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吃澱粉長肌肉!他靠4招瘦20kg、體脂降13%,好碳水吃錯2點胖更快
為了減重不敢吃白飯,卻發現越減越慢、體重卡關嗎?澱粉是人體主要能量來源,如果完全不吃,代謝會下降、肌肉容易流失,最終反而更難瘦下來。專家提醒,關鍵不在「要不要吃」,而是「怎麼吃」。
減重醫師蕭捷健於Youtube頻道「蕭捷健醫師。碳水循環 x 飲食自由」分享,有位學員每天拚命運動,卻因害怕澱粉,飯麵一概不吃,結果體力直線下滑、肌肉量狂掉。後來照著醫師教的「吃澱粉原則」執行,體重驚人狂降20公斤、體脂下降13%,證明不必挨餓真的也能燃脂成功!
1.挑對澱粉:選低升糖、高纖維
蕭捷健醫師表示,澱粉並非肥胖元兇,重點是種類。低升糖、高纖維的澱粉能讓血糖上升更平穩,減少胰島素劇烈波動。例如地瓜、糙米、紅豆、燕麥、藜麥等全榖雜糧,都比白飯、白麵包更能延長飽足感。
原來,澱粉分子結構不同,對血糖的影響也不一樣。其中,直鏈澱粉消化較慢,能讓血糖穩定上升;支鏈澱粉吸收快、血糖波動也大。基因醫師張家銘也曾在臉書貼文建議,挑選高直鏈澱粉的類型,例如黑米,或將糙米、燕麥,與白米混合烹煮,可兼顧口感和健康。
不過,選對種類之外還要記得「控制份量」以及「不要加糖」。蕭捷健醫師提醒,就算是地瓜、糙米這類好澱粉,吃太多仍會刺激胰島素、阻礙燃脂。還有像紅豆湯、綠豆湯若加上蔗糖、果糖,立刻變成精緻碳水化合物,熱量飆升不說,還容易讓你越吃越胖!
2.計算淨碳水:牛奶喝太多也胖?正確份量燃脂更容易
想靠飲食燃脂,別只盯著飯、麵這些主食,因為碳水化合物不只存在於澱粉類食物,水果、牛奶等也都含有碳水。而碳水中又分為多種類型,例如膳食纖維、糖等等,把纖維和糖醇量扣除後,就能算出剩下的「淨碳水」,掌握每日攝取的「淨碳水」總量,是影響減重與血糖穩定的關鍵。
淨碳水=總碳水化合物(克)-膳食纖維(克)-糖醇(克)×0.5。以100克蘆筍為例,含約4克碳水與2克纖維,淨碳水僅有2克。
蕭捷健醫師舉例,有人不太吃主食、天天吃雞胸肉,以為不會胖,卻忽略了牛奶和水果等隱藏碳水,而讓體重停滯不前。例如500毫升牛奶含約25克淨碳水,一顆蘋果也有17克,建議每日「淨碳水」總量控制在25~100克(約100~400大卡)之間較理想。
3.吃對時間:運動後是黃金補給期
吃對時間也很重要,我們往往擔心在運動後吃碳水會變胖,但研究顯示,適度運動能讓碳水化合物更容易被肌肉吸收,而非轉化為脂肪。蕭捷健醫師引用加拿大一項研究指出,受試者在吃下義大利麵後,在其代謝路徑中發現,中度運動者比未運動者燃燒更多脂肪,同時也將更多的碳水轉為肝糖儲存在肌肉中。
原來,運動後攝取適量澱粉與蛋白質能促進肌肉修復、提升代謝,例如一碗糙米飯搭雞胸肉或全麥吐司配水煮蛋,都是蕭捷健醫師心目中理想的恢復餐。
4.澱粉搭蛋白質:穩血糖、延飽足
單吃澱粉容易讓血糖快速上升,搭配蛋白質與蔬菜,就能延緩吸收速度、穩定血糖、維持飽足感。例如地瓜配豆腐、糙米搭魚肉或雞蛋,都是有助控制體重的組合。營養師彭逸珊也推薦可採「蔬菜→蛋白質→澱粉」的進食順序,或先吃五口蔬菜墊胃,幫助控制血糖波動。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n
更多早安健康報導
告別血糖飆升!醫列7大降血糖神器超市就能買:麵包配它竟更控糖 老人斑是體內發炎的照妖鏡!醫實測回春2招「靠吃的」僅一年就讓斑不見
其他人也在看

皮膚有傷口怎麼辦?如何讓傷口快速癒合?醫教「急性VS慢性」傷口照護
你是否也曾經被刀子割傷、摔破皮,甚至被熱水燙到?不少人都有過受傷的經驗,傷口的成因很多,包括急性擦挫傷、撕裂傷或燒燙傷,甚至有些人會遇到不容易癒合的慢性潰瘍。整形外科醫師指出,傷口治療有一定的基本原則,需要定期清潔與換藥,避免接觸生水以防感染,並使用紗布或人工敷料覆蓋,持續觀察傷口變化,必要時應及早就醫。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
不是皮蛋!日竟怕這些台灣味 8款「地雷美食」曝…網驚:配飯神器上榜?
