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睡都不飽? 專家提醒 缺乏「這物質」恐致神經難以放鬆
不少現代人深受睡眠困擾,不是翻來覆去睡不著,就是半夜頻繁醒來,即使睡滿時間,仍覺得白天疲倦、專注力下降。專家指出,這些看似心理壓力造成的症狀,其實背後可能與生理「礦物質失衡」有關,尤其是普遍被忽視的「鎂」缺乏問題。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於臉書表示,鎂是人體內含量僅次於鈣的礦物質,參與超過300種生化反應,負責肌肉放鬆、神經傳導穩定、能量代謝與生理時鐘調節。當鎂不足時,不僅睡眠品質下降,情緒波動、心律不整、肌肉痠痛與焦躁不安等症狀也可能接踵而來。
張家銘說,根據 2025 年刊登於Nature and Science of Sleep期刊的研究顯示,鎂與睡眠間存在密切關聯,缺鎂會造成神經系統過度興奮,使肌肉難以放鬆,甚至干擾褪黑激素與血清素的合成,導致睡眠調控機制混亂。
鎂就像大腦的「降噪開關」,能抑制令人大腦亢奮的興奮性神經傳導物質,並強化讓神經安定的訊號,使身體順利從白天的警戒狀態過渡到夜間修復模式。
然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使缺鎂狀況更普遍。張家銘說,長期承受高壓、依賴大量咖啡因、常喝手搖飲、睡眠不足、飲食偏精緻,都會造成鎂快速流失;而高齡者、腸胃吸收不良及服用利尿劑者,更容易在不知不覺中陷入「慢性低鎂」狀態。
張家銘建議,改善方式可從飲食著手,深綠色蔬菜、堅果、南瓜子、燕麥、香蕉及黑巧克力皆是良好來源;搭配減少睡前藍光暴露、建立放鬆儀式,如熱水泡腳、冥想或輕音樂,有助副交感神經啟動。
若已出現抽筋、心悸或明顯焦慮等症狀,則可在醫師評估後,適度補充甘胺酸鎂或檸檬酸鎂等吸收較佳的營養製劑。
張家銘提醒,「睡不著」往往是身體對缺乏修復資源的警訊。與其硬撐或依賴藥物壓抑睡眠問題,不妨先檢視自己是否可能正處於缺鎂狀態。良好睡眠不是奢侈,而是人體最基本的修復權利,而鎂,或許就是協助重新開啟這把鑰匙的關鍵。
更多udn報導
大女兒赴美一年悄悄變了!一PO照火速釣出小S留言
全球十大最糟糕航空 這國包辦前3名、4星評價法航也上榜
2子女科系差很大!爸規劃遺產苦惱「給誰多一點」
醫點名6款日常致癌物 堅果、咖啡處理不當都中鏢
其他人也在看

「腦太清醒」淺眠怎麼辦? 醫師傳授4招助好眠
不少人都有淺眠的狀況,只要聽到一點點聲音就醒了。醫師黃軒今(28)日po文,提到有些人比較淺眠的原因,可能跟「腦太清醒」有關,因為只要一點聲音都能滲進來。最後他也傳授4招睡得深的方法,希望幫助到大家讓身體學會安靜。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非洲豬瘟案最新進展:養豬協會總幹事11日曾通報動保處 王姓獸醫佐已出境
台中梧棲一處養豬場日前確診非洲豬瘟,台中市副市長鄭照新今天(28日)說明最新疫調過程表示,台中市養豬協會總幹事10月11日通報動保處,案場20頭豬死亡,推測為丹毒;王姓獸醫佐13日也首度通報動保處案場出現豬隻異常死亡,根據「聽到的症狀」研判為放線桿菌胸膜肺炎,之後在20日上午9時再度通報動保處並指「狀況不尋常」。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 1 天前
