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退休找開心,反變憂鬱?專家警告:孤寂恐讓腦退化、加速失智
台灣人在55歲後的勞動參與率明顯下滑,平均較65歲提前10年離開職場,但研究顯示,提早退休反而造成心理健康急遽惡化,導致免疫功能下降與慢性發炎,失智和死亡風險雙雙竄升。
76歲阿美每天都在同一時間出門倒垃圾,那是她唯一能和鄰居打招呼的時刻。由於孩子離家,退休後她的活動愈來愈少,夜裡失眠、白天懶得出門,大部分時間都盯著電視發呆。這樣的寂靜正在全台蔓延。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觀察,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長者心理健康問題日漸凸顯。孤寂、角色流失、健康焦慮與身體退化,讓「愈老愈孤單」成為這個世代的共同課題,尤其許多人「提早退休」,讓孤寂危機提早敲響警鐘。
研究揭:愈早退老得愈快,男性、低收族影響最大
退休原應是生活新階段,卻常成為孤寂的開端。台灣55歲後勞動參與率明顯下滑,社交與日常結構被打斷,使心理健康急遽惡化。研究指出,提早退休與死亡率、憂鬱、失智風險上升有關,尤其當被迫退休或準備不足時,影響更劇。
國衛院副研究員、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吳其炘及其團隊研究發現,提早退休恐讓身體「未老先衰」。他們分析近178萬名45~64歲早退者資料顯示,愈早退休,衰弱速度愈快;55歲前離職者身體功能下滑最明顯。男性與低收入族群的影響尤為突出,主要因活動量與社交減少、生活壓力增加。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兼任教授戎瑾如提醒,精神健康與身體老化密切相關,慢性病與長期壓力會引發慢性發炎,進一步影響腦部功能與情緒穩定,「慢性發炎正是身心惡化的連接點。」
孤寂風險=吸菸、肥胖!一點一滴掏空從外到內的健康
「孤寂與社會孤立對健康的風險,相當於吸菸或肥胖的等級,」吳其炘指出,孤寂不只是心理層面的孤單感,還會引發發炎反應、免疫力下降與睡眠障礙的「慢性疾病」。
孤寂會在「行為、心理、生物」3層面形成惡性循環:
1. 行為層面:運動減少、醫療追蹤意願下降。
2. 心理層面:睡眠品質降低、焦慮憂鬱增加、社交退縮。
3. 生物層面:長期壓力導致免疫與心血管失衡、慢性發炎。
台灣高齡族群中,身心疾病共存者比率高達6成。吳其炘提醒,慢性病與情緒低落常互為因果:病痛讓人更孤僻,孤僻又讓疾病惡化,陷入「病得愈多、愈不想求助」的惡性循環。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若再合併慢性病,風險更高。
孤寂與憂鬱的關聯被嚴重低估。台灣憂鬱症患者就醫率僅約27%,遠低於高收入國家(47%或更高),許多長者以「失眠」「疲倦」等身體症狀呈現,而隱藏情緒問題。
在高齡自殺風險中,吳其炘指出,精神疾病佔38.4%、身體疾病佔36.6%,影響幾乎相當。其中以睡眠障礙最顯著,若能改善睡眠,可望降低18%自殺風險。
即使排除所有疾病,仍有近4成風險源於退休、喪偶、孤寂等社會心理壓力。
孤寂不只讓人鬱卒,恐讓認知加速退化、失智找上身
孤寂不只侵蝕情緒,也會慢慢改變大腦。根據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24年報告,失智的可修正危險因子中,「缺乏社交」佔比達5%,與教育不足、高血脂、缺乏運動並列。
研究顯示,死亡風險獨居者上升32%、孤寂者增加26%、社會孤立者增加29%。 這並非心理脆弱,而是生理變化的結果。孤寂會影響大腦前額葉與杏仁核活動,長期導致免疫功能下降與慢性發炎,進一步加速認知退化。
吳其炘提醒,孤寂與失智的關係不是命中注定,是可修正的,只要社會互動被重新啟動,大腦就有機會恢復可塑性。尤其是想提早離開職場者,應事先規劃日常節奏與社交參與,才能避免「退得早、老得快」。
