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年齡越大精子越易突變 恐增孩子罹患這些疾病風險
【NOW健康 辰蘊如/台中報導】網紅醫師蘇怡寧日前分享《自然》期刊最新研究,點出一個長期被忽略的生育真相:男性年齡越大,精子品質越差,可能增加孩子罹患自閉症、癌症等疾病的風險。這項發現打破過去只關注「高齡產婦」的觀念,提醒準備生育的夫妻,爸爸的年齡同樣重要。
男性隨著年紀越大 精子出錯機率增
許多人以為男性生育能力不受年齡影響,但醫學研究顯示並非如此。英國研究團隊分析了81名24至75歲男性的精子樣本後發現,30歲左右的男性,大約每50顆精子才有1顆帶有可能致病的基因突變,但到了70歲,這個比例惡化到每20顆就有1顆。換句話說,年紀越大的爸爸,精子「出錯」的機率越高。
為什麼會這樣?光田綜合醫院婦產部吳成玄醫師說明,原來男性從青春期開始,製造精子的細胞會不斷分裂複製,每次複製都可能產生微小的DNA錯誤。年齡越大、分裂次數越多,累積的錯誤就越多;還有些帶有突變的精子細胞反而繁殖得更快,像「壞細胞」搶地盤一樣,導致異常精子比例快速增加。這些突變可能讓孩子面臨自閉症、思覺失調症等神經發展問題,甚至某些癌症的遺傳風險也會提高。
生育年齡是關鍵 先生太太都要注意
吳成玄醫師指出,精子品質下降雖然與抽菸、酗酒等生活習慣有相關,然而年齡增長也是因素之一。雖然不是每顆異常精子都會成功受孕,有些在受精或早期發育就會被自然淘汰,但整體來說,爸爸年齡越大,將不良基因傳給下一代的風險確實明顯增加。現代人普遍晚婚晚育,許多夫妻將生育計畫延後到35歲甚至40歲以後,這時除了留意媽媽的「生理時鐘」,爸爸的年齡同樣需要考量。
吳成玄醫師建議,如果有生育規劃,無論男女都應該把年齡因素納入考慮,趁著身體狀況較好時完成生育計畫,才能為下一代的健康打下更穩固的基礎。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預防骨折勝於治療!老人跌倒死亡風險增 存骨本要趁早
▸1129講座》心悸胸痛別大意 當心瓣膜疾病與主動脈剝離
其他人也在看
女嬰出生4天餵奶量少、心搏過速 染腸病毒重症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8日電)衛福部疾管署今天公布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為今年第18例。北部早產女嬰,4天大時有餵奶量少、心搏過速、發燒等狀況,確診為感染腸病毒克沙奇A16型,經治療已出院。
中央社 ・ 5 小時前
風災見證台日友好 嘉中與南三陸高校攜手植樹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市28日電)嘉義高中與日本宮城縣南三陸高校交流多年,南三陸高校得知嘉中校園今年7月受風災影響,發起募款援助。嘉中和來訪的南三陸師生今天舉行植樹活動,象徵跨越國界情誼萌芽。
中央社 ・ 6 小時前
張棟樑來了!出道21年宣布前進高流開唱
出道 21 年的張棟樑宣布將帶著全新巡演「第二十一個故事」唱進高雄,將於 2026 年 1 月 10 日登上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海音館舞台,正式兌現與歌迷之間的約定。這是他出道以來首度在高雄開唱,對他而言不僅是久違的舞台回歸,更是音樂旅程中的全新里程碑。他說:「舞台是我的日記本,每一首歌都是寫給時光的情書。」興奮期待與粉絲相見。
中時新聞網 ・ 4 小時前
鄭麗文有意和習近平見面 卓榮泰盼堅守主權與民主自由
