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攻失智症早期診斷》亞東醫院攜手國原院 提前偵測腦血流異常
AI協助醫師提前偵測阿茲海默症早期異常,讓記憶不再悄悄流失。(圖片來源/freepik)
隨著人口高齡化加劇,失智症已成為全社會必須正視的公共健康議題。
根據衛福部委托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的「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台灣2024年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為35萬人,佔同齡人口近8%;且年齡層越高,失智症盛行率越高。
依國家發展委員會的中華民國人口(中)推估(民國113年至130年)資料,預估2041年,失智人口恐近68萬人,盛行率近10%,成長幅度驚人,對醫療照護資源與人力勢必將帶來重大的衝擊。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說明,失智症類型中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占比約6成(56.88%),「許多年長者在早期出現記憶力退化、理解能力變差等症狀時,常誤以為只是正常老化。」多數病友在察覺方向感變差、記憶力衰退、情緒起伏明顯等異常後才就醫,平均延誤約3.5年。
亞東攜手國原院:AI助攻失智症早期診斷與臨床應用
有鑑於此,亞東醫院與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國原院)今年正式啟動「阿茲海默症核醫影像AI分析及篩檢研究合作計畫」,結合臨床照護、核醫影像技術與人工智慧分析,打造跨域整合的創新醫療模式,期望推進失智症早期診斷與治療。
亞東醫院副院長張至宏表示,若能在疾病早期掌握腦部異常訊號,便能延緩退化、降低照護成本,讓患者與家屬保有更多安心時光。「此次合作讓AI真正落地臨床,為智慧醫療開創新里程碑。」
亞東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心臟內科及核子醫學科主治醫師吳彥雯指出,亞東醫院負責疾病資料庫建立與臨床判讀建議,結合國原院的台灣族群腦影像基準資料庫(Norm Database)進行AI模型訓練,可望提升早期診斷的準確度,未來將持續以臨床數據進行AI再訓練與性能驗證,確保系統穩定精準。
國原院近年積極投入智慧醫療研發,開發出腦血流影像異常分析軟體「ECDaim」,能自動比對腦部血流異常區域,提升影像判讀效率與準確性。研究團隊並以專利技術與機器學習演算法建立「依年齡調整的常模模板」,確保跨院影像一致性,該技術已榮獲2025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資訊類鉑金獎。
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八向表面投影影像,藉由多角度分析可突顯異常血流分布區域。(圖片來源/亞東醫院)
AI成醫師診斷「第二雙眼」,助早期辨識失智症異常信號
國原院副院長王正忠指出,透過與亞東醫院合作,將推動阿茲海默症AI分析與篩檢研究,利用資料與AI的循環學習機制,強化早期診斷精準度,促進智慧醫療成果的臨床應用。
亞東醫院核醫科主任汪姍瑩補充,AI系統可在資料導入後快速生成半定量Z-score分析與三維定位圖,協助醫師辨識腦區血流異常,臨床驗證顯示,AI判讀與專家結果一致性超過9成,顯示AI已成功融入診斷流程。
亞東醫院AI中心主任、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哲光表示,醫院已完成AI跨平台部署,確保系統在臨床穩定運行,並建立再訓練機制,讓AI能隨臨床需求持續進化,提供醫師更可靠的輔助工具。
張至宏強調,這項合作不僅展示AI醫療的臨床潛力,也象徵智慧醫療發展的重要一步,未來雙方將持續拓展合作至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與智慧影像診斷領域,讓AI人工智慧能隨臨床需求同步進化,為醫師提供更可靠的輔助判讀依據。
系統可依個案年齡自動比對相對應的正常人腦功能影像資料庫,提升分析的準確性與臨床。(圖片來源/亞東醫院)
提前偵測腦血流異常,開啟阿茲海默症早期治療新契機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徐榮隆長指出,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中最常見,且屬於可早期進行精準診斷與標靶治療的失智症類型,主要成因為腦內毒性類澱粉蛋白異常堆積,形成斑塊並干擾腦神經,導致腦部結構改變與萎縮,進而影響記憶力與認知功能。
