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風治療3-3】中風治療迎來30年新希望 順藥LT3001可望打破治療瓶頸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林佑威/台北報導
急性缺血性中風是全球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中風是全球第二大死因,每年影響超過一千五百萬人,其中約三分之一失能或死亡。醫界普遍指出,急性缺血性中風的治療關鍵在於「時間」,如何在黃金時間內恢復血流、減少神經細胞損傷,始終是臨床與研發並行的重要課題。
目前臨床主要採用的治療方式包括靜脈注射溶栓藥物(tPA)與機械性血栓移除術(thrombectomy)。然而,tPA僅適用於發病後3至4.5小時內、且具嚴格使用條件的病人,而血栓取出術則需高度設備與專業團隊支援,使得全球實際受惠病人比例偏低。過去三十年間,市場上幾乎沒有全新作用機制的溶栓藥物問世,也反映出該領域的高風險與高技術門檻。
在此背景下,台灣生技產業近年積極投入中風新藥與神經修復技術的研發,希望在國際醫藥市場中扮演關鍵角色,順天醫藥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號:6535,下稱「順藥」)即為其中代表。在2025世界中風大會上,該公司發表二期試驗結果的創新藥 LT3001 採取兼具「溶栓」與「細胞保護」概念的研發策略,嘗試突破傳統單一機制藥物的限制。
順藥總經理葉聖文表示,中風藥物研發的挑戰在於如何兼顧安全性與有效性,「傳統溶栓藥物常受限於出血風險,而細胞保護類藥物又難以在血流阻斷狀態下發揮作用,這是全球藥廠共同面臨的技術瓶頸。」她指出,LT3001的研究嘗試結合兩種機制,期望為中風治療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據了解,LT3001已於中國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約300名病患參與,研究由順藥與上海醫藥合作推動。根據公司公開資料,試驗主要觀察藥物的安全性與初步療效趨勢,並獲得監管單位與產業界關注。未來若要進入全球第三期臨床試驗階段,將需結合大型藥廠的資源與國際臨床網絡,目前公司正與多家跨國製藥企業洽談合作可能。
除了LT3001外,順藥亦投入幹細胞外泌體技術的研究,用於探討中風後神經修復的潛力。葉聖文指出,急性期與恢復期的治療需求不同,順藥希望從生技創新的角度,推動中風治療鏈的整合研究。
業界分析指出,隨著高齡化社會加劇,中風相關治療市場的潛力仍將持續擴大。根據市場研究機構Precedence Research預估,全球中風治療藥物市場將於2032年達到約250億美元規模。若台灣企業能在新型機制藥物或輔助治療技術上取得突破,將有機會提升在全球神經醫學產業鏈中的能見度與競爭力。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林佑威拍攝、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聚焦中風治療3-1】整合溶栓、細胞防護機制 順藥創新藥LT3001二期成果登WSC 2025
【聚焦中風治療3-2】中風病人不再被時間綁住 順藥公布最新溶栓藥二期成果盼提升治療可近性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其他人也在看

從花生到烤肉!WHO點名6種生活致癌物 醫師揭最毒1物:我自己也不碰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也在社群上發文,整理出6種生活中常見的確定致癌物,提醒民眾提高警覺,「雖然無法百分百避開,但從飲食與生活習慣做起,確實能有效降低癌症風險。」以下為他歸納的6種致癌物來源,以及對應的預防重點:1. 黃麴毒素主要來自受潮或變質的花生、玉米與堅果,是...
CTWANT ・ 1 天前
25歲男血壓飆163!少吃「1物」不藥而癒 還治好糖尿病
提及高血壓,一般會想到過量鈉鹽攝取,但醫師魏士航表示,一名25歲男子並非因吃太鹹而高血壓,而是因為體重高達125公斤,且患有嚴重胰島素阻抗,經過少吃「碳水化合物」後,男子的胰島素阻抗明顯改善,血壓也一路下降。5個月後,男子瘦了20公斤,此時已不需要血壓藥物,也能維持在理想狀態。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她不愛吃甜食卻30歲就得糖尿病?醫師揭驚人真相:「這些東西」比糖更可怕!