針對國民主席當選人鄭麗文透露有意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行政院長卓榮泰今天(28日)表示,希望鄭麗文能堅持中華民國主權不容侵犯、台灣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方式也不會改變。 立法院28日繼續進行施政總質詢,國民立委羅明才質詢時表示,前立委鄭麗文當選國民主席後,對外表示有意赴中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他詢問行政院的態度。 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若真有這麼一天,他希望鄭麗文能堅持中華民國主權不會被侵犯或剝奪、台灣人民享有的民主自由方式也不會被改變。他認為雙方若能在對等狀況下展開健康有序的接觸,站在國家的立場,這對人民是好的、對全世界也是好的發展。 羅明才追問兩岸高層有無可能在第三地交流?卓榮泰說,若對岸以兩岸互不隸屬的立場等前提和台灣對談,他絕對願意。卓榮泰:『(原音)這也非我一廂情願,只要對方不設前提、不扣帽子、不堅持台灣是它的一部分,能夠以中華民國跟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身分立場來對談,我絕對願意。』 羅明才接著關心陸委會最近一次和對岸高層聯繫的時間,陸委會主委邱垂正表示,上次海基會與對岸海協會首長會談時間是2015年。他並指出,我方政府持續維繫兩岸關係,相關聯繫、溝通方式都有,但中
中央廣播電台 ・ 4 小時前
小紅莓治癌卻傷心 產官學發現解方在柑橘裡
[NOWnews今日新聞]治療乳癌、淋巴癌、血癌、卵巢癌的癌症化療藥艾黴素注射液(Doxorubicin),因其外觀顏色俗稱「小紅莓」臨床使用超過半世紀,但卻有心臟毒性的隱憂。陽明交大、國衛院、林口長...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環境部:烏山頭水庫水質無虞 水面光電啟動環評標準修法
針對近日外界質疑環境部「浸泡情境下模擬溶出結果」鉛含量已超標,為何棄守把關一事,環境部重申烏山頭水庫水質安全無虞,且飲用水從水庫到水龍頭經過水庫蓄水、淨水場水源、淨水場清水三重把關,所有監測數據均各別符合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及飲用水水質標準。
中時財經即時 ・ 5 小時前川普訪日會高市早苗 刺殺安倍晉三凶嫌將受審
(中央社東京28日綜合外電報導)涉嫌槍殺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男子山上徹也將於今天受審。3年前,日本在位最久的首相安倍晉三遭暗殺,震驚了這個極少發生槍枝犯罪與政治暴力的國家。
中央社 ・ 9 小時前遊覽車轉跑交通車免汽燃費 10月30日生效
(中央社記者黃巧雯台北28日電)現行公路客運與市區公車等大眾運輸免徵汽燃費,為鼓勵遊覽車客運業經營交通車業務者,專注經營交通車,交通部修法,將免徵汽燃費,並於今天公告,將於10月30日實施。
中央社 ・ 5 小時前台師大攜美名校培訓英語授課 打造雙語教育典範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8日電)台師大舉辦雙語合作系列活動,展示與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合作移地訓練計畫的培訓成果,以及台師大的在地EMI(英語授課)增能課程等,希望打造雙語教育新典範。
中央社 ・ 8 小時前
馬太鞍溪上游降雨曲線平緩 續監控堰塞湖 (圖)
林保署表示,馬太鞍溪上游集水區未來48小時累積雨量預估值為34.0毫米,低於黃色警戒值200毫米,降雨曲線平緩,將持續密切監控堰塞湖與下游河道水位,依據警戒機制及時發布災害預警。
中央社 ・ 5 小時前
讓你賴床的原因不是低血壓,是自律神經失調!醫:泡溫水澡、遠離3C,校正「晝夜節律」
常聽人說自己血壓低,早上起床很痛苦,印象中,這樣的年輕女性似乎特別多,乍聽似乎言之成理,但血壓低與早上起不來真的有關係嗎?
