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斑性狼瘡奪命!9成患者為女性 腎炎是最常見併發症
繼港星周海媚之後,已引退的女歌手坣娜也因長期受紅斑性狼瘡困擾而日前過世。根據衛生福利部112年10月統計,台灣約有2萬5千名紅斑性狼瘡病友,女性與男性比例高達9:1,特別好發於20-49歲年輕女性族群。
花蓮慈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蘇桂英醫師指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不會傳染,但會影響體內多種器官,包括關節、肌肉、免疫系統、皮膚、腎臟、神經系統、肺臟、心臟及血液等。
狼瘡腎炎是紅斑性狼瘡常見的併發症,患者幾乎都有蛋白尿或顯微性血尿,血壓不易控制等症狀,腎臟指數也會惡化,但若妥善控制,10年存活率可達95%以上。
部立彰化醫院腎臟科張淑鈺醫師表示,紅斑性狼瘡導致腎衰竭時,患者會出現水腫、喘、疲憊虛弱等情況。腎臟急速惡化的原因,可能是免疫系統失調,無法辨別外來入侵和自身細胞,體內自行生成抗體攻擊腎臟所致。
彰化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高堅凱醫師指出,老年人罹患紅斑狼瘡時,因民眾認識不足及警覺性低,常被誤認為只是老化現象,導致延誤治療,最終可能需要洗腎或面臨更嚴重的後果。
高堅凱強調,紅斑性狼瘡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從50年代的不到50%上升到現在超過90%,雖然這是終身疾病,但只要長期追蹤服藥,患者仍能正常生活,關鍵是一旦出現復發或病情加重的症狀,必須立即就醫。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醫師提醒,紅斑性狼瘡患者需注意飲食控制、按時服藥、充足休息、適當運動及防曬,以維持病情穩定。他指出,紅斑性狼瘡並非遺傳疾病,除體質外,還需考慮飲食和環境因素。目前已有多種檢驗方式可掌握病情波及的器官及嚴重程度,使用藥物能更精準。
蘇桂英表示,除傳統用藥「癌得星」及口服免疫抑制劑外,還有新藥奔麗生(belimumab),已在去年獲得衛福部健保狼瘡腎炎適應症,患者可與標準治療併用。她分享一位廖姓病人合併使用半年後,紅斑性狼瘡指數趨於穩定,蛋白尿也獲得改善。
蘇桂英強調,紅斑性狼瘡雖無法治癒,但有藥物可以控制,病友不應輕易放棄積極治療,應定期追蹤、服藥,與醫師一起並肩作戰,控制病情,在職場或生活上維持良好品質。
延伸閱讀
大陸星巴克傳出售!知情人士:估值逾1227億元
謝龍介直球對決陳亭妃!駁介入初選:堂堂正正光復台南
蔡裕明/尼米茲號雙墜機 反映帝國霸權的疲態
其他人也在看

紅斑性狼瘡症狀有哪些?和免疫力失調有關?紅斑性狼瘡可以治癒嗎?
