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就傷腎!國人腎病變風險高出3倍,專家揭「糖腎連鎖」警訊:早篩才能逆轉病程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近期公布的一份近300萬筆華人健康大數據的研究成果,揭示台灣糖尿病與腎臟病的驚人關聯。結果發現,糖尿病前期族群的腎病變風險高達15.31%,是一般人的3倍;而糖尿病患者的腎病變風險更飆升至 56.29%,相當於一般人的11倍。專家警告:「糖尿病前期不是安全區,而是健康警訊。」
糖尿病前期即啟動「糖腎連鎖」
演譯基金會董事長石曜堂指出,這些數據明確顯示「糖腎連鎖」在血糖異常初期就已發生。當血糖開始升高,腎臟負擔隨即增加,若未及時發現與介入,病程可能快速惡化。
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指出,糖尿病與慢性腎臟病每年約耗費健保近千億元,若能提早發現、整合照護,將大幅減輕醫療與經濟負擔。目前健保署已推動「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整合照護方案」,結合跨科別、跨層級團隊,協助病人穩定血糖與腎功能。龐副署長也肯定演譯基金會的大數據貢獻,並表示將持續結合產、學、醫界力量,打造以預防為核心的全民健康照護體系。
醫界示警:糖尿病年輕化 洗腎族群半數為糖友
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指出,全台目前約有 280 萬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前期盛行率高達 29.6%(全球第三),且年輕化趨勢明顯。他提醒,約有 4 成糖友會併發腎臟病變,是台灣洗腎的主因,其他併發症還包括心肌梗塞、中風與視網膜病變。
陳宏麟強調,糖尿病防治不能只靠藥物,而需整合營養、運動、教育與檢驗的全方位照護。
精準醫療助早篩,生物標記提前預警腎病風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數據中心副院長郭錦輯醫師指出,腎功能惡化初期常無明顯症狀,導致錯失治療時機。台灣洗腎患者中,幾乎每兩人就有一人為糖尿病患者。
前工研院生醫所副所長錙翎博士補充,最新研究證實,腎功能生物標記檢測可在傳統指標異常前就預測腎病風險,成功補足現有檢測的不足,此研究成果也被納入《台灣糖尿病腎臟疾病臨床照護指引》,成為早期篩檢的重要依據。
數據揭示的不只是危機,更是改變的契機,期望透過跨界合作與精準健康策略,台灣有機會從洗腎王國轉型為預防醫學典範,讓健康防線前移,讓每個人都能避開糖與腎的雙重陷阱。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10%!控制血糖從飲食、運動與情緒管理開始
.<常春月刊>11月號搶先看:關注血糖護健康!掌握醣化血色素標準,遠離糖尿病風險
其他人也在看

「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特色/主題金獎」 北榮新竹分院榮獲
臺北榮總新竹分院今年歡慶創院70周年,在深耕偏鄉的基礎上持續精進各項慢性病照護。《康健雜誌》首度舉辦的2025特色醫院評選中脫穎而出,獲選「腎臟病特色醫院」,顯示偏鄉患者也能享有高品質的腎臟病照護。而在國民健康署舉辦的「114年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照護品質評核」中,醫院更展現了機構特色,一舉獲得「金獎」的肯定,展現榮總體系在偏鄉推動慢性病永續照護的豐碩成果。《康健雜誌》此次針對八大疾病進行各層級的醫院評選,蒐集分析全台超過400家醫院的客觀品質指標,評選出各疾病照護的特色醫院,許多默默耕耘的中小醫院也在此評比中展現出疾病治療的核心實力。內科部洪振瀛主任表示,洗腎室至今已為竹東地區的尿毒症患者服務逾四十年,多次獲得「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照護品質-地區醫院優等獎」及「地區醫院典範獎」,血液透析中心也參與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並獲得「全台傑出醫護團隊」的殊榮。此次獲得「2025腎臟病特色醫院」更彰顯北榮新竹分院為大竹東地區腎臟病照護的第一品牌。為擴大對偏鄉慢性疾病患者的永續照護,透過積極整合糖尿病與腎臟病等慢性病照護資源,利用跨專業團隊的合作,融合多種專科醫師(新陳代謝科、腎臟科、心臟科、胸腔科
台灣好新聞 ・ 1 天前
T1D病友談心路 呼籲打造更友善環境 (圖)
響應世界糖尿病日,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13日舉行「家庭啟程x校園扎根x職場守護 共建T1D照護藍圖」記者會,邀請第1型糖尿病(T1D)病友出席分享與疾病對抗的心路歷程,盼提升社會對T1D照護制度的理解。
中央社 ・ 4 小時前國健署發表健康促進機構服務成果
