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樂全天戴墨鏡原來是視網膜破2個洞!醫:快做2治療 視網膜剝離恐失明
54歲的男星古天樂4/10出席活動都戴著墨鏡,引起媒體詢問,古天樂才說明是他右眼視網膜破了兩個洞,需要安排時間做手術。醫師提醒,如果視網膜是邊緣破孔,一般只需要雷射修補,但若破孔在視網膜中心,就要小心處理,否則即使治好也可能影響視力。
古天樂長期高強度工作,早年拍攝電影時,右眼曾被兵器誤傷,有縫8針的舊傷。他向媒體表示,他近來飛蚊症越發嚴重,眼前常「黑線飛舞」,醫生建議他要儘快手術,不然可能引發視網膜脫離,造成永久性視力損傷。
看更多:40歲後要做哪些檢查?最難掛號眼科醫師 揭各年齡必做檢查
視網膜破洞 「周邊破」或「中心破」治療不一樣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視網膜科主治醫師楊啟蘭表示,視網膜破洞一般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位於「周邊的視網膜破洞」,這種情況可能會產生飛蚊症、散光或其他症狀。在台灣,針對這類病患,醫師通常不會特別建議病人進行手術治療。但如果視網膜破孔已經導致局部視網膜剝離,或者飛蚊症對病造成非常大的困擾,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雷射等治療方式將視網膜破洞固定起來。
第二種情況是「中心視網膜破洞」,這位置的破孔會直接影響到病人的視力。但是針對中心視網膜破洞,醫師無法在破洞上直接進行雷射治療,否則可能會形成疤痕遮蓋中心視力。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進行黃斑部內限膜移除、使用羊膜或病人自身的內限膜來修補中心視網膜破洞。手術後還需要在眼中灌入氣體,病人必須趴臥14天,以利復原。
周邊視網膜破洞可先嘗試雷射固定
古天樂自述右眼有兩個視網膜破洞,並伴隨嚴重飛蚊症,楊啟蘭醫師根據他說的情況,初步評估應屬於周邊視網膜破洞。如果沒有局部視網膜剝離的情形,通常會建議病人先進行周邊雷射固定。若已出現部分視網膜剝離,或飛蚊症非常嚴重,則可考慮接受玻璃體切除手術。
看更多:護眼喝這杯!護眼必吃5食物 防黃斑部病變、白內障、乾眼症
隨著玻璃體切除手術日益微創化,若病人飛蚊症嚴重且願意接受手術,醫師也會建議進行玻璃體切除。楊啟蘭醫師解釋,玻璃體在人體眼球發育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成年後眼球發育已完成,若玻璃體造成飛蚊症或玻璃體液化等困擾,將其移除並不會對視力產生問題。
雖然少數病人可能因玻璃體移除過多而罹患白內障,但目前醫學已能輕鬆處理白內障,無須過度擔心。而且玻璃體切除後,人體會自動分泌液體填補眼內空間,通常也不需額外填充其他物質。
年長男性、高度近視者易罹患視網膜破洞
楊啟蘭醫師提醒,視網膜破洞大多為原發性,確切成因尚不明確,但許多因素可能導致此症狀,例如男性、年紀大、高度近視等,都可能引發周邊視網膜破洞。此外,劇烈搖頭或外傷也有可能造成周邊視網膜破洞。
周邊視網膜破洞的主要症狀為飛蚊症。由於周邊視力難以察覺破洞造成的異常,建議病患若發現原本的飛蚊症症狀以外,出現新的飛蚊症或飛蚊症有所變化,就應儘快就醫檢查。
大部分周邊視網膜破洞若未及時處理,並不會造成嚴重後果,但少數病人的周邊視網膜破洞可能引發視網膜剝離,導致局部或完全失明,此時就必須儘速接受手術治療。
看更多:50歲女常看電腦,眼前閃光以為眼睛疲勞猛點眼藥水卻險瞎 竟是視網膜剝離
◎ 圖片來源/翻攝自古天樂ig
◎ 諮詢專家/楊啟蘭醫師
更多健康2.0報導
懶人救星!「繩流運動」不跑跳強筋骨 5招武術促進代謝助好眠
得痔瘡竟是坐馬桶滑手機害的!名醫警告:上廁所滑手機 痔瘡風險增4成
政府發錢了!這7大族群有生活補助金 最高領1萬3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其他人也在看

不是含糖飲料!他每天狂喝「這飲品」慘了 醫:終生洗腎
茶和咖啡這兩種飲品在台灣廣受歡迎。然而,隨著研究指出咖啡可能對腎臟有保護作用,有些民眾開始好奇是否可以用茶來替代咖啡。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過去就曾在節目分享專業見解,提醒民眾在選擇飲品時需注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中國男童腹痛「開刀遭摘6器官」無法進食
[NOWnews今日新聞]真活摘器官?中國男童腹痛開刀「被切6器官」無法正常進食中國山東一名10歲男童因腹痛就醫,發現腹部有病變必須立即開刀,但術後家長發現兒子被摘除6個器官,從此無法正常進食,悲痛的...
