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不到味道」別輕忽!醫師警告:嗅覺變差 恐失智警訊!
很多人把嗅覺變差,歸因於年紀大、鼻塞或單純的感冒後遺症,但最新研究指出:嗅覺功能下降 可能是失智症最早的警訊之一。在記憶力、思考能力出現明顯改變之前,鼻腔到大腦的嗅覺傳導通路,已悄悄受到影響 。
國立陽明交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廖誼佳表示嗅覺異常是臨床上很常見的一個主訴,首先,我們還是要先排除有沒有耳鼻喉科相關的疾病,一旦這些疾病被排除,我們可能就要開始考慮是不是有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可能性。我們身體有一些地方,常常會跟外界接觸,最常見接觸的地方就是我們的鼻腔跟腸胃道,這些地方密佈著神經,一旦這些發炎物質透過這些支配的神經,跑到我們的大腦裡面,就可能會誘發神經退化性疾病 。
竹山秀傳醫院院長 莊碧焜指出其實嗅覺是跟我們身體的,某些記憶是有關聯的,所以當你聞到一些味道的時候,有時候會感受到過去好的,跟不好的記憶會湧現出來,也就是現在在講很多失智的原因,其實在失智的記憶力喪失之前,大概五到十年開始,就開始有嗅覺的喪失。
高齡化社會,比較常被提到的神經退化性疾病阿茲海默症,也在近年的研究指出,會有一些嗅覺減退的情況。
東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陳錫銘:「失智的病人在最初期就會有一些嗅覺的異常跟嗅覺喪失的症狀。那科學家的研究也告訴我們說,嗅覺神經的那個纖維,在傳導的過程中,可能在失智症的早期就會受到破壞,它甚至比海馬迴的萎縮啊,還有腦的萎縮更那個類澱粉的沉積,造成的病變更早容易會發現。所以嗅覺異常,跟嗅覺喪失 對一些老人家來講,可能是一個 那個失智症初期的一種警訊 。
高雄秀傳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李剛伯表示嗅覺檢測的原因的話,在阿茲海默症的話,應該是跟我們的類澱粉蛋白沉積,在我們的腦部,一個叫藍核的地方是有相關性的,那在我們的嗅覺路徑從鼻子進去到腦部之後會匯聚在藍核,那匯聚在這邊的話,就會因為如果說有不正常的蛋白沉積,導致路徑受到影響。
嗅覺與記憶思考能力關係密切。近年許多研究發現,嗅覺變差可能是腦部老化或失智症的早期警訊。有些人在記憶力開始明顯下降前幾年,就已經出現聞不到氣味,或分不出味道的情形。嗅覺的訊號會經過腦中的嗅球與海馬迴,這些區域是負責記憶與學習的重要中樞。當阿茲海默症或路易體失智症等退化性疾病,開始發展時,這些區域最先受到影響,因此嗅覺常比記憶更早出現問題。
國立陽明交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廖誼佳表示鼻腔和其他地方,最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說,我們有鼻腔是缺乏了血腦屏障,血腦屏障是阻隔我們大腦跟外界一個很重要的結構,一旦沒有血腦屏障,我們這些發炎物質或異常的蛋白質,就很容易隨著神經侵入我們的大腦,形成神經退化性疾病 。
研究發現,嗅覺功能越差的人,和大腦皮質容積減少相關,未來出現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的機率越高。嗅覺障礙也與老年人死亡率增加有相關。
成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洪煒斌表示除了神經退化,也可能與病毒感染、鼻腔疾病、長期吸菸或慢性發炎有關。另外國立陽明交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廖誼佳指出過去有很多研究發現,嗅覺異常是一個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早期徵兆。我們如果出現了嗅覺退化,未來3.5年內產生失智的比率是正常人的二到三倍。所以我們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進行篩檢。
聞不到香氣、吃飯好像沒味道,可能只是日常生活小變化,但在神經醫學的視角下,卻可能是大腦深處,正在發生微妙變化的警訊,若出現嗅覺異常,伴隨記憶、注意力或方向感變差時,應盡速就醫檢查,別讓病情惡化。
更多 TVBS 報導
退休後不快樂?多重壓力致老年憂鬱 醫:失智風險增2倍
有藉口出國了!研究:旅行可預防失智症 這樣玩降4成風險
研究揭「塑膠微粒」會入侵大腦!醫示警5途徑:嚼口香糖也中招
睡眠時間不足、品質差「加速大腦老化」 醫:肥胖者更嚴重
其他人也在看

每天咬冰塊才舒服!40歲女確診1病 醫建議多吃「這食物」
吳聲政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日前門診有位40多歲女子告訴他「我終於不愛吃冰塊了」,並得知對方以前幾乎每天都要咬冰塊才覺得舒服,家中冰箱的製冰格從沒休息過,後來抽血檢查也發現,該女子就是典型的「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在經過治療、補鐵後,不僅氣...
