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早期警訊曝光!研究:「轉身變慢」可提早8.8年預知
德國基爾大學最新研究發現,轉身動作變慢可提前約8.8年預測帕金森氏症的發生,成為早期偵測的重要突破。這項研究顯示,比起常見的手抖症狀,轉身動作異常能更早反映出神經系統的退化變化,為疾病預防與早期介入提供了新方向。
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在其臉書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中指出,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疾病,會導致手抖、動作緩慢、說話聲音變小等症狀。雖然這些症狀多見於中老年人,但在明顯症狀出現前,大腦早已開始產生變化。若能在疾病前驅期提早發現,就有機會提早保護腦神經、延緩惡化。
德國研究團隊邀請了933位年齡介於51至85歲的志願者參與研究,讓他們配戴可偵測動作的智慧手環,長期記錄走路與轉身的表現,並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結果顯示,23位在研究期間被診斷為帕金森氏症的參與者,在確診前約8.8年就出現了「轉身變慢」的異常現象。
黃軒醫師解釋,轉身比走直線困難得多,需要肌肉平衡、空間定位與大腦指令的同步運作,對神經系統而言是一項「高難度動作」。帕金森氏症初期,大腦控制運動的區域開始退化,最先受影響的就是這些需要高協調度的動作,因此「轉身慢」比「手抖」更早出現,成為敏感的早期信號。
研究也發現了風險因素的差異:男性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是女性的4倍,且年齡每增加1歲,風險就提高約15%。這意味著年紀越大的男性,越需要注意身體動作的細微變化。
黃軒醫師進一步歸納了帕金森氏症發展的時間軸:診斷前9年出現聲音和臉部表情失調以及轉身角度變差;8年前手指開始抖動;7年前手臂擺動惡化;6年前走路開始不穩;4.5年前出現下肢碎步和不均衡;4年前平衡感消失、肢體僵硬和緩慢。
除了「轉身慢」外,帕金森氏症的其他早期徵兆還包括嗅覺變差、便秘、睡眠時手腳亂動、說話聲音變小,以及走路時一隻手不擺動等。黃軒醫師建議民眾學會觀察自己身體發出的微小訊號,因為及早發現這些變化,可能是提早守護腦部健康的關鍵。
延伸閱讀
鍾佳濱引公憤!全台防疫他幸災樂禍喊4字 慘遭網友灌爆
獨/國光客運駕駛遭乘客恐嚇 親吐「經歷5次危險時刻」
腳痛請假運動步數卻超1.6萬?陸男被控曠工遭開除…結局大逆轉
其他人也在看

70歲帕金森氏阿嬤「吞嚥障礙」險釀吸入性肺炎 專家教你早期發現與復健
一名70歲患有帕金森氏症的阿嬤,這半年來吃東西經常嗆到。經醫師安排內視鏡檢查後,發現她的喉咽肌力不足,導致吞嚥障礙。原本已排定由語言治療師進行治療,但某日晚餐後,她因嗆傷引發吸入性肺炎,緊急送醫搶救。 什麼是吞嚥障礙?吞嚥障礙常從「容易嗆到」的小徵兆開始,許多人因此不以為意,錯失及早復健的機會。吞嚥障礙大致分為兩類: 1.保護不足型:吞嚥過程中容易嗆到。 2.吞不乾淨型:食物殘留在咽喉,造成不適或堵塞。 輕度者可能僅嗆到、進食速度慢;嚴重者可能營養不良,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危及生命。 吞嚥障礙的治療治療主要依靠語言治療師進行: 1.訓練喉嚨肌力:增強吞嚥力量,越早介入,越能維持正常進食量,減少營養不足。 2.調整食物性質:改變食物軟硬度或濃稠度,方便吞嚥並降低嗆咳風險。 由於吞嚥困難可能導致食量減少,長期下來會引起營養不良,因此早期介入訓練對維持健康非常重要。 高風險族群與預防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有 12.8% 有吞嚥困難。除了自然老化外,許多疾病也可能造成問題,例如中風、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 若年長者進食時出現嗆咳、喉嚨卡卡或吞嚥困難,應及早就醫治療,透過復健與飲食
常春月刊 ・ 17 小時前觀光旅遊市場結構失衡 賴正鎰:開放陸客來台、挽救空洞化危機
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統計,今年前七個月台灣出境旅遊人數高達1,087萬人次,年增10.5%,預估全年出國人數恐突破1,850萬人次,再創新高。然而,相對之下,同期入境旅客僅435萬人次,年增率不到10%,顯示國內外旅遊市場嚴重失衡。
中時財經即時 ・ 1 天前

夫唱婦隨1/金鐘主持一家三口亮相大稻埕 柯大堡拜廟妻女同框超溫馨
10月11日下午3點多,本刊直擊柯大堡現身大稻埕永樂廣場參與活動,結束演出後他前往一旁的霞海城隍廟誠心參拜,展現出對信仰與民俗文化的敬重。期間還有粉絲上前索取簽名與合影,他全程親切應對、笑容不斷,完全沒有明星架子。活動結束後,柯大堡與妻女一同離開休息區,在附近...
