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的陰影與投影──一篇給當下台灣的省思
劉哲廷/詩人,自由工作者。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思想坦克》
引言:光復,是誰的敘事?
「光復」二字,在臺灣的公共語彙裡,往往帶著厚重的情感與歷史張力。對某些人,它是「終結殖民/異族統治」的慶典;對另一些人,它是「他者敘事」的投射,是來自政權或歷史教科書的施加。究竟,「光復」是誰的故事?它的「光」與「復」,照亮了哪些人?又遮蔽了什麼陰影?
當我們把視線拉回到1945年10月25日這一天,臺灣在日本統治結束、軍事投降交接之中,成為一個典型的歷史轉折點。許多官方聲音以此為起點,宣稱「中華民國光復台灣」,視為殖民體制的終止與主權的回歸。這一敘述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也是中華民國建構自身正當性的重要符碼。
然而,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觀看──從在地思考、從國際法脈絡、從族群與認同的變化──「光復」或許不只是慶典那麼簡單。它可能是一種敘事策略、一種權力場域的宣示,也可能是一塊未完全揭露的鏡子,映現出歷史斷裂、認同困惑與政治張力。
一、歷史位階:法律?象徵?叙事權力?
首先,我們要承認:任何宣稱「光復」的敘述,都同時具備三重面向──法律性(國際法與條約脈絡)、象徵性(民族主義與主權認同)、以及敘事權力(誰有權決定歷史怎麼說)。
在法律性層面,「光復論」面臨一系列複雜的質疑。譬如:日本在二次大戰後簽訂的《舊金山和約》,確實載明「日本放棄對臺灣與澎湖之權利、權利名義與請求權」;但該條款並未明確將這些主權轉交給哪一個主體。因而,有學者主張這並不自動構成中華民國對台灣「領土主權」的法律承認,而只能說明日本放棄其統治。接著,若要主張中華民國取得主權,還需要其他國際條約依據,以及承認該主權主體之他國接受與承認。
因此,「光復」若要站在國際法上成立,並非只是單純「軍事接收」,更必須回到:「主權可轉承嗎?」「誰同意?」「是否存在原住民或其他在地社群的自決性?」這些問題。否則,「光復」不過是一種入場宣示,而非完成的主權轉讓。
接下來是象徵性層面。許多人支持「光復」這一說法,不只是因為它意味「抗戰勝利」和「結束日本統治」,也因它與中華民國的國族認同深深交纏。從此論述出發,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主權終將完整回歸;同時,「光復節」亦成為政治與教科書語彙的組件,幫助構建某些世代對於「中華民國與中國文化」的情感歸屬。
但象徵性正是最容易被政治操作與意義爭奪的場域。當社會認同結構轉變、世代更替、歷史視角改寫,「光復」所代表的情感與價值,也不再是單一、不變的符號。對於一些台灣人而言,「光復」可能帶著外來政權色彩,是他者決定「我們的過去」;對另一些人而言,它仍是一段必須理解、但不應然接受的敘事。
最後,是敘事權力的層面:誰在制定「光復」這個概念?誰選擇什麼語彙替代它?學校課綱、政治宣傳、公共紀念,都揉雜了世代衝突、政立場與歷史研究的交互影響。當一種敘事長時間壟罩公共空間,某些聲音被放大,某些聲音則未被充分聆聽。
因此,「光復」不應被視為一個中性的歷史事實,而是一個始終在權力場域中競爭、被賦形的符號。理解它,首先要將它從「理所當然」位置拉出來,置於歷史、法理與認同的交會處,重新檢視其合理性與限制。
二、認同轉動:世代、族群與本土視角
若我們從社會學與認同政治的視角觀察,光復論述不僅是政治菁英說什麼,而是世代如何感受、如何相信、如何拒絕。
●世代交替
許多早期成長於戒嚴前或戒嚴時代的台灣人,對於「光復」這類語彙,更可能帶著強烈的家族敘事與歷史記憶:父母或祖父母經歷戰爭、遷徙、與國民政府治理的過程,「光復」便不只是抽象名詞,而是他們口中敘述過的苦難、重建、政權變遷與文化衝突。
然而,對於年輕世代來說──特別是在二十一世紀成長、透過多元媒體與全球視野接觸歷史與政治,他們可能對「光復」一詞不再自然而然地認同。對某些人而言,它可能太過權威、太過象徵他者而非自己;對另一些人,它或許只是一段教材、一段紀念活動、缺乏個人情感依附。年輕世代對於課綱、歷史教學的敏感,也使「光復」成為他們質疑或重新定義歷史的切入口。
世代間不同對「光復」的反應,也代表了整個社會對過去敘述的擺放位置:既是傳承,也是再造。誰承襲了這個敘述?誰願意拆解它?誰要用新的觀點、語彙重新說?
