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胖更危險!「1體型」恐增失智、中風風險 BMI正常也中鏢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現代人久坐、少運動,恐成為「肌少型肥胖」高危族群。家醫科醫師許芷瑜指出,肌少型肥胖是一種結合「肌少症」與「肥胖」的綜合症,健康風險比一般肥胖還高,不只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與慢性發炎,甚至提高代謝性、心血管疾病、失智的發生率。
許芷瑜在節目《祝你健康》表示,肌少症的特徵包括肌力下降、肌肉功能表現變差及肌肉量減少;而判定肥胖則可依BMI是否大於等於27,或腰圍是否超標(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她提醒,這兩種問題疊加,對健康造成的風險比一般肥胖更大。
許芷瑜分享案例,「肌少型肥胖」不只發生於老年人,一名40歲女性上班族發現,過去一年明顯覺得疲累,走樓梯容易喘,以為是心肺功能出問題,趕緊到醫院做檢查,但經心電圖與X光檢查皆屬正常。進一步詢問才得知,她連扭開瓶蓋都覺得吃力,推測可能與肌少症有關。
隨即替患者進行體組成檢測後發現,她的BMI為23.4,屬於正常範圍,但體脂率卻高達38%,骨骼肌質量指數僅5.5(低於5.7即屬肌少症),符合肌少型肥胖的診斷。
許芷瑜指出,根據現階段的流行病學資料,肌少型肥胖的風險比一般肥胖更高。過多脂肪堆積,尤其是異位脂肪,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與慢性發炎。另外,肌肉量不足還會使血糖代謝能力下降,進一步加重胰島素阻抗,提高代謝性疾病與心血管疾病(如中風)的發生率。
許芷瑜提醒,肌少更是老年人跌倒與骨折的主要風險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缺乏運動是肌少症的成因之一,而運動時肌肉會分泌肌動素(myokine),可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有助維持認知功能;若肌肉量過低,認知衰退及失智風險也可能因此提高。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獨家/一天狂拉3次!中國「便秘果」爆紅 醫揭恐怖後果:腸道黑化
連吃3天火鍋害脂肪肝!醫揭「3大地雷=血管灌油」 喝藥膳湯也中鏢
少吃還是胖!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4類食物」:代謝更順暢
不只傷眼!愛滑手機害口臭 新研究:「吃1物」減壓又除臭
其他人也在看

青汁功效超多!這樣喝養成易瘦、不容易生病體質
你有聽過青汁嗎?你是否也曾被青汁吸引,卻又擔心有沒有效?會不會太刺激腸胃?營養師表示,青汁在日本已有數十年歷史,是許多上班族與銀髮族的每日保養聖品,主要由大麥若葉、明日葉、桑葉等綠色植物粉末製成,富含
健康2.0 ・ 1 天前
體脂低竟危害健康!專業醫揭「最佳區間」:超乎大家想像
資訊爆炸時代,許多人罹患「體脂焦慮症」,深信「精瘦」就等於健康、自律。醫師王思恒表示,盲目追求「極低體脂」可能會陷入險境。極瘦對身體的危害,和極胖一樣嚴重。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最適合的體脂區間,女性約在20~32%。男性則為10~22%。這個「健康區間」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寬廣得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全台最胖縣市在雲林! 高雄六都居冠 發福原因曝光
台灣哪個縣市肥胖人口最多呢?雲林以43.1%高居第一。而六都當中,則以高雄肥胖人口的比例最高,比起前年更是「不瘦反胖」。各地衛生局分析,普遍認為是因為南部民眾飲食偏甜、熱量偏高,是肥胖率偏高的原因之一
台視新聞網 ・ 1 天前
為什麼糖尿病常伴隨高血脂?醫師解析原因、族群風險與檢查重點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外食頻繁、運動量不足、生活壓力大,加上人口老化,使得慢性病問題日益嚴重。林口長庚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徐智威提醒,其中糖尿病與高血脂(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是兩個最常見且密切相關的代謝疾病,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風、腎臟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也會對個人健康、家庭照顧與醫療資源造成極大負擔。 糖尿病與高血脂常同時出現 與遺傳、肥胖等原因有關 徐智威醫師說明,糖尿病與高血脂關係非常密切。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異常,導致血糖過高的疾病。依據成因可分為第一型、第二型、妊娠型與其他特殊型,其中第二型糖尿病佔絕大多數,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高血脂則是泛指血液中的脂肪成分異常,包含: 1.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高:俗稱壞膽固醇,過高會促進動脈硬化。 2.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過低:俗稱好膽固醇,過低不利心血管健康。 3.三酸甘油酯(TG)過高:會增加胰臟炎、中風與心肌梗塞風險。 徐智威醫師進一步提到,糖尿病與高血脂常同時出現,形成代謝症候群或心血管-腎臟-代謝(CKM)共病群。常見風險因子包括: 1.家族病史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冬季養生三要訣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保暖防寒