CTWANT ・ 1 天前

大和喊奇鋐1840元 蘋果iPad Pro傳導均熱板
[NOWnews今日新聞]外資大和資本最新看好散熱族群,將奇鋐目標價一口氣從1310元調升至1840元。蘋果即將在下一代高階平板iPadPro中首度導入「均熱板(VC)」技術,而傳出奇鋐被點名為唯一供...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女腹瀉困擾2年無毒梭菌惹禍 長庚醫院助恢復健康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8日電)22歲的花樣年華卻在馬桶上度過,長庚醫院收治1名女患者,飽受頻繁腹瀉到血便等困擾,2年無法上班,只待在家中;經精準檢測,發現凶手是「無毒梭菌」,對症下藥恢復日常生活。
中央社 ・ 1 天前
余祥銓現身「田裡插秧」突挖昔日陰影!為一事崩潰大吼:真的很討厭
四季線上/陳軒泓 報導余祥銓、徐新洋在《星二代很忙內》挑戰「米食味鑑定士」,米飯達人解釋必須從米粒外觀、含水量、香氣到煮出來的口感進行評比,這讓熱愛白飯的徐新洋聽得雙眼發亮,他表示...
四季線上 ・ 1 天前
鄭巧琪用影像轉譯古典樂 (圖)
音樂人鄭巧琪(圖)除做音樂企劃、寫文章、當小編,有空也會跟著夫家下田耕種,她並為小公視節目「古典魔力客」擔任節目企劃,盼用有趣的劇情跟影像「轉譯」古典樂,喚醒孩子的感動。
中央社 ・ 5 小時前
長庚精準診斷與治療 邁向腸道醫療新紀元 (圖)
長庚醫院在國科會微生物相計畫支持下,結合臨床與分子檢測技術,率先推出台灣腸道微菌叢全基因分析,協助醫師預測大腸癌、帕金森氏症等風險,開啟腸道精準醫療新時代。
中央社 ・ 1 天前
不再地震低風險?!韓提升預警速度 全力防災
比起日本、台灣,南韓地震次數和頻率相對較少,但去年全羅北道扶安郡,卻罕見發生規模4.8地震。學術界普遍認為,朝鮮半島不再是地震低風險區,未來甚至可能會出現規模7的強震。面對地震威脅,南韓政府全力升級監測系統,從氣象廳情況室全天候監控,到各地廣設地震儀和觀測站,再到提升預警簡訊發送速度,就是希望在下一次地牛翻身前,爭取更多逃生時間。
TVBS新聞網 ・ 15 小時前
唯一受惠台廠!「它」搭上蘋果供應潮 股價一度飆漲停、成交額破154億
[FTNN新聞網]記者黃詩雯/綜合報導台股加權指數今(28)日以28,041.01點高開,後略有回檔,截至上午12時16分暫以27,973.90,下跌19.73點或跌幅0.07%,成交金...
