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別輕忽,延誤五年存活率狂降「9成→2成」!兩年一次糞便潛血「大腸癌不再是絕症」
提問:進入夏季後,很多人都會有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的問題,請問這些症狀是否會跟大腸直腸癌的症狀混淆?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彭上軒醫師接受我們的訪談。
彭上軒醫師:大家好,我是彭上軒醫師。
劉育志醫師:進入夏季後,很多人都會有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的問題,請問這些症狀是否會跟大腸直腸癌的症狀混淆?
彭上軒醫師:氣溫炎熱的關係,食物保存問題常常會導致民眾朋友會遇到腹瀉、噁心、嘔吐等等的問題。這些如果和大腸癌有直接關聯的話,通常都是比較晚期的症狀。常見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包含,第一是排便習慣的改變,第二是直腸出血或者是直腸的腫塊。再來就是可能會有腹痛、體重減輕等等的症狀。如果有上述這些症狀,當然就是建議第一時間就醫。
劉育志醫師:請問大腸直腸癌在不同分期的存活率?
彭上軒醫師:大腸直腸癌在早期,比如第一、二期,當腫瘤還在腸道內,還沒有侵犯到附近的淋巴結,甚至遠端轉移的時候,五年存活率是高達九成。當侵犯到淋巴結的時候,五年存活率就來到七成左右。如果今天是不幸發現的時間較晚,或者是復發有產生轉移等等的情況的時候,就是算第四期。第四期的存活,雖然說五年存活率是大約兩成左右,但是透過藥物的治療可以大大改善生活品質,進而提升存活率。
延伸閱讀:
他腹脹3天沒排便,驚見5公分腫瘤阻塞腸道!為何健康無家族史仍罹癌?醫點名5因素:發病年齡下降余苑綺直腸癌病逝享年39歲 抗癌8年仍不敵病魔...余天、李亞萍悲泣:「她不會痛了」
劉育志醫師:請問第一期到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的主力治療為何?
彭上軒醫師:早期的大腸癌包含一到三期,主力的治療是手術。一般在手術完之後,會接受輔助性的藥物治療來降低復發的風險,進而改善病患的存活。甚至在特殊的狀況會先考慮做藥物的治療,之後再轉介到治癒性的手術。在第四期的大腸癌跟第四期的直腸癌,病患已經發生遠端轉移或是無法再做局部的手術或是放射線治療的情況時,藥物治療目的是希望控制腫瘤,甚至有些病患可以透過很好的藥物治療,腫瘤在達到最好的反應的時候,再轉介到治癒性的手術。
劉育志醫師:請問基因檢測在大腸直腸癌治療前扮演什麼角色?
彭上軒醫師: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藥物治療前,我們會將病患的腫瘤做相關的基因檢測,是因為這樣可以選用合適的標靶藥物,提升腫瘤縮小的機會、提升控制的時間跟改善存活。
劉育志醫師:請問目前最關鍵的基因檢測項目有哪些?
彭上軒醫師:第一個是RAS基因,有突變或是沒有突變,也是攸關到標靶藥物的選用,甚至它的順序如何選,是可以提升病患存活率最大的機會。第二個基因則是BRAF基因。第三個則是MMR, MMR中文的全名是錯位修補機制。
劉育志醫師:請問單株抗體標靶可為患者帶來哪些好處?
彭上軒醫師:單株抗體有分成兩類,一類是EGFR單株抗體,另外一類是VEGF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加上化療,可以大大的提升腫瘤縮小的機會,延長存活的時間,也可以延長控制的時間。甚至在有些病患腫瘤縮小到一定的深度的時候,可以橋接到治癒性的手術。
劉育志醫師:請問在使用藥物縮小腫瘤之後,再接續進行手術會有何優勢?
