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易失智!曾低血糖「風險翻倍」 專家教3護腦關鍵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台灣神經學學會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提醒民眾血糖控制與大腦健康息息相關,並指出糖尿病患者的失智風險是一般人的1.5至2倍,而曾有低血糖經驗的糖尿患者又比一般病人高2倍。
血糖影響大腦健康 中風風險高
專家指出,大腦是全身最耗能的器官之一,雖然僅占體重2%,卻消耗全身約20%至25%的血糖,無論血糖過高或過低,都可能影響腦部功能。
醫師說明,若血糖長期過高,會造成頭頸部動脈內皮細胞受損,使血管逐漸硬化、狹窄,同時破壞腦部微血管循環,可能導致慢性缺血性改變與小血管病變,讓中風風險提高2至3倍。
失智風險高 穩血糖是關鍵
而糖尿病本身就是失智的重要危險因子,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的失智風險是一般人的1.5至2倍,其中血管性失智增加2.4倍,阿茲海默症風險上升1.6倍。
另外,部分常見的糖尿病藥物(如Metformin)可能干擾維生素B12吸收,長期下來可能導致B12缺乏而導致認知功能退化。此外,若患者同時罹患失智症與糖尿病,因記憶力與判斷力下降,易出現忘記服藥、重複服藥等情況,使血糖忽高忽低,低血糖發生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統計顯示,失智且患有糖尿病的病人,低血糖風險為一般病人的3倍;而曾經歷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日後罹患失智的機率也提高2倍。
學會最後呼籲,穩定血糖、按時服藥並避免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維持腦部健康的關鍵:「控制血糖,不只是保護身體,更是守護大腦。」
更多鏡週刊報導
「膝蓋卡卡」不一定是年紀到了 醫教3招改善退化:先救肌肉
人工生殖法已送政院!男男伴侶找代孕惹議 國健署長:應尊重孕母隱私
有錢領不出來!普發1萬入帳「變警示戶」遭凍結 銀行曝解決辦法
其他人也在看

11/14世界糖尿病日:響應「翻轉偏見,創造友善」主題
2024-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幸福健康(DiabetesandWell-being)」,今(2025)台灣主題為「翻轉偏見.創造友善:糖友的真實處境與希望之路」。強調打破社會對糖尿病患者的刻板印象,並呼籲關注糖友在教育、保險、就業及醫療等方面的困境。南投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於2025維也納年會首度發表《糖尿病困擾(DiabetesDistress)》臨床實務指引,提醒全球:糖尿病不僅是血糖議題,更關乎焦慮、罪惡感與孤單等心理挑戰。為延續此理念,在2025世界糖尿病日公聽會—「翻轉偏見.創造友善」,通過四大面向友善支持。(1)教育友善:讓孩子自在學習、不被誤解。(2)職場支持:讓糖友能兼顧健康與工作。(3)公平保險:讓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毛寶貝也會糖尿病 新北動保處籲定期檢查血糖與尿液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謝東明/台北報導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新北市動物保護防疫處表示,除了提醒人類重視血糖與代謝問題,也提醒飼主別忽視毛寶貝的健康。犬貓同樣可能罹患糖尿病,若未及早控制,不僅會影響生活品質,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飼主應在日常生活中,定期檢查毛寶貝的血糖與尿液,尤其是高齡或高風險犬貓,避免過量餵食與高糖高脂食物,並維持適度運動,以促...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世界糖尿病日揭「糖胖症」危機:7成糖尿病患同時肥胖,醫示警恐引爆心腦血管疾病與這一種疾病風險