22歲女腹瀉血便2年⋯找不到病因!元凶是「無毒梭菌」惹禍
一名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22歲女性,2年來飽受劇烈腹痛、頻繁腹瀉與血便困擾,對多種藥物皆無明顯改善。醫療團隊利用先進質譜儀(MALDI-TOF MS)技術,比對超過9000筆蛋白質圖譜,最終鎖定真正的致病元凶—無毒梭菌(Clostridium innocuum)。經過針對性抗生素治療後,患者的腹痛與腹瀉完全解除,症狀不再復發。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40多歲女臉麻牙齦刺痛3個月 意外檢查出「1癌症」醫師也嚇壞
牙齒痛竟是癌症警訊!一名40多歲的女子出現牙齦刺痛、下嘴唇麻木等症狀長達3個多月,到牙科檢查都沒查出異狀,左臉頰腫脹也一直沒有消,轉介到耳鼻喉科進行超音波檢查後,竟發現是「乳癌」。
鏡報 ・ 1 天前
曾翹家、險被綁架!叛逆少年變「殯葬少董」 天品李振寬:不要向困境低頭【Yahoo財經大人物】
「沒想到,神竟然讓這個曾愛抽菸、偷牽摩托車、甚至進過少年監獄的叛逆少年,接手經營基督徒墓園。」殯葬股天品集團(6199)董事長李振寬,從小歷經生死瞬間、少年叛逆、社會磨練,一次偶然造訪荒廢墓園時,被草地上一群基督徒圍成圈唱著生日快樂歌的景象深深打動,從此決定接手,也開始了他的信仰之路。他說,自己的特質就是,不怕失敗、勇於挑戰、不向困難低頭。
Yahoo奇摩股市 ・ 1 天前
台中一桶桶廚餘狂倒進坑 民代揭掩埋場淪廚餘海
非洲豬瘟疫情導致大量廚餘成為台中市府的燙手山芋,環保局原先設置了4大掩埋場,民眾市議員江和樹到霧峰掩埋場觀察,看到一桶桶廚餘全部倒進坑洞內,就像是一片廚餘海,他抨擊市府應該效仿其他縣市用焚燒處理。環...
華視 ・ 1 天前
台股站高點不能進場?吳淡如揭「慘賠案例」提醒投資人
財經中心/李明融報導台股今天持續維持今年強勢, 今天(27日)連假後再度開高走高,終場勁揚461.37點,收27993.63點,成交值新台幣5480.51億元,今年有望挑戰28000點大關,續寫收盤新高紀錄,然而在股市高點之際,有人認為可能會有過熱的風險,對此,知名作家吳淡如指出,市場未必會搭理做空者,股市仍有可能走漲,強調股市大約有七成時間是牛市,真正的熊市只佔三成,另外,他也提醒投資人要建立自己的交易紀律、分析能力、或時間精力,讓時間和複利替自己存退休金,或是另一種創富途徑。
民視財經網 ・ 1 天前
無預警倒閉!地球村「14萬課程泡湯」 學員上課撲空3次氣炸
知名補習班「地球村美日語」無預警關閉多處分校,引發學員權益爭議!228名學員受害,其中一人繳14萬4000元卻撲空3次課程,痛批:「感到非常糟糕且後悔報名!」業者提出轉校或退費方案,但拒絕額外賠償,最快明年1月才能退費。台北消保官葉家豪表示,學員可要求退費再加計30%以上金額。原負責人涉毆人、欠債9億元,如今雙北25家分校僅剩2家仍開課。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聞不到味道」別輕忽!醫師警告:嗅覺變差 恐失智警訊!
