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三高慢性病,健康促進機構全方位守護
【記者羅伯特/綜合報導】國民健康署昨(11)日於張榮發基金會舉辦「健康促進機構成果發表會」,表揚128家醫院、診所及衛生所,在防治糖尿病、腎臟病與戒菸服務的貢獻。國民健康署呼籲,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是慢性病主要危險因子,民眾應透過定期健康檢查與健康生活習慣改善,在醫療院所協助下,共創健康的臺灣。
號召健康醫院網絡「醫起預防三高」
國民健康署自推動健康醫院網絡以來,即期望醫院不只是「治療疾病的場所」,更是促進民眾健康的最佳夥伴,並持續鼓勵醫療院所以多元方式推行健康促進。今年呼應「健康台灣」政策,國民健康署集結全國醫事機構展現預防三高慢性病之創意策略及行動,如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以「智慧導航五力啟航」進行三高健康管理,結合數位科技篩檢,設計「三高紅綠燈」資訊系統、3D營養實驗室、智慧健康管家之智能衛教互動等,提升成人預防保健、慢性病風險評估及三高異常改善;臺中市東勢區農會附設農民醫院集結50個社區資源單位,導入社會處方箋,提升民眾運動習慣、增加健康飲食五蔬果攝取;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推動「健康檢查三高數據上傳」,結合企業健檢,主動將健檢資料上傳健康存摺,並提供三高異常個案營養諮詢、運動指導,建立從「健檢」到「介入」的連續照護模式;大千醫院透過績效管理工具(平衡計分卡) 精進成人健檢服務,114年成人健檢服務成長率達33%之亮眼成績。
糖尿病與腎臟病一起預防 各項多元策略齊發
為強化糖尿病及腎臟病防治,國民健康署除了鼓勵醫院加入健康醫院網絡外,亦已取得糖尿病或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的醫院數計205家,並自114年將「腎病識能衛教指導」,納入30歲以上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於醫院端,臺安醫院雙十分院結合社區與職場資源,全年服務超過2千人,並由病友及高危險群志工經營支持團體,透過典範分享與e化平台強化健康管理;聯新國際醫院則辦理社區蛋白尿篩檢與轉介,結合數位追蹤與LINE@互動衛教,積極落實腎臟病防治。
於基層診所端,彰化縣線西鄉衛生所採全方位介入模式,除了透過門診服務外,更延伸至社區、職場及校園的全場域行動,系統性找出糖尿病或腎臟病高危險群,提供持續管理與衛教指導;南投縣埔里鎮安杏診所則善用多元數位科技平台,提供個案全方位醫療照護,具體提高民眾篩檢率,並以精準化個案管理提升三高控制率,落實及早介入與轉介;桃園市中壢區活力診所透過跨團隊整合與數位化監測,為代謝症候群個案介入及衛教指導,改善三高數據,提升腎臟病防治成效;臺南市永康區顏大翔內科診所則運用「腎臟病識能卡」及「科學算病館」推廣三高與腎臟病健康識能,並深入校園向學童宣導腎臟健康教育,展現基層醫療在腎病預防與健康促進之推廣熱忱。
專業零距離:提高戒菸服務可近性,提升戒菸成功率!
戒菸服務方面,共有46家機構獲選為戒菸服務績優醫事機構,其中18家更榮獲特別獎項,整體提供超過43萬人次的戒菸服務,幫助3.5萬人戒菸,短期內節省1.9億元的健保醫療費用支出。其中,臺東縣卑南鄉衛生所結合慢性病及肺癌篩檢等推動就地戒菸服務,加強對個案、家屬吸入二手菸、檳榔危害識能宣導,提高戒菸服務可近性,促使整體戒菸成功率超過3成;另臺中市南區張肇烜診所秉持「防病於未病,預防勝於治療」的堅定信念,結合LINE和戒菸民眾智慧通訊零距離,即時幫助民眾解決戒菸遇到的困難及戒斷症狀,提升戒菸成功率!
三高防治888啟動健康行動 醫療院所成全民健康後盾
為打造「健康台灣」,國民健康署參與「三高防治888計畫」,目標讓8成民眾能早期發現三高問題、及時介入,並有效改善健康狀況。
國民健康署沈靜芬署長呼籲民眾,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為心血管與腎臟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民眾可從日常生活著手預防,如定期健康檢查、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數值在正常範圍、規律運動及戒菸,都能降低慢性病風險。
國民健康署也期許各健康促進機構持續發揮專業與創新精神,結合醫療與社區力量,協助民眾早期發現、積極管理、恢復健康,共同守護國人及家人的幸福,攜手打造永續健康的臺灣。
其他人也在看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比藥物還有效!研究揭「1蔬菜汁」讓人生髮:2週就見效
許多人苦於落髮困擾,皮膚科醫師柯傅桓表示,落髮不只是外觀問題,許多患者因髮量少或禿頭而自卑、憂鬱,目前雖有藥物,仍副作用讓人卻步,一項研究發現,廚房常見的洋蔥,竟是治療落髮的天然良藥,男性效果尤佳,僅2週就看到初步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9 小時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3 小時前

走路姿勢錯害全身!醫示警:步態變慢恐是「這疾病」前兆 勿輕忽!
