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率=死亡率 坣娜傳因「癌王」胰臟癌離世 醫:3類食物是元兇
以《奢求》、《自由》等經典歌曲走紅的59歲的歌后坣娜(原名唐娜),傳出早在本月16日就因病去世。根據《ET新聞雲》報導,原先以為是紅斑性狼瘡,但知情人士透露真正死因是胰臟癌。胰臟癌有「癌王」之稱,醫師指出,常吃3類食物,將導致罹患胰臟癌機率增加8成。
基隆長庚胃腸科主治醫師錢政弘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上指出,胰臟癌主要功能是控制血糖、幫助油脂消化吸收,因此糖尿病患者得到胰臟癌的風險,就會比一般人高出2倍,過量的甜食、高油食物、精緻澱粉是3大元兇。
此外,已故俠醫林杰樑之妻、「無毒教母」譚敦慈表示,美國、新加坡都有研究顯示,一周喝3次含糖飲料,胰臟癌風險會增加8成,應減少飲用。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也曾在臉書引用研究,指出高糖飲食與胰臟癌存在關聯性,每天攝取高量添加糖與甜食者,胰臟癌風險顯著升高,而每天喝2杯含糖飲料的年輕人,胰臟癌死亡風險會增加3倍,因此務必控制每天攝取的糖分與油量。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貼出衛教公告,指出胰臟癌與其他癌症相比,發生機率不算高,但由於早期發現不易,加上復發率又高,因此發生率幾乎等於死亡率,臨床實驗數據顯示,有85%的患者確診時,往往都已經是末期,根本無法開刀,剩下的15%雖然能開刀,但術後復發機率卻又高達80%,非常可怕。
其他人也在看

坣娜不敵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 低調封鎖死訊震驚演藝圈
生活中心/高子涵、陳泊翰 台北報導知名歌手坣娜於16日因病去世,享年59歲,消息曝光後震驚演藝圈與粉絲。坣娜長年飽受重大車禍後遺症、紅斑性狼瘡所苦,但據知情人士透露,她最終是不敵胰臟癌辭世,令人不捨,至今友人都仍不敢相信噩耗。醫師也指出,胰臟癌不易察覺難根治,是沉默的殺手。
民視 ・ 19 小時前
坣娜真正死因曝光!罹患癌王「胰臟癌」拒聚會獨扛病痛 在丈夫身旁離世
影視歌三棲的藝人坣娜,驚傳於10月16日因病辭世,享年59歲。她長年飽受紅斑性狼瘡與1993年重大車禍後遺症所苦,根據知情人士證實,過世原因是罹患胰臟癌,最後在丈夫薛智偉的身旁安詳離世。
鏡報 ・ 1 天前
坣娜病逝!民歌天后鄭怡發文悼念曝「她要朋友保守祕密⋯」
資深藝人坣娜 29日傳出病逝消息,享年59歲,外傳因為紅斑性狼瘡復發,16日就已經病逝,她粉專發文停在6月8日,開頭就寫著「人生是一趟單程票。」似乎早就在暗示大家,而資深歌后鄭怡稍早發文悼念,也透露「有一個好朋友在最後一年有常去看她,她非常低調而且要朋友保守祕密,千萬不可對外說。朋友說一個月前最後一次去看她,是哭著走出她的家門。」
林政平|Yahoo名人娛樂特派記者 ・ 1 天前坣娜胰臟癌逝 生前罹紅斑性狼瘡 致癌風險高1.4倍
59歲歌后坣娜10月16日癌逝,生前飽受紅斑性狼瘡所苦的她,傳3年前確診胰臟癌,醫師張家銘指出紅斑性狼瘡其實與胰臟癌有關係,患者整體癌症風險比一般人高出62%,胰臟癌風險更大增1.4倍,但胰臟癌是一種沉默的癌症,通常發現時已中晚期,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吃對食物、作息規律、情緒管理、做風險篩查,都能讓罹癌風險降低,而這對非紅斑性狼瘡患者的人,同樣適用。
中時新聞網 ・ 22 小時前
坣娜最後一口氣「在摯愛身旁離世」 民歌天后不捨曝「最後見面」細節惹淚崩
被外界譽為「美聲歌后」的坣娜,唱紅《奢求》《自由》等代表作,但29日傳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民歌天后鄭怡昨(29日)在臉書證實死訊,透露坣娜最後是在愛她的先生身旁過世,並曾要求常來探望的友人,要對外保守秘密。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5 小時前
坣娜驚傳死訊享年59歲 圈內密友悲痛喊:不敢相信是真的
唱紅《奢求》、《自由》等夯曲的美聲天后坣娜,傳出因為紅斑性狼瘡舊疾復發,已在10月16日病逝,享年59歲。坣娜4年前辦完個唱就淡出歌壇,全心投入文化推廣事業,近年與猶太企業家老公薛智偉攜手在台灣打造猶太聖殿,許久沒有公開露面的她傳出死訊,令人無限惋惜。
