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評論:習近平的「千秋功業」——「收復台灣」還是「解放思想」?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日之間圍繞台灣問題的爭執日益升溫,卻在無形中遮蔽了另一個更值得關注的信號——習近平近日高調出席胡耀邦誕辰紀念活動所帶來的象征意義。對於當下的中國政治而言,“收復台灣”(不排除武力選項)與“解放思想”(推動和平性的社會改革),幾乎代表著通往未來的兩條不同路徑。若從歷史的長時段視角衡量,後者無疑更有可能成為真正具有建設性的政治遺產。
中美貿易戰歷經數年起伏,自上月釜山峰會之後,兩國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結構性格局愈發呈現“並立”。一方面,自工業革命以來長期處於被動位置的中國,如今能在全球供應鏈和金融體系中重新取得關鍵地位,殊為不易;另一方面,若將這一階段性的戰略平衡誤讀為有能力在台灣問題上通過強勢手段與日本及其盟友“正面碰撞”,則可能重蹈晚清甲午戰爭的覆轍——因戰略冒進暴露制度脆弱,最終吞下深遠代價。
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空前高調紀念胡耀邦,不僅具有象征層面的突破,也釋放出某種猶疑乃至試探性的政治信號:這位權力集中程度空前的領導人,是否正在考慮重新開辟政治空間,部分借鑑胡耀邦當年倡導的“解放思想”?若以思想松綁作為凝聚社會共識的方式,從而推動中國重新回到改革與現代化的軌道,這無疑將比任何短期的地緣政治動作更深刻地影響其歷史評價。
“收復台灣”與中國內部的結構性風險
在中國政治語境中,“收復台灣”經常被敘述為民族復興的必然步驟,不僅是國家實力的象征,也成為判斷領導力的政治標尺。然而,問題在於:這樣的民族主義敘事是否能夠真正支撐中國未來數十年的制度競爭力?
從經濟發展層面看,中國當前面臨的主要瓶頸並非外部沖擊,而是內部機制的僵化。過去十年,雖然產業升級和基礎設施擴張取得亮眼成就,但制度環境的收緊正在削弱其可持續性:
高度集中的政策決策、社會空間的持續壓縮,使創新生態日益保守;國家扶持產業往往導致產能過剩和激烈的內卷競爭。而出於地緣政治上的“風險防範”,全球產業鏈正加速重組,資本與技術流動亦更加敏感。例如,中概股在海外遭遇連續審計,導致大量企業從紐約退市;融資渠道收窄,限制了科技企業的國際擴張能力。
同時,從治理層面觀察,“收復台灣”在象征意義上的政治收益,無法解決中國內部愈加凸顯的結構性難題:人口老齡化加速、地方財政壓力驟增、青年失業率攀升、社保缺口擴大、社會流動性下降所導致的群體焦慮等。這些挑戰的復雜性,即便伴隨一次外部地緣政治勝利,亦不會自動消失。
換言之,在未來的歷史評估中,真正影響中國國家能力的,並非在當下實現罔顧制度差異的“統一”,而在於能否通過制度松綁與社會信任重建等,重新釋放經濟社會的內生動力。若內部結構持續僵化,即便完成形式上的統一,也難以提升國家能力,反而可能進一步擠壓資源、加重治理負擔。
“解放思想”與國際性制度競爭
從國際視角看,美中兩強在經濟規模上的此消彼長固然重要,但世界更關注的是兩國在“制度競爭”上的差距:透明度、法治、科研自由、資本市場可信度、政策可預期性等。
“收復台灣”固然可以帶來短暫的民族主義動員,但無法改變外界對中國制度收緊趨勢的警惕,反而會加劇風險評估中的不確定性。
相反,“解放思想”所代表的改革方向——恢復政策辯論、允許社會試驗、給予市場更大自由、激活官僚體系的專業能力、強化法治監督等——均有助於重建國際信任,使中國從“高度警惕的孤立巨人”回歸為“可預測的大國”。這種制度層面的改善,其長期戰略價值遠勝於一次性的地緣政治成就。
韓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所做出的選擇,為中國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平行案例:當經濟瓶頸、外交壓力與社會緊張共同逼近時,韓國並未訴諸民族主義的“對外沖突”或統一議程,而是選擇制度開放與民主化。1987年後的改革釋放了深厚能量,通過科研投入、制度升級和國際規則參與,韓國迅速躍升為全球科技與文化強國。
因此,中國當下的真正瓶頸,既是八九六四時期未竟改革希望的延續,也是崛起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面對的結構性考驗。若不能依靠制度創新與思想開放來提升國家彈性,即便勉強完成統一,也難以承受後續的治理成本,國際形象與公信力亦難以改善。
習近平的政治遺產:真正的歷史檢驗
當外界普遍將習近平的歷史地位與台灣問題綁定時,一個更關鍵的問題正在浮現:在政治結構日益緊縮的條件下,中國是否仍有重新開啟改革空間的可能?