研究發現嗅覺功能越差的人,和大腦皮質容積減少相關,未來出現輕度認知障礙或失智的機率越高。嗅覺障礙也與老年人死亡率增加有相關。嗅覺異常的原因除了神經退化,也可能與病毒感染、鼻腔疾病、長期吸菸或慢性發炎有關。若年長者在沒有明顯鼻子疾病的情況下,嗅覺突然變差,必須提高警覺盡速就醫進一步檢查。
TVBS新聞網 ・ 21 小時前
台灣人炒菜「最愛植物油」在列!專家曝「5假健康食物」:吃太多完蛋
不少民眾追求健康飲食,特別偏好選購標榜「有機」、「低脂」等產品,但專家提醒,有5種「偽健康食物」只是被行銷話術包裝過度;實際上,含有高糖、高鈉或高熱量,吃多不但無助健康,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一起吃飯也可能「吃到罹癌」?醫揭「這1習慣」最易傳染 超多人中招
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及113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胃癌位居我國10大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8位,每年逾4,000人新診斷罹患胃癌,並造成2,000多人死於胃癌。其中,錨點導致胃癌發生最主要風險因子約有8至9成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造成。 日常養成良好衛生及生活習慣 可望大幅降低胃癌發生風險 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為無感染者的6至10倍,世界衛生組織於1994年已將其列為第一級致癌物。HP是能在胃酸環境下存活的細菌,感染後會引起慢性胃部發炎、潰瘍,長期感染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化生的癌前病變,進而演變為胃癌。HP主要傳染途徑為經口傳染,而家庭內人與人的相互傳染是重要來源,避免家庭成員間共用餐具,如杯子、碗筷,養成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共杯共食的良好衛生習慣,可大幅降低感染風險。此外,醃漬食物、抽菸及過度飲酒亦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而新鮮蔬菜水果因具抗氧化效果,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及除菌治療保「胃」健康 落實5招護胃 透過HP檢測及除菌治療,可有效降低HP盛行率。民眾可透過「非侵入式之碳13尿素吹氣法」及「糞便抗原檢測法」、或「侵入性之上消化道內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高纖飲食助延緩老化,研究顯示:全穀、水果與蔬菜,可提升銀髮族健康
隨著年齡增長,保持消化道健康成為長壽的重要關鍵。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水果、蔬菜和全穀物中的膳食纖維,不僅有助於腸道順暢,還可能降低與年齡相關的疾病風險,幫助銀髮族延緩老化。 該研究發表於《老年學雜誌A輯:生物科學與醫學》,研究團隊分析了1600名50歲以上成人的膳食習慣與健康數據。結果顯示,攝取更多全穀、麵包、水果纖維的人,患高血壓、糖尿病、認知障礙、憂鬱症及功能障礙的風險明顯降低。副教授巴米尼·戈皮納斯指出,在10年的追蹤中,膳食纖維攝取量最高的人,長壽且健康的可能性比低纖維者高出近80%。 膳食纖維可分為可溶性與不可溶性兩類。可溶性纖維能溶於水形成凝膠,有助降低膽固醇與血糖,常見於燕麥、豆類、蘋果、胡蘿蔔及柑橘類水果中;不可溶性纖維則無法溶於水,可促進消化液在腸道中循環,維持排便順暢。 研究還指出,攝取膳食纖維的人更可能延緩整體老化,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生,包括癌症、心臟病、中風及糖尿病。此外,高纖飲食也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群平衡,女性甚至可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專家建議,為了攝取足夠纖維,應多吃全穀物、新鮮水果、蔬菜,以及豆類與豌豆等豆科植物;盡量避免加工食品、白麵包及義大利麵,因為精製過
常春月刊 ・ 1 天前
有味道…就多套1層塑膠袋!兒棄屍90歲母「如真空熟成肉」祂生前表情曝
解剖後發現驚人狀態!台南麻豆一名67歲傅姓男子日前帶90歲郭姓母親外出後音訊全無,傅男女兒19日報警協尋,終於21日在南投集集鎮一處民宿尋獲傅男,但郭母呢?他說詞反覆,一下說母親死掉了,一下又說遺體丟在信義鄉塔塔加山區,直到檢察官找來女兒勸說,態度軟化供出棄屍地點為嘉義大埔阿婆灣附近山區,原因是想讓母親回歸自然,還說他伴屍多日,「一旦有味道就多套1個塑膠袋」,手法宛如將肉品真空「密封」,檢方相驗郭母毫髮無傷、遺體保存良好,表情安詳。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柿子抗氧化效力超高!專家曝「空腹吃」可能讓腸胃打結
秋季盛產的柿子是科學實證的健康守護者!根據研究顯示,柿子富含多酚、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與珍貴膳食纖維,能有效幫助身體抗氧化、對抗慢性發炎,並穩定血糖及調節血脂。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她不愛吃甜食卻30歲就得糖尿病?醫師揭驚人真相:「這些東西」比糖更可怕!
