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變成」紅斑性狼瘡?從EB病毒重新認識醫學美容/宋奉宜
宋奉宜(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常務理事、極緻皮膚科診所院長)
EB病毒不只是「常見卻低害」
Epstein–Barr病毒(EBV)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病毒之一,幾乎有九成人一生中都曾感染。過去大家只知道它會引起「傳染性單核球增多症」,或與我國的客家族群鼻咽癌高度相關。因為「感染者眾而重病者少」,比起「更兇狠」的B型肝炎、C型肝炎、愛滋病甚至伊波拉病毒,人們一直以為EB病毒「只是常見但不致命」。
然而,近年研究發現,這個病毒其實遠比想像中複雜——它不僅與癌症有關,還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的關鍵推手,包括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以及乾燥症(Sjögren’s syndrome)。
病毒的偽裝術:分子擬態與免疫逃逸
2022年開始,一篇刊載在《Nature》的研究就,EB病毒的EBNA1蛋白質與神經細胞中的GlialCAM蛋白結構非常相似。這種相似性讓免疫系統在攻擊病毒時,誤以為神經組織也是敵人,結果造成神經發炎與損傷——這正是多發性硬化症的重要病因之一。這種現象被稱為「分子擬態(molecular mimicry)」,也就是病毒偽裝成人體的一部分。
更特別的是,EB病毒能潛伏在免疫系統的B細胞中,讓它們持續製造抗體,造成長期免疫反應。某些病毒亞型甚至會改變B細胞的基因表現,使免疫系統長期過度活化,進而攻擊患者自身。
治療新方向:精準反擊
隨著EB病毒與免疫疾病的關聯被逐漸釐清,新的治療策略也漸漸出現:
● 單株抗體療法:清除被病毒感染的B細胞
● BTK抑制劑:抑制B細胞過度活化
● 抗病毒藥物與EBNA1抑制劑:直接阻止病毒複製
● 聯合療法:同時減少病毒數量與免疫攻擊
這些療法雖然尚未完全脫離臨床試驗階段,但已讓醫學界看見未來的方向。
以醫學史為鑒,理解健康風險
過去教科書認為EB病毒「普遍存在但危害不大」,只是因為多數人感染後沒有症狀。然而,最新研究顯示,它其實可能暗中影響更多慢性疾病。面對這種看似翻轉個過程,醫師提醒:「醫學史上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就像香菸曾被拿來治咳嗽,後來才知道是肺癌的元兇。」
醫師因此提醒民眾,面對各種新潮保養或治療成分——無論是2024年流行的A醇、早C晚A,或2025年熱門的外泌體、胜肽、多酚——醫學史的教訓始終提醒我們保持警覺,隨時觀察效果與副作用,不要因為流行而忽略健康風險。(照片翻攝示意圖)
其他人也在看

Anduril「預兆」垂直起降無人機亮相
記者潘紀加/綜合報導 軍聞網站「The War Zone」13日報導,美國科技公司Anduril公開全新「預兆」(Omen)垂直起降(VTOL)無人機,主打其
青年日報 ・ 1 天前美泰貿易談判突喊卡 泰方證實:華府施壓執行泰柬停火協議
泰國今天(15日)透露,美國已表明,在泰國重申對柬埔寨的停火承諾前,美方不會繼續與其進行貿易談判。 路透社報導,泰國外交部發言人尼孔德(Nikorndej Balankura)證實,該部門14日晚間收到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來函,宣布暫停雙邊貿易談判,直到泰國重申承諾並執行與柬埔寨的停火協議。 泰柬兩國因邊境主權爭議,今年7月爆發5日戰爭,造成雙方人員傷亡、數十萬居民一度流離失所。之後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調停下,兩國達成停火協議。 儘管如此,泰柬邊界仍持續發生衝突。本週稍早,泰國指控柬埔寨埋設新地雷,導致泰軍受傷,決定暫停執行停火協議,並要求柬埔寨道歉。柬埔寨則對相關指控予以否認。 美國與泰國上個月宣布一項貿易架構協議,美國將維持對泰國進口商品徵收19%的關稅,同時也會設法調整部分商品關稅或予以減免。雙方目前正處於最後的協商階段。 川普14日分別與泰國和柬埔寨領導人通話,稱兩國「會沒事」,但並未提供進一步細節。 泰國總理阿努廷(Anutin Charnvirakul)則在與川普通話後,於臉書(Facebook)發文指出,川普對泰國暫停執行停火協議表達了理解
中央廣播電台 ・ 1 天前

日少年闖空屋「試膽」發現逾1億現金!竟有人偷拿錢買喪屍煙彈
日本沖繩縣一群少年,數個月前相約到空屋進行「試膽大會」,在屋內意外發現超過1億日圓(約2000萬元台幣)現金。部分少年拿走數十萬至上百萬不等的現金花用,甚至有人購買毒品「喪屍煙彈」。事情鬧大後警方已介入調查,以侵入住居及竊盜罪找少年問話。
太報 ・ 1 天前德國新法擴大政府權力 可禁用特定中國製造商零件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政客》(Politico)歐洲版14日報導,隨著德國對中國立場日益強硬,聯邦議院(Bundestag,國會下議院)近日批准一項新法案,將賦予內政部新的工具,以網路安全風險為由,禁止在關鍵行業使用特定製造商的零件。據報導,這項德國政府即將獲得的新權力,將禁止有風險的中國技術供應商參與
自由時報 ・ 1 天前追思會與柯文哲黃國昌同場 鄭麗文:已聯繫很快會見面
(中央社記者王承中台北15日電)國民主席鄭麗文今天出席民眾台北市議員張志豪父親告別式,首次與民眾主席黃國昌、前主席柯文哲同場。鄭麗文表示,今天見到柯文哲、黃國昌,現在雙方已經進行聯繫跟接洽,應該很快就會見面。