台灣街頭小吃琳瑯滿目,不僅是觀光客最愛行程之一,也是不少外國人印象深刻的「文化衝擊」。不過,近日一名長期旅居台灣的日本網紅「日本人的歐吉桑」在臉書分享一份「日本人不敢吃的台灣美食」名單,當中竟包括肉鬆,引起台日網友熱烈討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高中生連發「滿級分復仇文」怨被濺水!車主不忍了怒告3罪名
近日,新北一名高中生在上學途中,遭一台白色轎車疾駛濺得全身溼透,氣到在Threads連發十餘篇文采並茂的「怨念文」,從古文、英文詩到散文,題材多樣、筆鋒犀利,被網友封為「滿級分復仇文」、「現代徐志摩」。然而,白色轎車的車主現身反嗆,「邏輯有問題去看醫生」,更貼出報案證明單。目前警方也證實,車主已正式提告,案件目前由新北警方受理,提告罪名包括恐嚇罪、公然侮辱罪及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別被「肉肉」騙了!醫揭肌少型肥胖風險高出兩倍,吃對動對才能守住行動力
肌少症是造成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並非只有「瘦巴巴的老人」才會有風險。董氏基金會指出,肌少症的關鍵不是體重,而是肌肉量、力量與功能是否下降。若沒有及早預防,不僅會讓行動力變差、生活品質下降,嚴重甚至可能失去自理能力或增加死亡風險。 事實上,許多「外表看起來不瘦」的人,也可能已經是「肌少型肥胖」族群。因為年齡越大,肌肉會逐漸流失,而脂肪卻不斷增加,導致表面上看似體型穩定,實際上卻是肌肉不足、脂肪過多的「虛胖」狀態。 研究揭露:「肌少型肥胖」死亡風險高出近兩倍根據法國克萊蒙奧弗涅大學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追蹤 5888 位 45 歲以上成人長達 10 年後發現: 握力正常、但體脂過高者 → 死亡風險增加 57% 握力不足、但體組成正常者 → 死亡風險增加 115% 握力不足又體脂過高者 → 死亡風險暴增 184%!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肌少型肥胖(Sarcopenic Obesity)比單純的肥胖或肌少症更危險。它不僅會造成四肢無力、跌倒、骨折,更與血脂異常、糖尿病及關節炎有關,嚴重者可能臥床或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肌少型肥胖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附清單】漲勢只是開始?20檔強勢股第三季EPS預估
報即將在11月中前公布,近期有多檔AI相關族群如記憶體、被動元件、連接線等公司持續強漲,那Q3財報表現能否延續漲勢就至關重要,本篇幫大家整理近期20檔強勢股的Q3預估EPS提供參考。 (資料時間:10/27) 《營收飆漲追蹤器》APP:營收公布不漏接,市場最速營收監測工具!手機點我下載👉 h...
Money 錢 ・ 21 小時前
AI輔助手術登場 膝關節置換前檢查更輕鬆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退化性膝關節炎及膝關節病變的患者逐年增加,膝關節置換手術已成為許多病友恢復行動能力與生活品質的治療選項。馬偕紀念醫院秉持持續精進醫療品質的理念,正式啟用全新「電腦機器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以結合人工智慧與智慧導航的創新技術,期望透過此技術提高手術執行精準度與治療流程品質,改善整體就醫體驗,邁向智慧醫療新里程碑。X光導航技術 為膝關節置換手術帶來新的技術應用模式新一代手術系統的特色在於無須進行CT掃描、以X光影像完成個人化骨骼模型建立。透過即時掃描與運算技術,醫師能於手術現場即時掌握病人膝關節結構,進行高精度虛擬模擬與規劃,可望縮短部分術前流程,並減少額外檢查所需曝露與相關醫療資源支出。升級的手術技術特色包括:簡化流程、提高手術效率:僅需一般X光片即可建立個人化骨骼模型, 精準導航手術切割路徑, 術中由機械手臂導航, 配合醫師的經驗執行精準切割。AI虛擬手術預演、可視化規劃:AI 利用X光做運算,進行數位化虛擬手術調整與修正, 完成精準術前規劃, 醫師可在虛擬介面模擬整個手術流程,預測術後關節活動度與穩定性。量化手感、精密操控:透過感測器與演算法即時監控關節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唐綺陽星座運勢週報:10/27-11/2 木星逆行情緒波動大!水瓶好事連連、巨蟹感情展魅力
木星停滯了之後,它就會有逆行的效應,我們會對家裡的事、家裡的問題,有了一些反思,或者是很想要去處理它,或心情比較不是那麼容易波動,所以本來就很容易情緒受影響的人,要好好把握這個停滯,跟未來逆行的時間,你就可以比較冷靜一下來做事情了。週三水星進射手座,周遭射手座請準備喔,你要成為焦點人物,我們會把focus放在你的身上
Yahoo奇摩社群 ・ 1 天前
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研究: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解決,但長期吃這些「方便食物」,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相關,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加速記憶力衰退。她引用《JAMA Neurology》2023年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結果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執行能力更下降25%;而2024年《Journal of Neurology》進一步證實,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有顯著關聯。
民視 ・ 3 小時前
80歲男虛弱需人攙扶「自認最後一次回診了」醫囑每天吃5顆水煮蛋竟不藥而癒
80多歲老人常覺虛弱無力,走路一定要有人攙扶,還跟醫師說「這次應該是我最後一次來回診了」,醫師只給他一個處方箋:「每天吃5個蛋」,沒想到兩個月後回診,他不但行走完全不用人攙扶,而且體力恢復、元氣十足!