原來她中午習慣吃勾芡便當,晚上則是白粥或炒米粉快速解決,加上缺乏運動、長期作息忙碌,導致內臟脂肪累積與胰島素阻抗。醫師指出,真正讓血糖升高的,不是糖果甜點,而是這些「不甜、吸收又快」的主食:白飯、白粥、吐司、米粉、糯米、勾芡湯等,這些高GI食物進入體內後,...
styletc ・ 1 天前
館長北京直播出事了!男合照比倒讚突喊「一邊一國」 中國網友氣炸喊報警
網紅「館長」陳之漢近日又到中國北京出遊,過程不斷開直播聲稱要讓台灣觀眾看看「真實的大陸」,言論屢屢引發爭議。昨(28日)他帶著一群人開心逛完北京故宮、和當地友人一起大啖涮羊肉後,在街頭和粉絲互動,未料有一名戴著墨鏡的男子找他合照時,突然悄悄地將手勢變成「倒讚」,甚至還在館長的耳邊低聲喊了一句「中國台灣,一邊一國」,全被直播的麥克風錄下上網放送。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0 小時前
男子貼止痛貼布1個月腎功能急速惡化!藥師點名「2種人」最危險 別以為外用就安全
前陣子在日本有發表一個案例:一名44歲男性原本身體健康,只是腎功能稍有下降(eGFR65),因此被認為是輕微的慢性腎功能減退。2017年,他在騎腳踏車時摔倒,左大腿骨折,經手術固定後檢查發現骨質疏鬆,被診斷為「原發性骨質疏鬆症」。2018年8月拆除骨釘後,9月底他開始服用活性維他命D與市售鈣片來改善骨質疏鬆。但不幸的是,10月中他又遭遇車禍,造成頸椎扭傷,於是開始服用止痛藥loxoprofen,三次口服後改為每天貼兩次的藥布。 接下來的變化令人震驚 從10月底到11月底,不到一個月內,他的腎功能急速惡化,肌酸酐從飆升到5.16 mg/dL,鈣濃度也異常升高(從8.9增至12.0 mg/dL)。他緊急住院,但並無皮疹、發燒或其他明顯身體異狀,排除了感染的情形。住院後,醫療團隊立刻停止所有可能引起腎傷害的藥物,包括:活性維他命D、鈣片補充劑、Loxoprofen 止痛貼片。 藥物性腎損傷典型症狀 12月初進行腎臟切片,發現患者有「急性間質性腎炎」與「急性腎小管損傷」的變化,是藥物性腎損傷很典型的症狀。且醫療團隊排除了其他可能的原因,最後懷疑很可能是由loxoprofen止痛貼布所引起的急性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陽光行動/多校十月還在徵老師⋯史上最嚴重師資荒 新國安危機
代理教師甄試開到20、30招的學校比比皆是,已經開學數周,甚至還有學校等不到老師,持續在各大教師社群平台賣文宣。不是文案不夠動人,真正的危機是愈來愈少人願意當老師了,讓教育界大嘆,少子化風暴還沒來,「少師化」已先成新教育危機。
聯合新聞網 ・ 1 天前
很多人不知道!「1飲品」是粒線體毒物 醫示警:喝多腎會壞
若想維持腎臟的健康,其實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細胞中的「粒線體」,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粒線體是生命的「發電廠」,一旦它出問題,腎臟就會「缺電」,進而出現損傷。對此,他列出會破壞粒線體,導致器官缺能量的4大因素,以及保護粒線體的方法,其中很多人都愛喝的「含糖飲料」,對粒線體來說是毒物,一定要少喝。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研究: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解決,但長期吃這些「方便食物」,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相關,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加速記憶力衰退。她引用《JAMA Neurology》2023年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結果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執行能力更下降25%;而2024年《Journal of Neurology》進一步證實,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有顯著關聯。
民視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