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組團開船跨海看診,為離島醫療補上缺口【獨立特派員】
離島醫療貧脊 居民長年忍痛
澎湖七美鄉的衛生所,是當地居民唯一的醫療機構。衛生所主任黃彥文指出,不論是慢性病的藥物需求、急性症狀,甚至急重症,都必須由駐地醫師第一線處理。然而,七美衛生所長年面臨專科醫師的短缺問題,且駐地醫師多為公費生,服務期滿後便會輪替他處,導致人員流動頻繁。他說明,目前兩位駐地醫師必須「365天在這裡交互蹲跳」承擔所有醫療責任。骨科醫師李森仁表示,離島難以維持專科醫師的長期駐點。當地護理師賴小姐也提到,服務人員流動快,讓居民難以適應,也影響醫病間信任感的建立。
缺乏專科醫師的困境,使居民健康需求無法即時獲得滿足。七美鄉長呂啟俊舉例,島上沒有骨科,許多飽受疼痛困擾的居民只能忍耐,直到確定有骨科醫師來支援時才會前來看診。
一名七美居民也分享,他曾因懷孕不適,在島上因缺乏婦產科而被誤診,最終只能自行搭機回台灣本島就醫和產檢,吃了不少苦頭。澎湖衛生局局長陳淑娟提到,過去許多誤診案例導致居民對醫師缺乏信任,而現在透過高知名度的專科醫師診斷,居民的信心得以重建。
釣遊並醫療 專科資源引進七美
「釣遊並醫療」計畫的緣起,可追溯至九年前台南市醫師公會的一次旅遊活動。當時,台南市醫師公會骨科醫師李森仁與陳淑娟在一場早餐會上,談及離島醫療資源困境。李森仁因熱愛釣魚,經常自駕船隻在澎湖附近活動,他因此提出結合「釣魚、旅遊與醫療服務」的構想,並命名為「釣遊並醫療」,獲得陳淑娟大力支持。
於是一群熱愛旅遊的專科醫師,利用週末兩天一夜的行程,自駕船隻前往七美、望安等離島。在享受美景和海洋休憩的同時,為當地提供急需的專科醫療支援。李森仁自掏腰包購買遊艇,並命名為「東仁9號」,專門執行這項跨海醫療任務。不過,每一次航行都充滿變數,不僅要面對多變的天氣,連船隻機械故障也可能臨時打亂計畫。
專科醫師補位 解決民眾久病問題
「釣遊並醫療」團隊的到來,有效填補了離島專科醫療的空缺。黃彥文表示,他們會根據島上的醫療需求,提出骨科、復健科、眼科、婦產科等科別的支援申請,而團隊就會調度醫師前來。
在支援的週末,候診區總是坐滿了人,許多居民為了看專科醫師,甚至會提前半個月就將時間空下來。七美居民表示,他們都會特別關注哪個專科醫師會前來會診,這已經是島民生活中特別在乎的資訊 。李森仁是固定支援的醫師之一,賴護理師說,有許多民眾飽受酸痛困擾,都是李醫師的「鐵粉」。
七美鄉長呂啟俊說,專科醫師的到來,讓許多類似「隱藏性病患」的久病居民得以看診。耳鼻喉科醫師張乃元第一次到七美支援時,也特別耐心處理緊張的孩童病患。
陳淑娟肯定,透過醫師們開船過海的行動,七美的鄉親不再只有家庭醫師照顧,也開始享有專科醫師制度。
自帶器材藥物 提供更高品質服務
為了提供更好的醫療品質,專科醫師們不僅親自出診,還會自備離島缺乏的藥物和醫療器材。李森仁在每次出團前,都會從自己的台南診所準備離島較為缺乏的藥物。他說,離島能使用的藥物很有限,因此他會多帶一些藥效較強且持久的藥物,以提供居民更好的療效。一名七美居民對此表示感激,提到只有李醫師才能直接進行專業的注射治療,而駐診醫師只能給予止痛藥 。
除了藥物,張乃元也會自備頭盔和檢耳鏡等設備,以便為病患進行更詳細的檢查。雖然近年七美衛生所已引進許多醫療設備,但專業設備仍需專科醫師才能充分發揮功能。
專科醫師的到來,不僅提供門診服務,還能進行簡單的手術 。李森仁提到,他會執行扳機指、腕隧道或腫瘤切除等小型手術,為居民解決問題,讓他們不必每次都大費周章跑回台灣本島。這項醫療行動,屬於健保署提升偏鄉離島醫療品質的「IDS」制度一環,因此民眾看診不需支付掛號費。
跨科會診合作 釐清病因助轉診
儘管專科醫師帶來寶貴的資源,但在地護理師和支援醫師仍需克服挑戰。賴護理師說明,由於衛生所的電腦設備和醫師們平常使用的不同,因此他們必須特別忙碌,協助醫師熟悉操作流程,隨時提供支援。此外,衛生所的藥物和可用資源有限,有時專科醫師習慣使用的藥物或用品缺乏,只能以其他替代方式解決問題。