習近平主動提升胡耀邦紀念規格,至少表明改革時代的某些象征力量仍具社會召喚力。真正問題在於:其是否願意在高度集權的政治架構下,重新為中國打開一個可討論、可試驗、可創新的社會空間?
如果答案趨向肯定,那麼他的歷史地位將不取決於台灣問題,而取決於能否帶領中國突破制度邊界,實現新時代的“思想解放”。歷史上的偉大領導者,往往並非因民族主義動員而名留青史,而是因其能夠引領國家擺脫舊框架、創造新的制度與思想空間。
換言之,不管“收復台灣”的誘惑何等強烈,習近平最終的“千秋功業”,不會由該地緣政治姿態所決定,而將取決於其是否有勇氣突破自身政治體系設定的邊界,使中國真正走上思想開放與現代治理之路。
呂恆君(Dr. Hangkun Strian),華裔德籍漢學家,柏林洪堡大學亞非研究所哲學博士。研究領域涵蓋文學史、電影、國際關系及基督宗教本土化等。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呂恆君
其他人也在看

日中對話有條件! 中國外交部高姿態要求:完整準確重申一中原則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言論引發中國反彈,雖然強調未關上與中國對話的大門,但G20峰會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零互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今天(24日)指出,日方應完整公開表述「一貫立場」的具體內容,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精神和迄今承諾,即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關於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
鏡新聞 ・ 2 小時前
台灣YouTube客廳觀看暴增 長片時代來了
[NOWnews今日新聞]現在社會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可以隨時隨地拿起來觀看影片,不過隨著YouTube影片逐漸節目化、精緻化,也有不少人選擇在家裡用客廳大螢幕投放,讓觀影體驗更加舒適。而在整體市場持續...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小時前面對一個分裂的世界 二十國集團將何去何從?
本屆南非G20峰會是在地緣政治競爭加劇、沖突和戰爭升級以及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召開的。悲觀者如法國總統馬克龍認為二十國集團行將結束,但以巴西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則主張繼續推行多邊主義。
德國之聲 ・ 2 小時前
洗鍊筆觸敘寫流光嬉遊記|20坪
退出職場的屋主,不需再處理繁忙的工作,終於能夠放緩腳步,全然支配自己的行程,度過悠閒時刻。由於本身對室內設計有濃厚興趣,讓他總是沉浸於網路上的室內設計美圖中,更實際走訪大量裝潢實品屋,觀察每一個設計細節,細品各個角落,慢慢收集喜愛的元素,在心中構思出一幅理想生活畫面,並渴望將其化為現實,讓尋常變得不平凡。
幸福空間 ・ 11 小時前
亞洲新媒體高峰會登場 台灣內容產業拚突圍
[NOWnews今日新聞]第62屆金馬獎才在昨(23)日落幕,緊接著「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在今(24)日登場,這次「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突圍」為主題,共同...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小時前
《中文怪物》現象級爆紅 酷揭爆紅3大關鍵
[NOWnews今日新聞]由來自法國、目前定居於台灣的YouTuber「酷的夢Ku’sdream」打造的YouTube節目《中文怪物》在9月播出第一集之後,隨即在台灣掀起熱潮,總觀看次數將近2千萬次。...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小時前
季凡觀點:麻省理工學院(MIT)學術造假如何發生的?
一名 27 歲的博士新生,如何在世界頂尖學府麻省理工學院(MIT)上演一場「整組造假的論文秀」,還一度騙過諾貝爾獎得主、登上《華爾街日報》與美國國會文件?這個故事乍聽像影集劇本,但它真實發生,而且發生在我們一般認為最嚴謹的學術殿堂裡。理解這個案例,不只是看八卦,而是重新思考:在高壓競爭、AI 熱潮、與高度信任交織的環境裡,制度是怎麼被人利用的。 《華......
風傳媒 ・ 4 小時前
與那國島佈署飛彈部隊!她盤點護台防空火網
[NOWnews今日新聞]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本月初在國會「台灣有事」相關表態,觸動中國敏感神經。日本防衛大臣小泉進次郎在周末來到沖繩縣軍事基地視察,重申在與那國島地佈署飛彈部隊和電子戰部隊的規劃。財經網...