隨著季節轉換、氣溫驟降,人體免疫力容易下降,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護理科提醒民眾,季節轉換時節,更應注重身體保養,透過均衡飲食與適當食補,增強免疫力、提升防護力。桃療護理科十七日表示,進入冬季氣溫偏低,活動量減少,慢性病容易復發,飲食調整及規律生活作息格外重要。桃療建議民眾應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芭樂、奇異果、甜椒、花椰菜等,以增加免疫系統運作;補充維生素D,如鮭魚、鯖魚、乾香菇、黑木耳等,有助於強化對抗寒冷環境。根莖類食物如紅蘿蔔、地瓜則能提升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針對年長者與慢性病患者,建議以清淡、低脂、高纖維飲食為原則,並適量攝取核桃、杏仁、腰果等堅果類食物,維持心血管健康與身體機能平衡。避免高油、高鹽及高糖食物,可以減少心臟與血管負擔。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可忽視,提醒民眾應保持室內外溫度勿差距過大、外出時注意保暖;每天進行適度運動,如散步、伸展、健走等,有助於維持體溫調節與增進身體健康。桃療表示,冬季正是養生與調理的最佳時機。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良好生活作息,可有效提升免疫力與身體抵抗力,遠離慢性病與季節性疾病的威脅。更多新聞推薦 ● 金光閃閃 鳳小岳金鐘封帝後首登高雄跨
台灣好新聞 ・ 20 小時前
恆春海鮮餐廳「招牌河豚皮」惹禍?9人就醫疑食物中毒
台南某公司140人南下恆春員工旅遊,卻有9人在食用當地海鮮餐廳的合菜後陸續出現嘔吐、腹瀉症狀,緊急送往恆春基督教醫院就醫。屏東縣衛生局已接獲通報,將針對疑似導致食物中毒的「招牌河豚皮」進行調查。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請鄰兵以火力掩護我」掰了 單戰口令明年改版 目標:簡潔扼要
單戰口令即將改版,台灣國軍明年將更新耳熟能詳的「請鄰兵以火力掩護我」等口令,朝向簡潔扼要、易懂好記的方向修訂。這項改變是為了使口令更符合現代戰場需求,減少冗長繞口的表達方式。國防院戰略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表示,美軍已有類似但更為簡潔的準則,國軍未來將參考美軍做法,以提升作戰效率。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愛喝茶快注意!哈佛醫驚揭「7糟糕習慣」:胃和肝慘了、糖尿病風險狂增
國人喜喝茶,無論是罐裝茶或手搖飲,甚至自行現泡,都很受歡迎,不過專家警告,如果喝茶的習慣不佳,就算是號稱健康的茶飲,恐怕也會傷害你的胃和肝臟,並指出「7種糟糕的喝茶習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吃飯順序錯害血糖狂飆!學會這「三步驟」改善代謝 醫師警告勿輕忽!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維持也慢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您知道嗎?對於高齡者來說,「吃飯順序」其實也藏著保健的學問。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先吃菜再吃肉」的建議,認為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避免肥胖。不過,日本最新公布的《2025年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指出,這項建議雖然沒有錯,但對於高齡者來說,真正需要優先補充的其實是「蛋白質」。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基礎代謝量與活動量皆逐步下降,導致整體能量需求降低。同時,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容易出現「肌少症」。
TVBS新聞網 ・ 7 小時前
47歲蘇志燮為戲狠甩19公斤 深蹲與婉拒3食物 專家曝1關鍵不易復胖
以憂鬱眼神自成一格的47歲南韓歐巴蘇志燮(So Ji Sub),近期活躍在Neflix影集《無赦之仇》飾演報殺弟之仇的南基準一角。拍攝前他在短短幾個月內的時間,將原本95公斤的體重一路減掉19公斤,重
健康2.0 ・ 23 小時前
「日常4毒」養出癌細胞!醫:少碰降50%罹癌風險 多聊天助排毒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
每天都在餵養癌細胞?避開「4種毒」可降50%罹癌風險
台灣每2人就有1人一生中會罹癌,每3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強調,防癌關鍵不在於亂補,而是避開癌細胞最喜愛的4種養分: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如此可降低一半罹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 20 小時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2 天前
膽固醇太高別吃這種雞蛋!小心氧化膽固醇增加 血管發炎又變硬
膽固醇太高還可以每天吃雞蛋嗎?醫師表示,一天吃一顆雞蛋是沒問題的,但千萬不要用油煎或炸的方式,之前曾有研究發現,煎蛋裡面的「氧化膽固醇」會大幅上升,害血管發炎、變硬。 膽固醇太高可以吃雞蛋嗎?