專科醫師間的合作,是離島醫療的一大亮點。例如,一位居民因頸部有腫塊前來求診耳鼻喉科,張乃元擔心病況不單純,便與現場其他醫師會診。其中,麻醉科醫師蘇翔和急診醫師符凌斌也加入診斷。最終,他們透過內視鏡和超音波檢查,更明確地釐清病因,確認居民的鼻咽部無礙,但有腫瘤疑慮。
張乃元表示,專科醫師的診斷能避免島民延誤就醫,確保病患能在第一時間被轉介至正確的醫療資源 。陳淑娟強調,麻醉科醫師是稀缺資源,他們的加入對開刀助益甚大 。
策略聯盟擴大 實踐健康平等
「釣遊並醫療」團隊即將邁入第十年,澎湖縣衛生局特別頒發感謝狀,肯定他們的貢獻。李森仁期許未來能將這份經驗帶到蘭嶼和綠島等其他離島。陳淑娟說,未來將進一步進行「策略聯盟」,納入更多願意協助二、三級離島的醫療院所 。
健康平權是離島偏鄉醫療的重要課題。台灣面臨人口老化,如何使偏鄉醫療更健全,需要相關單位持續挹注與關注。釣遊並醫療團隊的跨海支援行動,不僅為離島帶來熱心的專科醫師,更藉由專科制度的建立,使離島居民的健康權益進一步提升,逐步落實「健康平等」的目標。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希臘偏遠離島無設立醫院 民眾仰賴醫療隊定期巡迴服務
南投3衛生所無醫師駐診 衛生局:公費醫師短缺
日本岐阜推動「在宅醫療」
其他人也在看

微笑談母失智過往 謝祖武:眼淚已哭乾 (圖)
藝人謝祖武(圖)擔任介惠基金會傳愛大使,12日出席記者會受訪也談及自己母親生前失智過往,他說,「現在可以面帶微笑地談,是因為眼淚都已經哭乾了」。
中央社 ・ 1 天前
怒火攻心不只是成語!心臟科醫師揭「1狀況」快就醫:請對自己好一點
許多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可能都會在社群平台上發文抒發、與親友大吐苦水,寫下「我心情不好」、「心碎了」、「傷心到不行」等語。不過「心碎了」可能不只是個誇大形容詞,心臟科醫師劉中平表示,負面情緒所引發的心絞痛甚至比運動更常見,約1/3的患者在服藥或心導管手術後仍會持續胸痛,為此呼籲心臟病患者應放鬆心情、減壓生活,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避免情緒成為致命誘因。
鏡報 ・ 1 天前

颱風豪雨後 宜蘭縣籲落實清消防疫及飲食衛生
鳳凰颱風強大雨勢造成宜蘭縣多處社區積淹水,為防範災後可能引發之腸道傳染病、皮膚病及登革熱等疫情,衛生局已立即啟動災後防疫作業,並陸續發放漂白水供受淹水住戶及社區進行環境清潔、消毒,且持續進行災後防疫工作,守護民眾健康安全。衛生局長徐迺維特別提醒,風災大雨過後,易使土壤及泥水中的病源菌暴露於地面,除了接觸傳播外,也可能經由食用受汙染的水或吸入性感染。民眾災後整理居家環境,消毒可以使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約含次氯酸鈉百分之五稀釋100倍擦拭。清理家園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工作完畢或裝備卸除後,應以肥皂及清水洗手。老年人、身體衰弱、免疫功能不佳、慢性病患者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癌症及酒癮者等及皮膚有外傷者,應避免皮膚暴露於污水或淤泥,如有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健保115年加碼4大兒童重症給付 也助兒科留才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2日電)衛福部明年預計投入新台幣249億元兒童醫療保障照護品質,除幼兒專責醫師適用年齡擴大,也將提升4大兒童重症醫療健保給付包括住院診察費,為醫院兒科留才,最快12月公布。