幸福熟齡 ・ 10 小時前日本流感升溫,沖繩最嚴重!赴日前必看防疫6重點
不只台灣,日本流感疫情也在逐漸升溫,尤其是許多人旅遊首選的沖繩疫情更為嚴峻。目前日本流感疫情如何?若秋、冬季想前往日本旅遊,怎樣才能降低感染風險? 日本是不少人旅遊首選。除了東京、大阪等位於本州的大城市,搭飛機不到2小時即可抵達的沖繩,更是許多台灣人的旅遊大熱門。不過,隨著今年流感季提早報到,沖繩等地流感感染人數增加,導致部分民眾旅程玩到一半就中標,壞了原本出遊的好興致。 台灣流感疫情燒,日本新冠、流感也呈「黃金交叉」 根據疾管署統計,全台10月19日~10月25日類流感門診、急診就診約為11萬人次。和前一週相比雖下降15.6%,但新增38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其中重症以A型H3N2為大宗。 疾管署署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全台流感確診數整體呈下降趨勢,但要脫離這一波流行,至少要等到11月中旬才有機會,但12月~1月疫情可能再捲土重來。相較起來,新冠疫情則處於低點波動,10月19日~10月25日就診為1,348人次,比前一週減少26%,可見今年秋冬疫情主要以流感H3N2為主。 日本也和台灣一樣,流感季比去年提早約5週報到。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全國流感與新冠感染數在10月出現「黃金交叉」,以東京
康健雜誌 ・ 2 小時前
大谷翔平雙響封神!單場4長打、9上壘締史詩紀錄 11轟正式超越松井秀喜
(記者石耀宇/綜合報導)洛杉磯道奇球星大谷翔平再度在世界大賽「封神」!在第3戰主場迎戰多倫多藍鳥之役中,他以指 […]
引新聞 ・ 4 小時前
明年未經轉診直衝醫學中心「恐多付1200元」
[NOWnews今日新聞]為減輕大醫院負擔,健保署表示,明年開始為期6個月,觀察各大醫院的輕症就醫比例,若經過觀察期,輕症門診比例仍未下降,不排除啟動依法規定的「加收部分負擔」,最高以50%計收。也就...
今日新聞NOWNEWS ・ 7 小時前
超強5級颶風美莉莎 侵襲島國牙買加
加勒比海島國牙買加,正面臨今年最強風暴「美莉莎」侵襲,美莉莎目前以5級颶風威力,相當於人類走路的速度、慢速前進中。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警告,這將讓它的破壞性強風暴雨,影響時間拉長,將導致大規模洪水、大...
大愛電視 ・ 8 小時前
川崎症惹禍! 2歲童燒不停雙眼佈滿血絲「手腳腫脹像麵龜」
2歲男童連續多日反覆發燒,母親發現他的手腳「腫得像麵龜」、雙眼佈滿血絲、嘴唇乾裂發紅,煩躁不安,診所醫師察覺狀況有異,建議盡快送急診檢查,經兒科醫師仔細詢問病史,研判是有猝死風險的急症「川崎病」惹禍,
中廣新聞網 ・ 9 小時前
6歲早產童腦麻 中西醫整合早期介入改善肌張力
6歲早產童因水腦合併腦性麻痺,造成左側肢體僵硬與步態不穩,必須定期施打肉毒桿菌控制下肢過度張力,否則影響行走與復健,經中醫輔導治療1年,安排四肢針灸與雷射針灸,搭配中藥調理脾胃,目前整體肌張力控制良好,跌倒次數大幅減少,不再需要施打肉毒桿菌治療,且過敏性鼻炎及反覆感冒也獲得改良,身高體重成長曲線持續
自由時報 ・ 8 小時前
福態也會肌少症 量小腿圍辨識
「肌少症」是造成老年失能的主要原因,若未及早預防,肌少症可能導致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失去自理能力與增加死亡風險。許多人以為肌少症是瘦子的專利,事實上,即使外表看起來不瘦或偏肉的人,也可能罹患肌少症,原因在於肌肉量50歲起加速減少,而脂肪量持續增加至約70歲,脂肪往往掩蓋了肌肉不足的問題,若忽視預防,就可能發展為肌少症。
中時新聞網 ・ 1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