原來她中午習慣吃勾芡便當,晚上則是白粥或炒米粉快速解決,加上缺乏運動、長期作息忙碌,導致內臟脂肪累積與胰島素阻抗。醫師指出,真正讓血糖升高的,不是糖果甜點,而是這些「不甜、吸收又快」的主食:白飯、白粥、吐司、米粉、糯米、勾芡湯等,這些高GI食物進入體內後,...
styletc ・ 5 小時前
癌王胰臟癌唯一早期警訊!醫示警:年過50罹「1病」要小心
胰臟癌被認為是難以對付的「癌王」,早期大多沒有症狀,患者很難有所警覺,且胰臟位於後腹腔,長了壞東西相較其他器官的癌症更不容易被發現,預後不佳且復發率高,是名副其實的「9死1生」,包括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名嘴劉駿耀、法國名廚侯布雄、聲樂家帕華洛帝、資深藝人巴戈等名人皆因胰臟癌過世。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5歲個案,提醒高血糖是胰臟癌的警訊,「糖尿病可能是早期診斷胰臟癌的唯一機會」,要特別注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他喝「這碗湯」後大出血!刺破腸胃黏膜險喪命 醫喊:大家都要小心
如廁排出黑便,通常代表消化道出血,鮮血色的血便則多為大腸或肛門出血。醫師錢政弘表示,他曾遇一名80多歲男子竟然大腸充滿黑便與鮮血,出血量達1000cc。原來是因男子喝了一碗土魠魚湯,誤吞魚刺,致胃腸道出血不止。因此,民眾吃或或喝魚湯,務必小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國二女吃錯3餐確診糖尿病!母崩潰:害了她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台灣兒童與青少年愛喝含糖飲料、吃甜食的比例愈來愈高,肥胖與慢性病問題也日益嚴重。營養師高敏敏曾在健康節目中分享,她曾經在門診遇過一名14歲少女,因長期攝取過多精緻糖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確診,糖化血色素甚至高達12%到13%,遠超過正常值。當下媽媽崩潰哭喊「是不是我害了她」,少女全程低著頭不敢說話,讓人心疼。高敏敏指出,這名少女每天早餐吃外食、午餐在福利社買麵包,下午固定吃三個車輪餅,晚餐又全家外食,三餐糖分超標卻無人察覺。
民視 ・ 1 小時前
婦人「鼻涕清澈、卻吐黃痰」 醫:有點怪!一照果然是癌症
一名50多歲婦人長期受到鼻塞與黃鼻涕倒流困擾,即使治療1至2個月,症狀不僅未改善反而逐漸惡化,打呼聲也越來越大。經耳鼻喉科醫師陳亮宇進一步檢查,竟發現婦人鼻咽部長了一顆惡性腫瘤,確診為鼻咽癌。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都錯了!吃太鹹未必傷身 研究揭「1物」才真害血壓飆
一般認為,吃太鹹會導致高血壓,但醫師魏士航表示,研究發現,對高血壓患者而言,高鈉鹽的攝取與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但對非高血壓患者,鈉鹽的影響卻非常不明顯。而且,無論有無高血壓,過低的鈉鹽攝取會大幅提升死亡風險。他表示,高血壓患者除了要避免過多的鈉鹽外,更重要的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若能改善高胰島素分泌的問題,高血壓就可望獲得真正解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女性注意!醫師示警:子宮內膜癌飆3倍 「7大高風險族群」別輕忽
子宮內膜癌的症狀除了陰道異常出血,若私密處狂流水也要特別注意。對此,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婦癌科主任龐渂醛在門診觀察發現,近年子宮內膜癌發生率的上升,以前大約2個月才會遇到一位個案,現在竟然在同一天內診斷出2位患者,且都沒有生育過,不禁直呼「這樣的變化,讓人不禁心頭一震」,也提醒必須正視子宮內膜癌逐年升高的趨勢,同時也示警7大族群要注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落實分級醫療⋯未經轉診直接跑醫學中心 明年恐需1200元
為落實分級醫療,衛福部長石崇良接受「聯合報」專訪時透露,最快將於明年下半年實施「未經轉診,直接至醫學中心就醫,加收五成部分負擔」措施。目前醫學中心門診每人每次平均健保支付2400元,屆時如未持轉診單,就診費用即為1200元。
聯合新聞網 ・ 5 小時前
懷孕5月驚見「孩子身旁長出大腫瘤」! 馬偕醫巧手拆彈保住胎兒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懷孕5個月,卻發現跟孩子一起長大的還有腫瘤!今年30歲、懷第一胎的李小姐就面臨這樣的危急狀況,產檢意外發現腹腔內積滿大量腹水,左側下腹部還驚見一個15公分大小、邊界模糊、結構複雜的卵巢腫瘤,惡性風險極高,可能得一次失去子宮跟胎兒,一度讓她萬念俱灰,所幸馬偕醫院醫療團隊儘速安排切除腫瘤,盡最大努力持續讓腹中胎兒長大到足...
