要看!「低渣飲食清單」1圖看懂 這些食物絕對不能碰
最近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安排做大腸鏡,但很多人一聽到要檢查就緊張到不行!其實,只要前幾天執行低渣飲食,整個過程不但順利,還能讓醫師檢查更清楚。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簡單來說就是少纖維、少殘渣、好消化的飲食,幫助腸道在檢查前徹底清乾淨! ▲全穀雜糧類腸鏡前幾天建議改吃「精緻澱粉」讓腸胃更輕鬆.可以吃:白飯、白麵條、白土司.避免吃:糙米、玉米、燕麥、地瓜等含纖維穀類 ▲豆魚蛋肉類選擇軟嫩、易消化的蛋白質最合適.可以吃:魚肉、瘦肉、水煮蛋、豆腐.避免吃:煎的、炸的、不熟或太韌的肉類▲飲品類檢查前飲品也要注意顏色與成分.可以喝:運動飲料、蜂蜜水、椰子汁等,無渣無色飲品.避免喝:牛奶、優酪乳、乳酪等乳製品 ▲蔬菜類蔬菜不代表都能吃,要選「嫩葉菜」族群.可以吃:菠菜、小黃瓜、香菇.避免吃:竹筍、菜梗、芹菜等粗纖維蔬菜▲水果類果肉軟、水分多的水果比較適合.可以吃:木瓜、哈密瓜、荔枝、西瓜.避免吃:黑棗、芭樂、百香果、柿子等高纖水果▲烹調方式.建議:水煮、汆燙、蒸煮、清炒.避免:煎、烤、炸 高敏敏提醒,放進嘴裡需要「咬很多下」的食物,通常都不適合!記得「少渣、軟質、清淡」是原則,吃平常的五到七分飽即可。此外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16 小時前
每天慢跑還是胖!女子「早餐戒麵包」 竟瘦下7公斤
減脂不一定要靠嚴格節食或高強度運動,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長期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在於生活中的微調,例如早餐增加蔬菜、改變調味方式,就能逐漸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中天新聞網 ・ 3 天前
覺得自己每天都有喝水?營養師揭「4警訊」:身體缺水了
為了維持身體健康,每天都應攝取足夠的飲水量,營養師羅晞蕾提到,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有喝水,但實際上都沒補夠,當水分不足時,身體會出現很多小警訊,呼籲民眾不要等到覺得口渴才喝水,雖然咖啡、茶、湯都能算一部分水分,但絕對無法取代白開水。
Yahoo奇摩(綜合報導) ・ 1 天前
50歲男查出腫瘤卻更健康!只因決心做「這改變」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健檢查出的一點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健檢。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胰臟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0歲男子因為家族史前往接受胰臟癌篩檢,透過胰臟內視鏡超音波被診斷了早期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雖然只是0.5公分的低惡性度腫瘤,但因為這顆腫瘤,改變了這名男子所有的人生觀。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