今日新聞NOWNEWS ・ 5 小時前
抵制日本改去韓國!濟州島屢見中國旅客「隨地拉屎」 南韓人氣炸崩潰
即時中心/徐子為報導中國官方抵制赴日旅遊力道持續增強,讓大批中國籍旅客蜂擁轉至南韓旅遊,但這卻讓南韓民眾相當困擾,濟州島當地民眾就目睹一名疑似中國籍女性旅客,竟指示其年幼的孩子在登山步道脫褲拉屎,還擦完屁股就直接溜了,造成當地環境髒亂,恐也讓韓國民眾心情「一肚子大便」。
民視 ・ 51 分鐘前直陳經濟問題及GDP灌水 中國學者高善文離職
(中央社台北24日電)中國財經媒體報導,2024年底曾直陳中國經濟問題、更明言3年間中國經濟增幅被高估10個百分點,因而觸怒中國當局的中國國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已從國投證券離職,原因不詳。
中央社 ・ 4 小時前日中緊張 專家:日本只要什麼都不做 就會很難看
對於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說,持續提高回應層級,引發日中關係緊張。不過,台灣認知戰專家劉文斌指出,現在硬是將姿態拉高,但只要日本「什麼都不做」,「就很難看」。他預估接下來會散播假訊息,致力分化日本的在野,他呼籲台灣的外交部門將我國的應對經驗提供給日本政府,進而實質增進台日關係。 官員陸續抨擊日本 主要想達成兩大目的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在國會答詢時提到,「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並可能引發東京方面的軍事回應。中國官方這段時間持續有官員強勢發言,呼籲高市早苗收回「台灣有事說」的言論,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威脅「只好毫不猶豫斬掉骯髒的脖子」,遭日本人強烈抨擊;接著,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向中國媒體表示,日本現職領導人公開發出試圖武力介入台灣問題的錯誤信號,講了不該講的話,越了不應碰的紅線。 高市早苗則在日前提及她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確認要推動戰略互惠關係,以及構築穩定的雙邊關係,這個大方面沒有改變,但日本政府對於「存亡危機事態」的立場也沒有改變。 對於中國官方近日的言論和對日實施的禁令,中原大學資工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劉文斌表示,近
中央廣播電台 ・ 2 小時前
高市早苗「台灣有事」遭中國施壓!美學者揭北京真正目的:日本無須退讓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說引發中國強烈反彈,兩國緊張關係持續升高。對此,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日本事務主席溫斯坦(Kenneth Weinstein)指出,中國真正的目的是日本「芬蘭化」,也就是迫使日本採取不違背大國意願的中立政策,因此他強調,高市早苗無需做出任何讓步。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梅爾茨為何此時呼籲烏克蘭男青年「報效祖國,而不是湧入德國」?
德國總理梅爾茨向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呼籲,希望減少湧入德國的烏克蘭青年男性人數,並稱烏克蘭需要這些年輕人報效祖國。然而,歐盟法律允許烏克蘭人免簽入境,相關爭論也愈演愈烈。
德國之聲 ・ 1 天前
高市早苗支持度衝破75%!半數日本人不擔心中國衝突 對「台灣有事」真實想法曝光
日媒產經新聞與FNN(富士新聞網)於11月22、23日共同進行最新民調,首相高市早苗內閣支持度為75.2%,較上次調查微幅下滑0.2個百分點,但整體仍維持高檔;不支持度為19.6%,略增0.5個百分點。針對高市在國會提及「台灣有事」可能被認定為日本「存立危機事態」,並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發言,包含「比較適切」在內,共61.0%受訪者認為高市的說法「適切」。在中......
風傳媒 ・ 1 小時前

彜族老人搭公益列車遭遊客「圍堵狂拍」 目擊者怒了:阿婆一直說不要
《瀟湘晨報》報導,5633次列車行駛於成昆鐵路至攀枝花南站,是當地重要的民生慢火車,設有牲畜專用車廂,允許村民免費攜帶少量家禽。列車每日承載700至800人,其中九成為沿線群眾,深受外地遊客與攝影愛好者關注。爆料者劉女士(化姓)表示,她18日從普雄站上車時,看見一個...
CTWANT ・ 1 小時前
中國打錯算盤!高市早苗支持度72%仍未封頂 學者:越打壓、日本越挺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說」引發中國強烈反彈,不過,最新民調顯示,她的內閣支持度依然高檔,穩定維持在7成左右。有資深分析人士認為,這個看似亮眼的數字,其實還可能低估了她的真正實力,原因與日本媒體長期的「左傾文化」及調查方法偏差有關,使得一大批支持高市的保守派基層成了「沉默的隱性選民」,再度重演2025年自民總裁選舉時的戲碼。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6 分鐘前
G20中德關係大躍進!擱置歧見先做生意 梅爾茨將訪中、見習近平
為確保稀土供應以及商業合作,德國總理梅爾茨23日在G20上與中國總理李強會面,拉近與中國的關係。據報,梅爾茨將訪中國,預計將與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見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中日關係惡化!廣州車展日系車夯 中國人「體正直」:只看品質CP值
在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言論一出後,中日關係緊張與日俱增,中國頻繁發動文攻武嚇攻勢欲施壓高市收回言論。就在情勢緊張之際,周末在廣州舉辦的中國最大年度車展上,日系車依舊夯,似乎不受影響。還有中國受訪者表示,受台港電影影響「廣東人喜歡日本車,給人高端的感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高市早苗被打壓人氣更旺!青壯族支持度破8成 大E人外交獲好評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上任一個月以來,支持度都在7成左右,本月初她在國會質詢時提到「台灣有事」論點,引發一連串打壓政策,但高市的民調人氣不減反升,尤其50歲以下的青壯族群,更是來到破8成的高支持度。
鏡報 ・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