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腹瀉困擾2年無毒梭菌惹禍 長庚醫院助恢復健康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8日電)22歲的花樣年華卻在馬桶上度過,長庚醫院收治1名女患者,飽受頻繁腹瀉到血便等困擾,2年無法上班,只待在家中;經精準檢測,發現凶手是「無毒梭菌」,對症下藥恢復日常生活。
林口長庚微菌治療中心主任李柏賢今天在記者會分享這段幫患者揪出「隱形壞菌」,快速找出致病真兇經歷,他說,個案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當初團隊懷疑合併困難梭菌感染,但多次檢驗結果均呈陰性,診斷一度陷入僵局。在國科會微生物相計畫研究支援下,團隊突破傳統診斷框架。
李柏賢說,利用先進質譜儀技術,比對超過9000筆蛋白質圖譜,最終鎖定真正的致病元凶「無毒梭菌」。經過針對性抗生素治療後,患者的腹痛與腹瀉完全解除,症狀不再復發,不僅重拾健康與自信,也順利重返職場,後續大腸鏡追蹤顯示,腸黏膜已完全癒合。
李柏賢解釋,無毒梭菌(Clostridium innocuum)過去因不分泌毒素而被視為無害的腸道菌,但近年醫學研究發現,它具有對萬古黴素的抗藥性。由於萬古黴素是治療困難梭菌感染的第一線用藥,這種抗藥性可能導致抗生素治療失效、延誤病情控制,甚至引發併發症。
李柏賢表示,無毒梭菌被認為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中常見的致病菌之一,可能造成敗血症、嚴重腹瀉等臨床症狀。長庚醫院最新推出的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通過實驗室自行開發檢測認證,單次解析5000至6000萬個基因片段,比對超過14萬種微生物與6400筆抗藥性基因資料庫。
李柏賢說,透過上述分析建立專屬的「腸道健康地圖」,可在疾病尚未出現明顯症狀前,讓醫師及早掌握腸道失衡警訊。腸道菌相的多樣性是健康的關鍵指標之一,當菌種多樣性下降時,往往代表腸道微生態失衡。
這樣的失衡可能與肥胖、糖尿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憂鬱症等多種慢性疾病風險有關。李柏賢進一步提到,當發現警訊後,醫療團隊可以進行風險預防與營養調整,並依個人菌相特徵擬定個人化健康管理策略。
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基因組」,影響免疫、代謝與心理健康。透過微菌叢治療與基因檢測的結合,長庚醫院正實現精準醫療在腸道領域的願景,相關研究中國已蓬勃發展,台灣必須加快腳步,為國內病患帶來重生契機,也為全民健康開啟新篇章。(編輯:李亨山)1141028
其他人也在看

乾癬不只是皮膚問題!三成患者同時有關節炎 共病風險連環扣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乾癬共病連環扣!」乾癬和乾癬性關節炎為一個慢性、嚴重的非傳染性疾病,雖現已有新的治療方式,但由於皮膚病灶型態相當多變化,有的患者罹病到確診時間漫長,更常與心血管疾病等共病相互牽連,形成「骨牌效應」讓病況加重。讓患者在生活工作、心理甚至經濟上都易受挫。 2025年世界乾癬日到來,今年主題為「乾癬共病連環扣,癬境求生方法多(Psoriatic Disease and Comorbidities)」。台灣乾癬協會日前於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5年世界乾癬日病友關懷年度公益講座。邀請多位專業醫師分享,包含探索乾癬與心血管健康的雙重挑戰、乾癬對於精神的健康、整合照護的重要性、乾癬與商業保險等六大主題。並與現場民眾展開交流。透過共同學習最新醫學知識與治療選擇,希能鼓勵病友建立身心兼顧的健康生活。 醫師:乾癬族群須留意脂肪肝與癌症治療後惡化風險 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副教授級黃毓惠醫師指出乾癬是一種慢性免疫發炎疾病,不會傳染,但會反覆發作。臺灣約有2-3%人口受影響,這意味著每100人中就有2-3人正在與乾癬共處。乾癬病友常見的共病問題不容忽視,這些疾病相互
健康醫療網 ・ 15 小時前
滑一跤就嚴重骨折 遠離骨質疏鬆症醫籲3警訊「駝背、變矮、下背痛」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骨質疏鬆症無聲無息,病人滑一跤就造成嚴重骨折。」台中市大里區一名82歲劉姓男子有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病史,兩側髖關節曾經接受過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今年中秋節連假與家人同樂時不小心滑一跤後跌坐在地上,左腳痛到無法動彈,家人趕緊將劉先生送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急診室,經檢查後才發現是人工髖關節旁的股骨粉碎性骨折,而且原本的人工關節也整個鬆動。骨科部部長黃贊文安排骨質疏鬆藥物治療,並配合健保署的「手術後疼痛中醫輔助療法」,在中西醫合併治療下,劉先生已順利出院。 除「三高」慢性病 也需注意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 台灣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後,高齡長者們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還有退化性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等難題。黃贊文醫師指出,近幾年因退化性關節炎而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大幅增加。不論是在歐美以及亞洲各國研究顯示,這些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高齡長者中,高達33%有骨質疏鬆症。然而,有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的卻不到10%。在大里仁愛醫院針對近3年接受人工關節手術的研究資料顯示,也有高達25%的長者有骨質疏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日本人長壽秘訣!「這飲品」日喝5杯降低16%死亡風險:現泡最好