中央社 ・ 1 天前結合運醫、物療與復健照護 知名物理治療師打造全新健康空間
由由業界知名的講師暨資深物理治療師黃博靖 (現物理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深耕私人運動領域超過10年的 BEYOND FITNESS 協同勤美集團與璞真建設共同打造的全新健康空間「拾壹物理治...
聯合新聞網(運動) ・ 1 天前健保擴大泌尿上皮癌免疫治療給付 年約500人受惠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2日電)全台每年新增4000名泌尿道上皮細胞癌患者,但4成確診已中晚期,且復發率高,一旦轉移,5年存活率不到1成。健保署10月起擴大給付免疫治療,有望降3成死亡風險,估每年500人受惠。
中央社 ・ 1 天前
兒童居家燒燙傷「4大熱源」快檢視!必學「急救5步驟」一篇學會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隨著天氣逐漸轉涼,國民健康署提醒,電暖器、火鍋、熱湯與熱水澡等家中常見熱源,都可能造成兒童燙傷。 不要等出事才後悔!幼兒「居家燙傷」高風險點一次看 家長與照顧者應全面檢視廚房、餐桌、浴室、客廳與臥室等生活空間,及早排除潛藏風險,為孩子打造安全的生活空間。 廚房:劃清界線,遠離熱源防燙傷 家長應將廚房與幼童的活動空間確實區分,並經常提醒幼童不得嬉戲奔跑並應保持距離。家長切勿在懷抱或背負幼童時進行烹飪,並應保持廚房地面乾燥、止滑及養成將鍋具手柄朝內擺放的習慣,杜絕意外燙傷及刀傷的風險。 餐桌:移除風險,熱食遠離 確保餐桌穩固不偏斜,並避免使用桌巾或桌布,同時家長應確保熱飲與熱食放置在桌子中央或遠離幼童伸手範圍的安全區域,以防止幼童拉扯而造成燙傷。 客廳與臥室:高溫電器,隨用隨收 家用電器除應選購具有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商品檢驗標識」之產品外,使用燈泡、蒸氣熨斗、電棒捲、吹風機等高溫電器時亦須特別注意。此類電器在斷電後仍會殘留餘溫,家長使用完畢後應立即拔除插頭,並將其放置於幼童不易觸及的高處,或收納於具安全鎖的防護櫃中。 浴室:水溫把關,全程守護 進行沐浴時,請嚴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即時掌握血糖變化! 糖尿病患連續監測讓控糖更有效率
11月14日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新竹臺大分院內科部代謝內分泌科蔡元祐醫師及糖尿病衛教師盧芳有指出,糖尿病的控制關鍵在於「自我監測」。透過正確量測空腹血糖、飯後血糖與糖化血色素,並善用現代化的血糖監測工具,病人能即時掌握血糖變化、降低併發症風險,讓糖尿病照護更精準、更安心。
NOW健康 ・ 1 天前國保投保金額115年調整 270萬人月多繳43至84元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2日電)因應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衛生福利部調整國民年金保險月投保金額,明年元旦起約270萬人每月須多繳新台幣43至84元,政府補助保費亦相對增加,每年保費收入約增加37.5億元。
中央社 ・ 1 天前
聽「股利新招」健保可收480億 石崇良眼都亮了:晚上好睡了!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拋出要改革健保「補充保費」收取公式,大刀砍向存股族、定存族以及房東們,引發480萬人反彈,政策緊急喊卡,但面臨明年健保財務缺口將高達千億元,仍吐心聲「讓我睡不著」。國民立委賴士葆今(13)日質詢時建議,只需拿掉現行補充保費1000萬的課徵上限,得罪有錢人,就有480億入袋,追問石崇良敢不敢?石崇良...