中央社 ・ 1 天前
日公布電磁砲實測效果 朝實用化邁進
記者賴韋廷/綜合報導 軍聞網站「The War Zone」13日報導,日本防衛省防衛裝備廳(ATLA)近日首度公開照片,展示今年電磁砲執行海上測試的實戰打擊效
青年日報 ・ 1 天前
每天都在餵養癌細胞?避開「4種毒」可降50%罹癌風險
台灣每2人就有1人一生中會罹癌,每3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強調,防癌關鍵不在於亂補,而是避開癌細胞最喜愛的4種養分: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如此可降低一半罹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 3 小時前
「使用瘦瘦針」大腸癌患者5年死亡率減半 BMI高者效果更顯著
被醫界稱為「瘦瘦針」的GLP-1類藥物,可能不僅有助減重,還與大腸癌死亡率下降有關聯。根據最新研究顯示,使用瘦瘦針的大腸癌患者,5年死亡率僅約15.5%,而未使用者則高達37.1%,差距超過一倍,此發現引發醫學界高度關注。
中天新聞網 ・ 1 小時前
以為普通感冒!大叔發燒送醫「雙眼化膿」失明 醫示警:1個月已5例
綜合陸媒報導,55歲的陳叔(化名)來自茂名,身體一向良好,沒有慢性疾病,上月出現喉嚨痛、發燒,以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燒藥,未及時就醫。豈料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氣促、意識模糊,後被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於10月4日轉入深圳三院ICU,入院時已昏迷,完全依賴呼吸機...
CTWANT ・ 18 小時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47歲蘇志燮為戲狠甩19公斤 深蹲與婉拒3食物 專家曝1關鍵不易復胖
以憂鬱眼神自成一格的47歲南韓歐巴蘇志燮(So Ji Sub),近期活躍在Neflix影集《無赦之仇》飾演報殺弟之仇的南基準一角。拍攝前他在短短幾個月內的時間,將原本95公斤的體重一路減掉19公斤,重
健康2.0 ・ 6 小時前
「日常4毒」養出癌細胞!醫:少碰降50%罹癌風險 多聊天助排毒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比藥物還有效!研究揭「1蔬菜汁」讓人生髮:2週就見效
許多人苦於落髮困擾,皮膚科醫師柯傅桓表示,落髮不只是外觀問題,許多患者因髮量少或禿頭而自卑、憂鬱,目前雖有藥物,仍副作用讓人卻步,一項研究發現,廚房常見的洋蔥,竟是治療落髮的天然良藥,男性效果尤佳,僅2週就看到初步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81歲文平夫婦無三高!健保卡從未用過 健康祕訣大公開
資深廣播人文平和百萬流量網紅文平嫂,夫婦2人高齡81歲,卻沒有三高慢性病。文平更驕傲說,健保卡從來沒用過,連老花、白內障、攝護腺問題都沒有,身體如此健康,都要多虧太太平常細心照護。 文平夫婦健康
健康2.0 ・ 1 天前
膽固醇太高別吃這種雞蛋!小心氧化膽固醇增加 血管發炎又變硬
膽固醇太高還可以每天吃雞蛋嗎?醫師表示,一天吃一顆雞蛋是沒問題的,但千萬不要用油煎或炸的方式,之前曾有研究發現,煎蛋裡面的「氧化膽固醇」會大幅上升,害血管發炎、變硬。 膽固醇太高可以吃雞蛋嗎?
健康2.0 ・ 6 小時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 天前
咖啡+茶「2:3 黃金比例」曝光! 研究揭驚人保健效果:降低45%死亡風險
早上一杯咖啡提神、下午一杯茶放鬆,這樣的習慣可能比想像中更健康。最新研究指出,只要掌握咖啡與茶的「黃金比例」與飲用方式,不僅能補充水分,還與更低的死亡風險相關。
姊妹淘 ・ 5 小時前
男性發生率女性2倍 胃癌「一症狀」常被誤認消化不良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胃癌長期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發現常常為時以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提醒,這是因為胃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常被誤認為胃炎或消化不良,導致延誤診斷,民眾一旦出現食慾不振、上腹悶痛、體重減輕、黑便或吞嚥困難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國人因為胃癌喪命者共約2200人,位居十...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瘦瘦筆爆紅/台灣胖子有多少? 真實數據嚇死人
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代謝危機。國健署統計顯示,全台20歲以上成人有高達50.3%、約988萬人過重或肥胖;更有超過8成糖尿病患者同時面臨體重問題,形成日益嚴重的「糖胖症」。健保署資料顯示,糖尿病每年醫療支出超過250億元,若加上減重用藥需求,在腸泌素類藥物崛起下,有關減重健康規模經濟將突破千億元。
鏡報 ・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