過去傳統藥物治療雖無法延緩病程,但在控制症狀上仍扮演重要角色,徐榮隆強調,無論病程在哪一階段,照護者所面臨的身心負擔始終沉重,應予以關注。
亞東醫院與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攜手啟動「阿茲海默症核醫影像AI分析及篩檢研究合作計畫」,運用AI影像分析技術提升失智症早期診斷精準度。(圖片來源/亞東醫院)
隨著全球阿茲海默症抗體藥物取得重大進展,早期確診的需求顯著增加,針對類澱粉蛋白沉積及神經纖維糾結的分子影像正子檢查,因而受到更大重視。汪姍瑩表示,這套AI影像分析技術能提前偵測血流異常,協助醫師「更早看見細微的變化」,提供及早確診與治療契機。
更多信傳媒報導
普丁聲稱俄軍成功試射核動力巡弋飛彈 飛行15小時 西方專家仍存疑
因應非洲豬瘟疫情 臺南市召開食安會議 強化後市場及餐桌端管理
將初心化為實際行動 Young飛績優團隊助樂齡長者「玩」出健康
其他人也在看

用心照顧失智家人,為什麼反而被討厭?居服員教「1招」讓患者安心
失智症患者越來越固執?不妨試著當患者眼中的「好人」。東京都居家照護機構專業居服員藤原瑠香於《不生氣、好溝通的失智症奇蹟照護指南》一書中,分享失智症患者的照顧指南,只要善用「好人技巧」,就能讓患者從抗拒照護轉化為安心信任,讓照護與被照護者更輕鬆幸福。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
家裡長輩老是忘東忘西、迷路?AI影像分析幫你揪出初期失智症
爺爺常找不到回家的路,媽媽以為金戒指被偷,其實只是忘了藏哪。這些生活小細節,都是失智症悄悄奪走生活自主與安全感的警訊。隨著銀髮族人口增加,失智症不再是少數人的疾病,如何及早掌握病情,成為很多家庭關注的課題。
鏡報 ・ 1 天前
北市內湖驚見獼猴現蹤! 居民:以為眼花了
市區裡怎麼會出現猴子呢?有民眾拍到,在台北市內湖區的陽光街上,竟然有獼猴出沒。畫面中可以看到,有一隻獼猴突然出現在馬路上,東張西望之後,就快速穿越馬路,跑進旁邊的公園裡,當時有路人正在散步,看到獼猴還...
華視 ・ 20 小時前
AI輔助識別早期失智症 亞東攜手國原院打造新智慧醫療
「爺爺又找不到回家的路,這已經是這個月第5次了。」「媽媽說有小偷偷走她的金戒指,其實只是忘了藏在哪。」失智症悄悄奪走的不只是回憶,更是生活的自主與安全感。當銀髮浪潮來襲,失智症不再是少數人的疾病,如何以科技強化早期防治,成為醫界與社會共同面臨的課題。
NOW健康 ・ 1 天前觀光旅遊市場結構失衡 賴正鎰:開放陸客來台、挽救空洞化危機
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統計,今年前七個月台灣出境旅遊人數高達1,087萬人次,年增10.5%,預估全年出國人數恐突破1,850萬人次,再創新高。然而,相對之下,同期入境旅客僅435萬人次,年增率不到10%,顯示國內外旅遊市場嚴重失衡。
中時財經即時 ・ 1 天前
川普恐為迎合中國「反對」台獨? 幕僚勸:別為達協議自毀立場
美國總統川普將在週四(10/30)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但美國媒體週二(10/28)透露,白宮幕僚擔心,川普可能會為了與北京達成全面貿易協議,背離美國的對台長期政策,並已勸阻川普不要為了迎合中國而改變對台灣議題的立場。
太報 ・ 18 小時前
坣娜傳不敵「癌王」!名醫曝8高危險群
玉女歌手坣娜驚傳早在本10月16日因胰臟癌病過世,享壽59歲,震驚演藝界。醫學專家指出,其實胰臟癌是難以對付的「癌王」,因為早期症狀相當不明顯,且被認為是腸胃疾病,到末期才發現,為時已晚。不過有醫師分享早期胰臟癌的「唯一明顯警訊」,另外強調「8類高風險群」也要當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癌症年奪5.3萬命!醫揭「癌前9警訊」:老是睡不飽慘了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一年就奪走5.3萬條人命。醫師黃軒表示,事實上,在人未確診罹癌之前,就會出現9大現象,例如長期疲倦、咳嗽2週不癒、長期胃灼熱、腹脹不退(尤其女性)、夜間腹痛等9大現象,因此,每次莫名疲倦、咳嗽治不好、持續胃灼熱,都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的訊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
海鮮控注意!台人愛吃的「2類水產」重金屬超標,吃錯部位恐加速罹癌
海鮮向來是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與多種營養素,深受大眾喜愛。然而,消費者權益保護基金會最新檢測發現,國人愛吃的旭蟹和丁香魚等水產存在重金屬超標問題,長期食用恐對健康造成威脅。對此,
食尚玩家 ・ 1 天前
