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肉肉」騙了!醫揭肌少型肥胖風險高出兩倍,吃對動對才能守住行動力
肌少症是造成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並非只有「瘦巴巴的老人」才會有風險。董氏基金會指出,肌少症的關鍵不是體重,而是肌肉量、力量與功能是否下降。若沒有及早預防,不僅會讓行動力變差、生活品質下降,嚴重甚至可能失去自理能力或增加死亡風險。
事實上,許多「外表看起來不瘦」的人,也可能已經是「肌少型肥胖」族群。因為年齡越大,肌肉會逐漸流失,而脂肪卻不斷增加,導致表面上看似體型穩定,實際上卻是肌肉不足、脂肪過多的「虛胖」狀態。
研究揭露:「肌少型肥胖」死亡風險高出近兩倍
根據法國克萊蒙奧弗涅大學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追蹤 5888 位 45 歲以上成人長達 10 年後發現:
握力正常、但體脂過高者 → 死亡風險增加 57%
握力不足、但體組成正常者 → 死亡風險增加 115%
握力不足又體脂過高者 → 死亡風險暴增 184%!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肌少型肥胖(Sarcopenic Obesity)比單純的肥胖或肌少症更危險。它不僅會造成四肢無力、跌倒、骨折,更與血脂異常、糖尿病及關節炎有關,嚴重者可能臥床或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肌少型肥胖」?
簡單兩步驟就能初步檢測:
1️⃣ 肥胖指標:
BMI ≥ 27,或腰圍男性 ≥ 90 公分、女性 ≥ 80 公分。
2️⃣ 肌肉量指標:
若沒有專業儀器,可量「小腿圍」作為參考。
男性 < 34 公分、女性 < 33 公分 → 可能有肌少症風險。
若 BMI ≥ 30,則測得的小腿圍需再 扣減 7 公分 才準。
此外,若發現自己「打不開瓶蓋」「扭毛巾費力」或 SARC-F 自我評估問卷分數 ≥ 4,都應儘早就醫檢查。
關鍵策略:吃對 + 動對
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肌少型肥胖,預防關鍵在於營養攝取與運動並行。
1️⃣ 補足蛋白質
每餐至少攝取 1 個手掌大小的蛋白質(豆製品、魚、蛋、雞肉)。
每天建議攝取 1.5~2 杯乳品。
若同時有肥胖問題,應在專業指導下減重,以免連肌肉也流失。
2️⃣ 運動雙管齊下
根據《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研究:
肌力運動 每週至少 2 次,每次 20~60 分鐘,如深蹲、彈力帶訓練等。
有氧運動 每週至少 150 分鐘,如快走、游泳、健行、有氧舞。
平時也要減少久坐,保持日常活動量。
醫師提醒:別等跌倒才開始運動!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李志恒強調,「肉肉不代表健康」。肌少型肥胖是看不見的「隱形殺手」,唯有提早注意飲食與運動,才能守住肌肉、延緩老化、維持行動自由。
健康不是等失去後才重視的事,現在就開始為自己打造「長命又好命」的人生吧!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快檢查「肌肉流失」的3大徵兆! 醫師教你「增肌最有效」的關鍵飲食
·腿部肌耐力不足走不動,還要小心中風!醫授「3動作」防肌少症 每天走O步就能逆轉
其他人也在看

5566全員服完兵役 王仁甫:我們做好該做的事
(中央社記者洪素津台北28日電)閃兵案延燒,5566團員全數服完兵役被讚模範。成員王仁甫說:「我們做好該做的事,也沒什麼好稱讚的」;孫協志表示,當時有當兵魔咒,但他想「趕快去、趕快回來重新開始」。
中央社 ・ 12 小時前
福態也會肌少症 量小腿圍辨識
「肌少症」是造成老年失能的主要原因,若未及早預防,肌少症可能導致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失去自理能力與增加死亡風險。許多人以為肌少症是瘦子的專利,事實上,即使外表看起來不瘦或偏肉的人,也可能罹患肌少症,原因在於肌肉量50歲起加速減少,而脂肪量持續增加至約70歲,脂肪往往掩蓋了肌肉不足的問題,若忽視預防,就可能發展為肌少症。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多囊腎「腫20倍」重達6公斤壓迫內臟!靠妹妹捐腎救命
一名47歲補教業陳姓老師陳老師因多囊腎導致腎臟腫大至正常的20倍,進行多囊腎切除及活體腎臟移植手術,經由妹妹捐贈腎臟及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已於今年9月順利重返講台,恢復正常生活。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體重夠就不用擔心肌少症? 肌少型肥胖風險更高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7日電)肌少症是造成老年失能的主要原因。董氏基金會今天提醒,即使外表看起來不瘦,也可能因年齡增長使身體組成改變而罹肌少症,且「肌少型肥胖」危險性更比肌少或肥胖都還高。
中央社 ・ 1 天前

台南登革熱「食品工廠群聚」再添一例!足跡橫跨三區
台南市於114年10月26日新增1例登革熱本土病例,為南區食品工廠群聚事件的第三名確診者。衛生單位調查顯示,該名患者雖於10月21日擴大篩檢時檢驗為陰性,但在監測期間主動通報症狀,成功及早確診,降低社區傳播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肌少型肥胖危害健康更大! 檢測小腿圍和留意這些警訊
「肌少症」是造成老年失能的主要原因,特徵為肌肉質量、力量與功能下降,而非以體重或體型來診斷。董氏基金會提醒,若未及早預防,肌少症可能導致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失去自理能力與增加死亡風險。然而,是否只有「瘦老人」才會有肌少症?事實上,即使外表「看起來不瘦」或偏肉的人,也可能罹患肌少症。原因在於隨著年齡增長,即使體重不變,身體組成仍會改變:肌肉量自50歲起逐漸加速減少,而脂肪量則持續增加至約70歲。脂肪往往掩蓋了肌肉不足的問題,若忽視預防,就可能發展為肌少症。
NOW健康 ・ 1 天前
這樣吃澱粉長肌肉!他靠4招瘦20kg、體脂降13%,好碳水吃錯2點胖更快
為了減重不敢吃白飯,卻發現越減越慢、體重卡關嗎?澱粉是人體主要能量來源,如果完全不吃,代謝會下降、肌肉容易流失,最終反而更難瘦下來。專家提醒,關鍵不在「要不要吃...
