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意讓ChatGPT為你心理治療嗎?OpenAI挨告掀安全疑雲
OpenAI近期遭多起訴訟,指控ChatGPT在敏感對話中誤導用戶,甚至與自殺事件相關,再度引發AI介入精神健康的安全疑慮。然而,在全球心理治療資源短缺下,醫界指出,AI若能確保安全,仍可能成為低成本、可大規模部署的輔助工具。相關研究已證實,部分AI聊天機器人能有效減輕憂鬱與焦慮,但如何兼顧自然對話與安全性,正成為下一階段的核心挑戰。
美國人工智慧實驗室OpenAI近日面臨多起訴訟,再度引發外界對人工智慧(AI)介入精神健康的安全疑慮。美國23歲青年尚布林(Zane Shamblin),自殺前,曾收到ChatGPT回覆「那不是恐懼,而是清醒」,原告指控ChatGPT讓使用者陷入妄想。這些案例凸顯AI介入精神健康照護的高風險,但醫界也指出,全球心理治療資源嚴重不足之際,若能確保安全,AI可能成為價格更可負擔、可大規模部署的輔助工具,為精神健康帶來新契機。
11月6日,美國與加拿大的七個家庭提告OpenAI,指控ChatGPT讓使用者陷入妄想狀態,甚至導致用戶自殺。OpenAI表示:「這是讓人極為心碎的情況,」並強調正努力「強化ChatGPT在敏感時刻的回應」。根據官方部落格,OpenAI估計,每週約0.15%使用者進行的對話,流露自殺意圖的暗示。
AI心理照護:高風險與高潛力並存
這些情況,清楚揭示精神健康照護革命涉及的重大風險。儘管這些訴訟描述的悲劇讓人震驚,但英國重量級期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一些醫生與研究者仍然認為,如果能確保安全,AI聊天機器人的成熟度,已足以讓它們成為廉價、可擴展、永不疲倦的心理「治療師」,可能帶來巨大助益。
畢竟,人類心理治療師供不應求。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貧窮國家大多數的病患得不到任何治療;即使是富裕國家的病患,仍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無法獲得治療。
此外,比起對著真人心理治療師傾訴,至少一些人似乎更願意對聊天機器人敞開心扉,可能是因為可在家中進行,價格更便宜,而且比較不尷尬。《經濟學人》委託英國民調公司輿觀(YouGov)10月進行的民調顯示,25%的受訪者已使用或至少願意考慮使用AI心理治療。
從Wysa到Youper:AI 心理治療並非空想
其實,這不是全新的概念。過去幾年,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與新加坡衛生部一直使用印度公司Touchkin eServices開發的聊天機器人Wysa,在人類專業人員監督下,評估患者並提供基於認知行為治療的練習。2022年,該公司與印度國家精神健康與神經科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and Neurosciences)合作的研究發現,Wysa減輕慢性疼痛患者的憂鬱及焦慮的效果,與真人諮商的效果相當。
2021年,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研究人員的另一項研究,分析美國新創公司「Youper」開發的治療型聊天機器人,研究顯示,短短兩星期內,使用者的標準化憂鬱症量表分數下降19%,焦慮分數下降25%,效果相當於與真人治療師進行五次諮商。
規則式 vs. LLM:安全與對話感的兩難
Wysa及Youper主要是規則式聊天機器人,底層技術早於這波AI熱潮;與基於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聊天機器人不同,它們依靠相對僵化的硬式編碼規則,從預先設定的回覆資料庫選擇回應的內容,比LLM聊天機器人來得容易預測,不會脫軌、也不會誤導患者。
然而,缺點是規則式聊天機器人,通常不太能吸引用戶進行對話,而如果「對話」本身就是治療手段,這點至關重要。2023年,《npj數位醫學》(npj Digital Medicine)刊登的統合分析指出,基於LLM的聊天機器人減輕憂鬱與痛苦的效果優於規則式聊天機器人。
使用者似乎也有同樣感受。《經濟學人》委託輿觀分別於8月及10月進行的民調顯示,使用AI心理治療的受訪者中,74%曾使用ChatGPT,21%使用 Google的Gemini,30%表示曾使用Meta AI、Grok、character.ai或其他一般用途的聊天機器人,僅12%使用專為精神健康設計的AI。
這讓研究人員感到不安,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家摩爾(Jared Moore)指出,另一個問題是LLM聊天機器人的「逢迎傾向」,可能遷就患有飲食障礙或恐懼症的患者,而不是質疑他們。
OpenAI表示,其最新的大型語言模型GPT-5經過調整,減少逢迎傾向,並在長時間對話後鼓勵使用者離線。該模型也被訓練為協助使用者探索個人決策的利弊,而非直接提供建議。此外,如果該模型偵測到有人正處於危機,它必須敦促對方與真人對話,但它不會在用戶出現立即自我傷害的威脅時通報急救,而這在許多國家是心理治療師可依法採取的行動。
下一步:AI心理治療何去何從?