健康2.0 ・ 23 小時前
少吃多動也沒用?她半年胖6公斤好冤枉!醫揭「圍更年期」真相:10招穩胰島素、甩脂不復胖
台灣女性平均約在50至53歲左右進入更年期,但往往步入40歲、尚未停經之前,就會因為荷爾蒙變化,導致身心疲憊、變胖加速,甚至「少吃多動」的減重鐵律都不適用,堪稱是女性特別辛苦的時期。減重醫師鄧雯心指出,這段時間被稱為「圍更年期」(Perimenopause),是女性由生育年齡過渡到停經的自然階段,涵蓋未完全停經、但已有熱潮紅、情緒起伏、失眠與掉髮等更年期症狀,或是剛停經1~2年的女性。處在這個階段的女性或許會覺得「呼吸也會胖」,但其實重點不是「少吃」,而是「吃對」。面對失控的體重、體脂肪與腰圍,她建議10要點管控飲食,包括餐與餐之間空腹、每天至少喝2000c.c.純水、咖啡盡量控制在1~2杯、避免奶製品等。持之以恆,就能健康瘦下來。
幸福熟齡 ・ 1 天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 天前
咖啡+茶「2:3 黃金比例」曝光! 研究揭驚人保健效果:降低45%死亡風險
早上一杯咖啡提神、下午一杯茶放鬆,這樣的習慣可能比想像中更健康。最新研究指出,只要掌握咖啡與茶的「黃金比例」與飲用方式,不僅能補充水分,還與更低的死亡風險相關。
姊妹淘 ・ 22 小時前
「3超級食物」助消化、降發炎!營養師揭密:味噌滾5分鐘=好菌死光
發酵食物護腸道、抗發炎,但若烹調方式不當,好菌恐在高溫下全軍覆沒。營養師陳珮淳表示,泡菜、味噌、納豆都是常見發酵食物,不過市售泡菜多已加熱滅菌,好菌含量有限,而味噌中的乳酸菌在85°C以上幾乎無法存活,若經大火滾煮5分鐘,喝到的只是味噌風味鹽湯,建議起鍋前最後1分鐘再放味噌,有助於留住好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吃飯皇帝大!腸胃權威吳明賢拒絕「邊吃便當邊開會」:靠三好一心養生,曝最推薦早餐水果
臺灣成年人當中,約有15%會得到潰瘍。早年醫界普遍認為胃潰瘍與壓力、飲食或體質有關,直至1980年代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透過篩檢與治療,大幅降低國人胃潰瘍與胃癌發生率。國際胃腸科權威吳明賢指出,許多人仰賴胃藥舒緩胃痛、胃脹氣等毛病,其實該檢討的是飲食習慣:「你有沒有好好吃飯?」身為腸胃科醫師,他給大家最好的建議就是「寧可把食物當藥物吃,也不要把藥物當作食物吃」。
幸福熟齡 ・ 16 小時前
瘦瘦筆爆紅/台灣胖子有多少? 真實數據嚇死人
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代謝危機。國健署統計顯示,全台20歲以上成人有高達50.3%、約988萬人過重或肥胖;更有超過8成糖尿病患者同時面臨體重問題,形成日益嚴重的「糖胖症」。健保署資料顯示,糖尿病每年醫療支出超過250億元,若加上減重用藥需求,在腸泌素類藥物崛起下,有關減重健康規模經濟將突破千億元。
鏡報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