FTNN新聞網 ・ 1 天前王少偉退伍後才組5566 笑稱兵變是當兵證明
(中央社記者洪素津台北22日電)近期有男團成員捲入閃兵案。王少偉是5566成員之一,他分享自己和孫協志、王仁甫都是當完兵才組團,許孟哲則是合約到期才入伍。王少偉笑說,自己當年慘遭兵變就是當兵證明。
中央社 ・ 1 週前
「手勁變小、握力下降」成健康警訊!專家示警:與「5大疾病」有關聯
拿物品、開瓶蓋到打掃家務,這些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動作都少不了握力的幫助,近年來「握力」已從單純的力量測量,演變為評估身體功能與健康狀態的重要觀察指標,尤其在高齡族群中更具意義。專家指出,人體機能的老化並非緩慢線性進行,而是呈現斷崖式衰退現象,許多研究發現,生理功能會在40歲、60歲與75歲出現三次明顯下滑,而一旦退化往往難以完全恢復。(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川普拒絕回應近期MRI檢查原因 僅稱其認知測試滿分
美國總統川普於27日重申他在最近一次前往沃爾特里德國家軍事醫療中心(Walter Reed National Military Medical Center)期間接受了認知測試,自信地聲稱自己取得了「完美」的成績,但拒絕透露有關其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原因的詳細細節,僅表示「結果很好」。他趁此機會順便揶揄民主眾議員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36歲)和克羅基特(Jasmine Crockett,44 歲),稱他們是「低智商」,並暗示他們無法通過這些測試。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全程錄下!惡男路過刷一排20車慘倒 警鎖定短褲男送辦
高雄市楠梓區昨(10/27)日下午發生男子惡意刷倒一整排機車,造成約20部車輛受損,隨後搭捷運從容離開。警方接獲報案後立即調閱監視器,清楚拍下男子行徑,犯案過程全曝光;警方已鎖定涉案男子身分,通知其到案說明,全案依毀損罪嫌函送地檢署偵辦。
太報 ・ 1 天前
很多人不知道!「1飲品」是粒線體毒物 醫示警:喝多腎會壞
若想維持腎臟的健康,其實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細胞中的「粒線體」,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粒線體是生命的「發電廠」,一旦它出問題,腎臟就會「缺電」,進而出現損傷。對此,他列出會破壞粒線體,導致器官缺能量的4大因素,以及保護粒線體的方法,其中很多人都愛喝的「含糖飲料」,對粒線體來說是毒物,一定要少喝。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紅斑性狼瘡好發女性 出現這警訊應立刻就醫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朱代東/花蓮報導 圖: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是國內免疫治療權威/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繼港星周海媚之後,已引退的女歌手坣娜,也被證實長期受紅斑性狼瘡困擾,於日前過世;花
好醫師新聞網 ・ 3 小時前
坣娜傳不敵「癌王」!名醫曝8高危險群
玉女歌手坣娜驚傳早在本10月16日因胰臟癌病過世,享壽59歲,震驚演藝界。醫學專家指出,其實胰臟癌是難以對付的「癌王」,因為早期症狀相當不明顯,且被認為是腸胃疾病,到末期才發現,為時已晚。不過有醫師分享早期胰臟癌的「唯一明顯警訊」,另外強調「8類高風險群」也要當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台灣人一半過重,越南人卻不容易胖!醫曝「4關鍵習慣」:減重不是要節食
越南被譽為「亞洲最瘦國家」之一,原因在於當地人習慣享用原型食物,也鮮少飲用甜飲與攝取加工食品,再加上飯湯比例均勻、份量剛好,因此大部分越南人的身材都相當苗條。不過,肥胖專科醫師安欣瑜表示,越南近幾年來卻成為東南亞肥胖上升最快國家之一,為此也分析箇中原因:「減重並不只是要求節食,而是要『吃得像越南人』。」
鏡報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