健康2.0 ・ 7 小時前
國二女吃錯3餐確診糖尿病!母崩潰:害了她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台灣兒童與青少年愛喝含糖飲料、吃甜食的比例愈來愈高,肥胖與慢性病問題也日益嚴重。營養師高敏敏曾在健康節目中分享,她曾經在門診遇過一名14歲少女,因長期攝取過多精緻糖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確診,糖化血色素甚至高達12%到13%,遠超過正常值。當下媽媽崩潰哭喊「是不是我害了她」,少女全程低著頭不敢說話,讓人心疼。高敏敏指出,這名少女每天早餐吃外食、午餐在福利社買麵包,下午固定吃三個車輪餅,晚餐又全家外食,三餐糖分超標卻無人察覺。
民視 ・ 4 小時前
從花生到烤肉!WHO點名6種生活致癌物 醫師揭最毒1物:我自己也不碰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也在社群上發文,整理出6種生活中常見的確定致癌物,提醒民眾提高警覺,「雖然無法百分百避開,但從飲食與生活習慣做起,確實能有效降低癌症風險。」以下為他歸納的6種致癌物來源,以及對應的預防重點:1. 黃麴毒素主要來自受潮或變質的花生、玉米與堅果,是...
CTWANT ・ 1 天前
炒麻油錯一步變毒油!吃麻油降膽固醇、穩血糖?研究這幾招有效
三杯雞、麻油雞香氣撲鼻,但你是否也聽過「麻油會上火、不健康」的說法?麻油究竟算不算好油?麻油推薦哪一種?以下醫師帶你拆解麻油的營養成分,破解迷思,讓你吃得香,也吃得安心。 麻油主要成分與營養價值
健康2.0 ・ 7 小時前
「神聖之果」全身都是寶!火龍果這時間吃最好 能減肥、降膽固醇
火龍果正值產季,營養價值之高,被譽為「神聖之果」,能通便、減肥、抗發炎、抗老化、降膽固醇,不僅果肉好吃,全身也都是寶,尤其花蓮玉里產出的雙色火龍果,風味更是特殊。 「神聖之果」火龍果 火龍果原
健康2.0 ・ 7 小時前
25歲男血壓飆163!少吃「1物」不藥而癒 還治好糖尿病
提及高血壓,一般會想到過量鈉鹽攝取,但醫師魏士航表示,一名25歲男子並非因吃太鹹而高血壓,而是因為體重高達125公斤,且患有嚴重胰島素阻抗,經過少吃「碳水化合物」後,男子的胰島素阻抗明顯改善,血壓也一路下降。5個月後,男子瘦了20公斤,此時已不需要血壓藥物,也能維持在理想狀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他喝「這碗湯」後大出血!刺破腸胃黏膜險喪命 醫喊:大家都要小心
如廁排出黑便,通常代表消化道出血,鮮血色的血便則多為大腸或肛門出血。醫師錢政弘表示,他曾遇一名80多歲男子竟然大腸充滿黑便與鮮血,出血量達1000cc。原來是因男子喝了一碗土魠魚湯,誤吞魚刺,致胃腸道出血不止。因此,民眾吃或或喝魚湯,務必小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別再搞混!青花菜「不是綠色花椰菜」 農糧署教你分辨+營養差異一次看
長得像但並非同類?農糧署近日科普,青花菜(broccoli)與花椰菜(cauliflower)雖然都屬於十字花科蔬菜,但青花菜是花椰菜演化的中間產物,食用部分為花蕾球;花椰菜是為肉質花球,但二者皆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骨骼與腸道健康。
鏡報 ・ 1 天前
吃香蕉助排便、緩解便祕?吃錯更嚴重!這些蔬果也會塞腸胃 正確吃法曝
排便不順、便祕時,很多人會吃香蕉,或多吃蔬菜補充膳食纖維;不過,專家提醒,香蕉若吃錯可能反而可能加重便祕;而腸胃蠕動功能較差的人,若補充蔬菜纖維質的方式不當,也會讓便祕變得更嚴重!正確吃蔬果才能有效緩
健康2.0 ・ 1 天前
公費疫苗第二階段11月起開打!50歲以上就可接種 全聯、家樂福將成疫苗施打站
[FTNN新聞網]記者盧逸峰/台北報導衛福部疾管署今(28)日表示,今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將於11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接種,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等公費對...
FTNN新聞網 ・ 48 分鐘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