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到來,專家提醒,糖尿病與肥胖問題正成為台灣迫切的健康危機。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資料,全球每九名成年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台灣成人糖尿病盛行率同樣超過一成,其中更有高達7成患者同時具有過重或肥胖問題,被醫界統稱為「糖胖症」。醫師指出,糖胖症會造成全身性傷害,從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到視力受損,影響層面遠比多數民眾想像更廣。 糖胖症不是單一疾病世界糖尿病日本月提醒民眾關注慢性疾病威脅。家醫科醫師王靖雰表示:「糖胖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肥胖與糖尿病互相加劇、惡性循環的結果。」她指出,超過八成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具有過重或肥胖問題,尤其體脂肪集中在腹部時,更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使血糖難以控制並增加代謝異常。 糖胖症帶來的健康危害遍及全身。王靖雰指出,糖胖症患者罹患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併發症的風險明顯上升;同時也是高血壓、心肌梗塞、中風等重大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此外,研究亦顯示糖胖症與失智症、骨關節炎以及女性不孕症等疾病具有高度相關性。 改善糖胖症3方向面對日益增加的糖胖症族群,王靖雰提出三項改善方向。 1.首先是飲食調整,建議以「哈佛健康飲食餐盤
常春月刊 ・ 1 天前投縣翻轉偏見 打造友善環境
二○二四-二○二六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幸福健康(DiabetesandWell-being)」,今(二○二五)台灣主題為「翻轉偏見·創造友善:糖友的真實處境與希望之路」。強調打破社會對糖尿病患者的刻板印象,並呼籲關注糖友在教育、保險、就業及醫療等方面的困境。南投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EASD)於二○二五維也納年會首度發表《糖尿病困擾(DiabetesDistress)》臨床實務指引,提醒全球:糖尿病不僅是血糖議題,更關乎焦慮、罪惡感與孤單等心理挑戰。為延續此理念,二○二五世界糖尿病日公聽會︱「翻轉偏見·創造友善」,通過四大面向友善支持。(一)教育友善:讓孩子自在學習、不被誤解。(二)職場支持:讓糖友能兼顧健康與工作。(三)公平保險:讓保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吳宗憲兒深夜嘆「能當藝人不可思議」 昔2爭議被他勸退
綜藝天王吳宗憲的兒子鹿希派(吳睿軒),2018年開始投入音樂製作並踏進演藝圈,但幾年間引發炸彈、大麻爭議,演藝事業起起伏伏,還遭爸爸公開痛罵、勸退演藝圈,近年則接下牛肉麵副業,使公眾印象有些改觀。不過,鹿希派13日深夜發文感嘆:「竟然可以繼續當藝人工作」,引起網友討論。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運動會表演出大事!女高中生臉部中箭急送醫 目擊者爆料箭手20次只中2次
根據陸媒《新京報我們視頻》、《封面新聞》報導,14日有網友分享一段影片,稱佛山三水區某高中在運動會開幕式安排射箭表演,不料表演期間發生失誤,有箭手意外射中一名女同學的臉。從流出的畫面,看見受傷女學生一手抓著插在臉上的弓箭,一旁有貌似是教師的女性攙扶。事發後...
CTWANT ・ 17 小時前康全內線交易 董座300萬交保
股票上市公司「訊舟科技」董事長任冠生及上櫃的子公司「康全電訊」副董邱裕昌,去年得知康全的澳洲客戶NetComm聲請清算重整,康全損失1億多元利空訊息,2人在股票禁止交易期間分以員工、親戚帳戶賣股各減損數十萬元,涉內線交易,台北地檢署14日指揮調查局台北市調查處兵分7路搜索任、邱等5人住處及辦公室,並約談到案。檢方複訊後諭知任300萬元、邱500萬元交保,其餘3人請回。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蘋果新機陸賣千萬台 蘋概股吃補
陸媒消息指出,蘋果iPhone 17在中國大陸銷售暢旺,一甩去年陰霾,預估iPhone 17近期在雙11促銷結束後,將達到新機開機量超過1,000萬台的新里程碑,目前累計825萬台。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看好蘋果和蘋概股前景,理由包括蘋果財報含財測都表現優異,且基期相對較低,台灣蘋概股如台積電(2330)、鴻海(2317)、大立光(3008)等,也有布局機會。
工商時報 ・ 1 天前
芋頭外交可愛連線! 高市甲仙國小與日五泉市巢本國小線上相見歡
高雄市甲仙國小14日與日本新潟縣五泉市巢本國小進行線上友好交流,兩校學生熱情互動,用彼此的語言自我介紹,以及雙邊文化與特色。高雄市長陳其邁特別錄製影片鼓勵台日學生帶著熱情與好奇心相互交流學習,也邀請五泉市的好朋友造訪高雄,更幽默問學生:「吃火鍋加不加芋頭?」五泉市長田邊正幸親自出席交流,指出五泉市因為與高雄甲仙同為芋頭盛產地而建立友誼,雙邊國小更以芋頭為主題開啟交流,希望這份芋頭緣可以讓台日交流更緊密。巢本小學首先以中文自我介紹開場,「因為名字的中文很難,練習很多次後可以成功自我介紹很有成就感!」獲得甲仙國小學生熱情回應,巢本小學也輪番介紹五泉市著名的鬱金香、里芋,以及豐富的特色文化,更調查校園內的人氣排行榜與高雄學生分享,最高人氣的卡通哆啦A夢與電玩遊戲,讓甲仙國小的學生樂喊台日果然是好朋友!兩校也透過台灣版「海帶拳」與日本版「黑白配」進行趣味對決,現場氣氛熱絡,台日學生樂喊:希望能見面再交流!甲仙國小學生也介紹甲仙特產梅子、芋頭、竹筍及特色製品,每年芋筍節甲仙大橋限定的「偶泥貓」也讓日生大喊:卡哇伊!台日學生熱絡討論雙邊美食,巢本小學學生一聽到台灣到處都買得到珍奶,立刻敲碗想趕快到
