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米VS黑米」哪個健康?醫揭答案 這1種最能減重、控血糖、護心血管
許多人聽到「澱粉」就立刻聯想到體重增加或血糖飆高,然而澱粉並非單一類型。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思賢表示,依照結構與消化速度,可區分為「快澱粉」與「慢澱粉」。快澱粉如白飯、白麵包,進入身體後迅速分解,使血糖短時間內上升。相對的,慢澱粉結構完整,含有較多纖維與抗氧化成分,能延緩能量釋放,對血糖調控及代謝更加友善。
黑米提供抗氧化功能 膳食纖維含量高
在眾多澱粉來源中,黑米值得特別推薦。李思賢醫師指出,黑米保留了外層糠皮與胚芽,因此膳食纖維含量明顯高於白米與紫米。這些纖維能延緩葡萄糖吸收,增加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者具有幫助。此外,黑米富含花青素,這是一種天然抗氧化物質,能對抗發炎反應並維護心血管健康。甚至黑米的抗氧化能力可超越藍莓。
黑米在血糖反應上的表現相當突出,其血糖指數(GI)約落在42至50,屬於低GI食物。這對糖尿病患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特別重要。李思賢醫師解釋,原因在於黑米含有較多直鏈澱粉,其排列線性且不易被消化酵素分解,消化速度較慢。反之,紫米與糯米主要成分為支鏈澱粉,分解快、吸收快,因此血糖容易快速上升。這也解釋了為何部分人誤以為紫米健康,卻發現血糖控制不佳。
香氣與嚼勁 帶來額外飲食效益
黑米煮熟後帶有淡淡堅果香氣與嚼勁,口感與白飯的柔軟不同。李思賢醫師提到,由於米粒較硬,需要更長時間咀嚼,進而增加進食時間與飽足感。對於想減重或降低食量的人,將部分白米替換為黑米是一種實用策略。多數人在進餐中途就會感到滿足,避免無意識地過量進食,減少「一碗接一碗」的情況發生。
食用黑米過多 易導致脹氣或消化不良
雖然黑米具有多重營養優勢,但仍需注意幾個細節。李思賢醫師提醒,由於其膳食纖維與植酸含量較高,若突然攝取過多,可能導致腸胃不適,如脹氣或消化不良,因此建議循序漸進增加食用量。另外,黑米仍屬於碳水化合物來源,血糖敏感族群在食用時應搭配蛋白質與健康油脂,以幫助血糖曲線更加平穩。
冷卻再食用 能增強血糖控制效果
李思賢醫師指出,若將煮熟的黑米冷卻後再食用,澱粉會部分轉化為抗性澱粉,不易被小腸消化吸收。這樣能降低餐後血糖波動,對需要嚴格控制血糖的人尤其有益。因此,建議可嘗試「煮熟後冰存」的方式,再以加熱或冷食的方式食用,讓黑米發揮更佳的代謝效益。
綜合來看,黑米不僅能提供持續穩定的能量,還具備抗氧化保護作用,屬於值得納入日常飲食的慢澱粉選擇。李思賢醫師表示,相較於快澱粉,黑米能延緩血糖上升並維持飽足感,對代謝健康與體重管理都有助益。在日常餐桌上,嘗試以黑米取代部分白飯,能讓飲食結構更均衡,並在長期中改善血糖穩定性與身體狀態。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減肥不敢吃白飯?醫點名「6種人該每天吃」 解便秘還不會胖
·「白飯vs麵條」哪個比較好?專家給答案了 搭配這2種食物血糖更穩定
其他人也在看

金馬影后陳秋霞68歲生日 昔與鍾鎮濤譜戀曲 歷經8次化療重生
藝人陳秋霞出道50年,不僅發過數張專輯,還憑著電影《秋霞》,奪下「金馬影后」頭銜,演藝之路相當順遂,淡出演藝圈多年後,鮮少在螢光幕前曝光,如今迎來68歲生日的她,即便白髮蒼蒼,身體依舊相當硬朗,看不出來曾經為了對抗乳腺癌,經歷過8次化療。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62歲李連杰回春遭瘋傳「移植最帥武僧心臟」 密友不忍鬆口真實內幕
62歲男星李連杰雖然淡出螢光幕,不過一舉一動仍受到關注,尤其是近來露面時頻頻被說狀態回春,還有人指稱他接受心臟移植,器官來源則是車禍離世的「最帥武僧」秋風,不過他的好友向太昨(11日)直播時,也鬆口李連杰「回春」真實內幕。蔡佩伶報導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天前