今日新聞NOWNEWS ・ 11 小時前
醫院說是小手術!12歲男童撞肚動手術 醒來6器官竟全沒了
中國山東傳出駭人醫療事故,一名12歲男童兩年前因腹部撞傷就醫,本以為只是小手術,卻在手術後被切除了包括十二指腸、胰腺、大部分胃與小腸等6個器官,導致他終身無法進食,必須靠注射營養液維持生命。事件曝光後引起輿論譁然,家屬痛批醫院毫無交代,網友也怒問「這是救人還是害人?」。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46歲運將突發高燒不退!就醫驚覺「肝功能受損」 竟是養鸚鵡釀禍
綜合陸媒報導,林男半月前飼養了一隻鸚鵡,因駕車工作無法照料,便將鸚鵡放入口袋隨身攜帶。不料數日後,他突發高燒至38.7℃,伴隨畏寒、乾咳與全身乏力,自行服用感冒藥後仍反覆發熱,並出現頭暈、反應遲鈍與精神萎靡等症狀。家人發現林男情況不對,趕緊將他送醫。檢查結果顯...
CTWANT ・ 1 天前
「最帥展昭」驚傳猝逝!醫揭運動後心臟不適奪命2大元兇,冒冷汗是警訊
曾在《碧血青天楊家將》中飾演「展昭」一角、被封為「最帥展昭」的59歲前亞視小生甄志強,驚傳於上海猝逝,消息震驚演藝圈。據悉,他是在打球後突感心臟不適後離世。醫師警告,運動後出現的胸悶、冒冷汗,絕非只是
健康2.0 ・ 16 小時前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地瓜葉含有豐富的多酚、花青素等營養成分,具有穩定血糖和抗癌潛力,但中醫師提醒,由於其屬性偏涼,不適合涼拌或生食。此外,地瓜葉含有維生素K和高鉀,特定族群應謹慎食用。
中天新聞網 ・ 9 小時前
不用萬步!最新研究:日行「這步數」就能延緩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是長者失智的主因之一。一篇新發表在知名期刊的文章指出,對於大腦已經開始出現該疾病分子跡象但尚未出現任何認知症狀的老年人來說,每天走3千~5千步,就能幫助延緩認知能力下降,認知退化延後約3年,而每天走5000–7500步的人,延後幅度可達7年。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喝咖啡別碰12種藥物!藥師示警:恐引發災難性副作用
咖啡是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尤其早晨一杯咖啡能夠提神醒腦,幫助開啟一天的工作。然而,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藥劑師警告,咖啡若與某些特定藥物一同服用,可能會產生危險的交互作用,甚至引發「災難性副作用」,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黴菌毒素爆表!醫示警「5類人」小心恐致癌 8種排毒法曝光
台灣溫暖又潮濕的氣候是黴菌生長的最佳環境,但如果家中黴菌不及時處理,不僅影響美觀,對人體也有極大的害處,有研究顯示,黴菌毒素和35種癌症息息相關,若想排除黴菌,一定要由體內到環境徹底排除,對此,醫師王偉全就列出8種排毒方法給民眾參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9 小時前
資深法官周盈文腦出血搶救中!「1常見病」釀禍:500萬人小心
65歲的資深法官周盈文,昨(3日)下午被發現倒臥於辦公室內,疑似因腦部出血昏迷,緊急送往台大醫院搶救中,初步懷疑是因高血壓引發腦溢血。醫師表示,腦出血就是腦中風,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高血壓。因此,高血壓病患者務必控制日常的血壓值。預估計,台灣約有500萬名高血壓患者。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52歲女咳嗽、大笑就尿失禁!醫曝原因喊很常見 3族群高風險