孤寂有解!心理支持+行動參與不可少
孤寂有解嗎?關鍵在於重建社會互動的信心。吳其炘建議,透過認知行為治療(CBT)辨識「沒人想跟我說話」這類自動化思考,並在社區中進行低強度的行為活化,逐步累積正向互動經驗,而助聽器、行動輔具等「功能性改善」不能忽視。聽不清、走不遠,都是社交退縮的主因。
如今,有不少人利用科技來改善孤寂問題,像是視訊通話、線上社群與AI聊天夥伴能在疫情後扮演一定角色,但吳其炘提醒,目前實證資料仍有限,這些科技若未與實體社群活動結合,可能讓人更依賴虛擬互動,減少真實連結,因此科技陪伴的重點在於輔助,仍要有線下實際互動更關鍵。
孤寂的根源不只是心理問題,也要考量行動與參與的阻礙。戎瑾如建議,長照據點、日照中心與家庭照顧者支持方案,應把心理健康與社會參與列入核心,像是共餐、運動、手作課等活動,不只是體能訓練,更能維繫人際。此外,交通接送是社會處方的起點,行動不便就會使社交節拍斷裂,政策設計應將交通視為健康基礎設施。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柏熹則表示,政府已將心理健康提升為公共衛生核心議題。未來將結合心理健康中心、長照與巷弄站,建立「心理健康關懷連結員」制度,主動關懷孤寂長者。
孤寂是一場慢性的健康風暴,但它可以被預防、被逆轉。當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成為長照的標配,讓每個長者都能被看見,也更有機會健康地老去,不再孤單。
延伸閱讀:
瘦瘦針雙雄對決!猛健樂vs週纖達,誰才是減重王牌?差異、效果、副作用一次看
其他人也在看
胸悶、心悸,心臟卻沒問題? 小心「胃心症候群」作怪,4指標分辨是胃痛還是心痛
你是否曾胸悶、心悸,心臟卻查不出原因?你可能罹患的是「胃心症候群」,什麼是胃心症候群?腸胃道生病為何會影響胸腔和心臟? 50多歲楊先生是一名業務主管,白天喝咖啡,晚上時常要加班應酬,平時會服用降血壓及血脂藥物控制。身材微胖的他,血糖也偏高,雖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卻未多加理會。 但最近1個月來,楊先生常感到胸悶不適,尤其吃完宵夜,半夜更是胸口痛得厲害,到心臟科檢查卻沒問題,反而醫生開了胃藥後,症狀稍有緩解。直到他進一步到腸胃科詳細問診、檢查,才確認是嚴重胃食道逆流引起的胸悶不適,是典型的「胃心症候群」,除給予強效胃藥,也請他減重、改變飲食習慣,症狀逐漸獲得改善。 什麼是胃心症候群? 「胃心症候群」指的是因腸胃功能異常,而引起的心臟不適。有研究指出,約5~10%心悸胸悶患者,實際上來自胃部問題。 成美診所院長、腸胃肝膽科醫師陳炳諴解釋,胸腔和腹腔之間遍布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當腸胃不適、附近神經受到刺激,心臟容易連帶受到影響,引起胸悶、胸痛、心悸等。 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胃發炎、胃潰瘍等,都有可能造成胃心症候群,又以胃食道逆流最常見,發作時會刺激食道黏膜和附近分布的神經,可能引起胸口灼熱、心
康健雜誌 ・ 7 小時前別等退休才後悔!《富比士》點名4大陷阱 你一定要避開
退休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然而,許多人對退休後的財務安排準備不足,恐進而影響生活品質。針對即將退休的人,《Forbes》列出以下4項容易犯的錯誤,需要特別注意。
中時財經即時 ・ 1 天前
彰化爆「芬普尼蛋」 醫示警:長期攝入恐傷肝腎中樞神經
經追查,問題雞蛋來自同一牧場,其他批號亦被驗出超標,約15萬顆蛋流入桃園、新竹、台中、雲林、南投、嘉義、台南與高雄等9縣市,主要通路為全聯與楓康超市。目前相關縣市衛生局已全面回收停售,共9項產品受影響。食藥署提醒民眾停止食用上述雞蛋,通路商須提供退貨回收。依...