近年的研究發現,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大型追蹤研究顯示,步速減慢、步伐變得不規律,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特別是在「邊走路邊做事」的情況,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 天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少吃還是胖!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4類食物」:代謝更順暢
壓力大容易讓人發胖!營養師高敏敏提到,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壓力時,會讓人更想吃高熱量的食物,不只使體重增加,也會影響睡眠、情緒與代謝,建議多攝取富含「辣椒素、鎂、色胺酸、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於提升腦內啡、多巴胺,使腦袋裡的快樂荷爾蒙變多,代謝也會跟著變順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瘦瘦針暗藏陷阱「啟動身體飢荒模式」 名醫:2條底線要守住
近期各式各樣的「瘦瘦針」在台灣非常流行,不管是醫院、一般診所、醫美,甚至於路邊的藥局,都能買到瘦瘦針,讓許多人趨之若鶩。有民眾就問醫生,只要打瘦瘦針就能減肥成功,為什麼還要做飲食控制?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瘦瘦針的陷阱是「啟動了身體的饑荒模式」,最後反而壓不住食慾,而且有2條底線一定要守住,否則的話,施打瘦瘦針只會產生「溜溜球效應」而已。
鏡報 ・ 19 小時前
醫師沒標小數點!佛州2歲童遭注射「10倍磷酸鉀」心臟驟停 搶救15天無效身亡
綜合外媒報導,根據男童德馬庫斯‧佩奇(De'Markus Page)的母親多明尼克‧佩奇 (Dominique Page)透過律師提交的訴訟文件指出,德馬庫斯在2024年3月因為被懷疑患有自閉症及厭食症,在佛羅里達州奧卡拉復臨健康醫療中心(AdventHealth Ocala)救治。但由於被檢查出感染了病毒...
CTWANT ・ 17 小時前
每天慢跑還是胖!女子「早餐戒麵包」 竟瘦下7公斤
減脂不一定要靠嚴格節食或高強度運動,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長期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在於生活中的微調,例如早餐增加蔬菜、改變調味方式,就能逐漸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中天新聞網 ・ 4 天前
【下班經濟學】不吃藥快速搞定自律神經!名醫曝:吃一物快速緩解!
不吃藥又能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是什麼呢?今天邀請到自律神經失調的臨床專家郭育祥來告訴大家,高血壓、睡不好、疲倦、焦慮、失眠、胃痛,但去醫院檢查又沒事,小心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喔!哪些補品吃了會讓自律神經更越補越糟?一次告訴你!不吃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名醫提醒用藥非讓患者長期依賴!近年越來越多人飽受自律神經失調困擾,包括失眠、心悸、頭暈、胸悶、容易緊張等症狀......
風傳媒 ・ 1 天前
覺得自己每天都有喝水?營養師揭「4警訊」:身體缺水了
為了維持身體健康,每天都應攝取足夠的飲水量,營養師羅晞蕾提到,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有喝水,但實際上都沒補夠,當水分不足時,身體會出現很多小警訊,呼籲民眾不要等到覺得口渴才喝水,雖然咖啡、茶、湯都能算一部分水分,但絕對無法取代白開水。
Yahoo奇摩(綜合報導) ・ 1 天前
「愛吃烤香腸」18歲男學生罹大腸癌 譚敦慈:吃芭樂助解毒
大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國內每年新增逾萬名患者。無毒教母譚敦慈指出,飲食不當會增加罹癌風險,曾有一名18歲男學生因長期食用烤香腸,後來不適就醫確診大腸癌,病情快速惡化不治。她強調,燒烤食物在高溫過程中會產生多種致癌物質,建議民眾每月最多食用1至2次,且需搭配高維生素C水果幫助排毒。
中天新聞網 ・ 19 小時前
50歲男查出腫瘤卻更健康!只因決心做「這改變」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健檢查出的一點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健檢。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胰臟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0歲男子因為家族史前往接受胰臟癌篩檢,透過胰臟內視鏡超音波被診斷了早期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雖然只是0.5公分的低惡性度腫瘤,但因為這顆腫瘤,改變了這名男子所有的人生觀。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
以為自己喝夠水!營養師曝「4大症狀」:其實沒補夠
人體有超過60%是水,喝水能夠幫助身體代謝,好處多多,很多人天天提醒自己喝水,以為喝夠量的水,但營養師羅晞蕾卻說,「你以為自己有喝水,其實沒補夠」,這種情況會造成身體出現一些症狀,包含頭痛、便祕,想亂吃東西等等。
鏡報 ・ 1 天前
甲狀腺亢進恐引發致命風暴!專家:高碘食物和咖啡應避免
甲狀腺亢進症嚴重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導致高燒、心律不整甚至休克等急重症狀況,這個腺體負責調節全身能量代謝與體溫,一旦分泌過多賀爾蒙,身體代謝速度過快,就會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多汗、體重下降但食慾旺盛等症狀。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奇美醫院:打鼾非單純睡眠習慣 可能是身體發出警訊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14日電)有些人睡覺打鼾被認為是熟睡自然現象,奇美醫院耳鼻喉部醫師沈至軒今天表示,打鼾非單純睡眠習慣,可能是身體發出警訊。若持續打鼾、白天嗜睡、晨起頭痛,應接受睡眠檢查。
中央社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