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紅就點眼藥水?這樣做其實很危險!醫警告:這種結膜炎別拖,當心視力受損、角膜水腫
「醫生,我的結膜炎已經兩個多禮拜了,看了好多醫師還沒好!」一名30多歲林小姐因紅眼久未痊癒、異物感與分泌物增多,甚至出現視力模糊,經詳細檢查後,確診為傳染力極強的「腺病毒性結膜炎」,由於延誤就醫,病情已併發角膜炎與角膜水腫,導致視力明顯模糊。
腺病毒性結膜炎傳染力極強!恐經由毛巾、枕套傳染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眼科蔡宗穎醫師指出,結膜炎依病因可分為「傳染性」與「非傳染性」兩大類,前者以病毒與細菌感染最為常見。特別是「腺病毒性結膜炎」的傳染力極強,不僅可透過飛沫傳染,還能經由接觸感染:
共用毛巾、手帕、枕套
共用眼藥水
接觸受污染的玩具或門把
如何預防?若家中有人感染腺病毒性結膜炎,建議使用「1:100 稀釋漂白水」消毒環境與物品,並避免共用個人物品。在學校或辦公室中,也應勤洗手、戴口罩,減少群聚感染風險。
延伸閱讀:腺病毒大人、小孩症狀大不同!咳嗽、腸胃炎、高燒恐長達一周...多久會好、如何照護完整說明
紅眼不一定是過敏!出現這些症狀恐是病毒性感染
許多人一開始以為紅眼是過敏或疲勞所致,自行點眼藥水應付,但其實病毒性結膜炎與過敏性結膜炎症狀不同。
蔡宗穎醫師指出:
若症狀持續超過一週、自行用藥仍未改善,或伴隨視力模糊、疼痛加劇,應立即就醫,以免病情惡化。
延伸閱讀:換季眼睛紅又癢?小心變「過敏性結膜炎」!教你5方法預防結膜炎
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嚴重恐留視力後遺症
目前腺病毒性結膜炎並無特效藥,治療主要以緩解症狀與防止併發症為主。醫師會視情況開立:
人工淚液:減少乾澀與異物感
抗發炎藥物:控制紅腫與不適
移除偽膜:降低眼部發炎反應
若病情嚴重或合併角膜發炎,則需密集追蹤與治療,防止留下角膜混濁或視力受損等後遺症。多數病人可於一至二週內痊癒,但若角膜出現白色斑點,視力恢復就需要更長時間。
別亂用類固醇眼藥水!可能越治越糟
許多患者為了快速消紅,會自行購買含類固醇的眼藥水,但蔡宗穎醫師提醒,這樣做非常危險。
「類固醇雖能抗發炎,但若使用不當,恐造成眼壓升高、延誤治療,甚至使感染惡化。」
市售藥水濃度不一,若沒有醫師監控,容易適得其反。若紅眼反覆或症狀加劇,應立即就醫檢查,切勿自行亂用藥。
延伸閱讀:點眼藥水會點成「青光眼」?眼科醫師揭露「類固醇眼藥水」真相
醫師提醒:紅眼是「警訊」而非診斷
蔡宗穎醫師強調,紅眼是一種症狀,不代表診斷。原因可能包括感染、過敏、乾眼或角膜疾病。若出現視力改變、劇烈疼痛,或配戴隱形眼鏡後紅眼,應盡速就診,以免發展成角膜潰瘍、甚至永久視力損傷。
延伸閱讀:眼睛紅紅的,是「結膜炎」還是「角膜炎」?從症狀到治療,藥師告訴你「2種眼疾」有何不同
資料來源:萬芳醫院提供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陳宛欣
更多良醫文章
快給老公看!男生「坐著尿尿」竟能防膀胱退化!醫認證男性「坐著尿尿」有4大好處:和吃藥差不多
27歲男子按摩後突然身亡!外科醫師提醒:「這個部位」別亂按,小心腦梗塞致命
其他人也在看

每天都在餵養癌細胞?避開「4種毒」可降50%罹癌風險
台灣每2人就有1人一生中會罹癌,每3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強調,防癌關鍵不在於亂補,而是避開癌細胞最喜愛的4種養分: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如此可降低一半罹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 小時前
以為普通感冒!大叔發燒送醫「雙眼化膿」失明 醫示警:1個月已5例
綜合陸媒報導,55歲的陳叔(化名)來自茂名,身體一向良好,沒有慢性疾病,上月出現喉嚨痛、發燒,以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燒藥,未及時就醫。豈料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氣促、意識模糊,後被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於10月4日轉入深圳三院ICU,入院時已昏迷,完全依賴呼吸機...
CTWANT ・ 16 小時前
47歲蘇志燮為戲狠甩19公斤 深蹲與婉拒3食物 專家曝1關鍵不易復胖
以憂鬱眼神自成一格的47歲南韓歐巴蘇志燮(So Ji Sub),近期活躍在Neflix影集《無赦之仇》飾演報殺弟之仇的南基準一角。拍攝前他在短短幾個月內的時間,將原本95公斤的體重一路減掉19公斤,重
健康2.0 ・ 4 小時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比藥物還有效!研究揭「1蔬菜汁」讓人生髮:2週就見效
許多人苦於落髮困擾,皮膚科醫師柯傅桓表示,落髮不只是外觀問題,許多患者因髮量少或禿頭而自卑、憂鬱,目前雖有藥物,仍副作用讓人卻步,一項研究發現,廚房常見的洋蔥,竟是治療落髮的天然良藥,男性效果尤佳,僅2週就看到初步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膽固醇太高別吃這種雞蛋!小心氧化膽固醇增加 血管發炎又變硬
膽固醇太高還可以每天吃雞蛋嗎?醫師表示,一天吃一顆雞蛋是沒問題的,但千萬不要用油煎或炸的方式,之前曾有研究發現,煎蛋裡面的「氧化膽固醇」會大幅上升,害血管發炎、變硬。 膽固醇太高可以吃雞蛋嗎?