「日常4毒」養出癌細胞!醫:少碰降50%罹癌風險 多聊天助排毒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每天都在餵養癌細胞?避開「4種毒」可降50%罹癌風險
台灣每2人就有1人一生中會罹癌,每3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強調,防癌關鍵不在於亂補,而是避開癌細胞最喜愛的4種養分: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如此可降低一半罹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 6 小時前
少吃多動也沒用?她半年胖6公斤好冤枉!醫揭「圍更年期」真相:10招穩胰島素、甩脂不復胖
台灣女性平均約在50至53歲左右進入更年期,但往往步入40歲、尚未停經之前,就會因為荷爾蒙變化,導致身心疲憊、變胖加速,甚至「少吃多動」的減重鐵律都不適用,堪稱是女性特別辛苦的時期。減重醫師鄧雯心指出,這段時間被稱為「圍更年期」(Perimenopause),是女性由生育年齡過渡到停經的自然階段,涵蓋未完全停經、但已有熱潮紅、情緒起伏、失眠與掉髮等更年期症狀,或是剛停經1~2年的女性。處在這個階段的女性或許會覺得「呼吸也會胖」,但其實重點不是「少吃」,而是「吃對」。面對失控的體重、體脂肪與腰圍,她建議10要點管控飲食,包括餐與餐之間空腹、每天至少喝2000c.c.純水、咖啡盡量控制在1~2杯、避免奶製品等。持之以恆,就能健康瘦下來。
幸福熟齡 ・ 1 天前
膽固醇太高別吃這種雞蛋!小心氧化膽固醇增加 血管發炎又變硬
膽固醇太高還可以每天吃雞蛋嗎?醫師表示,一天吃一顆雞蛋是沒問題的,但千萬不要用油煎或炸的方式,之前曾有研究發現,煎蛋裡面的「氧化膽固醇」會大幅上升,害血管發炎、變硬。 膽固醇太高可以吃雞蛋嗎?
健康2.0 ・ 9 小時前
以為普通感冒!大叔發燒送醫「雙眼化膿」失明 醫示警:1個月已5例
綜合陸媒報導,55歲的陳叔(化名)來自茂名,身體一向良好,沒有慢性疾病,上月出現喉嚨痛、發燒,以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燒藥,未及時就醫。豈料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氣促、意識模糊,後被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於10月4日轉入深圳三院ICU,入院時已昏迷,完全依賴呼吸機...
CTWANT ・ 21 小時前
減重小心!4種「液體碳水」地雷公開,喝錯等於多吃半碗飯
許多人以為「喝的比吃的更清爽」,但不少看似健康、實際上含有高碳水的飲品,常常讓減重成效停在原地。以下整理4種生活中最常被忽略的「液體碳水」地雷,減重族群務必要多加留意。
姊妹淘 ・ 20 小時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 天前
咖啡+茶「2:3 黃金比例」曝光! 研究揭驚人保健效果:降低45%死亡風險
早上一杯咖啡提神、下午一杯茶放鬆,這樣的習慣可能比想像中更健康。最新研究指出,只要掌握咖啡與茶的「黃金比例」與飲用方式,不僅能補充水分,還與更低的死亡風險相關。
姊妹淘 ・ 8 小時前
瘦瘦筆爆紅/台灣胖子有多少? 真實數據嚇死人
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代謝危機。國健署統計顯示,全台20歲以上成人有高達50.3%、約988萬人過重或肥胖;更有超過8成糖尿病患者同時面臨體重問題,形成日益嚴重的「糖胖症」。健保署資料顯示,糖尿病每年醫療支出超過250億元,若加上減重用藥需求,在腸泌素類藥物崛起下,有關減重健康規模經濟將突破千億元。
鏡報 ・ 10 小時前
吃飯皇帝大!腸胃權威吳明賢拒絕「邊吃便當邊開會」:靠三好一心養生,曝最推薦早餐水果
臺灣成年人當中,約有15%會得到潰瘍。早年醫界普遍認為胃潰瘍與壓力、飲食或體質有關,直至1980年代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透過篩檢與治療,大幅降低國人胃潰瘍與胃癌發生率。國際胃腸科權威吳明賢指出,許多人仰賴胃藥舒緩胃痛、胃脹氣等毛病,其實該檢討的是飲食習慣:「你有沒有好好吃飯?」身為腸胃科醫師,他給大家最好的建議就是「寧可把食物當藥物吃,也不要把藥物當作食物吃」。