彭上軒醫師:透過藥物治療,腫瘤達到最小的狀況,這時候就可以透過多專科團隊的討論,來看看病患是否合適做治癒性的手術,一併將原發以及轉移處的腫瘤做切除,達到長期的存活。
彭上軒醫師:我曾經遇到一位病患, 原發的腫瘤在他起初發病的時候已經先做切除了。轉移處的腫瘤在透過藥物治療達到最小、最深的時候,我們讓他去接受肝臟轉移相關的治療,包含動脈的栓塞,或者是肝臟的切除。這位病患目前是服用口服的藥物來做維持性的治療。所以第一線的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加上化學治療,再橋接這些治癒性的手術之後,是有辦法讓病患達到長期的存活,只靠維持性的口服藥物,也可以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
彭上軒醫師:目前國健署有將部分民眾納入篩檢的條件,比如45歲到74歲的民眾是可以每兩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的檢查。如果糞便潛血檢查異常,將會轉介相關的專科再做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如果是40到44歲有家族史,或者是具有癌症基因相關遺傳的話,也建議在40到44歲提早做篩檢。
劉育志醫師:感謝彭醫師接受我們的訪談,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彭上軒醫師:掰掰。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獲「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潘迎紫76歲誰相信?練出二頭肌、凍齡養生訣:運動不是為漂亮!醫認證做足這件事「真的不顯老」
存錢一輩子,退休後卻捨不得花?揭3個花錢心魔:留給子孫或活太久…老黑:人只能活一次,後悔不能重來
七旬翁血糖值飆300,服中藥3月降到正常值!中醫師大推「1藥膳」有效降血糖:全家大小都能吃
其他人也在看

賴清德啟動《百大醫言堂》上線 5年489億投「健康台灣深耕計畫」
賴清德總統今(29日)出席《百大醫言堂》上線啟動典禮,肯定該平台有效提升全民健康知識。賴清德還釋出醫療健保多項利多,包括5年489億投入「健康台灣深耕計畫」;以及加強「三高防治888計畫」、免費健檢今年升級年齡下修到30歲、新設「癌症新藥基金」投入規模100億元等;期許未來落實「健康台灣」核心目標。
中天新聞網 ・ 17 小時前
賴總統出席「百大醫言堂」上線啟動典禮(3) (圖)
由慈月基金會與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共同製作的「百大醫言堂」29日在台北舉行上線啟動典禮,總統賴清德(後右11)與衛福部長石崇良(後左9)等知名醫師與會合影。
中央社 ・ 19 小時前

落實分級醫療!未經轉診直接跑醫學中心 明年恐需1200元
為了要落實分級醫療制度,衛福部長石崇良透露,最快將在明年下半年實施未經轉診,直接至醫學中心就醫,加收五成部分負擔措施,到時候如果未持轉診單到醫學中心就診,費用可能上看1200元。不過有專家認為,這恐怕
台視新聞網 ・ 1 天前
假日急症中心將上路 包紮到X光一站搞定 (圖)
衛福部長石崇良(圖)29日表示,六都13個假日急症中心11月2日起上路,早班與晚班各設2個診間,每個診間皆提供內科、兒科、骨科與外科服務;從包紮到X光,盼有效分流輕症個案、減輕醫學中心急診壓力。
中央社 ・ 14 小時前假日急診8成輕症 設13急症中心一站搞定盼分流減壓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9日電)大醫院假日急診8成病人不危急生命,衛福部長石崇良說,六都13個假日急症中心設立,以內兒骨外科、日晚班各2診間,從包紮到X光,盼有效分流輕症個案、減輕醫學中心急診壓力。
中央社 ・ 15 小時前
未來輕症衝大醫院「看診自付1200元」 就醫新規一次看懂!
生活中心/張予柔報導為了落實分級醫療、減輕大型醫院門診的壓力,衛福部長石崇良拋出新政策,要求醫學中心門診輕症病患比例必須下降。衛福部初步規劃,明年上半年將作為觀察期,如果沒達減量目標,最快自7月起,輕症患者未經轉診便衝到大醫院看病,將面臨醫療費用「自付一半」的狀況,部分負擔上看至50%。
民視 ・ 1 天前
2時間點散步降低大腸癌!這運動避免大腸息肉復發 防腸癌最佳運動是它
每天散步有助身體健康,研究更發現,2個時間點散步可降低大腸癌風險!德國研究發現,上午8點和下午6點左右活動的人,罹癌風險降低10%。醫師表示,其實運動本身就能降低大腸癌,切除過大顆息肉者,只要有運動,
健康2.0 ・ 22 小時前
2年看診20次↑!自行篩檢竟已腸癌第3期 她崩潰:醫生說太年輕不會罹癌
現年23歲女子罹患大腸癌,且癌細胞已擴散至淋巴結進入第3期,女子崩潰喊「我感覺自己快要瘋了」,因為在醫師診斷癌症之前,她已就醫、身體檢查至少20次,醫師還向她表示「太年輕」,可能是喝太多酒、痔瘡、腸易激症候群或月經問題造成不適,不太可能罹患可能致命的疾病。
鏡報 ・ 20 小時前


開瓶蓋握掃把怎「手勁」變小? 恐是憂鬱、代謝病甚至失智警訊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拿東西、開瓶蓋到握掃把,如果發覺「手勁」變小,可要小心了!董氏基金會今(29)日提醒,近年來「握力」已從單純的力量測量,演變為評估身體功能與健康狀態的重要觀察指標,尤其對高齡族群更具意義,且研究更發現,憂鬱症、高血壓、糖尿病、阿茲海默症、骨關節炎等疾病以及日常活動困難都與握力衰弱有關。 《老化臨床與實驗研究》期刊今年...