自由時報 ・ 1 天前

蘋果什麼時候吃最好?一天可以吃多少?營養師揭「正確食用時機」
蘋果因其高營養價值而廣受推崇,甚至有「一天一顆,醫生遠離我」的說法。蘋果富含多種對健康有益的成分,像是多酚、膳食纖維和鉀等,那麼,何時食用蘋果能更有效地攝取其營養呢?《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專家指出,每天建議攝取1顆蘋果,若要有效地吸收蘋果的營養,最佳食用時機是早上,可有效補充身體能量。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
「可能沒辦法了」好友憶坣娜最後通話 聲音吃力仍惦記這件事
藝人坣娜不敵病魔過世,享年59歲,追思會預計將在今年12月15日舉行。她的歌手好友傅薇也在臉書發文不捨表示,今年春天坣娜曾打給她,儘管聲音已經聽起來十分吃力,仍惦記著要請她喝咖啡,「但可能沒辦法了」。
太報 ・ 15 小時前
59歲坣娜傳胰臟癌逝!醫揭「1現象」是癌前症狀:很難發現
歌手坣娜驚傳於本月16日因病過世,享年59歲,如今有消息傳出,她是不敵胰臟癌病逝。胰臟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七名,由於不易發現與治療,發生率幾乎就是死亡率,向來被稱為「癌王」。醫師錢政弘表示,一項美國研究發現,胰臟癌患者在確診前一年半開始會出現體溫微微上升的現象,可能只是37.1、37.2°C,是值得民眾注意的細微徵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很多人不知道!「1飲品」是粒線體毒物 醫示警:喝多腎會壞
若想維持腎臟的健康,其實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細胞中的「粒線體」,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粒線體是生命的「發電廠」,一旦它出問題,腎臟就會「缺電」,進而出現損傷。對此,他列出會破壞粒線體,導致器官缺能量的4大因素,以及保護粒線體的方法,其中很多人都愛喝的「含糖飲料」,對粒線體來說是毒物,一定要少喝。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坣娜罹「癌王」胰臟癌病逝 醫師示警這三類食物少碰:易誘發
歌手坣娜昨日(10/29)傳出病逝,享年59歲,具知情人士指出,坣娜生前飽受重大車禍後遺症和紅斑性狼瘡所苦,不過最終是因胰臟癌辭世。胰臟癌有「癌王」之稱,其惡性度高,令人聞之色變,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過去也曾在臉書發文提醒,愛吃「甜食、高油、精緻澱粉」3類食物,是胰臟癌高危險族群。
太報 ・ 22 小時前
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研究: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解決,但長期吃這些「方便食物」,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相關,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加速記憶力衰退。她引用《JAMA Neurology》2023年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結果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執行能力更下降25%;而2024年《Journal of Neurology》進一步證實,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有顯著關聯。
民視 ・ 2 天前
57歲還能這麼瘦!徐曉晰靠9種「吃不胖食物」天天開吃身材照樣超好!
【吃不胖也能吃飽的9種食物】她平常不刻意節食,而是選擇對身體有益、又不容易胖的天然食材。像是花椰菜,一碗不到30大卡,富含維生素C與膳食纖維,能幫助代謝、促進腸胃蠕動。洋蔥則含有抗氧化物槲皮素,能降膽固醇、穩定血糖。豆腐是優質植物蛋白來源,飽足感強又低熱量;...