早安健康 ・ 1 天前馬英九前愛將收賄判7年半假釋 賴素如破壞律師尊嚴被重懲「除名」
國民前台北市議員賴素如,因審議雙子星大樓開發案中收賄100萬元,被判刑7年6月定讞,經服刑3年10月後,去年10月獲假釋出獄,被台北、士林地檢署以她違反律師法規定,移付懲戒;律師懲戒委員會認為,賴的犯行,不僅損及公務員廉潔自持、民代形象,亦嚴重破壞律師職業尊嚴及榮譽,決議處以最重的「除名」處分,將
自由時報 ・ 1 天前諾華砸近4千億併Avidity 強化基因罕見病研發布局
(中央社日內瓦26日綜合外電報導)瑞士製藥大廠諾華(Novartis)今天宣布,已同意收購美國生技製藥公司Avidity Biosciences,交易金額達120億美元(約新台幣3722億元)。
中央社 ・ 1 天前
AI輔助手術登場 膝關節置換前檢查更輕鬆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退化性膝關節炎及膝關節病變的患者逐年增加,膝關節置換手術已成為許多病友恢復行動能力與生活品質的治療選項。馬偕紀念醫院秉持持續精進醫療品質的理念,正式啟用全新「電腦機器手臂輔助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以結合人工智慧與智慧導航的創新技術,期望透過此技術提高手術執行精準度與治療流程品質,改善整體就醫體驗,邁向智慧醫療新里程碑。X光導航技術 為膝關節置換手術帶來新的技術應用模式新一代手術系統的特色在於無須進行CT掃描、以X光影像完成個人化骨骼模型建立。透過即時掃描與運算技術,醫師能於手術現場即時掌握病人膝關節結構,進行高精度虛擬模擬與規劃,可望縮短部分術前流程,並減少額外檢查所需曝露與相關醫療資源支出。升級的手術技術特色包括:簡化流程、提高手術效率:僅需一般X光片即可建立個人化骨骼模型, 精準導航手術切割路徑, 術中由機械手臂導航, 配合醫師的經驗執行精準切割。AI虛擬手術預演、可視化規劃:AI 利用X光做運算,進行數位化虛擬手術調整與修正, 完成精準術前規劃, 醫師可在虛擬介面模擬整個手術流程,預測術後關節活動度與穩定性。量化手感、精密操控:透過感測器與演算法即時監控關節
常春月刊 ・ 1 天前
熬夜滑手機竟「耳中風」!醫:9成病人找不出病因
一名20多歲剛畢業的女性社會新鮮人,因找工作壓力大、長期熬夜且習慣睡前滑手機,某天早晨起床後發現單側耳朵聽不到、耳鳴及耳悶,甚至出現輕微暈眩。就醫後確診為「急性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所幸經治療後,聽力已逐漸恢復。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擺脫快閃打卡!台灣人改瘋「沉浸式長假」 Club Med婆羅洲雨林+南非獵遊新村2026開幕,年末旅展入手最高省7萬
在疫情後的旅遊復甦浪潮中,台灣旅客從「快閃打卡」轉向「深度探索」,長時間沉浸式度假成為新趨勢。迎來創立75週年的全包式度假品牌Club Med觀察,台灣高端旅客回流明顯,今年營業額成長17%,超越日本與香港,成為亞太區第三大市場。為滿足旅客對自然與文化體驗的需求,Club Med將於2026年在馬來西亞婆羅洲與南非海岸推出2座全新「謐境探索系列」度假村。同時推出年末線上旅展,祭出最高可省近7萬元的限時優惠,搶攻2026年春節及寒假出遊商機。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eSIM轉移設定收300元挨轟!NCC:未來有機會降價
【記者邱筠媜/台北報導】越來越多手機支援虛擬SIM卡「eSIM」,但每次設定或轉移都要收取300元費用,引發用戶不滿。NCC代理主委陳崇樹今(27日)在立院表示,將持續與電信業者協調,隨著使用人數增加、成本分攤下降,未來有機會調降費用,並盼近期能反映在市場上。
壹蘋新聞網 ・ 1 天前
預防肌少症先察覺!注意4大衰弱警訊、從飲食運動做起