匯流新聞網 ・ 18 小時前
溫差大易釀心肌梗塞 愛心暖被助弱勢族群過冬
近期氣溫驟降、早晚溫差大,天氣變冷會讓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容易對心臟造成額外負擔,尤其是有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的族群,更要提高警覺。根據衛福部2024年國人十大死因的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是十大死因的第2位,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兇險的一種,發作時每一分鐘都在與生命拔河。
中天新聞網 ・ 13 小時前
中風搶救力拚「黃金一小時」 彰基示警27%人延誤就醫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每年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中風搶救的關鍵是「時間」,不過,彰化基督教醫院今(29)日指出,據統計,約27%的病人因送醫延遲而錯過黃金期,提醒民眾一旦出現嘴角歪斜、口齒不清、單側無力等中風警訊時,應立即撥打119,越早治療、後遺症越輕。 世界中風日今年的主題強調「認識徵兆、立即行動」。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張尚文...
匯流新聞網 ・ 14 小時前
沒有胸悶痛!60歲男起床腸胃不適 竟是急性心肌梗塞
某些心肌梗塞的表現可能為腸胃不適,例如噁心、嘔吐及消化不良等,這些都可能是心臟病發作的徵兆。醫師劉中平指出,近日一名60出頭的男子因起床後頻繁嘔吐而急忙就醫,檢查結果顯示其心臟已受損,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隨即轉送急診進行治療。
中天新聞網 ・ 21 小時前
中年婦「暈到吐」竟是腦血流不足 醫:恐為中風前兆
一名50歲女性長期受到頭痛、頭暈與嘔吐困擾,起初僅以止痛藥應付,但半年來多次出現天旋地轉、嚴重嘔吐的情形,甚至曾因暈眩跌倒送醫,經檢查後確診為「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全」。
中天新聞網 ・ 13 小時前
早晨頭痛、一直想吐「不是因為太累」!醫曝「腦癌7徵兆」早發現可救命
腦癌初期常被誤認為只是疲勞,但重症醫師黃軒提醒,大腦從不會大聲喊痛,只是會用細微的方式提醒,因此切勿忽略身體出現的奇怪症狀。黃軒醫師也列出7種警訊,若同時出現2項以上症狀並持續2週,就該提高警覺,及時前往醫院檢查,因越早診斷出腦瘤,則存活率越高,呼籲民眾別無視大腦的「求救信號」。
鏡報 ・ 15 小時前
感謝象迷! 中信證明發2000份雞排「全台10據點」要符合1條件
MLB世界大賽仍在如火如荼進行中,但中華職棒台灣大賽則是已經有結果,G5昨天(10/27)前開打,樂天桃猿靠著林泓育關鍵超前兩分砲,終場9比7擊敗兄弟,系列賽4比1霸氣封王,更奪下樂天企業接手以來首冠。為了熱血球迷,中國信託證券也感謝象迷一路相挺,宣布明天(10/29)將在全台分公司送象迷免費雞排,每家限量200份,但有限定1條件,請象迷特別注意。
太報 ・ 1 天前
高纖飲食助延緩老化,研究顯示:全穀、水果與蔬菜,可提升銀髮族健康
隨著年齡增長,保持消化道健康成為長壽的重要關鍵。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水果、蔬菜和全穀物中的膳食纖維,不僅有助於腸道順暢,還可能降低與年齡相關的疾病風險,幫助銀髮族延緩老化。 該研究發表於《老年學雜誌A輯:生物科學與醫學》,研究團隊分析了1600名50歲以上成人的膳食習慣與健康數據。結果顯示,攝取更多全穀、麵包、水果纖維的人,患高血壓、糖尿病、認知障礙、憂鬱症及功能障礙的風險明顯降低。副教授巴米尼·戈皮納斯指出,在10年的追蹤中,膳食纖維攝取量最高的人,長壽且健康的可能性比低纖維者高出近80%。 膳食纖維可分為可溶性與不可溶性兩類。可溶性纖維能溶於水形成凝膠,有助降低膽固醇與血糖,常見於燕麥、豆類、蘋果、胡蘿蔔及柑橘類水果中;不可溶性纖維則無法溶於水,可促進消化液在腸道中循環,維持排便順暢。 研究還指出,攝取膳食纖維的人更可能延緩整體老化,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生,包括癌症、心臟病、中風及糖尿病。此外,高纖飲食也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群平衡,女性甚至可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專家建議,為了攝取足夠纖維,應多吃全穀物、新鮮水果、蔬菜,以及豆類與豌豆等豆科植物;盡量避免加工食品、白麵包及義大利麵,因為精製過
常春月刊 ・ 1 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