CTWANT ・ 10 小時前Z世代退休規劃 首選分紅保單
超高齡時代即將到來,過上無憂的退休生活是所有尚在努力工作的民眾所期盼的,但面對退休後無工作收入,首當其衝的將是日常生活與醫療開銷支出。期望維持退休生活品質,不再是中高齡民眾的課題,Z世代也需以前瞻性思維趁早做好規劃,透過保險商品預作退休規劃,而近年重新火熱的分紅保單即是市場首選商品之一。
工商時報 ・ 1 天前
居家常見4物是「沉默殺手」 醫師示警:務必遠離
美國長壽醫師凱迪近日在社群平台TikTok發布警示影片,指出多數人在家中與「沉默殺手」朝夕相處卻渾然不覺。從人體荷爾蒙濃度、睡眠品質及長期保健角度來看,香氛蠟燭、空氣清新劑、微波袋裝爆米花、夜燈等4種常見居家物品應立即遠離,以免危害健康。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駁綠大內宣 連戰任內曾訪歐
副總統蕭美琴親赴布魯塞爾歐洲議會出席「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年會並發表演說。外交部長林佳龍指出,這是我國副元首首度訪問非邦交國並進入歐洲議會演說,顯示台歐夥伴關係正邁入全新階段。不過,學者分析,馬英九、連戰曾在總統、副總統任內分別訪歐,蕭美琴此行實質意義不大,若大陸報復搶走任何一個邦交國,對國家恐得不償失。
中時新聞網 ・ 4 小時前
宋俊宏婦幼醫院33周年院慶 張善政:醫療傳承見證桃園幸福城市願景
桃園市長張善政9日下午前往平鎮區,出席「宋俊宏婦幼醫院 33 周年院慶」。張市長表示,婦幼醫院每天迎接新生命的誕生,象徵家庭的喜悅與希望;新成立的生殖醫學中心,更協助許多難以懷孕的家庭圓夢,讓愛的延續有了更多可能。他感謝全體醫護人員長期奉獻,雖然工作辛勞,卻能從迎接新生命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與幸福感。張市長期盼,透過完善的醫療照護與友善環境,鼓勵更多年輕人勇於成家立業,讓桃園成為充滿希望與幸福的城市。張善政指出,宋俊宏婦幼醫院自創院以來,從婦產科、兒科起步,歷經三十餘年耕耘,見證桃園醫療環境的進步與市民健康的守護。宋俊宏院長白手起家,奠定醫院穩固基礎,如今由兒子接棒經營,兩代皆為婦產科醫師,展現專業與傳承,令人敬佩。衛生局表示,33年來,宋俊宏婦幼醫院深耕在地,秉持「以病人為中心、以專業為根本」的理念,提供婦幼健康照護、孕產安全及新生兒醫療等多元服務,見證醫療品質與服務水準持續精進。衛生局進一步指出,市府感謝醫院長期推動母嬰健康、產後照護及社區衛教等公共衛生工作,尤其在防疫期間,醫護團隊堅守崗位、無私奉獻,守護市民健康與安全,令人感動。未來市府將持續強化婦幼健康政策,推動更多友善家庭與生
台灣好新聞 ・ 16 小時前
與其內耗自己不如發瘋消耗別人?低薪、貧窮的厭世代如何生存?