匯流新聞網 ・ 4 小時前
摘瘤竟刺破子宮…2刀疤如蜈蚣「輸8袋血才還魂」!女控國軍醫院:要我命
我差點死掉!一名30多歲羅姓女子控訴醫療疏失,今年4月到國軍高雄總醫院摘除子宮肌瘤,聽信醫師說詞,微創手術從陰道進去,沒有傷口、恢復快,幾乎不會有風險。原定上午8時開刀,情況出現變化,直到晚上21時她又被推進手術室,原來子宮和靜脈被穿刺大量失血,緊急輸8袋血才還魂,肚子就此留下2道超過15公分刀疤如蜈蚣爬至私密處,讓熱愛潛水、攝影的她相當自卑,而她第一時間喊痛求救,似乎被漠視,護理師只回「妳可能太緊張了」。對此,院方回應,患者術後發生併發症,調解中。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一半台灣人中鏢!喝酒臉紅恐「1體質」惹禍 大增7癌風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偶爾小酌紓壓,但若喝酒容易臉紅,可能暗藏健康危機。馬偕醫大國際處與醫學系主辦的「精準醫療健康促進實踐」衛教活動指出,台灣的酒精不耐症高達近50%,酒精早在2007年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經常飲酒恐增加罹患消化道癌風險,飲酒後若出現臉紅、頭痛、嘔吐及宿醉等症狀,可能為酒精不耐症的警訊,呼籲民眾盡可能避免飲酒。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27國研究證實!「1類人」就是聰明、不易失智:現在學還來得及
會多種語言除了有利於工作外,研究發現,對於心智能力有巨大好處。一項涵蓋27個歐洲國家的研究顯示,會說多種語言的人大腦老化速度較慢,並能減少認知退化的風險。此類人的大腦年齡常比實際年齡更年輕,且隨著語言數量增加,效益更顯著。專家認為,透過學習語言等心智刺激可延緩此過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250萬人福音!研究證實「1蔬菜」有效控血糖:不是苦瓜
台灣糖尿病患人數已超過250萬,營養師楊斯涵表示,動物研究顯示,秋葵萃取物能改善高血糖,被餵以高脂飲食致肥胖型代謝異常的小鼠,在使用秋葵萃取物後,其血糖數值降低,且胰島素阻抗問題獲得改善。人體實驗則顯示,吃秋葵有助於穩定血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紫米VS黑米」哪個健康?醫揭答案 這1種最能減重、控血糖、護心血管
許多人聽到「澱粉」就立刻聯想到體重增加或血糖飆高,然而澱粉並非單一類型。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思賢表示,依照結構與消化速度,可區分為「快澱粉」與「慢澱粉」。快澱粉如白飯、白麵包,進入身體後迅速分解,使血糖短時間內上升。相對的,慢澱粉結構完整,含有較多纖維與抗氧化成分,能延緩能量釋放,對血糖調控及代謝更加友善。 黑米提供抗氧化功能 膳食纖維含量高 在眾多澱粉來源中,黑米值得特別推薦。李思賢醫師指出,黑米保留了外層糠皮與胚芽,因此膳食纖維含量明顯高於白米與紫米。這些纖維能延緩葡萄糖吸收,增加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者具有幫助。此外,黑米富含花青素,這是一種天然抗氧化物質,能對抗發炎反應並維護心血管健康。甚至黑米的抗氧化能力可超越藍莓。黑米在血糖反應上的表現相當突出,其血糖指數(GI)約落在42至50,屬於低GI食物。這對糖尿病患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特別重要。李思賢醫師解釋,原因在於黑米含有較多直鏈澱粉,其排列線性且不易被消化酵素分解,消化速度較慢。反之,紫米與糯米主要成分為支鏈澱粉,分解快、吸收快,因此血糖容易快速上升。這也解釋了為何部分人誤以為紫米健康,卻發現血糖控制不佳。 香氣與嚼勁 帶來額外飲