幸福熟齡 ・ 1 小時前
每天多吃這一樣,失智風險竟降7成!60歲前記住這幾件事延緩失智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流行病學調查,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高達7.99%,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失智症意識提升 及早介
健康2.0 ・ 9 小時前
血液如檸檬汁!他自行停用胰島素 血糖飆至850險喪命
一名54歲男子因工作忙碌壓力大,自行停用胰島素一週,結果昏倒在家中,送醫檢查發現血糖飆升至850 mg/dL,為正常值的8.5倍,確診為糖尿病酮酸中毒合併高滲高血糖狀態。
中天新聞網 ・ 44 分鐘前
81歲文平夫婦無三高!健保卡從未用過 健康祕訣大公開
資深廣播人文平和百萬流量網紅文平嫂,夫婦2人高齡81歲,卻沒有三高慢性病。文平更驕傲說,健保卡從來沒用過,連老花、白內障、攝護腺問題都沒有,身體如此健康,都要多虧太太平常細心照護。 文平夫婦健康
健康2.0 ・ 1 天前
陳耀昌攝護腺癌逝!醫曝「2族群」高風險 出現3症狀要小心
台灣血腫權威醫師、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陳耀昌有「台灣骨髓移植教父」的美稱,今(17)日傳出因攝護腺癌復發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壽76歲。對此,國健署表示,有罹患「性病」或是「攝護腺炎」的男性,通常有較高機會罹患攝護腺癌,若經常出現排尿異常、夜尿頻繁或不明骨骼疼痛等症狀,一定要盡早就醫檢查。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控糖不用戒碳水?營養師曝第1口是關鍵:「肉→菜→澱粉」3招穩血糖,南瓜、橘子都能吃
控制血糖不只是糖友的專利,其實對減重和白天想有好的精神狀態也會有幫助。穩定血糖的飲食要怎麼吃?除了食物總量控制外,要先了解對控糖有益的食材種類和用餐順序,來看婉萍營養師分享控糖飲食建議有3招!
幸福熟齡 ・ 7 小時前
血液腫瘤醫學權威陳耀昌病逝享壽76歲 醫界與文化界深感惋惜
被譽為「台灣骨髓移植教父」、血液腫瘤醫學權威的陳耀昌醫師,今(17)日傳出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壽76歲。消息一出,不少醫師及衛福部長石崇良紛紛悼念,直呼令人萬分不捨。「骨髓移植教父」陳耀昌病逝 醫界不捨
台視新聞網 ・ 2 小時前
被誤會最深的「3大食材」冤案!營養師揭真相 肉雞沒打針啦
許多民眾在挑選食材時,常因網路流傳的片面資訊而對健康食物產生誤解。從橄欖油、肉雞到豆製品,這些日常常見的食材,其實都背負了「不必要的罪名」。營養師徐慈家指出,只要掌握正確烹調方式與攝取原則,不但能安心享用,還能發揮保健功效。 橄欖油不只能涼拌 高溫烹調同樣安全 市面上許多人認為橄欖油只能用於涼拌,否則加熱後容易變質產生有害物質。徐慈家營養師表示,其實這是長期被誤傳的觀念。橄欖油的發煙點可達攝氏190至200度,而日常家庭烹飪如炒菜、煎、炸等溫度多介於120至180度之間,仍在安全範圍內。橄欖油主要成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9),同時含有天然抗氧化多酚與維生素E,可幫助減少氧化壓力、維持血管彈性。相較於動物性油脂,橄欖油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有助於心血管保健。徐慈家營養師建議,日常烹飪可依料理需求選擇不同等級的橄欖油,初榨橄欖油適合涼拌或低溫煎炒,精製橄欖油則可安心用於高溫烹調。 肉雞無生長激素問題 炸雞風險在高溫油脂 網路上流傳「肉雞為了長得快被注射生長激素」的說法,長期引起消費者疑慮。徐慈家營養師解釋,實際上,這項指控並不符合現代養殖實況。生長激素藥劑價格高昂、
常春月刊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