●族群與在地性
除了世代之外,族群身份與在地性,也是再思考「光復」時不可忽略的面向。臺灣不是一塊單一同質性的社會:漢人移墾者、閩客族群、外省/本省對立、原住民族群,乃至近年來的新移民後代,皆有不同歷史記憶、語言文化與認同軸線。
對某些族群而言,「光復」也許代表結束日本時代的壓迫、重新進入華語體制;但對原住民族來說,1945的變動可能並不意味主權的真正落實,而是另一種文化與政治支配的延續。從這個意義上講,「光復」可能只是另一種主權形式替代,而非真正的在地自治與認同實現。
再者,在地性思維要求我們把台灣作為一個主體、而非一塊殖民地的「回歸目標」。如果我們以「台灣主體性」為出發點,光復語彙中「回歸中國文化」的色彩就需要被質疑與重寫。是否有可能創造不同形式的公共紀念、不以「光復」為核心符號,而以「解構-再想像」的方式,探究更能彰顯台灣多元身分的歷史轉折符號?
三、政治現實與制度後設:光復的當代意義
除了歷史與認同層面,光復這一敘述在今天的政治與制度環境中仍然具有「能量」。它不只屬於過去,更關連到當代選舉語碼、政競爭、兩岸論述與國際溝通。
●政與民間政治
「光復」作為一個公共符號,曾經被主要政作為歷史合法性與主張的基礎。舉例而言,在某些政內部(尤其泛藍陣營中),維護「光復」語彙與其派生的紀念日、教科書語文,具有捍衛中華民國主權(或延續性)的象徵作用。這也意味,若某政願意淡化「光復」語彙、修正光復節的名稱或概念,很可能被視為「割裂過去」、「放棄民族認同」的行動。
對立地,支持教改、本土化、強化台灣主體性者,常常試圖調整或弱化「光復」敘述,提出替代性的紀念日、歷史觀點、課綱名詞替換等等。這種政治角力,其實不只是詞彙遊戲,而是對於認同主權、是否承認中華民國政治形態、與台灣未來定位之間的連結。
●兩岸與國際關係
不可忽略的是,「光復」語彙在兩岸語境中,也帶著敏感的政治訊號。一方面,中國大陸官方在某些場合仍使用「台灣光復」表述,強化「一中」論述之下「台灣本來屬於中國」的敘事張力。另一方面,在臺灣自身若持續使用「光復」這一詞彙,無論是否帶有完全不同的內涵,也難免被置入國際觀察者對兩岸爭議的語義網絡中。
尤其當台灣在國際場合爭取名分、或與友邦建立關係時,任何歷史敘述若顯示「主權尚未完全釐清」、或「受前政權遺緒影響」,都可能被捲入外交敏感的解讀。對一個自我定位正在變動的社會而言,這不只是內政符號,也可能是外交風險或資源。
●公民社會與未來想像
最後,也是更具希望性的一面──光復語彙的再思考,或許正是台灣「歷史去殖民化」的機會之一。換句話說,若我們能跳脫純粹接受/拒絕的二元對峙,轉而以「批判承認+再創造記憶」的方式,或許能開發出新的公共符號:例如與在地社群共同設計紀念形式,以時間軸與敘事多元化為原則;以「1945之後」為歷史交錯的起點,而不是單一的「回復」敘事。
在這樣的思路之下,台灣社會可以試圖發展Reconciliatory memorialization(和解式紀念):承認過去殖民與治理傷痕,尊重不同族群與世代的感受,同時不隱藏政治對抗的現實;並且以「共存記憶」的方式,創造一個能同時包容「抗日壓迫經驗」、「外省移墾世代敘述」、與「在地族群自主/自我決定脈絡」的新語彙。
這樣的方式,不是要否定「光復」在某些世代裡的情感意義,而是要讓那情感成為社會對話的一部分,而非默認共識的唯一敘述。藉由公共協商、教育改革、以及開放紀念空間的方式,台灣才能真正把過去變成一種「共享但不一致認同」的素材,而不是一種由上而下的權威宣示。
結語:承認差異,開展共力歷史的可能性
回到起點──「光復」究竟是誰的光?又恢復的是什麼樣的復?當我們梳理了法律、認同與政治當代性的層面,就會發現:光復既非純然的正義與回歸,也非單純的虛構與操弄,而是一個仍在移動中的歷史符號。
在這個符號背後,既有戰爭與政權變動的真實,也有世代身份認同的重塑;既有記憶與情感的依附,也有權力與敘事的角力;既可能成為承續某些群體的共同牽掛,也可能被視為必須超越的宿命性包袱。
臺灣社會,不能簡單地將「光復」當成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也不應任意抹除它在某些人心中的重量。但我們可以──也必須──將它從「教條」的鎖鏈中解放出來,讓過去的記憶不僅為單一主權敘事服務,而成為一塊可供爭議、釐清、修正與想像的公共空間。
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台灣不必只是「光復」或「未光復」的二元選擇,而能以一種多元世代共構的「歷史創生場域」來承載過去與未來。唯有如此,台灣才能真正走出殖民性與外來敘事的陰影,以一種新的歷史倫理,面對自己,也邀請世界一同見證屬於這片島嶼的自我決定旅程。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鄭任汶專欄:蔣萬安不要學那套「偷換概念」的爛招
《鏡報3人行》光復節復活,要放假了! 台灣到底光復沒?