台灣高齡社會的多數長輩因營養攝取不足或運動量不夠,導致骨質流失與肌力下降,增加跌倒與骨折風險。台中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蔡森蔚指出,常感覺疲憊、體能與體重下降、行走變慢、肌力不足,都是「衰弱」的警訊。男性握力低於28公斤、女性低於18公斤,可視為肌力不足;若符合以上三項,即表示身體已出現衰弱現象,並可能伴隨「肌少症」發生。肌肉質量隨年齡減少 每日應攝取蛋白質並曬太陽、運動蔡森蔚醫師提醒,肌肉質量會隨年齡逐年減少,蛋白質合成能力也會下降,建議每日應攝取每公斤體重1至1.5克蛋白質,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同時進行阻力訓練,搭配健走或騎單車等的有氧運動,才能預防甚至逆轉肌少症。他強調:「防止跌倒要從肌力做起」,較衰弱的長輩,可從「站立運動」開始訓練,若能搭配機器人輔助步態訓練,成效更明顯。物理治療師推深蹲運動 一張椅子就能訓練下肢肌群物理治療師陳義豪醫師指出,深蹲可強化股四頭肌,幫助穩定下肢與維持身體平衡。「不用複雜器材,只要一張椅子就能訓練下肢肌群,搭配彈力帶還能啟動背部與手臂等上半身肌群。」陳義豪醫師提醒,運動時應注意呼吸與姿勢,每天可進行兩次,若感覺疲勞就應適度休息,不要勉強。他補充,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魚油比較只看濃度最容易踩雷!醫師揭消費者三大誤解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市場上魚油產品琳瑯滿目,有「德國製造」、「北歐深海」、「歐洲進口」等,但實際原料來源與製程透明度卻不一。醫師沈宜萱提醒:「挑選魚油不能只看外盒包裝或濃度數字,應把關三大關鍵,才能買得安心、吃得放心。」 挑魚油第一關:透明漁獲溯源地與原料萃取技術 優質魚油應來自低污染風險海域,例如南北極或深海海域,避免捕撈於主要航道或近岸海域的魚種。若標示僅寫「歐洲進口」,卻未揭露捕撈海域,就難以確認重金屬或污染風險。 此外,魚油結構影響吸收效率。TG型雖為天然結構,但濃度較低;而rTG型(再酯化三酸甘油酯)則經超臨界純化技術濃縮後再還原為天然結構,經濃縮還原後濃度較高,市面上也常被提到在吸收相關討論中較受關注。 挑魚油第二關:產地真實標示與吸收率 許多產品雖宣稱「進口魚油」,實際上僅使用進口原料,卻在國內封裝生產,未明確標示製造與封裝地。沈醫師提醒:「消費者應確認標示的製造地是否涵蓋『封裝』與『膠囊製造』,這關係到產品新鮮度與品質控管。」 膠囊劑型上,一般明膠膠囊進入胃部即溶解,而腸溶緩釋膠囊則以耐酸材質包覆,僅在腸道中崩解釋放,若rTG型魚油搭配腸溶緩釋型膠囊包覆技術,
健康醫療網 ・ 19 小時前
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研究: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解決,但長期吃這些「方便食物」,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相關,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加速記憶力衰退。她引用《JAMA Neurology》2023年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結果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執行能力更下降25%;而2024年《Journal of Neurology》進一步證實,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有顯著關聯。
民視 ・ 18 小時前
80歲男虛弱需人攙扶「自認最後一次回診了」醫囑每天吃5顆水煮蛋竟不藥而癒
80多歲老人常覺虛弱無力,走路一定要有人攙扶,還跟醫師說「這次應該是我最後一次來回診了」,醫師只給他一個處方箋:「每天吃5個蛋」,沒想到兩個月後回診,他不但行走完全不用人攙扶,而且體力恢復、元氣十足!
健康2.0 ・ 22 小時前
國二女吃錯3餐確診糖尿病!母崩潰:害了她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台灣兒童與青少年愛喝含糖飲料、吃甜食的比例愈來愈高,肥胖與慢性病問題也日益嚴重。營養師高敏敏曾在健康節目中分享,她曾經在門診遇過一名14歲少女,因長期攝取過多精緻糖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確診,糖化血色素甚至高達12%到13%,遠超過正常值。當下媽媽崩潰哭喊「是不是我害了她」,少女全程低著頭不敢說話,讓人心疼。高敏敏指出,這名少女每天早餐吃外食、午餐在福利社買麵包,下午固定吃三個車輪餅,晚餐又全家外食,三餐糖分超標卻無人察覺。
民視 ・ 2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