更年期到了,不少過去沒有的症狀都會跑出來,有時候還會發生令人尷尬的事。泌尿外科醫師曲元正就分享一起個案,有位52歲的林小姐只要咳嗽或大笑,就會不受控制地尿失禁,令她感到尷尬又煩躁,不敢參加聚會或外出運動。進一步了解才發現,她身上還發生許多更年期的症狀。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手術前一刻被喊卡?只因「沒停藥」 醫:可能危及生命
桃園醫院骨科病房護理長王瓊玉指出,術前未依醫囑停藥是導致手術臨時取消或延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名李姓女性病患經過長時間等待準備接受手術,卻在手術前一刻被告知必須取消或延期,原因是她忘記依醫囑停用特定藥物。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瘦瘦針讓他大減32公斤! 停藥恐復胖?醫師曝「逐漸減量」是關鍵
花蓮一名42歲王姓男主廚,體重曾高達125公斤,今年初因燙傷住院時意外發現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與嚴重脂肪肝,住院期間每日需施打4針約120單位胰島素控制血糖。透過連續性血糖監測器(CGM)即時數據結合每周一劑瘦瘦針,8個月後成功減至93公斤,甩肉32公斤並改善糖尿病狀況。
中天新聞網 ・ 13 小時前
痛風別怪豆製品!醫點名「番茄、鵝肉」才是真地雷
全台約有百萬名痛風患者,許多人深信豆製品會使其發作。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指出,這是一個長久以來的誤會,雖然黃豆本身的普林含量確實偏高,但研究顯示,大豆中的異黃酮具強力抗發炎作用,反而能降低痛風發作機率,「真正容易使其發作的,反而是番茄與鵝肉」。
聯合新聞網 ・ 3 小時前
男星罹鼻咽癌如「數千螞蟻爬臉」!名醫籲1飲食要節制
男星陳振華回顧與鼻咽癌搏鬥1年的歷程,形容神經痛有如「數千隻螞蟻在臉部爬」,苦不堪言,還好第3次化療後面部神經痛感全消。國內頭頸癌權威醫師指出,鼻咽癌的成因研究顯示與基因遺傳、飲食習慣及1種病毒關係密
健康2.0 ・ 16 小時前
身體正在「慢性燃燒」?名醫:必做5件事預防癌症
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不僅會加速老化,還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慢性發炎就像星星之火,會逐漸傷害血管內皮、干擾胰島素與粒線體功能,不僅加速老化,還會增加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他建議從「吃、補、睡、動、心」五個面向著手改善,這也是長壽的關鍵之道。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乳房外科女醫35歲罹三陰性乳癌!她點名「這習慣」是最大元凶
鄭伃書身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卻在35歲正值事業高峰時,在一次例行檢查中,意外發現自己罹患有「最惡乳癌」之稱的三陰性乳癌。抗癌成功後,她深刻反思每天熬夜趕報告、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就是
健康2.0 ・ 1 天前
防心肌梗塞、腦中風!營養師推「3飲品」:可延緩血管老化
維持血管健康是預防慢性病的關鍵,但隨著年齡增長與作息失衡,血管逐漸失去彈性、愈來愈硬,導致「血管年齡上升」,也提高高血壓、心肌梗塞與腦中風風險。對此,營養師點名「3飲品」每天喝1杯,可有助於維持血管健康,並延緩血管老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76歲「硬朗老翁」手術後突倒下!醫列「5警訊」示警:身體早透支
醫師廖繼鼎近日分享一名76歲患者的案例,表示這位長者平日生活規律、天天運動、體檢正常,卻在一次手術後突發高燒與器官衰竭,最終發現為癌症。對此,廖繼鼎指出,這樣的狀況並非突然,而是身體長期透支、健康儲備力早已見底的結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