超商美食竟是大腦殺手!研究:長期吃失智風險增44%
生活中心/杜子心報導許多上班族為求快速解決一餐,常會選擇吃微波食品、炸物或甜點解決,但長期吃這些「方便食物」,可能會導致大腦功能的提早退化。營養師薛曉晶指出,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UPF)不僅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相關,還可能直接傷害腦神經、加速記憶力衰退。她引用《JAMA Neurology》2023年研究指出,追蹤超過1萬名35至74歲成年人長達8年,結果顯示,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的人,認知功能下降速度比低攝取者快28%,執行能力更下降25%;而2024年《Journal of Neurology》進一步證實,超加工食品與失智風險增加44%有顯著關聯。
民視 ・ 1 天前
一起吃飯也可能「吃到罹癌」?醫揭「這1習慣」最易傳染 超多人中招
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及113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胃癌位居我國10大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8位,每年逾4,000人新診斷罹患胃癌,並造成2,000多人死於胃癌。其中,錨點導致胃癌發生最主要風險因子約有8至9成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造成。 日常養成良好衛生及生活習慣 可望大幅降低胃癌發生風險 研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風險為無感染者的6至10倍,世界衛生組織於1994年已將其列為第一級致癌物。HP是能在胃酸環境下存活的細菌,感染後會引起慢性胃部發炎、潰瘍,長期感染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化生的癌前病變,進而演變為胃癌。HP主要傳染途徑為經口傳染,而家庭內人與人的相互傳染是重要來源,避免家庭成員間共用餐具,如杯子、碗筷,養成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共杯共食的良好衛生習慣,可大幅降低感染風險。此外,醃漬食物、抽菸及過度飲酒亦會增加罹患胃癌風險,而新鮮蔬菜水果因具抗氧化效果,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及除菌治療保「胃」健康 落實5招護胃 透過HP檢測及除菌治療,可有效降低HP盛行率。民眾可透過「非侵入式之碳13尿素吹氣法」及「糞便抗原檢測法」、或「侵入性之上消化道內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公費疫苗第二階段11月起開打!50歲以上就可接種 全聯、家樂福將成疫苗施打站
[FTNN新聞網]記者盧逸峰/台北報導衛福部疾管署今(28)日表示,今年度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將於11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接種,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等公費對...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80歲男虛弱需人攙扶「自認最後一次回診了」醫囑每天吃5顆水煮蛋竟不藥而癒
80多歲老人常覺虛弱無力,走路一定要有人攙扶,還跟醫師說「這次應該是我最後一次來回診了」,醫師只給他一個處方箋:「每天吃5個蛋」,沒想到兩個月後回診,他不但行走完全不用人攙扶,而且體力恢復、元氣十足!
健康2.0 ・ 1 天前
她不愛吃甜食卻30歲就得糖尿病?醫師揭驚人真相:「這些東西」比糖更可怕!
原來她中午習慣吃勾芡便當,晚上則是白粥或炒米粉快速解決,加上缺乏運動、長期作息忙碌,導致內臟脂肪累積與胰島素阻抗。醫師指出,真正讓血糖升高的,不是糖果甜點,而是這些「不甜、吸收又快」的主食:白飯、白粥、吐司、米粉、糯米、勾芡湯等,這些高GI食物進入體內後,...
styletc ・ 1 天前
44歲女摘完子宮漏尿!崩潰曝「胃和膀胱掉下來」 婦科醫搖頭揭真相
婦科醫師謝筱芸在臉書粉專表示,原PO漏尿的真正原因是「骨盆底肌肉鬆弛」,不管有沒有子宮都可能發生,例如懷孕、生產、肥胖、長期便秘或咳嗽都可能引起,有些人反而因為肌瘤壓迫膀胱,手術後排尿更順。另外,很多人以為穿「束腹帶」能防漏尿,事實上那會增加腹壓、反而讓漏...