CTWANT ・ 1 天前遺憾!剛出生嬰兒遭棄水溝 無生命跡象
台中市潭子區1處溝渠今日驚傳棄嬰兒,遺憾的是,嬰兒被發現時已無生命跡象,消防隊員獲報到場搶救,發現嬰兒已死亡,臍帶未斷,已通報警方調查處理,盼能查出嬰兒生母身分。台中市消防局指出,今天早上6點多接獲民眾報案指稱,潭子區潭富路2段1處水溝內有剛出生的嬰兒,消防隊員下到水溝,抱起嬰兒,發現已明顯死亡,嬰
自由時報 ・ 1 天前
油條兄弟提醒陪伴父母 掌上明珠拍片揚孝
第4屆「旺旺孝親獎」孝親楷模推薦暨孝親短影片大賽頒獎典禮,29日在湖南長沙北辰國薈酒店登場,短影片選出10個感動人心短影片、100支最佳人氣短影片,透過不同創作主題,充分展現華人世界對孝親精神的深刻共鳴與文化傳承。
中時新聞網 ・ 18 小時前【公告】亞翔114年第3季財務報告董事會預計召開日期為114年11月7日
日 期:2025年10月30日公司名稱:亞翔(6139)主 旨:亞翔114年第3季財務報告董事會預計召開日期為114年11月7日發言人:蔣曉麟說 明:1.董事會召集通知日:114/10/302.董事會預計召開日期:114/11/073.預計提報董事會或經董事會決議之財務報告或年度自結財務資訊年季:114年第三季4.其他應敘明事項:無
中央社財經 ・ 6 小時前護理師找兼職被洗腦投資虛擬貨幣 向男友借百萬驚覺有詭逮車手
台北市1名王姓護理師日前在社群平台尋求兼職工作時,卻被詐騙集團成員洗腦投資虛擬貨幣,1個多月左右損失41萬元,直到她向男友借款100萬元時,才驚覺受騙報案,警方配合將對方誘出面交後,逮捕取款的吳姓車手送辦,內湖警方今公布查緝過程。警方調查,從事護理工作28歲王姓女子,上月中旬在社群Threads尋求
自由時報 ・ 1 天前
散步能養大腦?10年追蹤研究:長期步行者反應更快 認知功能更清晰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外電報導】每天規律走路,不僅能強健心肺、控制體重,還能幫大腦「延緩老化」。CNN報導表示,即使只是每天多走一點點,長期下來都能顯著降低認知功能退化的風險,尤其對具有阿茲海默症遺傳傾向的人,效果更為明顯。運動不必激烈,「每天起身走幾步」就可能是預防失智的關鍵起點。 長期步行者反應更快 思考更清晰 據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AIC)的研究顯示,研究團隊追蹤近3,000名70至79歲長者長達10年,調查他們的日常步行習慣。結果發現,那些多年保持或逐漸增加步行時間的人,在思考速度與執行功能測試中表現顯著優於久坐者。 研究共同作者、加拿大卡加利大學運動機能學助理教授巴哈(Dr. Cindy Barha)指出,隨著年齡增長,久坐時間會變長、活動量減少,但只要在坐著的時間中,刻意安排幾次短暫步行,就能有效打斷久坐行為,對大腦非常有益。 同時,巴哈博士強調,重點不是一次走多少,而是要讓身體「常常動起來」,即使分散在一天多次短走,也能發揮效果。 阿茲海默症與遺傳風險 步行能改變命運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退化型失智症之一,起因於大腦內β類澱粉蛋白斑塊的堆積,造成神經細胞間訊息傳遞
健康醫療網 ・ 2 小時前北加警界醜聞 局長被爆平日住警局、跨州通勤650哩上班
多家媒體近日報導,北加州一名警察局長被控從愛達荷州(Idaho)通勤上班。他被指工作日在警局過夜,休息日回到位於愛達荷州...