國民健康署舉辦「健康促進機構成果發表會」,表揚一二八家醫院、診所及衛生所,在防治糖尿病、腎臟病與戒菸服務的貢獻。國民健康署呼籲,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是慢性病主要危險因子,民眾應透過定期健康檢查與健康生活習慣改善,在醫療院所協助下,共創健康的臺灣。國民健康署自推動健康醫院網絡以來,即期望醫院不只是「治療疾病的場所」,更是促進民眾健康的最佳夥伴,並持續鼓勵醫療院所以多元方式推行健康促進。今年呼應「健康台灣」政策,國民健康署集結全國醫事機構展現預防三高慢性病之創意策略及行動,如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以「智慧導航五力啟航」進行三高健康管理,結合數位科技篩檢,設計「三高紅綠燈」資訊系統、3D營養實驗室、智慧健康管家之智能衛教互動等,提升成人預防保健、慢性病風險評估及三高異常改善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糖尿病保命第一招 醫:掌握數據才能穩控血糖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新竹報導 圖:新竹臺大分院糖尿病衛教師指導正確的量測步驟,協助病人建立自我照護能力,落實精準控糖。 11月14日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新竹臺大分院內科部
好醫師新聞網 ・ 20 小時前健保財務缺口將增至千億元 石崇良:讓我睡不著
(中央社記者何秀玲台北12日電)衛生福利部長石崇良表示,今年健保總額若加上公務預算已近新台幣9467億元,明年健保總額預算加上額外公務預算,總經費將超過1兆元大關,雖可挹注產業,但財務缺口將增加至1000億元,是「讓我睡不著的地方」。
中央社 ・ 1 天前北榮新竹分院70週年 喜抱腎臟病及糖尿病健康雙獎
今年歡慶創院70週年的台北榮總新竹分院,在《康健雜誌》首度舉辦的2025特色醫院評選中脫穎而出,獲選「腎臟病特色醫院」;而在國民健康署舉辦的「2025年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照護品質評核」中,更一舉榮獲「金獎」,肯定榮總體系在偏鄉推動慢性病永續照護的表現。
自由時報 ・ 1 天前
世越銀行總經理驚傳猝逝 醫師籲5招防心肌梗塞
金融業界10日傳出令人震驚的消息,國泰金代子公司國泰世華銀行公告,旗下世越銀行董事總經理劉俊豪逝世,享年59歲,外界傳出死因疑為心肌梗塞。這起憾事不僅讓金融圈感到震驚,也再度喚起社會大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警覺,特別是在秋冬季節氣溫變化劇烈之際,更是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時期。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未婚戶長十年增五成 雙北與新竹最明顯
房價居高,許多家庭購屋得靠雙薪,不過近年未婚戶長人數卻增加了?根據內政部戶長婚姻狀況統計,截至今年第一季,所有戶長有971.4萬人,未婚戶長達171.8萬人,佔整體17.7%,六都及新竹縣市中,又以台北市佔比最高,達19.9%。而和十年前,2016年未婚戶長有118萬人,十年間多了53.8萬人,佔比增加了3.8百分點。
住展房屋網 ・ 1 天前
聽「股利新招」健保可收4800億 石崇良眼都亮了:晚上好睡了!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拋出要改革健保「補充保費」收取公式,大刀砍向存股族、定存族以及房東們,引發480萬人反彈,政策緊急喊卡,但面臨明年健保財務缺口將高達千億元,仍吐心聲「讓我睡不著」。國民立委賴士葆今(13)日質詢時建議,只需拿掉現行補充保費1000萬的課徵上限,得罪有錢人,就有4800億入袋,追問石崇良敢不敢?石崇...
匯流新聞網 ・ 32 分鐘前
18歲高中女發育好!月經卻從未來過 醫檢查驚「沒有陰道」
孩子在發育期還未出現性徵,可能是身體有問題。婦產科醫師鄭丞傑分享,一名身材發育良好的18歲高三生,月經遲遲沒有來,被母親帶到醫院做檢查,發現她先天性無陰道,子宮也發育不全,雖然可透過手術建立人工陰道,但生育能力受到影響。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一半台灣人中鏢!喝酒臉紅恐「1體質」惹禍 大增7癌風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偶爾小酌紓壓,但若喝酒容易臉紅,可能暗藏健康危機。馬偕醫大國際處與醫學系主辦的「精準醫療健康促進實踐」衛教活動指出,台灣的酒精不耐症高達近50%,酒精早在2007年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經常飲酒恐增加罹患消化道癌風險,飲酒後若出現臉紅、頭痛、嘔吐及宿醉等症狀,可能為酒精不耐症的警訊,呼籲民眾盡可能避免飲酒。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小時前
250萬人福音!研究證實「1蔬菜」有效控血糖:不是苦瓜
台灣糖尿病患人數已超過250萬,營養師楊斯涵表示,動物研究顯示,秋葵萃取物能改善高血糖,被餵以高脂飲食致肥胖型代謝異常的小鼠,在使用秋葵萃取物後,其血糖數值降低,且胰島素阻抗問題獲得改善。人體實驗則顯示,吃秋葵有助於穩定血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紫米VS黑米」哪個健康?醫揭答案 這1種最能減重、控血糖、護心血管