「館長」將赴陸慶祝台灣光復80週年 梁文傑冷回:我不覺得很重要
其他人也在看

鄭任汶專欄:蔣萬安不要學那套「偷換概念」的爛招
今天是10月25日「光復節」,就在前幾天(22日)一場名為「讀給臺灣的詩-臺灣光復80周年詩歌朗誦會」上,台北市長蔣萬安應邀用台語朗誦日治時期詩人賴和寫的《南國哀歌》,表達希望世人珍惜今日得來不易的民主與自由之意,還特別提到李友邦、翁俊明、丘念台、林正亨等抗戰前輩,勇敢跟外來政權對抗,才換來臺灣今日繁榮安定、言論自由與法治保障。朗誦會的地點,現在叫中山堂,就是當年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的臺北公會堂。
鏡報 ・ 3 小時前美推組國際部隊監督加薩停火 以色列有權否決參與國
(中央社以色列基耶蓋特24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今天表示,希望能盡快組成一支國際部隊來監督加薩(Gaza)地區停火,還說以色列將可以否決參與國家。
中央社 ・ 5 小時前
揮別急躁個性 楊佳芯慈濟路放慢腳步學習
54歲的楊佳芯,在莫拉克風災的時候,就曾當起鏟子超人,獨自報名跟著慈濟志工到林邊打掃,是業務員的她,個性熱心但也高標準,自己身體最後也出了狀況,受證慈濟志工,學習放慢腳步,但接引身旁的朋友,一起付...
大愛電視 ・ 4 小時前

全面防堵豬瘟! 高雄宣布禁止廚餘養豬
為了全面防堵豬瘟擴散,高雄市昨(24)日宣布,未來將輔導市區以廚餘餵養豬隻的養豬場,改以飼料餵食,更建議政府未來將廚餘去化。對此農業部長陳駿季回應,尊重地方政府的決策,不過經過高溫蒸煮的廚餘,屬於安全...
華視 ・ 1 小時前
鏡評/慎防四中全會後的反轉訊號
被許多政治網紅描述為「整整延遲了一年」的四中全會終於召開了,我們看到大頭大腦的政治宣示、看到充滿漂亮詞彙的「十五五」計畫經濟綱要,但是我們更關心的是,為了順利召開會議,拉抬股市、拉抬人民幣升值、拉抬國際金價,乃至最後祭出「稀土管制」的種種極端措施,在四中全會落幕後是否會就此反轉。
鏡報 ・ 4 小時前
113年國人平均壽命80.77歲 排除惡性腫瘤可提高3.59歲
內政部今(25)日公布「113年特定死因除外簡易生命表」,113年國人一般平均壽命為80.77歲,死因以惡性腫瘤影響最大,剔除該項死因,國人平均壽命可提高至84.36歲。國內十大死因前3名的惡性腫瘤、心臟疾病及肺炎,分別剔除該項死因,平均壽命將可分別提高3.59歲、1.50歲及1.05歲,顯示惡性腫瘤對平均壽命的影響最為明顯。
中時新聞網 ・ 55 分鐘前陳以信參選台南市長對決謝龍介 藍委喊艱困選區直接徵召
地方積極備戰2026選舉,地方初選也打得火熱,而前藍委陳以信昨(24)日宣布參選台南市長,並表明與同籍立委謝龍介進行君子之爭的內初選。對此,藍委徐巧芯則認為,在艱困選區應要由以徵召方式,提出最有贏面的候選人,她也指出,初選恐會浪費掉可以跟民進作戰的時間。
中時新聞網 ・ 2 小時前
月薪上看21萬!河南動物園徵「獸王司機」 2000人搶當老虎食物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中國一間野生動物園的招聘啟事中得到了印證!河南洛陽欒川竹海野生動物園近日在社群平台公開徵求一位非比尋常的駕駛「獸王司機」,開出驚人的月薪人民幣5萬元(約新台幣21.5萬元),負責駕車載著遊客進入猛獸區,進行近距離餵食導覽。消息一出,立刻引爆網路熱議,目前園方已收到多達2000份求職申請,競爭異常激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國台辦「翻牆」開臉書 汪潔民:為了要針對「他」!