常春月刊 ・ 1 天前
怕打針?瘦瘦丸誕生了! 72週內體重下降11.2%「價格更親民」
「瘦瘦針」近年掀起減重革命,但許多人仍困擾於需要注射及價格昂貴的問題。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指出,今年11月發表的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口服「瘦瘦丸」能在72週內使體重下降11.2%,效果顯著,且價格可能更為親民,為期待有效、方便且經濟的減重方案的民眾帶來新選擇。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要命疏失!醫護看錯小數點「1.5變15 mmol」2歲男童服10倍藥量身亡
美國佛羅里達州再度傳出醫療疏失釀成悲劇!一名 2 歲男童原本因病毒感染住院治療,卻因醫護人員誤讀藥物劑量中的小數點,將磷酸鉀劑量給錯為正常值的 10 倍以上,導致男童因高鉀引發心臟驟停,最後不幸喪命。男童家屬日前已向醫院正式提起訴訟,控訴醫療團隊嚴重疏忽,應負起法律責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台灣成人高血糖盛行率破12% 五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人健康新警訊!國健署今(13)日指出,根據「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發現,台灣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達到12.8%,凸顯血糖健康已經成為全民應關注的重要議題,提醒民眾,糖尿病前期個案唯有透過「定期檢查、血糖監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積極管理代謝症候群」才能降低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 國際糖尿病...
匯流新聞網 ・ 4 小時前
感冒好了卻一直咳嗽、喉嚨有痰?醫揭背後真相 要這樣做才會好
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表現上各有差異,但都屬於呼吸道病毒,常伴隨喉嚨痛、流鼻水與咳嗽等症狀。其中,持續分泌與堆積的痰液更是患者共同面臨的難題。國立台灣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痰液原本具有保護呼吸道的作用,但在病毒感染與發炎刺激下,卻可能轉為黏稠、難以清除,進一步影響呼吸道功能與康復速度。正因如此,痰液處理與治療不僅是緩解不適的重要環節,也是確保呼吸道疾病患者恢復健康的關鍵步驟。 為何咳嗽、痰液會持續? 長尾症狀+呼吸道黏膜受損 蘇一峰醫師指出,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上各具特色,例如COVID-19可能引發長新冠後遺症、流感常伴隨高燒與全身痠痛,而RSV對兒童與長者則特別容易造成下呼吸道發炎與久咳不癒,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難題:痰液堆積。此外,臨床觀察顯示,呼吸道病毒的另一個特徵是可能留下「長尾症狀」,後遺症持續時間或長或短,且不容易根治。蘇一峰醫師解釋,即使病毒本身已經清除,患者仍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咳嗽。原因在於呼吸道黏膜在感染後受損,如同皮膚被刮傷,底層組織暴露後,容易因受到刺激而引發咳嗽與
常春月刊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