一些研究者選擇打造專用版本,希望保留LLM具備的自然對話能力之外,提升其使用安全性。2019年,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團隊開始研發AI聊天機器人「Therabot」,它以大型語言模型為基礎,以一系列虛構的治療對話進行微調,研究團隊希望這種訓練,能降低機器人犯下通用型軟體常見錯誤的可能性。
根據今年3月公布的試驗結果,比起未接受任何治療的人,Therabot讓使用者的憂鬱症狀平均降低51%,廣泛焦慮症狀降低31%。研究團隊下一步計畫,直接比較Therabot與傳統心理治療,Therabot仍在測試階段,尚未廣泛普及;如果試驗結果良好,他們希望能獲得監管機構的批准。
企業不僅需要說服使用者,也必須面對國會議員的審視。許多美國國會議員強烈主張限制電腦化心理治療,目前已有緬因州(Maine)與紐約州(New York)在內的11個州通過相關法律,規範AI在精神健康領域的使用。伊利諾州(Illinois)8月甚至通過法律,全面禁止任何進行「治療型溝通」的AI工具。
其他人也在看

COP30現場》產業減碳卡關?不只要積極開發綠電,更要落實節能!5年減少15%碳排,AI是最好的淨零解方?
COP30台灣》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十屆締約方大會(COP30)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貝倫展開,而台灣氣候聯盟今年第五度前進大會,以【數位賦能三部曲:共同・共創・共好(Digital Empowerment Trilogy: Together, Create, Prosper)】為題,在藍區(官方談判區)主辦三場論壇,盼讓世界看見台灣科技業的淨零決心。
今周刊 ・ 1 天前
新壽T17、T18重返市府手中,吳東亮:盼全民給予肯定!整併啟動,台新投信、新光投信衝市場第9大
台新新光金控整併進程再邁重要一步,台新新光金控董事長吳東亮週一(11/24)表示,旗下事業整合陸續依進度推進,「今天由台新投信與新光投信打頭陣,率先完成合併」,象徵台新新光金控正式進入多引擎發展的新階段。 另外,北市府上午11點半與新壽完成T17、T18解約,並正式塗銷地上權,土地已回到北市府,吳東亮說此案能結束,除感謝北市府、市長給予肯定,他還是要替新壽講幾句話。 「新壽已成立60年,一直和民眾站在一起想讓台灣更發展,也拜託台灣民眾給新壽董監事及員工,以及新壽董事長魏寶生一個最大肯定,齊心把輝達留下來,也期許北市府跟輝達談判順利,讓輝達真正留在台灣、越快越好」。
今周刊 ・ 17 小時前
影/女學生吃火鍋「乾燒鍋子」,店家要求洗焦黑鍋底20分鐘...怒控手洗到破皮,律師:1前提恐變強制罪
