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走短程多走長程,步行鍛煉「怎麼走」和「走多少」同樣重要
根據《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最新發表的研究,如果你平時運動不多,每天一次較長時間的步行比多次短距離散步更有益心臟健康。
研究指出,理想的步行方式是連續步行至少15分鐘,相當於約1,500步,這樣能有效鍛鍊心臟。
許多人以每天走10,000步為目標,但這個數字其實源自日本一則計步器廣告,而非科學研究。不過,專家普遍認為,步數越多對健康越有益。
這項研究分析了英國33,560名年齡介於40至79歲的成年人,他們每天步行少於8,000步。
他們依據每次步行的持續時間(透過計步器在一週內測量)被分為以下四組:
少於5分鐘:43%
5至10分鐘:33.5%
10至15分鐘:15.5%
15分鐘以上:8%
這項研究由澳洲雪梨大學與西班牙歐洲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追蹤了這些受試者長達八年的健康狀況。
結果顯示,相較於短時間步行的人,那些每次步行時間較長的人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較低。
即使是在最不活躍的群體——每天步行少於5,000步的人當中,進行較長時間的步行也帶來顯著差異。他們罹患心臟病與死亡的風險明顯下降。
研究無法完全釐清這是否因為這些人本身體能較佳,但研究團隊已嘗試控制這些變量,例如是否吸菸、是否肥胖或是否膽固醇較高等因素。
重點在於「怎麼走」,而不只是「走多少」
研究人員指出,步行的「方式」同樣重要,而不僅僅是「數量」。即使總步數不多,每次步行時間較長,似乎也有助於心臟健康。
他們建議,透過簡單的改變,例如每天預留時間進行較長時間的步行,可能會帶來顯著益處。
研究共同主持人、雪梨大學的伊曼紐爾·斯塔馬塔基斯教授(Prof Emmanuel Stamatakis)表示:「我們往往只關注步數或總步數,卻忽略了步行模式的關鍵作用,例如『怎麼走』。」
「這項研究顯示,即使是非常不活躍的人,也能透過調整步行模式、每次步行時間拉長——理想情況下至少10至15分鐘——來最大化對心臟健康的益處。」
英國開放大學應用統計學榮休教授凱文·麥康威(Prof Kevin McConway)則指出,儘管研究顯示步行與心臟健康之間存在關聯,但並不能證明步行直接導致健康改善。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建議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例如快走,並盡量平均分配在整週。
建議也指出,65歲以上的長者應每天保持活動,即使只是家中輕度活動也有幫助。
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資深心臟護理師艾蜜莉·麥格拉斯(Emily McGrath)表示:「運動有助於每個人過得更快樂、更健康。如果你患有心臟或循環系統疾病,運動可以幫助你管理病情,整體感覺也會更好。」
「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很難變得更活躍,但隨著時間推移,身體逐漸適應後會變得容易。你可能一開始只注意到些微改善,但這些累積起來,都有助於維持心臟健康。」
如何安全步行
如果你在夜間或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步行或騎車,請穿著反光衣物,或使用手電筒或頭燈,以提高其他道路使用者對你的可見度。
保持警覺,留意周遭環境。
若有規劃好的車道或步道,請優先使用。穿越馬路時,務必選擇設有行人穿越道的地點,因為車輛在這些地方更可能注意到並預期有人過馬路。
其他人也在看

台灣人炒菜「最愛植物油」在列!專家曝「5假健康食物」:吃太多完蛋
不少民眾追求健康飲食,特別偏好選購標榜「有機」、「低脂」等產品,但專家提醒,有5種「偽健康食物」只是被行銷話術包裝過度;實際上,含有高糖、高鈉或高熱量,吃多不但無助健康,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只送不賣!」 華航、虎航2026年桌曆曝光
即將迎向新的一年,航空公司近日陸續發表2026年度限量桌曆,中華航空(華航)以「解鎖世界之旅」為主題;台灣虎航(虎航)則以同仁入鏡、展現活力與熱情。2家航空公司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品牌特色,且限定桌曆皆「只送不賣」。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深入研究人體癌變、老化的分子生物學權威 中研院院士姚孟肇在美辭世享壽76歲
[FTNN新聞網]記者張書翰/綜合報導中研院今(29)日發出新聞稿,表示曾任分子生物研究所所長的中研院院士、國際知名分子生物學家姚孟肇,於10月27日在美國辭...
FTNN新聞網 ・ 5 小時前
「習特會」前瞻:時隔六年再見面,中美握手言和,還是「越談越僵」?
自李成鋼今年4月擔任首席貿易談判代表以來,展現出一系列談判風格的變化,其中甚至能看到特朗普的影子,這種風格切換是否會有效果?