匯流新聞網 ・ 1 小時前
常吃「這類食品」腦力恐提早衰退 研究驚揭:失智風險增加44%
「還記得昨天晚餐吃了什麼嗎?」營養師薛曉晶在臉書粉專表示,如果經常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必須特別留意,因為這些「方便食物」的代價,可能是大腦記憶力的流失,「當我們頻繁攝取超加工食品(UPF),其高糖、高油、高鹽及人工添加物會在無形中傷害腦神經,加速腦力提早...
CTWANT ・ 16 小時前
可樂當水喝20年「痛苦歌王」孫情血糖飆400暴瘦,逆轉糖尿病邁向81歲
有「痛苦歌王」之稱的資深藝人孫情,為歡慶入行60周年,日前開心宣布將在11月於台中連唱三場,更以81歲高齡申請「金氏世界紀錄」,挑戰人生新里程碑!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位舞台上活力四射的歌王,曾因
健康2.0 ・ 1 週前
不輸薑黃!醫大讚「這甜湯」抗老化、控血糖還減重:要每天喝
提到澱粉、甜湯,難免讓人擔心肥胖等問題,但醫師蕭捷健表示,屬於高蛋白、低脂、高纖的紅豆雖然是澱粉,但卻是優質澱粉,升糖指數(GI)僅35,是地瓜的一半、麵包的1/3,能穩定血糖,還能抗氧化、抗老化、幫助減重。他並強調,紅豆最強大的是其紅豆皮,富含超級抗氧化的花青素,可有效抗發炎、對抗自由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公公回診、孩子忤逆、長官說要交報告…她「胸口一緊」爆淚!醫破解迷思:別把「初老憂鬱」當中年危機
剛滿50歲的小慧發現體力變差,對同事愈來愈不耐煩。回到家,看到孩子不專心準備會考,想到公公要有人陪同回診,聽到工作群組又提醒要重新準備隔天的會議資料。腦中一團混亂之際,胸口一緊,淚水竟從一向樂觀的她眼中傾瀉而下。 小慧的經歷不是特例,而是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的類似經驗。40至65歲的中年轉折期,面對身體機能改變、家庭角色轉換、職涯變化與調適等議題,許多人會經歷情緒困擾。這個階段中,不少人出現憂鬱症狀,卻常被誤認為「正常的中年危機」而遭忽視。然而,若能適當理解、預防與治療,初老憂鬱是可以有效改善的身心狀態。
幸福熟齡 ・ 1 天前
「這水果」超油卻不讓人胖!每天1顆能護心、防糖尿病
眾多研究發現,酪梨營養密度極高。醫師江守山表示,研究發現,酪梨雖然熱量很高,卻不會使人發胖,且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俗稱壞的膽固醇),進而降低心臟病、糖尿病,及癌症的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維生素C多檸檬20倍!醫讚「1冷門水果」抗發炎、延緩慢性病
你吃過這款冷門水果嗎?泌尿科醫師呂謹亨表示,「油甘果」果實富含維生素C,約檸檬的20倍,同時具有極強的抗氧化與抗發炎能力,是泌尿道與攝護腺健康的守護者。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熬夜滑手機竟「耳中風」!醫:9成病人找不出病因
一名20多歲剛畢業的女性社會新鮮人,因找工作壓力大、長期熬夜且習慣睡前滑手機,某天早晨起床後發現單側耳朵聽不到、耳鳴及耳悶,甚至出現輕微暈眩。就醫後確診為「急性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所幸經治療後,聽力已逐漸恢復。
中天新聞網 ・ 1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