世界日報World Journal ・ 1 天前
天宇工業以「零元試用方案」打造儲能新典範
天宇以創新思維推出「零元試用方案」,讓企業不需任何初期投資即可導入儲能系統。試用期間為6個月,僅需依台電電價8折支付電費,由天宇團隊協助規劃削峰填谷時段,節費效果立即可見。期滿後,企業可依成果選擇租賃、購買或分潤等合作方式,靈活又具成本效益。
中時財經即時 ・ 1 天前王子認越界全因有致命證據?網朝聖「時空旅人」年初16字預言
36歲「棒棒堂」成員王子(邱勝翊)最近捲入31歲粿粿(江瑋琳)與范姜彥豐的婚變風波,有別於粿粿第一時間發文否認,王子倒是承認雙方「超過了朋友間應有的界線」。對此,網紅陳沂認為應該是有致命性證據,否則以王子過去紀錄不會輕易承認,更有「時空旅人」網友疑似早知道此事,今年初就在王子和粿粿的合照留言認為兩人不單純。
中時新聞網 ・ 10 小時前
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 大葉大學勇奪3銀1銅
大葉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參加「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表現亮眼,榮獲3面銀牌及1面銅牌展現,智慧科技實力與創新研發能量。展現學校在智慧科技與跨域創新領域的研發實力,對學校專利與技術轉移有興趣合作的廠商,可與大葉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吳鴻筠主任聯絡。吳建一研發長表示,「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由經濟部、國科會、教育部等11個中央部會聯合主辦,於10月16日至18日在台北世貿中心舉行。大葉大學在競賽中脫穎而出,資訊工程學系蔡渙良主任的「低壓三相交流電無線電力監測模組」獲頒銀牌,電機工程學系黃登淵教授的「農業用雙臂式採果設備」榮獲銀牌,視光學系黃敬堯副教授的「漸進多焦點鏡片」獲得銀牌,設計學系賴建源副主任的「兼具照明功能之充氣式頭盔」獲頒銅牌。資工系蔡渙良主任帶領研究生江廣正研發的銀牌作品「低壓三相交流電無線電力監測模組」,為因應淨零碳排需求與國際碳排放規範所設計。該裝置結合電壓與電流感測器、類比轉數位晶片與WiFi模組,可即時監測與回傳用電狀況,並計算功率、用電量、功率因子等參數,並設計了結合AI的使用者介面,具備高度商品化潛力。電機系黃登淵教授與宏新科自動控制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
台灣好新聞 ・ 1 天前
開瓶蓋握掃把怎「手勁」變小? 恐是憂鬱、代謝病甚至失智警訊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拿東西、開瓶蓋到握掃把,如果發覺「手勁」變小,可要小心了!董氏基金會今(29)日提醒,近年來「握力」已從單純的力量測量,演變為評估身體功能與健康狀態的重要觀察指標,尤其對高齡族群更具意義,且研究更發現,憂鬱症、高血壓、糖尿病、阿茲海默症、骨關節炎等疾病以及日常活動困難都與握力衰弱有關。 《老化臨床與實驗研究》期刊今年...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失智跟基因有關?小心「Apo E基因」增失智風險!醫揭1檢測提早預防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成為重要的健康與社會挑戰。失智不僅改變了一個人的記憶、思考與判斷力,也更可能牽動家庭關係與整個社會的照護體系。有幸,隨著現代醫療的發展,可在失智症或大腦退化的無聲期就洞察風險,以下分享「3大檢測」找出潛在危險信號,守護大腦健康。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