台灣好新聞 ・ 1 天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5 小時前
每天1杯優酪乳穩定血糖、燃燒脂肪!權威醫推薦2種優酪乳
每天一杯發酵乳製品,正悄悄改寫著人體代謝程式碼。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優酪乳不只是幫助排便、減少脹氣,更能從根本調整腸道菌相,影響脂肪燃燒、血糖穩定及體內發炎程度。當我們
健康2.0 ・ 1 天前
這件事比吃炸雞老得更快!抗老每天只做4件事 打造身體防鏽力
許多人一聽到「抗氧化」就想到保健食品,但醫師提醒,真正的抗氧化從來不只是吃對東西,而是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如何預防身體提早生鏽?以下醫師教你真正抗氧化保養。 在保健意識日益高漲的今日,「抗氧化」
健康2.0 ・ 1 天前
不只太油!「這些食物」也害膽固醇狂飆 上班族很常吃
營養師李婉萍提醒,愛吃甜食、小吃與精緻澱粉的人容易讓壞膽固醇升高、堆積成脂肪。她建議以高纖澱粉取代精緻澱粉、多補膳食纖維、選擇優質蛋白與植物油,並搭配維生素D、E等營養素,有助改善膽固醇、維持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做大腸鏡前一定要看!「低渣飲食清單」1圖看懂 這些食物絕對不能碰
最近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安排做大腸鏡,但很多人一聽到要檢查就緊張到不行!其實,只要前幾天執行低渣飲食,整個過程不但順利,還能讓醫師檢查更清楚。營養師高敏敏指出,簡單來說就是少纖維、少殘渣、好消化的飲食,幫助腸道在檢查前徹底清乾淨! ▲全穀雜糧類腸鏡前幾天建議改吃「精緻澱粉」讓腸胃更輕鬆.可以吃:白飯、白麵條、白土司.避免吃:糙米、玉米、燕麥、地瓜等含纖維穀類 ▲豆魚蛋肉類選擇軟嫩、易消化的蛋白質最合適.可以吃:魚肉、瘦肉、水煮蛋、豆腐.避免吃:煎的、炸的、不熟或太韌的肉類▲飲品類檢查前飲品也要注意顏色與成分.可以喝:運動飲料、蜂蜜水、椰子汁等,無渣無色飲品.避免喝:牛奶、優酪乳、乳酪等乳製品 ▲蔬菜類蔬菜不代表都能吃,要選「嫩葉菜」族群.可以吃:菠菜、小黃瓜、香菇.避免吃:竹筍、菜梗、芹菜等粗纖維蔬菜▲水果類果肉軟、水分多的水果比較適合.可以吃:木瓜、哈密瓜、荔枝、西瓜.避免吃:黑棗、芭樂、百香果、柿子等高纖水果▲烹調方式.建議:水煮、汆燙、蒸煮、清炒.避免:煎、烤、炸 高敏敏提醒,放進嘴裡需要「咬很多下」的食物,通常都不適合!記得「少渣、軟質、清淡」是原則,吃平常的五到七分飽即可。此外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少吃還是胖!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4類食物」:代謝更順暢
壓力大容易讓人發胖!營養師高敏敏提到,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壓力時,會讓人更想吃高熱量的食物,不只使體重增加,也會影響睡眠、情緒與代謝,建議多攝取富含「辣椒素、鎂、色胺酸、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於提升腦內啡、多巴胺,使腦袋裡的快樂荷爾蒙變多,代謝也會跟著變順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覺得自己每天都有喝水?營養師揭「4警訊」:身體缺水了
為了維持身體健康,每天都應攝取足夠的飲水量,營養師羅晞蕾提到,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有喝水,但實際上都沒補夠,當水分不足時,身體會出現很多小警訊,呼籲民眾不要等到覺得口渴才喝水,雖然咖啡、茶、湯都能算一部分水分,但絕對無法取代白開水。
Yahoo奇摩(綜合報導) ・ 1 天前
走路姿勢錯害全身!醫示警:步態變慢恐是「這疾病」前兆 勿輕忽!
近年的研究發現,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大型追蹤研究顯示,步速減慢、步伐變得不規律,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特別是在「邊走路邊做事」的情況,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
TVBS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