紅斑性狼瘡是什麼樣的疾病?跟免疫系統有何關係?紅斑性狼瘡會好嗎?紅斑性狼瘡在台灣盛行率是歐美地區的兩倍,國人不可不慎。資深藝人坣娜與港新周海媚都飽受困擾
Yahoo奇摩顧健康 ・ 2 年前

女性健康殺手紅斑性狼瘡 妳該懂「千面」自體免疫疾病
資深女歌手坣娜今年十月病逝,她生前飽受紅斑性狼瘡所苦,也讓許多人開始關注這個疾病,而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特別的是它幾乎專找女性下手全球9成患者都是女性,特別集中在15到44歲的階段。
NOW健康 ・ 1 天前
紅斑性狼瘡、憂鬱症、胰臟癌夾擊!坣娜靠瑜珈找回身心平衡 醫師證實有效
坣娜本身患有紅斑性狼瘡,1993年車禍後,留下嚴重後遺症,失憶、閱讀障礙,甚至驚覺罹患憂鬱症,兩、三年前確診胰臟癌,身體與心理都承受巨大壓力。幸好,她透過瑜珈找到身心解方,不僅改善情緒,也穩定病情。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瑜珈與冥想對紅斑性狼瘡患者,確實有調節免疫系統的效果。
鏡報 ・ 1 天前
被控當小王!王子形象重挫 「中國音樂會」宣布取消
藝人粿粿與老公范姜彥豐結婚3年傳婚變,昨范姜彥豐突發影片寫下「道德淪喪、婚內出軌」,並在文內標註粿粿與王子做出指控,貼文曝光掀起熱論,王子形象受到重挫,他原定11月在上海舉辦個人音樂會,已有不少中國網友在社群平台喊退票,稍早主辦方也發布聲明,宣布取消音樂會。
自由時報 ・ 22 小時前
陳可嘉新創作藉音樂向林榮三致敬 (圖)
NSO國家交響樂團11月1日將舉辦音樂繪向自由時報創辦人林榮三致敬,演出曲目包含作曲家陳可嘉(圖)全新創作「生路」,藉音樂描繪林榮三一生的奮鬥精神與民主理念,30日舉行演出宣告記者會。
中央社 ・ 22 小時前
明年沒轉診跑大醫院恐收1200元 網紅讚德政嘆「健保快被玩壞了」
根據規劃,此項制度將強化醫療分級落實,避免輕症患者直接湧入醫學中心就診,導致醫療資源排擠重症病患。衛福部表示,該措施並非針對急診或重症患者,而是針對一般門診未經轉診者進行費用調整。對此,百萬網紅Cheap在社群平台分享個人實際轉診經驗,指出制度雖具人性設計,但...
CTWANT ・ 1 天前
陸製啤酒大舉進口慘了 經濟部認定反傾銷將課重稅
經濟部今(29)日召開貿易救濟審議會,會中針對我國對中國大陸特定熱軋扁軋鋼品及啤酒2件反傾銷案產業損害最後調查結果進行審議,認定國內產業遭受實質損害。經濟部認定啤酒進口價格均低於國產品內銷價格,以致國產品內銷量、市場占有率降低,國內產業獲利持續惡化,僱用員工人數減少、工資下降,顯示中國大陸啤酒傾銷進口已對國內產業造成不利影響。根據過去關務署公告,反傾銷稅課徵......
風傳媒 ・ 1 天前
坣娜胰臟癌逝⋯「9成患者1年內死亡」腹痛要注意 醫示警7大高風險族群
歌手坣娜(本名蔡宜樺)於16日因胰臟癌辭世,享年59歲,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與粉絲。坣娜約在2、3年前確診胰臟癌,病情惡化迅速。事實上,胰臟癌有「癌王」之稱,醫師提醒,高達85%的胰臟癌在初次診斷時就已無法開刀,而9成的患者會在一年之內會死亡。早期大部分都沒有症狀,腫瘤一般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甚至背痛,有7大族群是高風險,要特別留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59歲玉女歌手坣娜傳病逝!友錯愕「急做1事」確認 2人最後互動曝
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田定豐去年曾有意邀坣娜合作,今天聽到對方離世的消息,至今仍難以置信,「我剛剛打給她,但都沒接電話,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此外,坣娜好友、節目製作人張光斗也在臉書發文,貼出菩薩照片並寫道「妳自由了,佛菩薩會補償妳此生的辛苦。」文字中...
CTWANT ・ 1 天前

坣娜胰臟癌逝!研究揭「1物」超毒:大增罹癌風險
歌手坣娜於16日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與粉絲。醫師錢政弘表示,一般提到胰臟癌,會先想到糖尿病,但一篇針對成年女性得胰臟癌的研究發現,有抽菸者的罹癌風險多1.5倍。兒童時期曾吸二手菸者多1.47倍;有抽菸且在生活中吸二手菸者多1.68倍;有抽菸且在兒童時期吸二手菸的人更多出2.8倍,相當驚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坣娜胰臟癌病逝!醫揭5大症狀示警 50歲以上為高風險群
根據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說法,胰臟癌早期可能出現的5大症狀包括腹痛、背痛、噁心想吐、糖尿病及黃疸引起的皮膚搔癢。林醫師提醒,一旦同時出現這些症狀,應特別提高警覺。林相宏指出,胰臟與背部脊椎鄰近,當出現背痛時也可能是胰臟異常的徵兆。他引述日本學者Ya...