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是現在很多人共同的困境,也造就不少人成為厭世代一員,對未來也失去想像,但厭世真的就只能這麼厭下去嗎?面對社會大環境的生存不友善,該怎麼辦? 在新北市一間小小的麵包店裡,
健康2.0 ・ 1 小時前
【土象星座運勢】11/10 金牛座合作共識、處女座房產變動、摩羯座人際助力
★金牛座:和他人利益相關的事情出現變化,需要協商討論,能取得合作共識。 ★處女座:家庭、住所、房地產事務出現變化。易有投資、簽約、交易的需求。 ★摩羯座:人際熱絡,感情愉快,容易和外國、遠距、專業人士互動並得助力。
太報 ・ 1 小時前
鳳凰颱風將登菲 吊橋被吹到像「戰繩」狂甩
[NOWnews今日新聞]鳳凰颱風預計今(9)日晚間將在菲律賓呂宋島奧羅拉省登陸,在白天接近菲律賓的過程中,已帶來許多災情,持續風速達每小時185公里的風速、陣風最高可達230公里,強烈的陣風甚至讓一...
今日新聞NOWNEWS ・ 12 小時前醫師化身鋼鐵人!台大醫院打造元宇宙平台,讓新人每一刀都像資深老手一樣精準
想像一下,病人靜靜躺在手術台上,執刀醫師戴上延展實境(XR)眼鏡,眼前的世界瞬間「透視」開來;皮膚、肌肉、骨骼層層消失,體內的器官、神經與血管分布一覽無遺。隨著視角移動,醫師還能即時切換不同角度,預先規劃切口與路徑。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台大醫院外科手術室裡真實上演的場景。 AI技術正在改寫手術室的醫療樣貌。台大醫院外科部運用手術模擬平台「OpVerse」,讓外科醫師在正式開刀前,能先進入「虛擬人體」無限次練習。透過事前模擬、重複操作,手術的精準度與安全性大幅提升,也讓病人有更好的預後。 執行超過兩萬例肺部手術的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說:「每位外科醫師都有他的第1例手術,沒有人願意成為那位醫師的第1個病人。」他希望透過科技輔助,讓年輕醫師在第1次執刀時,也能像資深醫師一樣穩健而安全。 像開車一樣有「導航」的手術 陳晉興以「開車」比喻外科操作,有經驗的司機能安全抵達目的地,新手則可能在陌生路段迷路,如果手術能像開車一樣具備導航系統,事前看到路線、預測危險,遇到血管等高風險區域時能即時警示,就能大幅降低風險。 OpVerse結合AI與延展實境(XR)技術,讓外科醫師在虛擬環境中進行手術規劃
康健雜誌 ・ 7 小時前
陳其邁見證愛情列車 高市府集團婚禮115對新人幸福出發
【警政時報 蔡宗武/高雄報導】高雄市政府今(9)日舉辦「高雄市114年市民集團婚禮」,以「幸福圓舞曲」為主題,特別選在高雄火車站盛大舉行。活動融合歷史人文與現代建築美學,在愛與幸福的節奏下與城市共同前行,見證115對新人攜手步入婚姻殿堂,現場氣氛溫馨感人。
警政時報 ・ 58 分鐘前
(直擊)顏正國未完成遺作竟是《臺灣三部曲》 魏德聖不捨:他是我的男主角
顏正國告別式今天(8日)上午在板橋殯儀館舉行,這場「人生殺青宴」吸引上百人參與悼念。導演魏德聖表示,在顏正國出獄後就一直關注他,認為顏正國是他的男主角,《臺灣三部曲》對他提出邀約時,顏正國也一口答應,且對工作非常敬業。《臺灣三部曲》意外成為顏正國未完成的遺作之一,魏德聖表示,顏正國為了《臺灣三部曲》
自由時報 ・ 1 天前
爆「郭董母百歲高齡過世仍慶生」!曾馨瑩PO婆媳合照 發聲還原真相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母親郭初永真6日辭世,享嵩壽100歲,郭台銘悲痛萬分。據了解,本月11日為曾馨瑩51歲生日,遭爆出曾馨瑩與好友們慶生,並開心與賈永婕、關穎合照。對此,曾馨瑩發文澄清,與好友聚會在本月4日,且她事前不曉得朋友會替她慶生,而她最敬愛的婆婆離世,她沉重寫下,「絕不可能在她離世的隔天仍去慶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圓滾滾橘貓被笑胖! 狂換姿勢想證明「自己是虛胖」 越描越黑最後怒瞪:你禮貌嗎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陳予芊/綜合報導毛小孩雖然不會說話,但牠們的表情與肢體語言往往比言語更有戲。近日,有網友分享了一則影片,只見一隻橘貓被女子調侃...