桃園龍潭發生一起火鍋餐廳糾紛事件,引發社會廣泛討論。事件主角是兩名女高中生,11月21日在一家火烤兩吃的火鍋店用餐後,因讓鍋子乾燒至焦黑,店家要求她們自行清洗鍋底,否則不准離開,導致雙方發生爭議。 這起事件不僅涉及餐廳設備使用責任問題,也牽涉到消費者權益與業者權利的界限,律師、消保官也做出回應。
今周刊 ・ 1 天前
福島食品輸入台灣全面解禁,27萬批次輻射查驗不合格率0!311後柏崎刈羽核電廠重啟,同步引發關注
衛福部食藥署先前預告草案,日本福島5縣食品最快在今年底解禁、回歸正常管理措施。在60天預告期滿後,食藥署周五(11/21)公告,即起日本食品回歸常態管理措施。 食藥署說明,在確保國人食品安全,並依科學證據原則,接軌國際考量下,研議日本食品回歸源頭管理與邊境管制。預告期間未接獲反對意見,因此調整為與其他國家食品管理一致,以風險分級為基礎的抽驗機制把關。 食藥署也重申,目前全世界對日本食品採取特定管制措施國家,僅剩中國(含港澳)、俄羅斯及韓國。
今周刊 ・ 1 天前
不要管競爭對手在做什麼,他們又不給你錢
很多時候,我們常被周遭的聲音淹沒。這些聲音可能來自市場動態、競爭對手:A大幅降價,明明成本持續上漲,「看起來」打算來場割喉戰。B推出新產品,還大撒行銷預算,找了許多網紅業配,市場聲量「好像」衝高了。C與D結盟了,他們聯合渠道換粉,短期「似乎」成效不錯。這是領導者的日常,業績會議時常會聽到這類回報;大...
商業周刊 ・ 12 小時前
「日本馬上沒有大熊貓了!」解碼北京如何用心理戰逼日本首相低頭
高市早苗一場答詢,竟引爆中國罕見的外交反擊?從熊貓回家、水產禁令到旅遊降溫,北京這套「非軍事組合拳」看似針對日本,實則是瞄準全球大國地位的終極測試。美國態度曖昧、日本發生內訌,地緣政治裡面的水之深、之渾、之險,遠超出你的想像。「日本,馬上要沒有大熊貓了」「資生堂股價大跌」「中國事實上停止日本水產品進
遠見雜誌 ・ 1 天前
AI之戰白熱化!Anthropic推出Claude Opus 4.5:程式、代理、電腦操作,性能碾壓Gemini 3 Pro?
Anthropic 推出 Claude Opus 4.5,宣稱為目前最強,在程式、代理與電腦操作領先。
數位時代 ・ 10 小時前
博士生等級的AI助理來了!Google Gemini 3 Pro 四大功能一次看
如果說之前的AI競賽是在拚誰答得更快,Gemini 3 Pro要比的就是誰思考得更深。以下是新模型的四大核心亮點:1. 數據霸榜:正面擊敗 GPT-5.1根據Google DeepMind公布的技術報告,Gemini 3 Pro在多項關鍵基準測試中擊敗了目前的頂級對手:LMArena Leaderb...
商業周刊 ・ 12 小時前
AI職缺當紅炸子雞:前端部屬工程師FDE是什麼?需求暴增800%,比AI科學家還搶手!