論壇中心/綜合報導中國國台辦對台工作有新招,「翻牆」開設臉書「國務院台辦發言人」帳號,卻遭台灣網友洗版8964跟于朦朧,一度狂刪文「河蟹」。對此,在政治評論員汪潔民《台灣向前行》節目中表示,「鳳蓮(國台辦發言人)」開臉書很明顯地是要針對梁文傑。
民視 ・ 4 小時前

台灣找餐廳常踩雷?女星揭「台日Google評論差異」 一票人點頭:超真實
許多人假日外出用餐時,常常出現「選擇障礙」,因此習慣打開 Google 查看餐廳評價作為參考。不過,如今許多店家會推出「給五星好評送贈品」的活動,也讓不少人因此踩雷。對此,日籍女星阿部瑪利亞分享,台灣人與日本人在「給星星」的習慣其實差異很大。她在 YouTube 上發布影片表示,台灣人評價餐廳時,通常是從五顆星開始打分,如果遇到服務差或環境不佳的情況,才會逐漸往下扣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台幣改版等了24年終於來了!最快2年半內發行「會變小張」?普發現金一萬再多一平台,央行總裁親解
新台幣要改版了!為確保防偽技術持續領先潛在偽造者,各國都在16至 24年即進行鈔券改版,我國距離上次發行已經過了24年,央行宣布將推動新版紙鈔。央行總裁楊金龍週四(10/23)於立法院表示,若現在不改版,未來成本會更高。 至於有立委反應台幣面積太大,且鈔票面積大小不一,未來可以考慮把鈔票面積稍微縮小,不只好用,又環保還可以節省成本,只要用顏色做區隔就好。 對此,楊金龍回應,他覺得這個建議很好,會請發行局研究。 另外,針對全民關注的普發現金,央行表示已建立「數位公共建設金流平台」,8月先行試作客家委員會之客家幣,預計11月用於普發現金。
今周刊 ・ 1 天前
10/24有放假嗎?光復節連假是哪幾天?台灣「2025最後一個連假」也慶祝?
光復節連假將至,由於光復節是今年新增恢復的國定假日,有些網友還不清楚,紛紛上網搜尋「光復節有放假嗎」、「光復節連假是哪幾天」,究竟今年光復節為何會放假、放幾天?光復節放假歷史由來是什麼?關於光復節放假Q&A,Yahoo新聞編輯室馬上帶你了解!
Yahoo奇摩新聞編輯室 ・ 3 天前美通膨重返3% 估不影響降息
美國9月通膨重新站上3%,連續2個月上揚,並創下今年1月以來最高紀錄,反映關稅的影響和服務業通膨頑強。雖然美國通膨進一步遠離聯準會(Fed)2%的目標,但由於低於市場預期的年增3.1%,外界認為該數據不至於影響聯準會在下周的10月例會宣布降息1碼。受消息激勵,美股三大指數早盤勁揚,漲幅介於0.8%~1.1%之間。
工商時報 ・ 6 小時前
大陸訂台灣光復紀念日 反擊「台灣地位未定論」
今天是台灣光復節,為反擊「台灣地位未定論」,強化「一個中國原則」和推進統一,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昨天通過設立十月廿五日為「台灣光復紀念日」的決定,通過多種形式舉行紀念活動。國台辦表示,將積極展開全民涉台愛國教育。
聯合新聞網 ・ 4 小時前
長榮空服員病逝案調查報告出爐 工會怒:避重就輕.狡辯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日前長榮航空,一名孫姓空服員因抱病值勤,返台後不幸病逝,事後,長榮航空出面致歉,今天(24日)調查報告也出爐,指出事務長在異常狀況的應變與通報執行有所不足,而孫姓空服員是出於負責態度,才沒有請假,但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出面反駁,怒斥長榮航空避重就輕,只是在狡辯。
民視 ・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