styletc ・ 1 天前
發現已晚期!坣娜罹「癌王」胰臟癌逝 醫揭「5症狀」是警訊
歌手坣娜罹胰臟癌病逝,「癌王」胰臟癌再度引起關注,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確診時已屬晚期。胰臟科醫師林相宏表示,若出現腹痛、背痛、噁心想吐、糖尿病、黃疸皮膚癢,須小心是否為胰臟癌,另外,也要特別注意脂肪胰,恐是造成胰臟癌的風險因素之一。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坣娜疑胰臟癌離世 50歲後新診斷糖尿病恐為唯一警訊
歌手坣娜疑似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胰臟癌被稱為「癌王」,其惡性度高且診斷困難,林相宏醫師指出,糖尿病可能是早期發現胰臟癌的唯一機會,尤其50歲以後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需特別留意。
中天新聞網 ・ 22 小時前
女性幾歲進入更年期?何時要開始做準備?醫師帶你一次了解!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女性進入更年期,可能面臨荷爾蒙變化帶來的多重挑戰,代謝異常、體重變化與心情起伏等都會陸續上門。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日前舉辦「F4生活守則 更年期遠離代謝症候群」記者會,專家於會中分享,更年期不等於生病、老化,而是另一段生命歷程的開始,女性朋友只要及早準備、積極調整生活型態,就能穩定度過轉變期,迎向健康的下半人生。 更年期荷爾蒙變化 罹代謝症候群增疾病風險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陳建銘副理事長表示,女性在更年期期間經歷荷爾蒙衰退,代謝開始出現偏差,尤其體現在脂肪的代謝,導致壞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上升,且因為脂肪容易堆積在腰部,體型也會有所改變。 「從今年(2025)1月到8月,我們診所照護的45歲到55歲更年期婦女,850位中就有303位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比例與國內外數據相近。」他指出,若被診斷為代謝症候群,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風險皆會上升。 「F4守則」助預防代謝症候群 那忙家事算運動嗎? 「但好消息是,代謝症候群是可以逆轉的。」陳建銘副理事長說明,只要「少吃多動」,哪怕是少吃一點點、多動一點點,都有機會觀察到改善,鼓勵女性朋友積極改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容易血糖高的人,多半是這「8個習慣」害的! 不吃早餐、咖啡喝太多都中鏢
血糖有些波動是自然的,但我們要避免的是劇烈起伏,不論過高或過低。避免血糖大幅變化並不容易,因為許多原因都可能影響血糖穩定,例如藥物劑量過多或不足、脫水、壓力、疾病,以及過量攝取高碳水食物。營養師 Rebecca Jaspan 解釋道:「吃東西後血糖上升是正常的,無論是否有糖尿病。當血糖上升時,胰島素會被釋放,將血液中的糖分送進細胞,轉化成能量。但若胰島素作用受阻,可能因胰島素阻抗或胰島素分泌不足,糖分就會停留在血液中,導致長期高血糖,對健康有害。」Eatingwell網站分享以下 7 個習慣,糖尿病專家提醒最好避免,以免血糖飆升。 1、忽視壓力壓力難以避免,但若長期未處理,會嚴重傷害健康。Jaspan 指出:「高壓力會使身體釋放皮質醇與腎上腺素,導致血糖上升並干擾胰島素功能。這種『戰或逃』反應會讓糖分更久停留在血液中。」營養師 Lauren Plunkett 補充:「長期情緒壓力會演變成慢性壓力,長久下來引發健康問題。」 2、高強度運動運動通常能提升胰島素敏感度,改善血糖,但有時劇烈運動反而會讓血糖上升。這是因為劇烈運動會釋放腎上腺素,刺激肝臟釋放葡萄糖。Jaspan 補充:「此時身體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坣娜傳不敵「癌王」!名醫曝8高危險群
玉女歌手坣娜驚傳早在本10月16日因胰臟癌病過世,享壽59歲,震驚演藝界。醫學專家指出,其實胰臟癌是難以對付的「癌王」,因為早期症狀相當不明顯,且被認為是腸胃疾病,到末期才發現,為時已晚。不過有醫師分享早期胰臟癌的「唯一明顯警訊」,另外強調「8類高風險群」也要當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冬粉熱量低?「料理方式錯誤」恐增高血壓風險
秋冬季節天氣轉涼,冬粉成為麻油雞或薑母鴨等暖胃料理的常見配料,許多人因其熱量比白飯低而選擇食用。然而,營養師老辜指出,冬粉雖給人「低熱量」的印象,但若以炒、涼拌、麻辣等方式烹調,往往會攝取過量的鈉,增加高血壓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