BBC NEWS 中文 ・ 3 小時前
美韓協議細節曝光!對美3500億投資有解 川普李在明開心共進晚餐
美國總統川普29日抵達亞洲行最後一站、南韓,南韓總統李在明作為東道主,晚間的APEC晚宴,特地為川普致敬。在晚宴同時,美韓達成的協議細節也曝光,包括關稅15%,至於雙方爭執的「現金」投資方面,南韓同意3500億美元所承諾的對美投資中,200億美元會以現金形式支付,並設有每年200億美元上限,剩餘的1500億美元用於造船項目。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7 小時前
海洋素養創新教學競賽全國決賽隆重登場 30校200位師生同場競技
為推動海洋素養向下扎根,海洋委員會29日於臺中世界貿易中心舉辦「海洋素養創新教學競賽決賽暨社群成果觀摩會」,自6月起經書審與分區複賽層層選拔,最終30隊(來自全國
大千電台 ・ 3 小時前
坣娜病逝!罹「不死癌症」紅斑性狼瘡 醫揭高風險族群
以《奢求》、《自由》等經典歌曲紅極一時的歌手坣娜(本名蔡宜樺)驚傳因紅斑性狼瘡舊疾復發,於10月16日離世,享年59歲。醫師指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因無法治癒,有「不死癌症」之稱,且好發於20至40歲女性。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小哈利太E!伊能靜認證兒子「又Man又野」 見他紅毯影片驚豔:男孩變男人了
「這E人的個性,遺傳了誰啊!」伊能靜近日在微博幽默回應網友提問,並曬出兒子小哈利(庾恩利)在VOGUE盛典紅毯上的「即興表演」影片,笑稱他的表現「又Man又野」。這場母子隔空互動不僅展現絕佳默契,也讓恩利自帶舞台魅力的E人屬性再度掀起熱議。
姊妹淘 ・ 1 天前
一天該走幾步路?專家公布各年齡最有效步數,30歲、50歲都不同! | Women's Health
想知道每天該走多少步才最健康嗎?兩位專業健身教練告訴你,從青少年、20歲、30歲、40歲一路到熟齡,各年齡層的最佳步數目標!
Women's Health美力圈 ・ 1 天前
沒有胸悶痛!60歲男起床腸胃不適 竟是急性心肌梗塞
某些心肌梗塞的表現可能為腸胃不適,例如噁心、嘔吐及消化不良等,這些都可能是心臟病發作的徵兆。醫師劉中平指出,近日一名60出頭的男子因起床後頻繁嘔吐而急忙就醫,檢查結果顯示其心臟已受損,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隨即轉送急診進行治療。
中天新聞網 ・ 17 小時前
開瓶蓋握掃把怎「手勁」變小? 恐是憂鬱、代謝病甚至失智警訊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拿東西、開瓶蓋到握掃把,如果發覺「手勁」變小,可要小心了!董氏基金會今(29)日提醒,近年來「握力」已從單純的力量測量,演變為評估身體功能與健康狀態的重要觀察指標,尤其對高齡族群更具意義,且研究更發現,憂鬱症、高血壓、糖尿病、阿茲海默症、骨關節炎等疾病以及日常活動困難都與握力衰弱有關。 《老化臨床與實驗研究》期刊今年...
匯流新聞網 ・ 14 小時前

早晨頭痛、一直想吐「不是因為太累」!醫曝「腦癌7徵兆」早發現可救命
腦癌初期常被誤認為只是疲勞,但重症醫師黃軒提醒,大腦從不會大聲喊痛,只是會用細微的方式提醒,因此切勿忽略身體出現的奇怪症狀。黃軒醫師也列出7種警訊,若同時出現2項以上症狀並持續2週,就該提高警覺,及時前往醫院檢查,因越早診斷出腦瘤,則存活率越高,呼籲民眾別無視大腦的「求救信號」。
鏡報 ・ 12 小時前
她吃胃藥「月經晚來1個月」!醫曝原因 示警3類人注意
只是吃胃藥,月經竟晚來1個月?藥師洪正憲分享一則案例,經過評估患者的用藥情形後,懷疑是使用Domperidone造成的狀況,因為Domperidone是一種多巴胺D₂受體拮抗劑,阻斷多巴胺對垂體乳腺細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會使泌乳素升高,會抑制荷爾蒙,進而影響排卵與雌激素分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1 小時前
中風搶救力拚「黃金一小時」 彰基示警27%人延誤就醫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每年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中風搶救的關鍵是「時間」,不過,彰化基督教醫院今(29)日指出,據統計,約27%的病人因送醫延遲而錯過黃金期,提醒民眾一旦出現嘴角歪斜、口齒不清、單側無力等中風警訊時,應立即撥打119,越早治療、後遺症越輕。 世界中風日今年的主題強調「認識徵兆、立即行動」。彰化基督教醫院醫療長張尚文...
匯流新聞網 ・ 11 小時前
腹瀉別輕忽,延誤五年存活率狂降「9成→2成」!兩年一次糞便潛血「大腸癌不再是絕症」
提問:進入夏季後,很多人都會有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的問題,請問這些症狀是否會跟大腸直腸癌的症狀混淆?
幸福熟齡 ・ 10 小時前
鎢鋼大王廖萬隆猝逝!致命警訊曝 6成首發即猝死 7種人風險高
被譽為「鎢鋼大王」的知名台商、春保森拉天時鎢鋼集團總裁廖萬隆,10/18清晨驚傳於台北市中山區自宅病逝,享壽77歲。據了解,廖萬隆疑似因心肌梗塞猝逝,被家人發現時已無呼吸心跳,急救後仍宣告不治。
健康2.0 ・ 19 小時前
中年婦「暈到吐」竟是腦血流不足 醫:恐為中風前兆
一名50歲女性長期受到頭痛、頭暈與嘔吐困擾,起初僅以止痛藥應付,但半年來多次出現天旋地轉、嚴重嘔吐的情形,甚至曾因暈眩跌倒送醫,經檢查後確診為「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全」。
中天新聞網 ・ 10 小時前
白內障千萬別拖!醫揭「熟透」4慘況:恐永久失明
眼睛病變千萬別輕忽!眼科醫師粘靖旻在臉書粉專發布貼文,表示若白內障如果放任不管,不只會讓視力持續惡化,還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眼部併發症,甚至威脅到整個眼球的健康。粘靖旻接著分享,白內障不治療的4大可怕後果。
鏡報 ・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