FTNN新聞網 ・ 20 小時前
沉默殺手!每10人就有1人罹患 「這種病」躍升全球10大死因
一項最新發表在醫療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指出,一種「通常在病情危急之前都沒有任何症狀」的疾病,已經躍升全球10大死因,這種病就是「慢性腎臟病」,目前全球約有7.88億人患有這種病,是30年前人數的2倍之多。
鏡報 ・ 1 小時前
陷在焦慮裡?先不要努力想變好 「什麼都不做」也是一種方式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長時間受焦慮與恐慌所苦時,我們往往會失去一樣東西:信任。我們不再信任自己的身體、不再信任自己的大腦、不再信任生命,連自己都不再信任。 許多患者曾告訴我,在焦慮症與恐慌症找上他們之前,生活有多輕鬆自在。以前的他們能無憂無慮地享受生活、開心期待明天的到來、從容自在地度過每一天,並能自由感受一切事物。 當然,他們仍會有點小煩惱,或是不時冒出來的擔憂,但大致上來說,他們覺得生活是「可以面對」的,也是「可以處理」的。然而在嚴重的焦慮發生後,這種感覺完全消失了。他們常常覺得不知所措、失去控制—包括身體、思考、生活,甚至是對自己整個人。 當大腦不停製造恐懼 唯一能做的是「不和它對抗」 至於身體,很顯然的,不再聽從自己的意志,不斷產生各種症狀或身體訊號;大腦也有如一部二十四小時運轉的機器似的,持續製造憂慮、恐懼和任何會讓人害怕的想法。我們被困在其中,就像在波濤洶湧中的大海中掙扎,隨時可能滅頂,在萬分驚恐中,無所不用其極地試圖讓自己的頭浮在水面上、手腳亂踢亂划、口中不斷吐出死鹹的海水,卻又因此吞進更多。我們奮力對抗暗流,且看不到任何像是陸地的東西。除了瘋狂揮動雙手雙腳,似乎無計
健康醫療網 ・ 12 小時前美簽審查更嚴 慢性病與肥胖者恐遭拒簽
[Newtalk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於週四( 6 日)發布一項新指令,要求簽證官對所有類型的簽證申請者進行更嚴格的健康審查。根據新規,患有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疾病的外國人,未來申請美國居留簽證時,可能因被認定有成為「公共負擔」的風險而遭拒。 據《凱撒家庭基金會健康新聞》(KFF Health News)報導,美國國務院近日向駐外大使館與領事館發出電報,要求移民官員審慎評估申請人的健康狀況,以判斷其是否可能因疾病而依賴美國公共資源。 電報指出,簽證官必須考慮多項健康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癌症、糖尿病、代謝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及精神健康問題等,這些疾病的治療可能需耗費數十萬美元。文件中特別提及肥胖症,強調其可能導致氣喘、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高血壓等問題,「需長期且昂貴的醫療照護」。 新指令要求簽證官評估申請人是否具備足夠的經濟能力,在不依賴美國政府援助的情況下,自行支付醫療費用。電報明確問道:「申請人是否有足夠的經濟資源,能夠在其預期壽命內支付此類護理費用,而無需尋求公共現金援助或由政府出資進行長期機構護理?」此外,審查也將涵蓋申請人受扶養家屬,若其家人因殘疾或慢性疾病需要照
新頭殼 ・ 19 小時前
鏖戰3小時!喬帥奪生涯第101冠 惜因肩傷缺席年終賽
網球名將 喬科維奇,在ATP希臘錦標賽的決賽,經過將近三小時的三盤激戰後,逆轉勝擊敗義大利好手 穆薩提,生涯第101座冠軍入袋,也是第72座硬地賽冠軍,超越費德勒的紀錄。不過封王後不久,喬科維奇自行宣布受肩膀傷勢影響,將缺席在義大利開打的ATP年終賽。
TVBS新聞網 ・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