日本人以長壽聞名。醫師邱筱宸表示,一項追蹤超過4萬人、長達11年的日本大型研究發現,每天喝5杯以上綠茶的人,能降低16%的總死亡風險,尤其心血管死亡風險更下降26%。此外,「現泡的茶」最天然與健康,過去曾有人因過量補充綠茶萃取物保健品導致肝毒性,反而危害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骨質疏鬆不能等摔了才知道!AI讓骨鬆篩檢變得像拍X光一樣容易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報導】台灣50歲以上民眾的骨密度檢測率僅1.2%,骨質疏鬆已成高齡健康的隱形危機。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50歲以上族群的骨密度檢測率遠低於日本2032年設定的15%,檢測率偏低,導致骨折與失能風險逐年攀升,尤其髖部骨折發生率高居亞洲之冠,其五年死亡率甚至高於乳癌。髖骨骨折後,一年內有六成患者無法回到原本日常生活,需要家人照護;另有20%至24%患者會在一年內死亡,主要與臥床併發症(如肺炎、褥瘡)有關。 AI輔助診斷導入臨床 X光即可檢測骨密度 為喚起社會對「沉默的骨鬆危機」的重視,亞東醫院導入DeepXray AI骨鬆輔助系統,開創全自動化骨鬆風險偵測。民眾只需拍攝一張X光,就能同步評估骨質密度,落實主動式骨鬆防護。這項技術大幅提升偵測效率與準確度,展現醫院以AI強化預防醫學、守護長者行動力與健康的決心,提前降低骨質疏鬆所帶來的骨折與失能風險。 預防醫學升級 AI成為醫師的「第二雙眼」 亞東醫院副院長彭渝森指出,如何讓長者「站得穩、走得久」是醫療體系的重要課題。骨質疏鬆常被忽略,多數患者直到骨折後才發現問題。導入AI骨密度分析系統,能讓篩檢更普及、更便利,成為醫師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不只起水泡!皮蛇害心梗、失智 醫揭「做1事」降50%風險
大多數人以為,帶狀皰疹只是皮膚起水泡,痛幾天就好,但最新研究發現,帶狀皰疹還會傷腦、心血管。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柏賢提到,帶狀皰疹的隱形影響,包括心肌梗塞風險會增加27%、全因死亡增29%,若接種疫苗,全因死亡風險則能減少21%。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腸道「無毒梭菌」超有害! 年輕女子「大量血便兩年不停」困家中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人類腸道有一隻「隱形壞菌」,名字無害,殺傷力卻極強!長庚醫院就收治一名22歲年輕女性,因為罹患潰瘍性結腸炎,兩年來飽受劇烈腹痛、頻繁腹瀉與血便困擾,使用多種藥物皆無明顯改善,被迫留職停薪、長期困在家中,生活陷入低谷,臨床團隊起初懷疑她合併困難梭菌感染,但多次檢驗結果均呈陰性,診斷一度陷入僵局,直到利用先進質譜儀(MA...
匯流新聞網 ・ 19 小時前
大巨蛋秀泰影城開幕!7大特殊影廳全台之最 音效大師:比韓強
投資超過4億元的「大巨蛋秀泰影城」今(28日)正式開幕,為影迷揭開全新娛樂篇章,結合絕美空間設計與全台最多7間特殊影廳,更特別邀請《寄生上流》韓國電影配樂大師崔太永操刀所有影廳調音,與CJ 4DPLEX北美首席執行長Donald Silvio Savant、杜比實驗室內容與行業合作總監柯永德(Alex Or)皆親自來台響應盛會,為自家SCREENX、ULTRA 4DX與杜比視界+全景聲影廳助陣。
中時新聞網 ・ 14 小時前
展現客庄風情多元魅力 苗市首屆特色伴手禮票選結果出爐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許哲綱/台北報導 展現豐富的文化底蘊與手作精神,苗栗市公所今年首度舉辦特色伴手禮票選活動,昨(26)日於「粄條節」活動現場舉辦頒獎典禮,公開表揚得獎者並同步展示得獎作品。透過專業評選,發掘兼具文化內涵與市場潛力的優質產品,期望藉此打造具代表性的特色伴手禮品牌。本次活動為首次辦理,吸引多家在地特色店家踴躍參與,共同以創意與熱情響應,推廣...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長庚推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 可預測大腸癌等疾病風險
國科會推動微生物相計畫,建構本土菌株資料庫。長庚醫院結合臨床與分子檢測技術,推出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服務,透過糞便檢體進行全基因檢測,可分析超過14萬種微生物及分析腸道菌種組成,協助醫師預測腸炎、大腸癌、帕金森氏症等疾病風險。
公視新聞網 ・ 17 小時前


金融高層涉職場霸凌?綠民代曝:還想濫用職權翻案
[FTNN新聞網]記者吳家豪/台北報導民進台北市議員林亮君今(10/28)表示,國票證券副董事長陳冠如日前遭控長期對職員言語羞辱與不當干預業務,經內部調查已正...