CTWANT ・ 1 天前
不只坣娜!周海媚也因紅斑性狼瘡病逝 醫嘆無法治癒:別名不死癌症
以《奢求》、《自由》等經典歌曲走紅的59歲的歌后坣娜(原名唐娜),今(29日)驚傳因紅斑性狼瘡復發,不幸於本月16日病逝,震驚外界。過去有「最美周芷若」之稱的港星周海媚,也是因紅斑性狼瘡病逝,醫師感嘆,紅斑性狼瘡目前患病原因不明,也無法治癒,有「不死癌症」封號。
中時新聞網 ・ 9 小時前
57歲還能這麼瘦!徐曉晰靠9種「吃不胖食物」天天開吃身材照樣超好!
【吃不胖也能吃飽的9種食物】她平常不刻意節食,而是選擇對身體有益、又不容易胖的天然食材。像是花椰菜,一碗不到30大卡,富含維生素C與膳食纖維,能幫助代謝、促進腸胃蠕動。洋蔥則含有抗氧化物槲皮素,能降膽固醇、穩定血糖。豆腐是優質植物蛋白來源,飽足感強又低熱量;...
styletc ・ 15 小時前
女性幾歲進入更年期?何時要開始做準備?醫師帶你一次了解!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女性進入更年期,可能面臨荷爾蒙變化帶來的多重挑戰,代謝異常、體重變化與心情起伏等都會陸續上門。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日前舉辦「F4生活守則 更年期遠離代謝症候群」記者會,專家於會中分享,更年期不等於生病、老化,而是另一段生命歷程的開始,女性朋友只要及早準備、積極調整生活型態,就能穩定度過轉變期,迎向健康的下半人生。 更年期荷爾蒙變化 罹代謝症候群增疾病風險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陳建銘副理事長表示,女性在更年期期間經歷荷爾蒙衰退,代謝開始出現偏差,尤其體現在脂肪的代謝,導致壞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上升,且因為脂肪容易堆積在腰部,體型也會有所改變。 「從今年(2025)1月到8月,我們診所照護的45歲到55歲更年期婦女,850位中就有303位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比例與國內外數據相近。」他指出,若被診斷為代謝症候群,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風險皆會上升。 「F4守則」助預防代謝症候群 那忙家事算運動嗎? 「但好消息是,代謝症候群是可以逆轉的。」陳建銘副理事長說明,只要「少吃多動」,哪怕是少吃一點點、多動一點點,都有機會觀察到改善,鼓勵女性朋友積極改
健康醫療網 ・ 17 小時前
容易血糖高的人,多半是這「8個習慣」害的! 不吃早餐、咖啡喝太多都中鏢
血糖有些波動是自然的,但我們要避免的是劇烈起伏,不論過高或過低。避免血糖大幅變化並不容易,因為許多原因都可能影響血糖穩定,例如藥物劑量過多或不足、脫水、壓力、疾病,以及過量攝取高碳水食物。營養師 Rebecca Jaspan 解釋道:「吃東西後血糖上升是正常的,無論是否有糖尿病。當血糖上升時,胰島素會被釋放,將血液中的糖分送進細胞,轉化成能量。但若胰島素作用受阻,可能因胰島素阻抗或胰島素分泌不足,糖分就會停留在血液中,導致長期高血糖,對健康有害。」Eatingwell網站分享以下 7 個習慣,糖尿病專家提醒最好避免,以免血糖飆升。 1、忽視壓力壓力難以避免,但若長期未處理,會嚴重傷害健康。Jaspan 指出:「高壓力會使身體釋放皮質醇與腎上腺素,導致血糖上升並干擾胰島素功能。這種『戰或逃』反應會讓糖分更久停留在血液中。」營養師 Lauren Plunkett 補充:「長期情緒壓力會演變成慢性壓力,長久下來引發健康問題。」 2、高強度運動運動通常能提升胰島素敏感度,改善血糖,但有時劇烈運動反而會讓血糖上升。這是因為劇烈運動會釋放腎上腺素,刺激肝臟釋放葡萄糖。Jaspan 補充:「此時身體
常春月刊 ・ 19 小時前
59歲坣娜「紅斑性狼瘡」逝!醫嘆:無法治癒 致死率極高
曾以《奢求》、《自由》等歌曲紅極一時的女歌手坣娜(原名唐娜),驚傳因紅斑性狼瘡舊疾復發,已於10月16日病逝,享壽59歲。風濕免疫科醫師方耀凡表示,紅斑性狼瘡是自體免疫性疾病中致死率最高者,好發於女性,會攻擊人體主要5大器官,此病「無法治癒」,只能症狀治療。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