提東西、開瓶蓋沒力?研究揭「握力下降」竟是健康警訊:與5疾病有關
提東西、開瓶蓋、打掃家裡這些日常小事,其實都少不了「握力」的幫忙。近年來,握力已從單純的力量測量,演變為評估身體功能與健康狀態的重要觀察指標,尤其對年長者來說,更是特別有意義。研究指出,憂鬱症、高血壓、阿茲海默症其實都與握力衰弱有關,因此,維持良好的握力不僅能提升生活品質,也能預防多種疾病。
優活健康網 ・ 7 小時前
坣娜胰臟癌逝!研究揭「1物」超毒:大增罹癌風險
歌手坣娜於16日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與粉絲。醫師錢政弘表示,一般提到胰臟癌,會先想到糖尿病,但一篇針對成年女性得胰臟癌的研究發現,有抽菸者的罹癌風險多1.5倍。兒童時期曾吸二手菸者多1.47倍;有抽菸且在生活中吸二手菸者多1.68倍;有抽菸且在兒童時期吸二手菸的人更多出2.8倍,相當驚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1 小時前
坣娜胰臟癌病逝!醫揭5大症狀示警 50歲以上為高風險群
根據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說法,胰臟癌早期可能出現的5大症狀包括腹痛、背痛、噁心想吐、糖尿病及黃疸引起的皮膚搔癢。林醫師提醒,一旦同時出現這些症狀,應特別提高警覺。林相宏指出,胰臟與背部脊椎鄰近,當出現背痛時也可能是胰臟異常的徵兆。他引述日本學者Ya...
CTWANT ・ 17 小時前
比手抖更早出現!研究曝「1動作」變慢 8.8年後得巴金森氏症
巴金森氏症是神經退化疾病,一般會聯想到手抖的症狀,但醫師黃軒表示,德國最新研究發現,轉身這一動作若變慢,竟能提前8.8年預測預測巴金森氏症,可在轉患者明顯手抖前,就反映出神經系統異常,若能早期發現,有助於延緩疾病惡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日本人胰臟癌發生率高!醫揭「1飲食習慣」釀禍
歌手坣娜罹胰臟癌辭世,享年59歲,胰臟癌再度受到關注。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胰臟癌是國人癌症死因的第7名,而以鄰近的日本來看,其飲食雖常被認為養生,不過數據顯示,日本胰臟癌發生率也很高,主要與飲食有關,其「甜食」大多特別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9 小時前
男性注意!「攝護腺癌」有3大明顯症狀
[NOWnews今日新聞]攝護腺癌為我國男性發生率第三位的癌症,死亡率居第六。國民健康署提醒男性民眾,應留意身體異常徵兆,倘出現排尿異常、夜尿頻繁或不明骨骼疼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評估,以利早期診斷與治...
今日新聞NOWNEWS ・ 5 小時前

海鮮控注意!台人愛吃的「2類水產」重金屬超標,吃錯部位恐加速罹癌
海鮮向來是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與多種營養素,深受大眾喜愛。然而,消費者權益保護基金會最新檢測發現,國人愛吃的旭蟹和丁香魚等水產存在重金屬超標問題,長期食用恐對健康造成威脅。對此,
食尚玩家 ・ 2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