FTNN新聞網 ・ 14 小時前
小王遭鞭打拷問後丟下樓慘死 人夫私刑遭判刑5年
新竹一名男子懷疑妻子外遇,2023年帶著2個兒子到南寮漁港抓猴,並將小王押到汽修廠拿工業膠條鞭打拷問,還將對方丟下樓摔死,一審遭判刑5年,案件上訴二審遭駁回。
中天新聞網 ・ 14 小時前
亞洲青年運動會》3×3女籃摘金創歷史 156公分吳沛萱霸氣打破質疑
巴林亞洲青年運動會當地時間10月27日晚間,我國小將在3×3女籃冠軍賽和伊朗纏鬥到延長賽,最終頂住壓力摘金,而這更台灣史上,第一面亞洲層級正式比賽的3×3女籃金牌(不分年齡)。
TSNA ・ 16 小時前
台灣人一半過重,越南人卻不容易胖!醫曝「4關鍵習慣」:減重不是要節食
越南被譽為「亞洲最瘦國家」之一,原因在於當地人習慣享用原型食物,也鮮少飲用甜飲與攝取加工食品,再加上飯湯比例均勻、份量剛好,因此大部分越南人的身材都相當苗條。不過,肥胖專科醫師安欣瑜表示,越南近幾年來卻成為東南亞肥胖上升最快國家之一,為此也分析箇中原因:「減重並不只是要求節食,而是要『吃得像越南人』。」
鏡報 ・ 13 小時前
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研究: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解決,但長期吃這些「方便食物」,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相關,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加速記憶力衰退。她引用《JAMA Neurology》2023年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結果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執行能力更下降25%;而2024年《Journal of Neurology》進一步證實,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有顯著關聯。
民視 ・ 19 小時前
一起吃飯也可能「吃到罹癌」?醫揭「這1習慣」最易傳染 超多人中招
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及113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胃癌位居我國10大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8位,每年逾4,000人新診斷罹患胃癌,並造成2,000多人死於胃癌。其中,錨點導致胃癌發生最主要風險因子約有8至9成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造成。 日常養成良好衛生及生活習慣 可望大幅降低胃癌發生風險 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為無感染者的6至10倍,世界衛生組織於1994年已將其列為第一級致癌物。HP是能在胃酸環境下存活的細菌,感染後會引起慢性胃部發炎、潰瘍,長期感染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化生的癌前病變,進而演變為胃癌。HP主要傳染途徑為經口傳染,而家庭內人與人的相互傳染是重要來源,避免家庭成員間共用餐具,如杯子、碗筷,養成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共杯共食的良好衛生習慣,可大幅降低感染風險。此外,醃漬食物、抽菸及過度飲酒亦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而新鮮蔬菜水果因具抗氧化效果,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及除菌治療保「胃」健康 落實5招護胃 透過HP檢測及除菌治療,可有效降低HP盛行率。民眾可透過「非侵入式之碳13尿素吹氣法」及「糞便抗原檢測法」、或「侵入性之上消化道內
常春月刊 ・ 15 小時前
25歲男血壓飆163!少吃「1物」不藥而癒 還治好糖尿病
提及高血壓,一般會想到過量鈉鹽攝取,但醫師魏士航表示,一名25歲男子並非因吃太鹹而高血壓,而是因為體重高達125公斤,且患有嚴重胰島素阻抗,經過少吃「碳水化合物」後,男子的胰島素阻抗明顯改善,血壓也一路下降。5個月後,男子瘦了20公斤,此時已不需要血壓藥物,也能維持在理想狀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公費疫苗第二階段11月起開打!50歲以上就可接種 全聯、家樂福將成疫苗施打站
[FTNN新聞網]記者盧逸峰/台北報導衛福部疾管署今(28)日表示,今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將於11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接種,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等公費對...
FTNN新聞網 ・ 16 小時前
她不愛吃甜食卻30歲就得糖尿病?醫師揭驚人真相:「這些東西」比糖更可怕!
原來她中午習慣吃勾芡便當,晚上則是白粥或炒米粉快速解決,加上缺乏運動、長期作息忙碌,導致內臟脂肪累積與胰島素阻抗。醫師指出,真正讓血糖升高的,不是糖果甜點,而是這些「不甜、吸收又快」的主食:白飯、白粥、吐司、米粉、糯米、勾芡湯等,這些高GI食物進入體內後,...
styletc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