許多人聽到「澱粉」就立刻聯想到體重增加或血糖飆高,然而澱粉並非單一類型。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思賢表示,依照結構與消化速度,可區分為「快澱粉」與「慢澱粉」。快澱粉如白飯、白麵包,進入身體後迅速分解,使血糖短時間內上升。相對的,慢澱粉結構完整,含有較多纖維與抗氧化成分,能延緩能量釋放,對血糖調控及代謝更加友善。 黑米提供抗氧化功能 膳食纖維含量高 在眾多澱粉來源中,黑米值得特別推薦。李思賢醫師指出,黑米保留了外層糠皮與胚芽,因此膳食纖維含量明顯高於白米與紫米。這些纖維能延緩葡萄糖吸收,增加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者具有幫助。此外,黑米富含花青素,這是一種天然抗氧化物質,能對抗發炎反應並維護心血管健康。甚至黑米的抗氧化能力可超越藍莓。黑米在血糖反應上的表現相當突出,其血糖指數(GI)約落在42至50,屬於低GI食物。這對糖尿病患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特別重要。李思賢醫師解釋,原因在於黑米含有較多直鏈澱粉,其排列線性且不易被消化酵素分解,消化速度較慢。反之,紫米與糯米主要成分為支鏈澱粉,分解快、吸收快,因此血糖容易快速上升。這也解釋了為何部分人誤以為紫米健康,卻發現血糖控制不佳。 香氣與嚼勁 帶來額外飲
常春月刊 ・ 22 小時前
要命疏失!醫護看錯小數點「1.5變15 mmol」2歲男童服10倍藥量身亡
美國佛羅里達州再度傳出醫療疏失釀成悲劇!一名 2 歲男童原本因病毒感染住院治療,卻因醫護人員誤讀藥物劑量中的小數點,將磷酸鉀劑量給錯為正常值的 10 倍以上,導致男童因高鉀引發心臟驟停,最後不幸喪命。男童家屬日前已向醫院正式提起訴訟,控訴醫療團隊嚴重疏忽,應負起法律責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每5人就1人慢性蕁麻疹!醫:不是單純過敏
[NOWnews今日新聞]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疾病之一,據統計,台灣每5人就有1人曾有蕁麻疹發作的經驗。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朱家瑜說,蕁麻疹的症狀持續超過6週時,就是慢性蕁麻疹,症狀可能會出現「紅、...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感冒好了卻一直咳嗽、喉嚨有痰?醫揭背後真相 要這樣做才會好
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表現上各有差異,但都屬於呼吸道病毒,常伴隨喉嚨痛、流鼻水與咳嗽等症狀。其中,持續分泌與堆積的痰液更是患者共同面臨的難題。國立台灣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痰液原本具有保護呼吸道的作用,但在病毒感染與發炎刺激下,卻可能轉為黏稠、難以清除,進一步影響呼吸道功能與康復速度。正因如此,痰液處理與治療不僅是緩解不適的重要環節,也是確保呼吸道疾病患者恢復健康的關鍵步驟。 為何咳嗽、痰液會持續? 長尾症狀+呼吸道黏膜受損 蘇一峰醫師指出,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上各具特色,例如COVID-19可能引發長新冠後遺症、流感常伴隨高燒與全身痠痛,而RSV對兒童與長者則特別容易造成下呼吸道發炎與久咳不癒,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難題:痰液堆積。此外,臨床觀察顯示,呼吸道病毒的另一個特徵是可能留下「長尾症狀」,後遺症持續時間或長或短,且不容易根治。蘇一峰醫師解釋,即使病毒本身已經清除,患者仍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咳嗽。原因在於呼吸道黏膜在感染後受損,如同皮膚被刮傷,底層組織暴露後,容易因受到刺激而引發咳嗽與
常春月刊 ・ 23 小時前
慢性蕁麻疹恐奪命!她3度發作險進鬼門關 台大醫院主任示警:這不只是皮膚過敏
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據統計,每5人就有1人曾有蕁麻疹發作的經驗,值得注意的是,蕁麻疹不單純只是皮膚症狀,慢性蕁麻疹還有可能危及生命!56歲謝小姐就因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發作,導致呼吸困難,3度送急診,嚇得她現在藥不離身,就怕哪天又發病。皮膚科醫師提醒,蕁麻疹若症狀持續超過6周即為慢性蕁麻疹,應該接受醫師的積極治療。謝小姐表示,自己從小就有慢性蕁麻疹的......
風傳媒 ・ 20 小時前
只是皮膚過敏?慢性蕁麻疹讓她三度急診 呼吸困難險喪命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朱家瑜指出,台灣每5人就有1人曾有蕁麻疹發作的經驗,其中若症狀持續超過6週,就屬於慢性蕁麻疹。這類疾病並非單純過敏反應,而是與自體免疫失調有關,症狀包括「紅、腫、癢」,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就有個案因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發作三度被送進急診室。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