健康2.0 ・ 4 小時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 天前
咖啡+茶「2:3 黃金比例」曝光! 研究揭驚人保健效果:降低45%死亡風險
早上一杯咖啡提神、下午一杯茶放鬆,這樣的習慣可能比想像中更健康。最新研究指出,只要掌握咖啡與茶的「黃金比例」與飲用方式,不僅能補充水分,還與更低的死亡風險相關。
姊妹淘 ・ 2 小時前

瘦瘦筆爆紅/台灣胖子有多少? 真實數據嚇死人
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代謝危機。國健署統計顯示,全台20歲以上成人有高達50.3%、約988萬人過重或肥胖;更有超過8成糖尿病患者同時面臨體重問題,形成日益嚴重的「糖胖症」。健保署資料顯示,糖尿病每年醫療支出超過250億元,若加上減重用藥需求,在腸泌素類藥物崛起下,有關減重健康規模經濟將突破千億元。
鏡報 ・ 5 小時前
50歲女婦科感染吃藥「竟慘罹罕病」 免疫疾病風險暴增5倍
台中一名50歲江姓婦人在2008年因婦科感染服用抗生素後,突然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皮膚大範圍紅腫起泡且輕碰即破,被診斷為罕見的「史帝文強生症候群」。這種疾病死亡率高達三成,雖然她經緊急治療一週後控制病情,但後續卻誘發乾燥症,需持續接受追蹤照護。
中天新聞網 ・ 1 小時前
神經為何會失調?這1件事是關鍵!學會2技巧,不怕自律神經失調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1 天前
每天多吃這一樣,失智風險竟降7成!60歲前記住這幾件事延緩失智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流行病學調查,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高達7.99%,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失智症意識提升 及早介
健康2.0 ・ 4 小時前
男性發生率女性2倍 胃癌「一症狀」常被誤認消化不良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胃癌長期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發現常常為時以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提醒,這是因為胃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常被誤認為胃炎或消化不良,導致延誤診斷,民眾一旦出現食慾不振、上腹悶痛、體重減輕、黑便或吞嚥困難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國人因為胃癌喪命者共約2200人,位居十...
匯流新聞網 ・ 22 小時前日本流感暴衝!醫曝「落地後48小時最危險」:9成旅客早有徵兆
日本近期流感病例大增,讓不少準備赴日旅遊的民眾相當緊張。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在海外染上流感時,旅客往往因語言、醫療制度不熟悉而更難及時就醫,尤其是長者、幼童、孕婦及慢性病族群,更可能因延誤處置而提高重症風險。他強調,若抵達當地的前兩天就出現不適,切勿硬撐行程,應立刻就醫。
聯合新聞網 ・ 14 小時前
不是高血壓!「晚上1現象」害猝死:增2倍心梗、中風機率
一名女子睡前量血壓時,發現比白天低10~20毫米汞柱,擔心「血壓太低」有健康風險。醫師林軒任表示,這是好事,反而晚上血壓降幅小於10%的人,清晨發生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機率,高出一般人2.2倍。另一項研究發現,一個人就算白天血壓「完全正常」,光是「晚上血壓沒有降」,心血管死亡率的風險就暴增 2.35 倍!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控糖不用戒碳水?營養師曝第1口是關鍵:「肉→菜→澱粉」3招穩血糖,南瓜、橘子都能吃
控制血糖不只是糖友的專利,其實對減重和白天想有好的精神狀態也會有幫助。穩定血糖的飲食要怎麼吃?除了食物總量控制外,要先了解對控糖有益的食材種類和用餐順序,來看婉萍營養師分享控糖飲食建議有3招!
幸福熟齡 ・ 2 小時前
腳麻刺痛竟非椎間盤突出!OL長期「暴食」B群 醫:維生素變慢性神經毒
現代人追求健康,大量攝取保健食品已成為日常,然而,錯誤的劑量與迷思,可能將原本「神經營養」的好幫手,轉化成毒害身體的「健康殺手」。中醫師徐國峰近期分享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臨床案例:一名長期腳麻、刺痛的A小姐,遍尋骨科、復健科未果,最終發現元凶竟是她每天補充的高劑量維生素B群,導致罕見的功能性神經病變。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東京流感爆發!醫示警「落地2天內最危險」:90%出發前就有症狀
又到了流感流行季節,日本東京都政府13日發布季節性流感疫情警報,稱「病毒已達到警戒級別」,讓許多哈日族人心惶惶。今(15)日,醫師黃軒表示,在海外得流感往往會比想像中更加嚴重,統計指出有90%國外住院的流感者,在出國之前都早已有症狀,所以千萬不要硬撐,尤其是剛落地前兩天一定要特別注意,很多人都是「第一天還好好的,第二天突然變重症」。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