在 AI 技術飛速前進的同時,企業更頭痛的是:如何把模型真正跑進業務場景並變現?現在,愈來愈多AI公司把重心放在「前線部屬工程師」身上。
數位時代 ・ 4 小時前
保健品吃了無感?史丹佛專家:三餐這樣吃,粒線體自然幫你抗老
粒線體號稱是身體「細胞工廠」,許多研究指出只要好好保養粒線體,抗老長壽,甚至防失智都能有幫助。史丹佛醫學院教授蘿森指出,靠吃保養粒線體,絕對可以!還有黃金原則。她也特別推薦自己遵循的粒線體長壽飲食,卻認為市面上號稱有助粒線體活化的保健品有些言過其實。市面上聲稱活化粒線體的保健品,到底專家如何拆解?粒
遠見雜誌 ・ 15 小時前
善終規劃的3個準備:律師賴芳玉教你安排錢、照護、醫療 好好老更重要
身為台灣最知名的家事律師,看多了人生悲歡離合,賴芳玉卻不鼓勵急著寫遺囑。賴芳玉認為善終準備的起點,不是先立遺囑,而是自問「想怎麼好好老」。
天下雜誌 ・ 13 小時前
Gemini 3 Pro提示詞怎麼下?拆解Google官方教學:從4個實用prompt,掌握黃金技巧
Gemini 3 Pro Image登場!其「思考模式」可生成資訊圖表、標誌、菜單與行銷素材,問題是,Prompt要怎麼下?
數位時代 ・ 23 小時前
富邦金法說/獲利亮眼明年配息有4.25元?韓蔚廷:股利政策「以現金為主」不變!如何看台股後市?
富邦金(2881)週一舉行法人說明會,前9月稅後淨利909.1億元,每股盈餘(EPS)6.23元,稅後淨利、每股盈餘穩居金控業之冠。 談到外界關心的股利政策,能否配出4.25元?富邦金總經理韓蔚廷表示:「仍以現金股利為主並無改變」,並說明目前正進入年度預算編製,將同時考量整體業務發展與股東期待,「預計於明年第一季提供較為明確的說明」。
今周刊 ・ 8 小時前
罹罕病靠「輸液續命」嚴重骨鬆 25歲女申請安樂死:讓我走吧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荷蘭自童年起便反覆進出醫院,長期受慢性疼痛、噁心及持續嘔吐困擾。醫師多年來無法確診,使她的病情在青少年時期急速惡化。她最終被診斷為「自體免疫性交感神經節病變」,這是一種罕見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控制呼吸、心跳、腸胃等...
CTWANT ・ 1 天前
東南亞尋歡「打炮團」爆HIV感染 篩檢後又1人中鏢
台灣愛滋病毒(HIV)感染人數持續攀升,醫界對年輕族群感染率上升感到憂心。日前一群由香港、台灣人組成的「打炮團」因成員確診HIV而集體求診,最終另有一人確認感染。
中天新聞網 ・ 6 小時前
每天都吃菜!50歲男血壓仍狂飆 醫揪「1習慣」害的
天氣一轉冷,火鍋店再度迎來人潮,不少民眾也把火鍋當成冬季進補首選。不過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提醒,有慢性病史的人要得特別留意,並分享一則案例,一名50歲男性長期罹患高血壓,原本藥物控制穩定,最近血壓卻突然升到異常高點,仔細詢問後才發現,問題竟然出在他「用火鍋燙菜」的習慣,看似清爽的蔬菜,其實吸進大量高鈉湯汁,讓血壓悄悄失控。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4 天前
1個月沒大便!41歲男腹痛慘死…驗屍驚見「9公斤巨糞」撐破腸道奪命
美國俄亥俄州發生離奇死亡案件,一名患有身心障礙的41歲男子詹姆斯(James Stewart)在護理機構中,因長達1個月沒有排便,導致腹中累積超過20磅(約9公斤)糞便,最終因嚴重腸梗塞死亡。詹姆斯家屬指控護理機構明知詹姆斯因服藥出現便秘問題,卻放任情況惡化,未即時送醫或通知家屬,導致憾事發生,目前已委任律師提告求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母胎中長腫瘤10週長四倍 女嬰竟帶著16公分「大球」出生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女嬰出生臀部長了尾骶骨畸胎瘤,經手術後已恢復正常/澄清醫院提供 女嬰出生時,臀部宛如帶著一個直徑16公分「大球」,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外科主
好醫師新聞網 ・ 1 天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