CTWANT ・ 1 天前
中國愛滋病疫情拉警報!感染者高發省份出爐:第6名新疆就已破10萬人
根據中國國家疾管局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中國愛滋病毒感染者高發省份人數排名」再次引發社會關注。2024年,全國愛滋病(HIV/AIDS)感染者中,四川省以約17.47萬例居首,成為中國感染人數最多的地區;其次為廣西(12.32萬)與重慶(11.6萬)。整體來看,西南地區依舊是疫情最為集中的熱區。(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
范姜彥豐痛訴「被戴綠帽」出現手抖、心悸...精神科醫師揭6大警訊:恐是PTSD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何宜蓁/綜合報導男星范姜彥豐29日控訴妻子粿粿婚內出軌王子(邱勝翊),自曝在得知真相後出現失眠、食慾不振、心悸等身心不適。對此,...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海鮮控注意!台人愛吃的「2類水產」重金屬超標,吃錯部位恐加速罹癌
海鮮向來是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與多種營養素,深受大眾喜愛。然而,消費者權益保護基金會最新檢測發現,國人愛吃的旭蟹和丁香魚等水產存在重金屬超標問題,長期食用恐對健康造成威脅。對此,
食尚玩家 ・ 3 天前
坣娜傳不敵「癌王」!名醫曝8高危險群
玉女歌手坣娜驚傳早在本10月16日因胰臟癌病過世,享壽59歲,震驚演藝界。醫學專家指出,其實胰臟癌是難以對付的「癌王」,因為早期症狀相當不明顯,且被認為是腸胃疾病,到末期才發現,為時已晚。不過有醫師分享早期胰臟癌的「唯一明顯警訊」,另外強調「8類高風險群」也要當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中國10歲男童術後「消化系統被無故切除」 母崩潰求真相:靠注射營養液維生
山東菏澤一名12歲男童小燁(化名)原本健康活潑,卻因10歲時一場意外和一次手術,從此改變了一生。2023年10月26日,小燁在校園和同學玩耍時撞傷肚子,經醫院檢查竟被診斷出腹腔腫瘤,後續又於手術過程中切除胰腺、十二指腸、大部分胃與小腸。孩子母親崩貴表示,如今孩子無法正常進食,只能依靠靜脈注射營養液維生。
太報 ・ 22 小時前
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研究: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解決,但長期吃這些「方便食物」,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相關,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加速記憶力衰退。她引用《JAMA Neurology》2023年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結果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執行能力更下降25%;而2024年《Journal of Neurology》進一步證實,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有顯著關聯。
民視 ・ 3 天前
麵包「先冷凍再烤」比較健康?專家給答案 這1種吃法照樣血糖飆、還會變胖
很少有食物能像麵包一樣讓人如此喜愛、甚至渴望——這個令人安心的主食,我們一次又一次地伸手去拿。可能你常看到有人聲稱,只要把麵包冷凍、烘烤,或先冷凍再烘烤,就能讓普通的一片麵包升級成「超健康版本」。對此,「delish」網站上一名營養師(也是一位看過不少飲食流行趨勢的麵包愛好者),用事實來澄清,幫大家切開這些鬆散的謠言。先來看看冷凍或烘烤麵包時,實際上會發生什麼事。這些方法真有傳說中的效果,還是只是一半真一半假呢? 冷凍麵包的祕密 其實,當你把麵包放進冰箱冷凍時,背後有一些有趣的科學原理。研究發現,冷凍麵包確實有點科學依據。當麵包被冷凍時,裡面的澱粉會發生一種稱為回凝作用(retrogradation)的化學過程。回凝作用聽起來很專業,其實就是麵包烘焙完成、冷卻後,澱粉分子會自然重新排列。而在冷凍時,這種排列過程會加速,使部分可消化的澱粉「結晶化」,轉變成身體無法完全消化的形態,也就是抗性澱粉(resistant starch)。 什麼是抗性澱粉? 抗性澱粉簡單來說就是「人體不易消化的澱粉」。它不像一般澱粉那樣被分解成糖並吸收,而是更像膳食纖維,能相對完整地通過腸道,並成為腸道好菌的食物
常春月刊 ・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